一、曲問的含義
曲問是巧問的一種形式變體,是相對于直問而提出的方法技巧。所謂直問就是教師針對文本內(nèi)容選取合適的點,單刀直入、直截了當?shù)奶釂柗绞剑瑢栴}進行正面強攻。曲問則是“問在此處而意在他方”,教師從文本出發(fā),考慮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思維能力,從問題的相關方面為切入點,變換提問方式,迂回促進問題的解決,讓學生的思維在曲折中發(fā)展,進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曲問以興趣為前提,活躍課堂氛圍。教育心理學強調人的內(nèi)在興趣是促進學習的第一動力。曲問的前提條件就是學生的興趣。課堂是師生的雙邊互動過程,教師、學生、教學內(nèi)容等構成了完整的控制系統(tǒng)。教師作為學習的主導者,有責任組織好教學秩序,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主動地“聽”起來,自覺地“動”起來,自主地“思”起來。曲問以學生為主體,變革課堂結構。錢夢龍老師在“三主四式”教學理念中,一再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主張通過教師的指導將學生變成課堂的主人。從課堂結構上看,錢夢龍老師提出了“四式”課程,其中,自讀式和教讀式都離不開師生間的提問互動。自讀是一個有計劃的在課堂上以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為目的的訓練模式。教讀是以教師為引導教會學生自讀課文,其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學會自讀。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由曲問引發(fā)的思考和探究實際就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這樣一來,既避免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強制性課堂結構,又防止了片面的“學生中心”放養(yǎng)式課堂教學,為形成師生雙向互動課堂提供構建方式。曲問以發(fā)展思維為目的,落實雙基教育。“思維的提升與發(fā)展”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之一,錢夢龍老師的曲問技巧同樣以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為目的。他一直認為研究提問的技巧方法是發(fā)展學生智力和思維的有效途徑,同時語文教學要注重語文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學習和訓練,鑒于此,“曲問”法應運而生。曲問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方式之一。語文教學必須發(fā)揮語文學科的思維功能,把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要放在首位,將語文學科特點和能力開發(fā)要求融合在一起,把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培育融入教學。
二、曲問的特點
“提問宜‘曲’不宜‘直’。按曲問的要求提出的問題,不僅角度新,而且有一定難度,因此比較‘有想頭’?!彼?,我們有必要歸納出錢夢龍老師運用曲問的特點,進而學習借鑒,形成自己的課堂提問法則。
1.曲問具有層次性
問題的設計和提出要有層次性。錢夢龍老師在進行曲問時,充分考慮教學內(nèi)容、學生已有知識和接受能力,并給予學生充分的自學思考時間。問題根據(jù)重要性和難易程度可劃分一般問題、重點問題和難點問題,相應地,曲問的提出和解決也根據(jù)不同的問題隨之改變。在講授《故鄉(xiāng)》時,錢夢龍老師先讓學生在課前通過書面形式提出了自己感到困惑的問題,然后根據(jù)不同難度把問題歸為七大類,分別是一般疑問、回鄉(xiāng)途中的“我”、閏土、楊二嫂、宏兒和水生、離鄉(xiāng)途中的“我”和寫景。對于一般問題,錢老師并沒有做過多地詳細處理而是把問題交給學生,讓學生在相互交流之間解決問題,教師只是發(fā)揮維護課堂秩序的作用并在必要時進行提點和解答。而對于后面的重點與難點問題,錢老師則是在了解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上,選擇重點詞句,聯(lián)系上下文和寫作背景等一步一步地啟發(fā)、追問和解答。在分析楊二嫂這個形象時,他率先引導學生分析楊二嫂是正面人物還是反面人物,接著從外貌、細節(jié)等方面指出楊二嫂的變化,進而聯(lián)系寫作背景,歸納總結出楊二嫂是小市民的代表,反映了舊社會的婦女問題和中國農(nóng)村的蕭條破產(chǎn)。在整個授課過程當中,教師充分考慮問題的層次性,逐步引導,使得師生雙方都表現(xiàn)出積極熱情的課堂互動效果。
2.曲問語言生活化
語文教學要在實踐生活中尋找教學材料,踐行“大語文”教學觀。
“大語文”教學觀是指開拓和延伸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領域,全方位地將學習和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在生活中選取教育材料使得學生全面發(fā)展,其核心可歸納為生活即語文。錢夢龍老師在教學時,也常常從實際生活中汲取靈感,尋找語文教學可利用的生活資料。另外,曲問的語言也呈現(xiàn)出生活化的特點,在平凡的生活語言中開啟課堂序幕。《食物從何處來》的課程導入就是一個典型的事例。在課堂初始,錢夢龍老師向同學們羅列出自己早餐吃過的東西,比如一個燒餅、兩個油條、一杯涼水、一個雞蛋和一個蘋果,然后讓學生分辨出哪些是食物。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以生活中的食物導入課程,拋出問題,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感,增添了生活氣息,使得學生在心理上產(chǎn)生了求知欲。
3.以興趣為曲問前提。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樂知者,樂知者不如好知者?!敝型庠S多教育學家都將興趣作為學習成功的第一要素。語文教學是一門以人文性和工具性為主,兼有文學性、趣味性、理論性的綜合學科。學生有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就有了強大的學習動力,并主動地投入到理解運用之中,所以進行語文教學的前提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錢夢龍老師在進行曲問的過程中,以幽默平實的語言和豐富有趣的理論知識創(chuàng)造適宜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樂趣中進入學習情境。曲問的安排一般遵循由易到難的規(guī)律,先提出簡單有趣的問題讓學生體會樂趣和成就感,然后逐步加大問題難度,呈層層深入式遞進。在講授《死海不死》這篇說明文時,他以題目中的兩個“死”字為起點,開啟整個課堂的序幕。接著向學生們拋出問題,既然是“死?!庇譃槭裁凑f它“不死”來引起學生的爭論和思考,進而引導學生理解第一個“死”是指沒有生命,第二個“死”是指淹死、死亡。然后聯(lián)系學生的地理知識,進行知識的遷移運用,從而使學生們懂得死海不死的科學原理。教師在這里設置課文懸念,既引起學生閱讀興趣,集中注意力,又促進學生獨立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在趣味中學習科學知識,在探究中培養(yǎng)問題意識,讓無聊枯燥的說明文授課頓時有趣起來。
4.從關鍵字詞處提問
錢夢龍老師說:“每堂教讀課,教師要根據(jù)學生自讀中的所惑之處,精心設計問題?;蛞砸粋€大問題領起諸多小問,或按教讀順序層層設問。”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因為自身知識能力有限,肯定會有不同的困惑之處。那么教師要在課堂上解決哪些問題,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解答疑惑,以實現(xiàn)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是值得慎重考慮的。其實教師要想最大程度地合理安排問題,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從文章中的關鍵字詞出發(fā)進行曲問也不失為好辦法。錢夢龍老師在執(zhí)教《愚公移山》時,分別從四個關鍵字詞處進行曲問:首先從人數(shù)上曲問,逐步引導學生了解課文內(nèi)容,梳理文章脈絡。一方面學習了“且”“叟”“遺男”“孀妻”“齔”等重點文言字詞,另一方面為后文理出頭緒。其次,由人到事,提問學生“這件事做起來難嗎”,把學生帶到分析移山的難處,顯示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再次,引導學生討論“愚公究竟笨不笨”的問題,激起課堂討論,歸納總結出愚公偉大精神的內(nèi)涵。最后,思考“愚公是無能的,你們同意嗎”,以此來深挖愚公行為的動人之處,強化學習收獲,進行情感熏陶。這四個提問都從文章的關鍵字詞出發(fā),根據(jù)學生思維、教材知識等聯(lián)系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構成有意義的曲問整體。
5.從無疑處生出曲問。
錢夢龍老師在自讀課中提出了“深思質疑”一項。在語文教學和訓練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在無疑處生疑”,既可有疑問而問,也可無疑問而問。教師利用曲問提出質疑,把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進行深化。假如學生能在學習的過程中自覺從無疑處或是有疑處進行思考,這不僅意味著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達到了一定深度,還標志著他們質疑能力和問題意識的逐步形成。對于教師而言,在理解教學內(nèi)容和明確學生學習需求的基礎上,從文章中看似沒有疑問的地方進行提問和啟發(fā),鍛煉學生的問題意識,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智力潛能。錢夢龍老師在講《故鄉(xiāng)》時,提問學生文章中的“我”,還有魯迅其他作品中的‘我’是不是魯迅本人。在這里,學生就產(chǎn)生了懷疑。而他并沒有馬上回答,而是繼續(xù)追問《孔乙己》《一件小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作品中的“我”的身份定位。在解答疑難時,錢夢龍老師從各類文體出發(fā),慢慢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故鄉(xiāng)》中的“我”是小說中虛構的藝術形象,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我”就是作者自己。這種曲問方式看似與課文毫無關聯(lián),卻正是借用這種“無疑處生疑”的方式指明“我”這個人在小說與散文的不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摘自陳曉茜《探析錢夢龍老師的曲問教學特色》,《文學教育(下)》202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