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西班牙漢學家雷林科的中國古籍翻譯與漢學研究

        2024-08-14 00:00:00周思蕊
        國際漢學 2024年3期
        關鍵詞:翻譯

        關鍵詞:西班牙漢學;雷林科;中國古籍;翻譯

        中圖分類號:K207.8 doi:10.19326/j.cnki.2095-9257.2024.03.005

        一、引言

        雷林科(Alicia Relinque Eleta)是西班牙著名漢學家、中國古籍西譯的代表性人物。1995年,雷林科出版譯著《文心雕龍》(El corazón de laliteratura y el cincelado de dragones)①。這是西班牙譯介最早,也是迄今唯一的中國古典文論西語譯作,對系統(tǒng)了解中國文學理論體系、中國古代文學批評路徑和文藝理論史意義重大。在過去的40年中,雷林科筆耕不輟,創(chuàng)多部中國古典文學首譯之功,其中包括《中國戲劇三部集:竇娥冤、趙氏孤兒、西廂記》(Tres dramas chinos: La injusticia contraDou E, El huérfano del clan de los Zhao, Historia delala oeste)②、《金瓶梅》(Jin Ping Mei I, II)③和《牡丹亭還魂記》(El pabellón de las peonías o Historia delalma que regresó)。④其譯作均由中文直接譯出,在忠實原文的基礎上融入漢學家視角的獨特解讀,對西語世界的中國文學研究和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要價值。⑤2021年,她將林紓《魔俠傳》中文譯本回譯至西文,⑥經(jīng)商務印書館、紅猩出版社(GingerApe Books)、仟雨出版社(Mil Gotas)在中國、西班牙和拉丁美洲三地發(fā)行,開創(chuàng)西中文學交流史上翻譯回流的首次創(chuàng)新。

        雷林科曾獲首屆蘭花獎友好使者獎、第十一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首屆西班牙黃瑪賽翻譯獎、第三屆西班牙“知華講堂獎”,是為數(shù)不多的同時獲得中西兩國榮譽認可的西班牙當代漢學家,為中西文明交流作出了突出貢獻。然而,有關雷林科的漢學研究目前并未得到學界的充分關注,現(xiàn)存少量研究多基于二手資料或新聞報道,對其翻譯實踐的分析仍局限于翻譯策略、技巧等微觀層面,缺乏從宏觀角度開展的對翻譯目的和文化傳播意識的考察。本文通過對雷林科進行深入口述史訪談,結合館藏資料梳理,對安達盧西亞圖書館和文獻中心(Sistema Andaluz deBibliotecas y Centros de Documentación)、格拉納達大學圖書館(La Biblioteca de la Universidad deGranada)、拉里奧哈大學論文期刊數(shù)據(jù)庫(https://dialnet.unirioja.es/)、巴塞羅那自治大學中國文學在西班牙譯介數(shù)據(jù)庫(https://dtieao.uab.cat/txicc/lite/)等館藏資料進行一一考證,旨在厘清雷林科翻譯和漢學研究全貌,分析其對促進中西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意義。

        二、中國古籍西譯之時代背景

        考察個體漢學家的翻譯與研究不能脫離當?shù)刂形淖髌纷g介與漢學發(fā)展的歷史背景。16 世紀末,《四書》《明心寶鑒》等中文作品先后被傳教士譯成西班牙文,西班牙成為歐洲最先接觸到中國思想的國家之一??上У氖?,在歷經(jīng)18 — 19世紀二百余年西班牙漢學的消沉后,①中國典籍在西班牙的譯介遠遠落后于歐洲其他國家,②直至1920年代才重回西班牙讀者視野。

        筆者基于巴塞羅那自治大學中國文學在西班牙譯介數(shù)據(jù)庫對20 世紀以來西班牙出版的中國古籍西譯進行梳理,將其發(fā)展劃分為三個階段:1920年代至1970年代為復蘇階段,1980年代至2000年代為黃金時期,2010年代以來呈式微走勢(見表1)。在復蘇階段,在西班牙出版的中國古籍譯作數(shù)量逐年增長,但增速緩慢。在1920 年代至1960 年代長達近半個世紀的時間內,在西班牙出版的中文古籍譯作僅27 部,其中24 部由英文、法文、德文轉譯而來,由中文直譯的僅3部,即黃瑪賽(Marcela de Juan,1905 — 1981)的《中國詩歌概選》(Breve antología de la poesíachina,1948)、《第二部中國詩歌選》(Segunda antología dela poesíachina,1962)和杜善牧(Carmelo Elorduy,1901 — 1989)的《道家箴言》(La gnosis taoísta delTao Te Ching,1961)。1973年中西建交和1978年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首次訪華,開啟了中西交往新階段。1970年至1979年的十年間,中文古籍譯作迎來小幅增長,12部作品相繼問世。中西政治文化高層交往推動了西班牙赴華留學項目的開啟,極大提高了漢學家培養(yǎng)的數(shù)量和質量,中國古籍西譯在1980 年代至21 世紀初迎來黃金時期。從數(shù)量上看,1980 年代至21 世紀頭十年的30年在西班牙出版的中國古典作品及選集總計277本,約占20世紀至今中國古籍在西出版總數(shù)的70%;從體裁上看,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戲劇、小說、文論等均有涵蓋;從內容上看,涉及言情文學、史記文學、哲思文學、宗教文學、志怪奇幻文學等多個方面。但一段時間的相對繁榮后,2010年以來中國古籍西譯走勢不甚樂觀,甚至出現(xiàn)“后繼乏人”的局面,如何重振中國古典文學成為新時期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的一大難點。③

        表1 中國古籍在西班牙譯介情況(1920年代—2010年代)

        資料來源:Sara Rovira-Esteva, Helena Casas-Tost, Irene Tor-Carroggio and Mireia Vargas-Urpí, La literature china traducida en"Espa?a. Base de datos en acceso abierto. 2019– 2022."https://dtieao.uab.cat/txicc/lite. doi:10.5565/ddd.uab.cat/214778,最后訪問日期:2024 年1 月20 日。

        雷林科作為中西建交后首批來華的漢學家之一,見證并深度參與了中國古籍西譯的黃金時期,同時也切身體會了新時代此領域所面臨的挑戰(zhàn)。因此,對雷林科翻譯及漢學研究的梳理有利于揭示中國古籍西譯及研究的歷史過程,為探索傳統(tǒng)文化海外傳播的現(xiàn)代化轉型路徑提供借鑒。

        三、雷林科古籍翻譯的特點

        1980年代,雷林科在法國和中國的學習經(jīng)歷造就其學貫中西、融通中外的跨文化視野,催生其促進中西文明平等互鑒的強烈愿望,這一愿望成為她譯介中國典籍的初始目的。①基于此目的,雷林科的古籍翻譯顯示出闡釋中國文化意涵、突出中國文化美感和發(fā)掘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代性三個主要特點。

        (一)闡釋中國文化意涵

        漢語和西班牙文分屬不同語系,逾越文字捍格已大難矣,加之典籍中文化負載量極大,傳神達意非“死抓字典、拼湊句法”所能濟事。②雷林科深知古籍譯介之難度,也知其對中國文化傳播之重大意義。早在北京大學留學期間便立志通過翻譯重塑西班牙當代讀者和學界對中國古典文學的認知。③雷林科的翻譯不僅體現(xiàn)出其對中西語言之駕馭能力,更著眼于以字為媒的文化闡釋。她對中國文化的闡釋突出體現(xiàn)在原作選材、譯前準備和翻譯策略三個層面。

        在原作選材上,雷林科注重更新讀者認知,突出中國古典文學體裁的多樣性和主題內容的代表性。1980年代之前,西班牙對中國典籍譯介多集中于《道德經(jīng)》等哲學類作品,當?shù)刈x者對中國古籍的認知似“一葉蔽目,不見太山”。1995年,雷林科首次將《文心雕龍》譯入西班牙文,打破了西方關于中國文學缺乏理論支持的刻板印象,也讓西班牙讀者對中國古典文學體裁和風格第一次有了全面、系統(tǒng)的了解。隨后她又翻譯了元明兩代戲劇《竇娥冤》《牡丹亭》等、明代章回體小說《金瓶梅詞話》,并參與清代小說《紅樓夢》第三卷譯本審校,④持續(xù)向當?shù)刈x者介紹“其他形式的中國文學”。⑤目前她正翻譯《楚辭》,力求填補西方讀者對騷體詩歌的認知空白。⑥在主題內容上,雷林科力求多維度反映中國歷史和社會情況,優(yōu)先譯介經(jīng)典化、具有較高文化內涵的文學作品。⑦她在《中國戲劇三部集》前言中寫道:“這三部作品的選擇基于一個共同標準,即作品對中國傳統(tǒng)本身極具重要性,也是元代名家的代表性作品……三部作品分別展示元雜劇三大主題:《竇娥冤》刻畫法庭案件,《趙氏孤兒》重現(xiàn)歷史悲劇,《西廂記》則描繪才子佳人的浪漫愛情”。⑧在譯前準備上,雷林科總是不遺余力地反復研讀中文原作,遍讀中外譯本,深入調研相關歷史和文化背景,力求精準把握原作內涵。她在翻譯《金瓶梅》之前花了兩年時間閱讀明朝相關文獻,全面了解明朝歷史、政治、文化情況;⑨在翻譯《牡丹亭》時,她參照了徐朔方校注的中文原本(1982)、雷威安(André Lévy,1925 — 2017)法譯本(1999)、白芝(Cyril" Birch,1925 — 2018)英譯本(2002),以及中國學者汪榕培(2000)、張光前(2001)、許淵沖與許明(2011)的三個英譯本,①并進行對比、鉆研翻譯盲點、難點。除參照譯本外,雷林科在挖掘學術文獻的基礎上融入個人見解,撰寫譯作前言,與西語讀者分享作品創(chuàng)作的背景、文學種類特色、主旨哲學意涵、角色身份定位等大量翔實的信息。在《文心雕龍》前言中,她以近30頁篇幅介紹了中國文學起源理論、文章構思原則、文學體裁、修辭門類、文學批評方法等內容。在《中國戲劇三部集》前言中,她從戲劇起源、主題、場景設計、表演、角色和翻譯等角度做了長達40頁的細致介紹,處處體現(xiàn)出譯者的思考。例如,在論及中國戲劇與“女權主義”時,雷林科對儒家社會中男性書寫與權力話語的關系作出論述,進而指出男性作家筆下的《西廂記》《竇娥冤》本意并非倡導推翻男尊女卑的儒家秩序,其所呈現(xiàn)的沖突卻在無意中反映出幾個世紀以來的封建等級制度正逐漸瓦解。②這種基于大量調研進行的辯證思考體現(xiàn)出雷林科較強的譯者主體性意識,也為其在翻譯時深入闡釋原作情節(jié)和角色打下堅實基礎。

        在翻譯策略選擇上,雷林科體現(xiàn)出阿皮亞所倡導的“深度翻譯”(thick translation)策略,即通過注釋和闡釋還原文本的文化和語言背景,將譯文語境化、歷史化。③這種傾向一方面來自雷林科的學者型譯者慣習,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渴望充分傳達中國文化的翻譯目的,是漢學家群體的典型翻譯特征。④在副文本中,雷林科習慣詳列每部作品底本信息、參考譯本、文獻引用、附錄信息及術語表等素材,供讀者參考。她尤其推崇加注,認為這是減少文化誤讀、實現(xiàn)文化補償和動態(tài)對等的有效手段。⑤例如,在翻譯《文心雕龍》時,雷林科總計加注1203條;在翻譯《中國戲劇三部集》時,總計加注153 條,其中前言部分32條、《竇娥冤》28條、《趙氏孤兒》29條、《西廂記》64 條;在翻譯《金瓶梅》時,總計加注655條;在翻譯《魔俠傳》時,總計加注650余條。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雷林科加注并非隨性為之,而是帶有自我規(guī)約傾向。她在《魔俠傳》中對加注規(guī)則作出明確限定,⑥既要避免過多注釋影響讀者閱讀體驗,又要增強文化信息解釋的有效性和系統(tǒng)性,從而最大限度“幫助譯入語讀者靠近原文,構建與原文讀者相似的理解和想象空間”。⑦

        (二)突出中國文化美感

        文化外譯不應止于求真,更應將“求美”作為文學藝術的目的和文學翻譯的高標準,⑧這也是解決目前中國典籍外譯“傳而不通、通而不受”現(xiàn)狀的重要突破口。⑨對雷林科而言,“求美”并非外部標準,而是內生動力。她坦言:“漢語字形糅合藝術與意蘊,是我學習中文之初始動力。而我尤偏愛文言,將中國文化的意境哲思凝練于朦朧的言語之中?!雹庖虼耍诜g中國古籍時力求于譯文中實現(xiàn)原文的意美、音美和形美。⑾

        意美為三美之首,重在“感心”。①一部優(yōu)秀的翻譯作品能夠表現(xiàn)譯者的審美情感,激發(fā)讀者產(chǎn)生同樣的審美情感體驗。⑿在實現(xiàn)意美上,雷林科充分運用自身語言藝術修養(yǎng)和審美經(jīng)驗,微觀刻畫具體意象,宏觀把握整體意境,基于中西文化共有認知打造美美與共的審美空間。例如,“月”是中國古典美學中的典型意象,出現(xiàn)在《西廂記》一本三折中用于烘托崔鶯鶯、張生二人相會之浪漫場景。她將“月色溶溶夜,花陰寂寂春;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譯作“El color de la luna ba?a lanoche/sombras de flores en la primavera solitaria/?Porqué bajo este blanco resplandor/no asoma la doncellade la luna?”,在保留月(luna)意象的基礎上,巧用動詞ba?ar(浸濕)翻譯“溶溶”,喚起讀者對水的聯(lián)想,呼應崔鶯鶯內心情感之充盈波動;用blanco resplandor(潔白光輝)翻譯“皓魄”,其中resplandor 來自拉丁語源resplendoris,除“明亮”外還帶有“高貴”內涵,傳遞出張生對崔鶯鶯的贊頌愛慕之情;用la doncella dela luna(月中仙女)翻譯“月中人”,巧用增譯突出其女性內涵,彌補了譯入語讀者對嫦娥奔月典故之認知缺失,還原人月相映、天人合一的審美意境。在宏觀意境方面,她將《牡丹亭》中杜麗娘照鏡寫影片段:“輕綃,把鏡兒擘掠。/筆花尖淡掃輕描。/ 影兒呵,和你細評度”譯作“Un pa?o de seda,/ Limpio el espejo./ La punta de estepincel creador perfila con dulzura,/ con ligereza dibuja./?Ah, reflejo mío!”多次轉換視角,從撫鏡的手帕,到杜麗娘本人,經(jīng)過勾勒畫像時的筆觸,最后聚焦到鏡中倩影。短短幾行,將絲綢、明鏡、妙筆、鏡像等極具東方特色和神秘感的意象濃縮于妙齡女子的婉轉唱詞,在梳妝臺前的小場景中構筑起畫人、寫心、傳神相融合的審美意境。西班牙文學評論家何塞·安東尼奧·桑塔諾(José Antonio Santano)評此譯本稱:“譯者對語言的嚴格把關使這部作品在最挑剔的讀者看來都極具美感”。②

        音美即文學的音樂、音律之美。在詩歌翻譯上即“詩要有節(jié)調、押韻、順口、好聽”,重在“感耳”。③雷林科對音美之追求尤其體現(xiàn)在詩歌戲劇的翻譯中,將“音美”與“文信”等量齊觀:“翻譯的基本原則就是將詩句的全部內容表達出來并使之優(yōu)美有韻律”。④在音美問題上,法國漢學家、《牡丹亭》譯者雷威安曾用“可怕”二字形容中國語言之詩性特點:“中國作家的文字表達幾乎是可怕的:為了達到極致的視聽效果,隱喻的堆砌、繁復的語法,是湯顯祖的特色。這為翻譯工作增添了不少阻力?!雹萦纱丝梢?,如何在詩歌翻譯中重現(xiàn)音美是漢學家面臨的普遍難題,也是譯者詩歌翻譯水平之試金石,雷林科對此深有體會。例如,《牡丹亭》第十出中詩句“生生燕語明如翦,嚦嚦鶯歌溜的圓(acerado, el trino de la golondrinacentellea al viento/ gorjea el oriol, y su canto seenrosca en el cielo)”,短短兩行十四言,卻疊加運用對偶、擬人、比喻及通感多種修辭,翻譯難度極大。⑥韻律上,雷林科在句尾增加viento(風)和cielo(天空)實現(xiàn)原文押韻效果。詞形上,雷林科認為此句中“翦”字所用極妙,不僅形象描述燕語明快如剪裁之響,還形象描繪出燕尾之形,形成視覺和聽覺通感隱喻。因此,她以表現(xiàn)剪刀材質的形容詞acerado(金屬質感的)描繪燕鳴之清脆,以動詞centellear(閃爍)呼應原文“明如翦”之視聽通感,足見雷林科譯功之深厚。

        形美重在“感目”,是意美和音美之外的第三大詩歌翻譯要素。⑦關于形美,雷林科認為這是文言文的重要特色:“相比現(xiàn)代漢語,文言文篇幅更短,更容易產(chǎn)生‘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開放性閱讀體驗。文言文豐富的對仗、互文比現(xiàn)代漢語更能體現(xiàn)中國作為文明古國的歷史底蘊”。⑧翻譯《文心雕龍》時,她專門精研《章句》《麗辭》等篇目,總結駢文工整對仗之形美特點,而后用于翻譯實踐。如在處理“斷章有檢/ 積句不恒/ 理資配主/ 辭忌失朋”時,她堅持使用西語詩歌組句形式,盡量保持上下兩個分句音節(jié)數(shù)相等,句尾押韻:

        Hay una norma para separar párrafos,

        agrupar frases carece de ley constante.

        Las razones deben adaptarse al tema,

        el lenguaje teme perder su acompa?ante.

        雷林科還認為,語言形式除“感目”之功用以外,還有傳達舞臺情緒的重要價值。因此她在翻譯《中國戲劇三部集》時保留了“唱”“念”“白”三種表達形式,并特別在前言部分對這三種形式做了說明,幫助西語讀者了解中國戲劇語言的形式特色。在處理《趙氏孤兒》第五折中唱詞“我、我、我盡威風八面揚,你、你、你怎掙坐怎攔擋?”時,盡管西文忌重復,但雷林科還是選擇忠實保留中文唱詞形式,以主語重復傳達原作激烈的情緒渲染。可見雷林科在翻譯時盡量實現(xiàn)文和質的統(tǒng)一,誠如《文心雕龍》所言:“夫水性虛而淪漪結,木體實而花萼振,文附質也?;⒈獰o文,則鞹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資丹漆,質待文也”。

        (三)發(fā)掘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性

        中國古籍作為中華文脈之精髓,在西班牙的譯介經(jīng)歷了30年黃金期后,目前卻陷入發(fā)展瓶頸,2010 年后出版的書目總量較之前十年下降37%。對此,雷林科曾不止一次表達擔憂:“很遺憾,現(xiàn)在做文言文翻譯和研究的人太少了,以我所在的格拉納達大學為例,古典文學譯介面臨后繼無人的問題。20世紀、21世紀的現(xiàn)當代文學當然很有趣,但在此之前還有兩千年的文學等著我們去繼續(xù)挖掘探索?!雹?/p>

        中國古籍在西班牙譯介式微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可歸結為三點:第一,古籍翻譯耗時長、難度大,能夠獨立完成文言典籍西譯的漢學家人數(shù)有限,加之繁重的教研任務,多數(shù)譯者對其望而生畏;第二,目前西班牙高校開設古代漢語課程的院校不多,新生代漢學家文言文訓練普遍不足,難以理解艱深晦澀的古文,在翻譯選材上更偏向現(xiàn)代漢語;第三,熱銷體裁搶占歐洲市場,尤其是2000年后受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和漫畫等多元體裁沖擊②,古籍翻譯資源不足進一步加劇。要在新時期重振中國古典文學,就必須推動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化轉化,使之適應當代市場。對此,雷林科參與完成的加泰羅尼亞語版《趙氏孤兒》舞臺劇為我們帶來啟示。

        2014年,由雷林科和加泰羅尼亞語譯者胡安·塞倫特(Joan Sellent)翻譯、著名導演奧里奧爾·布羅吉(Oriol Broggi)執(zhí)導的《趙氏孤兒》舞臺劇在巴塞羅那上映。該劇以紀君祥原劇為基礎,融入西班牙瓦倫西亞當代詩人維森特·安德烈斯·埃斯特萊斯(Vicent Andrés Estellés)的詩句和著名作曲人奧維迪·蒙特洛(Ovidi Montllor)的詞曲,配樂方面選用倫巴樂隊(La Troba Kung-Fú)的手風琴配合西班牙吉他彈奏,因地制宜將中國古典元素與地中海、加泰羅尼亞地區(qū)特點相結合,多模態(tài)重現(xiàn)元代經(jīng)典。該劇演出后在當?shù)匾l(fā)強烈反響,一舉包攬第十七屆加泰羅尼亞評論家獎(Premio de la Crítica)最佳改編、最佳導演和最佳表演三項大獎,歐洲通訊社、西班牙國家電視臺、加泰羅尼亞廣播電視總臺、《先鋒報》(La Vanguardia)等西班牙主流媒體紛紛報道。③當?shù)貦嗤囆g評價網(wǎng)站Recomana 給出8.3的評分,評論區(qū)更是不乏觀眾的溢美之詞:“讓人想起索??死账?、莎士比亞和穆阿瓦德的悲劇”“復仇是推動故事發(fā)展的引擎,展示了舍生取義的東方哲學”。①影評專家馬蒂·菲格拉斯·馬丁內斯(Marti Figueras Martínez)撰寫長文稱:“(《趙氏孤兒》)一方面尊重東方古典悲劇結構,另一方面積極尋求對中國和世界歷史概念的重新詮釋?!雹谟纱丝梢?,加泰羅尼亞語舞臺劇版《趙氏孤兒》為中國古籍外譯拓展了新的傳播平臺和方式,賦予中國傳統(tǒng)文化更多時代性、世界性、現(xiàn)代性和大眾性特征,是推動中國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代轉型的一次重要嘗試。對此,雷林科也倍感欣慰:“仿佛突然之間,了解中國的人不再局限于學術領域,也擴展到了公眾層面。”③

        2023年,雷林科在中國古代小說海外傳播國際研討會上,就西班牙譯者里卡多·塞布利安(Ricardo Cebrián)的西班牙文譯本《三國演義》④呼吁利用新技術、新媒介、新平臺,推動中國典籍域外傳播多樣化發(fā)展。她提議,當下需重視拓展典籍傳播的生存空間,抓住融媒體、短視頻等數(shù)字化媒介快速發(fā)展的機遇,積極地推動傳統(tǒng)作品與舞臺演出、影視媒介、數(shù)字出版、游戲視頻相結合,以視聽作品激發(fā)當?shù)厝罕娕d趣,繼而推動紙媒典籍打入主流傳播渠道,聯(lián)合中外出版社打造中國圖書線上系列和閱讀空間。只有探索數(shù)字傳播生態(tài)場域中文學、文化傳播新范式,才能有效改善傳統(tǒng)文化域外傳播的階段性困境。

        四、雷林科漢學研究之特色

        對雷林科而言,每次翻譯經(jīng)歷都是一次跨學科、跨文化的探索,其漢學研究也往往從譯作拓展開來,不斷挖掘其背后的歷史、文化、政治和哲學知識,并從中西兩種文化視角出發(fā)對這些知識進行內外審視,形成特色鮮明的論點。雷林科的漢學研究體現(xiàn)出三大主要特征:第一,文化比較的研究方法;第二,學科融合的學術視野;第三,日漸拓展的漢學平臺。

        (一)文化比較的研究方法

        從本質上講,中國文化在域外的傳播與發(fā)展研究是一種文化間關系研究,⑤漢學也是一門在國際文化中涉及雙邊或多邊文化關系的學術,具有比較文化研究的性質。⑥雷林科成長于本族文化語境,青年時來華學習,其漢學研究受到“母體文化”和中國文化的雙重影響,投射至學術中形成了文化比較的研究方法。

        這種文化比較的視角使其能夠充分理解文化誤譯與變異,在中西交融中尋求共同的文化立足點。例如,林紓與陳家麟合譯的《魔俠傳》因與原作出入較大、誤譯頻出而飽受爭議。相比學界熱衷對譯本忠誠度的考量,雷林科更注重挖掘偏差背后的生成機制。經(jīng)過研讀陳家麟當年所循的莫妥(Pierre" Motteux)英譯本和昆琦尤斯(Carmela Cunchillos Jaime)等學者的研究,她敏銳地指出《魔俠傳》中林譯的“不忠”很大程度上歸因于莫妥中間譯本的風格篡改、語句詞法變動和增刪調整,加上陳林二人合作模式以口述進行,《魔俠傳》言意偏差亦屬情理之中。⑦雷林科肯定了林紓的時代先鋒作用,認為他擁護本國文學亦兼收他者之長,為中國小說打開了新局面,⑧體現(xiàn)出“翻譯在構建文學話語方面的根本性作用”。①雷林科對林譯本中的文化變形持包容態(tài)度,并從中發(fā)掘中西文化碰撞對文學形象和概念的影響。她指出,林紓將堂吉訶德與桑丘間原本的“主仆關系”闡釋為“師徒情誼”,對二者形象也進行了儒化改譯:前者由西方騎士變成求真共情的中國“文人”形象,對弟子心懷教化更使其貼近孔子“至圣先師”的形象;后者性情則同儒家“剛、毅、術、訥近仁”之理念相吻合,其所言“吾師待我恩重”“如吾師之命果違訓誠則當屏出門墻”等正是儒家文化尊師重教之反映。②實際上,這種文化變形恰揭示出中國文化的世界性意義,看似不同的文化概念卻可能蘊藏共通的價值內核。③例如她認為,盡管西方騎士出身貴族,而中國武俠或游俠常出于草野,但都是重義輕利、善良正直的忠信義人。因此,林紓所套用《荀子·修身》“體恭敬而心忠信,術禮義而情愛人,橫行天下,雖困四夷,人莫不貴”中的概念描寫騎士出游,準確傳達出中西共通之價值內涵,④使其筆下的堂吉訶德兼具浪漫與尊嚴,可謂中國的魔“俠”。⑤諸如此類的文化比較,將翻譯研究從規(guī)定性評價引向描述性研究,為解釋跨文化語境的翻譯偏離和“創(chuàng)造性叛逆”⑥提供了新視角。

        除翻譯研究外,雷林科還將這種文化比較方法遷移至文學和哲學思想研究中。在《諫臣與風流朝臣:中日詩歌概念》(“De consejeros ygalantes cortesanos. La concepción de la poesía enChina y en Japón”)一文中,她將中國戰(zhàn)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和日本平安時代和歌詩人在原業(yè)平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兩人雖同遭因讒見疏之命運,詩歌意境卻迥然不同。⑦屈原樹立“忠實慷慨”之國士形象,以詩歌抒發(fā)道德理想和政治愿景;在原業(yè)平則展現(xiàn)“遠離權政”之瀟灑形象,借詩歌抒發(fā)優(yōu)雅朝臣的美學和“風流”追求。雷林科以西方的觀察視角,對兩種看似相近的東亞文化做了理性分辨,以中日兩國詩學經(jīng)典揭示兩個社會主流文化價值和文學功用的取向差異。在論及中國詩歌的人文主義時,雷林科將其置于世界思想史的整體圖景中,援引伏爾泰(Fran?ois-Marie Arouet,1694 — 1778)觀點,指出中國的人文主義不似希臘完全以人為核心,而是強調天人合一,尋求自然與人文歷史的統(tǒng)一互證。⑧在論及古典詩歌之社會功能時,她將《詩經(jīng)·大雅》的《卷阿》篇和《崧高》篇與柏拉圖在《理想國》所推崇的詩歌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中國先秦時代詩歌與古希臘作品一樣,具有啟示性的育人和寓言式的政諫功用。⑨這一討論超越了西班牙漢學界以往對中國古詩文藝和感通價值的分析,發(fā)掘出其教化實用和道德規(guī)訓作用,為消解西方傳統(tǒng)中的“詩教悖論”提供了一條融通之道。

        雷林科采用的文化比較的研究方法揭示出漢學家群體之共性:他們在長期中西文化熏陶下形成文化比較的思維邏輯,并內化為學術研究思路。正是這種文化比較意識為中國文化域外傳播與發(fā)展提供了新思維,推動構建更加開放包容、多元互動的人文交流格局。

        (二)學科融合的學術視野

        隨著漢學研究不斷深入,雷林科逐漸由文學和翻譯研究拓展至女權、歷史、政治等領域,顯示出學科融合的研究視野。實際上,這種跨學科的思辨意識早在其本科階段就已萌芽:“我本科階段專業(yè)是法律,很多人認為法律學習是枯燥的事情,但其實它也同樣需要研究歷史、語言學,對法律語言模糊性的處理方式也對我日后從事語言和文字研究產(chǎn)生啟發(fā)?!雹?/p>

        作為女性漢學家,雷林科對中國語言和文學中的女性形象、歷史及權力關系尤為關注。2005年,她發(fā)表《中國文字與女性:從創(chuàng)世到臣服》(“La escritura china y las mujeres: del origen delmun do a la sumisión”),創(chuàng)意性地從字形演變角度對中國女性地位和形象做出分析,指出“女”字形制起源于甲骨文中跪坐的女性形象,強調其順從地位,“女”字旁組成的大量貶義詞匯(如奴、妒、姦等)強加給女性消極意義,在無意識中固化社會對其刻板認知。②漢代對儒家“三從四德”思想的推崇更是將女性排除在書寫系統(tǒng)之外,導致中國文學長期受男性話語主導,“男子作閨音”式的詩歌實則是對女性話語權的篡奪與偽冒:“文字是通往權力的一把鑰匙,而長期以來這一通道被男性霸占”。③在她看來,要重掌這份權力與通道,就必須有女性參與文學和歷史書寫。2023年,雷林科發(fā)表新作《當女性拿起筆:前現(xiàn)代時期的中國女讀者、編輯和作家》(“Cuando las mujerestomaron el pincel. Lectoras, editoras y autoras en la China pre-moderna”),探研了17世紀至18世紀中國女性在主動閱讀、自主評論和文學創(chuàng)作等方面的成就,指出以《牡丹亭》為代表、將“情”作為主題的文學作品自明代起受到女性歡迎,推動了女性自我表達意識的覺醒,促使歷史上男性壟斷話語權的局面逐漸改觀。④上述研究體現(xiàn)了對女性歷史、地位和命運的深刻關照,反映出雷林科以墨為鋒,以學為媒,呼吁關注女性權利和價值實現(xiàn)的責任目標。

        雷林科具備深厚的歐洲漢學史和思想史功底,這使其能夠準確把握文學生發(fā)的歷史性動因,對西方作家筆下的中國形象作出公正評價。她在評價西班牙啟蒙思想家福納(Juan Pablo Forner,1756 — 1797)關于中國的小說《中國文法家的故事》(Los gramáticos: historia chinesca) 時指出,福納對中國的書寫并非為豐富漢學研究,而是將中國意象用作批評伊里亞特家族文化專制主義的“幌子”。⑤雷林科對福納的研究恰揭示了東方學家和東方學消費者⑥之間的差別:前者力求展現(xiàn)真實的、知識形態(tài)的中國;而后者則以想象的中國滋養(yǎng)其文藝創(chuàng)作靈感,完成“透過中國鏡子反射本我的虛構游戲”。⑦對于福納的東方學消費主義傾向,雷林科也并未急于否定,而是指出其對“揭示18世紀西班牙視野里中國形象”⑧的客體研究價值,并發(fā)掘其背后的歷史語境。她認為,福納尋求“中國鏡子之反射”的動機與18 世紀歐洲“中國熱”的原因如出一轍:歐洲人以中國為感性和理性秩序融合之典范,以文明進步的遠東形象抨擊本國現(xiàn)狀,抒發(fā)對理想社會之訴求:“18世紀歐洲的中國不是中國,是開明者想要的歐洲”。⑨從雷林科關于18世紀西班牙文學中的中國形象論述來看,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Leften Stavros Stavrianos,1913 — 2004)所言再次得到印證,即17世紀和18世紀初葉,中國對歐洲之影響遠大于歐洲對中國之影響。⑩

        雷林科對文學藝術的研究不僅限于審美價值和歷史敘事,還關注文本在不同時代的政治功用。在《從影子娛樂到政治話語——論中國電影的形成》(“Del entretenimiento de las sombrasal discurso político. Sobre la formación del cinechino”)一文中,她梳理了20世紀初期至20世紀30年代中國電影的發(fā)展歷程,強調電影在推動歷史變革、構建政治話語和社會教育方面的作用。①雷林科認為,1920 年代和1930年代的電影比同期的文學作品更能深刻反映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社會之劇烈變革,“(電影)展現(xiàn)出一個沉浸于中國傳統(tǒng)與西方新意識形態(tài)沖突中的復雜社會,及其為何決定依靠馬克思主義作為唯一的進步道路”。②這種從文化政治視角作出的探討豐富了歐洲漢學界對中國電影發(fā)展史的研究,進一步加深西方觀眾對中國政治信仰和社會意識的理解。在《國之大業(yè)之中國文學》(“La gran tareadel Estado. La literatura en China”)一文中,雷林科對周朝至明清中國文學形式的流變作出分析,突出文學在各歷史時期發(fā)揮穩(wěn)固統(tǒng)治、怨刺上政、規(guī)范關系的功能,③是一篇極具學術價值的長篇論文。她認為,以《詩經(jīng)》為代表的先秦詩歌既是社會生活的重要工具,其內涵的升華和神圣化亦使其成為更高的宇宙意圖之載體,反映“道”之秩序。④以《史記》《漢書》為代表的紀傳體史書中的教化警示功能則更為明顯,以美刺諷諫的方法,借官吏、平民、村婦甚至罪犯之口,達到“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的目標。這篇文章突破了西班牙漢學界對中國文學研究的傳統(tǒng)范式,清晰闡釋出天人合一理念下逐漸形成的諷喻機制,增進對中國古典文學所蘊含的儒家政教文藝觀之理解。在研究方法上,運用文學、歷史、政治、哲學領域的跨學科知識將文學功能與國家治理、意識形態(tài)有機串聯(lián)起來,形成復調敘事的學術寫作風格,在西班牙當代漢學家中獨樹一幟。

        (三)日漸拓展的交流平臺

        雷林科的學術研究并非封閉于自我陶醉式的象牙塔中。她充分認識到漢學家肩負中國文化傳播的使命,一直在為推動中西學術對話、擴大西班牙漢學研究影響而奔走。其貢獻體現(xiàn)在三個層面:第一,推動搭建跨領域、多學科的區(qū)域綜合型漢學交流平臺;第二,推動海外漢學(中國學)學術成果建設;第三,擴大學術成果的社會服務和大眾文化傳播效能。

        1990 年代,西班牙高校開始成立東亞研究中心,⑤但由于各校學術資源與研究隊伍有限,整體性和綜合性交流平臺長期缺位。在此背景下,桑吉內斯(Pedro San Ginés) 和雷林科等漢學家協(xié)助其所在的格拉納達大學聯(lián)合西班牙亞洲之家(Casa Asia)⑥于2006 年發(fā)起“西班牙亞太研究論壇(Foro" Espa?ol de Investigaciónsobre AsiaPacífico, 簡稱FEIAP)”,每兩年舉辦一屆。首屆大會下設四個分論壇,涵蓋1)語言、文學與翻譯;2)歷史、藝術與思想;3)經(jīng)濟、政治與法律;4)人類學、科學史與健康科學領域,是西班牙境內規(guī)格最高、研究范圍最廣、權威性最強的東亞研究論壇。論壇成果匯編為《西班牙亞太研究雜志》(Revista Espa?ola de Investigación sobreAsia Pacífico, 簡稱REIAP)和《西班牙亞太研究集》(Colección Espa?ola de Investigaciónsobre AsiaPacífico, 簡稱CEIAP),為漢學研究者提供了成果發(fā)布、信息共享的渠道。2016 年,西班牙東亞研究協(xié)會(Asociación Espa?ola de Estudios de AsiaOriental, 簡稱AEEAO)成立,承接了西班牙亞太研究論壇的組織任務。雷林科持續(xù)擔任協(xié)會會員,連續(xù)參與七屆論壇活動。正是在以雷林科為代表的一批漢學家的帶動下,西班牙漢學和東亞研究得以在21 世紀形成扎實穩(wěn)固的學術陣地。

        與此同時,雷林科重視漢學專著、??ㄔO工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其2009 年牽頭組稿的《古代中國權力的建構》(La construcción del poderen la China Antigua),①邀請來自美國、英國、法國、以色列、西班牙等國家的九位漢學家,分別從中國古代神話儀式、主權概念、君主政體、宮廷規(guī)訓等多領域探討古代中國的權力建構方式與進程,是西班牙當代漢學界探討古代中國權力、歷史與意識形態(tài)關系最為全面的學術著作。此外,雷林科長期擔任西班牙首個漢學領域專門期刊《西班牙漢學》(Sinología Hispánica)編委會成員,并多次受邀執(zhí)筆漢學???。②2020年,西班牙文學與比較文學協(xié)會圍繞“中國文本與圖像”③收錄的五篇論文中曾四次引用雷林科的研究,足見其在西班牙漢學及中國文學研究領域之重要地位。

        雷林科認為,學術成果不應只是少數(shù)人的福利,而應重視背后廣闊的社會服務和大眾文化傳播效能。她積極調動孔子學院和當?shù)匚幕M織能動性,聯(lián)合當?shù)卣椭髁髅襟w,探索中國文化在西傳播的高效路徑。2014 — 2018 年,雷林科在出任孔院外方院長期間,調動中西兩地學界資源舉辦多場高質量文化講座,推崇孔子學院中外合作機制,認為該做法“有力促動中外跨領域合作,讓中國文化真正走入西班牙民眾中間,值得塞萬提斯學院和歌德學院學習”。④此外,作為知華講堂(Cátedra china)⑤的榮譽委員、亞洲之家的講座???,雷林科本人也開展《金瓶梅》《牡丹亭》等中國古典文學講座,將其學術成果分享給廣大公眾。在多年的文化傳播實踐中,雷林科逐漸認識到,中國文化要想打入主流傳播渠道,政府支持和媒體宣傳必不可少。2010年,在瓦倫西亞省議會支持下,雷林科與中國藝術研究專家伊莎貝爾·塞爾維拉(Isabel Cervera)、中國歷史研究專家安德烈亞斯·雅努施(Andreas Janousch)共同推動在瓦倫西亞史前博物館舉辦“漢代的不朽圖像”(Imágenes para la inmortalidad en la dinastíaHan)展覽。這是西班牙第一場中國漢代專題展,《世界報》《機密報》等西主流媒體競相報道,⑥引發(fā)當?shù)責崃曳错?。隨后雷林科就展覽發(fā)表論文《龍、云與詩歌:一個帝國的書寫》(“De dragones,nubes y poesía: la escritura de un imperio”),⑦增強了民間文化傳播的史料性和學術性價值,是學術研究與大眾文化融合的一次重要嘗試。如今,雷林科所倡導的這種聯(lián)動官方和主流媒體的文化傳播方式也不斷推動中國文化走出邊緣位置。在2023年中西建交五十周年之際,亞洲之家主頁專門開辟“中西建交五十周年專欄”,聯(lián)合西班牙國家電視臺、西班牙皇家劇院、美洲之家、巴塞羅那亞洲電影節(jié)等媒體和文化組織舉辦各類主題活動,調動學術界、文藝界等多方資源共同打造中西交流互鑒的文化盛宴。

        五、結語

        西班牙漢學在歷經(jīng)兩百余年的沉寂后終于在雷林科等當代漢學家的帶領下重煥生機。作為如今中國古籍翻譯領域的“當家花旦”,①雷林科親歷了中國古籍在西班牙傳播的黃金時代,也直面當下傳播的困難與挑戰(zhàn)。在以紙為媒、以譯為介向西語世界傳遞中國文化意涵和美感的同時,她正積極尋求通過新平臺、新方法擴大中國典籍的國際影響力,這一做法對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播,賦予其更加鮮明的時代性、創(chuàng)新性與世界性極具參考價值。在學術研究上,雷林科融通中西文化、貫通多重領域,跳出漢西譯學以語言、文學為主的研究窠臼,將哲學、歷史、政治等因素納入視野,形成對中國文學和文化的宏觀性、整體性觀照,為同輩及新生代漢學家提供了一條可供借鑒的研究路徑。

        (周思蕊:北京語言大學)

        美國漢學家魏愛蓮和她的中國明清女性研究

        20 世紀80 年代,魏愛蓮(Ellen Widmer)在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取得碩士學位后,跟隨美國中國文學研究家、被譽為歐美“中國明清小說研究第一人”的韓南(Patrick Hanan,1927 — 2014)教授研究中國明清小說,并以清初小說《水滸后傳》作為研究對象,撰寫了其首部專著《烏托邦的邊緣:〈水滸后傳〉與明代忠義文學》(The Margin of Utopia: Shui-hu hou-chuan and the Literature of Ming Loyalism,1987)。進入20 世紀90 年代,魏愛蓮的研究方向開始轉向中國女性文學,尤以中國明清女性文學為主。1997 年,她與孫康宜合編《明清書寫女性》(Writing Women of Late Imperial China),該書研究的焦點主要集中在明清時期兩類“書寫女性”身上:一是高級名妓,尤其是在晚明時期,這些女性的黠慧與風姿為城市文化增添了亮色;另一類女性是囿于深閨的世家女子,她們在閨中閱讀與寫作。同時該著也涉及男性對理想女性及女性特質的各種構建。2010 年,魏愛蓮與方秀潔合編《跨越閨門:明清女作家論》(The Inner Quarters and Beyond: Women Writers from Ming toQing),該著的結構基礎是“社會性別”與“空間性”,前者意味著將分析焦點集中于作為作家的明清女性,并用相關術語解釋她們文本創(chuàng)作產(chǎn)生的效果,而“空間性”指的是閨閣,是性別化書寫活動的場所,也指因身處閨閣內外而產(chǎn)生的智識層面的、想象性空間與真實的社會空間。這兩部編著也是魏愛蓮對20 世紀80 年代胡文楷所編《歷代婦女著作考》的一種回應。進入21 世紀后,魏愛蓮又相繼出版了專著《美人與書:19 世紀中國的女性與小說》(The Beauty and the Book: Women and Fic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2006)、《小說之家:詹熙、詹塏與晚清新女性》(Fiction’s Family: Zhan Xi, Zhan Kai, and the Business of Women in Late-Qing China,2016)等。通過這些著作,魏愛蓮勾勒出作為女性文學的小說的興起、變革和發(fā)展,以及作為邊緣群體的女性作家如何努力使其作品得以出版,她們的家庭成員在其寫作過程中扮演了何種角色等。(王曉丹)

        * 本文系2022 年北京語言大學院級項目(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中國文化在西班牙高校的傳播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2YJ020012)的階段性成果。

        ①Alicia Relinque Eleta, trad., El corazo?n de la literatura y el cincelado de dragones. Albolote: Editorial Comares, 1995.

        ②Alicia Relinque Eleta, ed. y trad., Tres dramas chinos: La injusticia contra Dou E, El huérfano del clan de los Zhao, Historia del ala oeste. Madrid: Gredos, 2002.

        ③Alicia Relinque Eleta, trad., Jin Ping Mei I. Girona: Atalanta, 2010; Jin Ping Mei II. Girona: Atalanta, 2011.

        ④Alicia Relinque Eleta, trad., El pabellón de las peonías o Historia del alma que regresó. Beijing: China International Press, 2016.

        ⑤中國駐西班牙使館:《西班牙翻譯家雷林科女士獲得第十一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https://es.china-embassy.gov.cn/chn/zxgx/201708/t20170824_3229485.htm,最后訪問日期:2023年7月23日。

        ⑥塞萬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著,林紓、陳家麟譯,雷林科西譯:《魔俠傳》,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年。

        ①張鎧:《西班牙的漢學研究(1552 — 2016)》,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 年,第32 頁。

        ②趙振江:《西文版紅樓夢問世的前前后后》,載《紅樓夢學刊》1990 年第3 輯,第324 頁。

        ③筆者于2022年5月12日對雷林科進行了線上采訪,此為雷林科的有關表述,以下簡稱“雷林科采訪”。

        ①雷林科采訪。

        ②傅雷:《高老頭重譯本序》,見羅新璋、陳應年編《翻譯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 年,第627 頁。

        ③雷林科采訪。

        ④由北京大學教授趙振江及西班牙青年詩人加利西亞·桑切斯(García Sánchez)合譯的西文版《紅樓夢》于1988 年、1989年、2005年分三卷由格拉納達大學出版社發(fā)行,是首部參照中文譯入西班牙語的120 回全譯本。其中第三卷經(jīng)雷林科審閱后出版。

        ⑤Alicia Relinque Eleta, “La otra literatura en China, elteatro Yuan,” Quimera: Revista de literatura, 224 – 225 (2003):19 – 23.

        ⑥雷林科采訪。

        ⑦王洪濤:《中國古典文論在西方英譯與傳播的理論思考——社會翻譯學的觀察、主張與方略》,載《中國翻譯》2021 年第6 期,第44 — 45 頁。

        ⑧Eleta, ed. y trad., Tres dramas chinos: La injusticia contra Dou E, El huérfano del clan de los Zhao, Historia del ala oeste, pp.39 – 40.

        ⑨雷林科采訪。

        ①Eleta, trad., El pabellón de las peonías o Historia del alma que regresó, p. 26.

        ②Eleta, ed. y trad., Tres dramas chinos: La injusticia contra Dou E, El huérfano del clan de los Zhao, Historia del ala oeste, pp.21 – 24.

        ③Kwame Anthony Appiah, “Thick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1st ed.). Ed. L. Venuti. London amp; New York:Routledge, 1993/2000, pp. 417 – 429.

        ④王洪濤:《中國古典文論在西方英譯與傳播的理論思考——社會翻譯學的觀察、主張與方略》,第44 — 45 頁。

        ⑤雷林科采訪。

        ⑥書中譯者加注的標準有三:其一,指明內容或詞匯上林譯與塞萬提斯原文之區(qū)別;其二,提供相關中國歷史文學知識;其三,提供成語解釋。見塞萬提斯著,林紓、陳家麟譯,雷林科西譯:《魔俠傳》,第43 頁。

        ⑦雷林科采訪。

        ⑧許淵沖:《再談中國學派的文學翻譯理論》,載《中國翻譯》2012 年第4 期,第84、89 頁。

        ⑨"朱振武:《中國學者文學英譯的困頓與出路》,載《廣東社會科學》2019 年第1 期,第151 頁。

        ⑩雷林科采訪。

        ⑾許淵沖:《再談“意美、音美、形美”》,載《外語學刊》1983 年第4 期,第68 頁。

        ⑿許淵沖編:《翻譯的藝術》,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 年,第86 頁。

        ①奚永吉:《文學翻譯比較美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年,第1011 頁。

        ②José Antonio Santano, “Rese?a. El pabellón de las peonías o Historia del alma que regresó,” Libros amp; Letras, 2018, https://www.librosyletras.com/resena-el-pabellon-de-las-peonias,最后訪問日期:2024 年1 月20 日。

        ③許淵沖編:《翻譯的藝術》,第134 頁。

        ④Eleta, trad., El pabellón de las peonías o Historia del alma que regresó, p. 25.

        ⑤André Lévy, trad., Le Pavillonauxpivoines. Paris: Musica Falsa, 1999, p. 22.

        ⑥雷林科采訪。

        ⑦許淵沖編:《翻譯的藝術》,第68 頁。

        ⑧雷林科采訪。

        ①雷林科采訪。

        ②"Irene Tor-Carroggio and Sara Rovira-Esteva, “Chinese Literary Translation in Spain up until 2020. A quantitative Approach of theWho, What, When and How,” Skase. Journal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1 (2020): 85.

        ③Europa Press, “L’Orfe del clan dels Zhao, mejorespectáculoenlos XVII Premis de la Crítica,” https://www.europapress.es/catalunya/noticia-lorfe-clan-dels-zhao-mejor-espectaculo-xvii-premis-critica-20150323223001.html; Maite Guisado, “L’orfe delclan dels Zhao,” https://www.rtve.es/television/20140425/lorfe-del-clan-dels-zhao/926441.shtml; Corporació Catalana de MitjansAudiovisuals, “La Perla 29 triomfaals Butacaamb L’orfe del clan dels Zhao,” https://www.ccma.cat/324/la-perla-29-triomfa-alsbutaca-amb-lorfe-del-clan-dels-zhao/noticia/2605731/; La Vanguardia Ediciones, SLU, “L’orfe del clan dels Zhao, gran ganadorade losPremiosButaca,” https://www.lavanguardia.com/cultura/20141124/54420692194/premios-butaca.html,最后訪問日期:2024 年1 月20 日。

        ①Recomana, “L’orfe del clan dels Zhao,” https://recomana.cat/obres/lorfe-del-clan-dels-zhao,最后訪問日期:2024 年1 月20 日。

        ②Marti Figueras Martínez, “Crítica de L’Orfe del clan dels Zhao,” Másteatro, https://www.masteatro.com/critica-de-lorfe-del-clandels-zhao,最后訪問日期:2024 年1 月20 日。

        ③雷林科采訪。

        ④此《三國演義》譯本由西籍譯者里卡多·塞布利安首先在自建網(wǎng)站(Tresreinos.es)發(fā)布前十二回,之后章節(jié)通過亞馬遜平臺以紙質版和電子版同時出售,目前已發(fā)行前13 卷。其中首卷本《三國演義之董卓之亂》自2014 年發(fā)行以來,在亞馬遜網(wǎng)站已獲89 條評價信息,總評4.4 分,甚至超過由古巴翻譯家瑪麗亞·奧爾特加(María Ortega)的外文局譯本,成為在西班牙市場流傳最廣的《三國演義》譯本。

        ⑤張西平:《中國古代文化經(jīng)典域外傳播研究的一個嘗試》,載《國際漢學》2015年第4 期,第180 頁。

        ⑥嚴紹璗:《我對國際Sinology 的理解和思考》,載《國際漢學》2006年第1期,第8頁。

        ⑦塞萬提斯著,林紓、陳家麟譯,雷林科西譯:《魔俠傳》,第29 — 32頁。

        ⑧同上,第27 — 28頁。

        ①雷林科采訪。

        ②塞萬提斯著,林紓、陳家麟譯,雷林科西譯:《魔俠傳》,第36 頁。

        ③雷林科采訪。

        ④塞萬提斯著,林紓、陳家麟譯,雷林科西譯:《魔俠傳》,第44 頁。

        ⑤雷林科采訪。

        ⑥謝天振:《譯介學》,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 年,第2 頁。

        ⑦Alicia Relinque Eleta, “De consejeros y galantes cortesanos. La concepción de la poesía en China y en Japón,” La investigación sobre Asia Pacífico en Espa?a. Granada: Editorial Universidad de Granada, 2007, pp. 207 – 218.

        ⑧Alicia Relinque Eleta, “Sobre el humanismo en China. O de cómo la poesía orientó al cielo,” Teoría del Humanismo, Vol. I., Ed. P.Aullón de Haro. Madrid: Verbum, 2010, p. 252.

        ⑨Alicia Relinque Eleta, “La gran tarea del Estado. La literatura en China,” Perspectivas chinas. Ed. Joaquín Beltrán. Barcelona:Bellaterra, 2006, pp. 47 – 60.

        ①雷林科采訪。

        ②Alicia Relinque Eleta, “La escritura china y las mujeres: del origen del mundo a la sumisión,” Filosofía, política y economía en el Laberinto 18 (2005): 23 – 33.

        ③Alicia Relinque Eleta, “Cuando las mujeres tomaron el pincel. Lectoras, editoras y autoras en la China pre-moderna,” Signa:Revista de la Asociación Espa?ola de Semiótica 32 (2023): 147.

        ④Eleta, “Cuando las mujeres tomaron el pincel. Lectoras, editoras y autoras en la China pre-moderna,” op. cit. p.147.

        ⑤Alicia Relinque Eleta, “?Perros o demonios? China en ‘Historia chinesca’ de Forner,” Studi Ispanici 33 (2008): 89.

        ⑥張西平:《漢學——中西文明交流的橋梁(1500 — 1800)》,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第76 — 77 頁。

        ⑦Carlos Enríquez del árbol, “Teoria de las formaciones postcapitalistas: una investigación histórica URSS 1924 – 1934),” Diss.Universidad de Granada, 1995, p. 348.

        ⑧Eleta, “?Perros o demonios? China en ‘Historia chinesca’ de Forner”, p. 101.

        ⑨Ibid., pp. 94 – 95.

        ⑩斯塔夫里阿諾斯著,吳象嬰等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 世紀》(第7版修訂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492頁。

        ①Alicia Relinque Eleta, “Del entretenimiento de las sombras al discurso político. Sobre la formación del cine chino,” Kafka.Revista de humanidades 3 (2004): 55 – 64.

        ②Ibid., p. 64.

        ③Eleta, “La gran tarea del Estado. La literatura en China,” pp. 43 – 61.

        ④Ibid., p. 52.

        ⑤周思蕊:《達西安娜·菲薩克——架起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人民日報海外版》2023 年7 月5 日,第7版。

        ⑥亞洲之家是西班牙致力傳播亞太地區(qū)文化、藝術、經(jīng)濟、社會及教育領域知識的文化平臺,于2001 年在西班牙外交部、加泰羅尼亞政府以及巴塞羅那和馬德里市議會支持下建立。詳情參見https://www.casaasia.es/quienes-somos-casaasia,最后訪問日期:2024 年1 月20 日。

        ①Alicia Relinque Eleta, ed., La construcción del poder en la China antigua. Granada: Editorial Universidad de Granada, 2009.

        ②Eleta, “La gran tarea del Estado. La literatura en China,” pp. 47 – 60.

        ③Blanca Puchol Vázquez, ed., Estudios de Literatura Comparada 2, Textos e imágenes de China, SELGYC, 2020, pp. 1 – 60.

        ④雷林科采訪。

        ⑤知華講堂成立于2012年,是西班牙最具影響力的中西民間友好交流組織之一,致力傳播中國歷史和文化,搭建中國學術、商業(yè)及媒體領域對話平臺。詳情參見https://www.catedrachina.com,最后訪問日期:2024年1月20日。

        ⑥El Mundo, “Descubriendo la dinastía Han,” https://www.elmundo.es/elmundo/2010/07/15/valencia/1279207087.html; El Confidencial, “La fascinante dinastía Han ‘conquista’ Valencia,” https://www.elconfidencial.com/cultura/2010-07-16/lafascinante-dinastia-han-conquista-valencia_736452,最后訪問日期:2024 年1 月20 日。

        ⑦Alicia Relinque Eleta, “De dragones, nubes y poesía: la escritura de un imperio,” Imágenes para la inmortalidad en la dinastía Han: 206 aC 220 dC: Colección Pedro Lorente. R. Valencia: Museu de Prehistòria de València, 2010, pp. 57 – 77.

        ①周思蕊:《雷林科——中國古典文學的知音》,《人民日報海外版》2022年9月28日,第7版。

        猜你喜歡
        翻譯
        從意識形態(tài)角度對《麥田里的守望者》兩譯本的研究
        計算機輔助翻譯與教學設計探討
        淺談英漢翻譯中的望文生義現(xiàn)象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3:42:36
        從句子層面淺析英漢語言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中國文學作品外譯策略研究
        淺談漢語顏色詞的解析及英譯
        本科英語專業(yè)翻譯教學改革與實用型翻譯人才的培養(yǎng)
        淺析跨文化交際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8:34:20
        商務英語翻譯在國際貿易中的重要性及其應用
        小議翻譯活動中的等值理論
        考試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0:36:47
        婷婷四房播播| 久久久久久无码av成人影院| 一区二区传媒有限公司| 99久久超碰中文字幕伊人|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av| 日韩亚洲中文有码视频| 国产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五月天伊人久久| 超短裙老师在线观看一区| 痴汉电车中文字幕在线| 大桥未久亚洲无av码在线| 国产97色在线 | 免| 亚洲香蕉久久一区二区| 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日本公妇在线观看中文版| 99JK无码免费| aa日韩免费精品视频一| 久久96国产精品久久久| 国产黄a三级三级三级av在线看|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网站| 亚洲sm另类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一| 久久AV中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男女视频一区二区| 日本真人添下面视频免费| 99久久亚洲精品无码毛片| 亚洲第一区二区快射影院| 精品三级国产一区二区三| 中字幕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中文| 男女性生活视频免费网站| 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 国产午夜激无码av毛片| 国产女主播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性入口|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亚洲无毛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蜜桃|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