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媒介的城市”將城市中的媒介空間和城市空間疊加考察,關注媒介實踐與城市實踐的互動關系。本文選取西安市景區(qū)的夜景呈現(xiàn)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參與式觀察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探索夜景燈光如何促進媒介空間與城市空間的互動,討論燈光在城市傳播中的角色和意義建構功能。研究認為,作為媒介的燈不僅起到物理上的照明作用,更具備在夜晚構建意義空間的功能,實現(xiàn)塑造并展現(xiàn)西安恢宏的盛唐氣象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的作用。
關鍵詞:西安;城市傳播;燈;夜景;媒介
隨著中國的城市化水平越來越高,城市研究也逐漸增多和深入。若將城市視作一個包羅萬象的空間或種種傳播活動發(fā)生的背景,那么城市就不只是人類居住的物理空間,更是包容人類信息交流和文化傳播的意義場所。研究發(fā)現(xiàn),城市燈光作為一種常見但特殊的傳播媒介,在城市形象建構和傳播中的作用尤為顯著。[1]
一、作為媒介的城市
城市研究要回答的首個問題就是 “什么是城市”。我國學者孫瑋認為,城市有兩個側面:一個是實體的城市,由街道、建筑、環(huán)境、城市肌理等構成;另一個是再現(xiàn)、想象的城市,由文字、聲音、影像、流行文化、集體記憶等支撐,即大眾媒介建構的城市虛擬空間。從傳播角度研究城市始于20世紀初的美國。在城市化、移民潮的背景下,芝加哥學派將城市視為具有高度流動性、異質性的社會組織,并賦予了傳播整合社會、重構社會關系的功能。[2]胡翼青等總結,芝加哥學派對城市傳播研究做出的主要歷史貢獻之一,就在于拓寬了對城市的理解:城市不僅是一種地理現(xiàn)象,還具有文化與社會心理面向。
在城市傳播研究中,大致有三種脈絡:“城市中的傳播”“傳播中的城市”和 “作為媒介的城市”。對于前兩種研究范式,胡翼青等總結為要么是 “城市塑造傳播”,要么是 “傳播反映城市”,始終跳不出現(xiàn)代性非此即彼的思維定式,直到 “媒介研究”的出現(xiàn)才打破了這個桎梏。于是,城市不再是一個被動、無生命、容納各種物質要素的容器,而是具有強大社會創(chuàng)造力、能夠對其中各要素產(chǎn)生作用的 “媒介物”。這就是城市傳播研究的第三種脈絡—“作為媒介的城市”。它將媒介空間與城市空間疊加起來考察,關注媒介實踐與城市實踐的融合。這種研究路徑強調(diào)城市不僅是物理存在,更是社會存在,是意義載體和文化空間。目前,該視角下較少涉及城市夜景中的燈光研究。本文以西安的鐘鼓樓、大雁塔·大唐芙蓉園景區(qū)和城墻·碑林歷史文化景區(qū)為觀察對象,通過參與式觀察和案例研究的方法展開研究,從其夜景實踐思考燈光在城市形象表達和意義空間建構中的作用,尤其關注夜景燈光如何促進媒介空間與城市空間的互動和交融,豐富 “作為媒介的城市”的既有研究。
在西安目前的5家5A級景區(qū)中,大雁塔·大唐芙蓉園景區(qū)和城墻·碑林歷史文化景區(qū)夜間部分開放,且核心景點夜景照明設施完善。大雁塔·大唐芙蓉園景區(qū)是綜合性旅游景區(qū),匯聚了 “六園一城一塔”。除大慈恩寺大雁塔、大唐芙蓉園和寒窯遺址公園分別于17:30、22:00和21:00閉園外,其余均全天24小時開放。其中,大唐不夜城獲得2023陜西年度十大IP文旅特別獎,為2024年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的西安分會場;大唐芙蓉園獲得2023陜西年度十大新銳IP獎,在2023年5月的中國—中亞峰會期間被選為歡迎宴會舉辦地。城墻·碑林歷史文化景區(qū)中西安城墻景區(qū)為夜間仍開放,在2024年城墻燈會期間,18:00至22:00均為亮燈時間。[3]始建于1380年的鼓樓和1384年的鐘樓位于西安舊城中心,是西安市的標志性建筑,夜景燈光烘托下的鐘鼓樓也是游客的熱門 “打卡”地。
二、從城市景區(qū)夜景反觀燈的媒介性
在認同燈可以視作媒介的基礎上,就需要探討燈有怎樣的媒介性。孫瑋指出,“媒介性”作為一個概念,源自米歇爾、漢森等典型代表。媒介性是關于媒介在傳播過程中發(fā)揮什么樣的作用的抽象概念,在此視角下,可以認識不同媒介的獨特性。[4]研究認為,景區(qū)夜景燈作為媒介,其主要在延伸白晝、信息傳遞和人景互動等三個方面體現(xiàn)了它的媒介性。
(一)實現(xiàn)白晝延伸的燈
媒介環(huán)境學派代表學者麥克盧漢提出 “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觀點,認為媒介有機體的任何發(fā)展都能延伸人類的感官功能。城市中的燈光作為媒介,不但延伸了人的視覺感知能力,也讓城市景觀在夜幕降臨之后不再隱入長夜。通過夜景照明,延長了建筑等為人眼可見的時間。研究認為,作為媒介的燈不僅是人類視覺能力的延伸,也使城市景觀的可見性在夜晚實現(xiàn)延伸。綿延13.74千米的西安城墻被稱為西安 “無字史書”。然而在夜晚來臨時,它便和天際線一起隱入夜幕,對20年前的游客來說無疑是白天限定的景區(qū)。直到2004年古城復興計劃實施,“城墻亮化”全線完成。加裝LED燈帶后的城墻,閘樓、女墻等清晰可見,不僅將城墻的可觀賞時間延長至夜晚,也成了西安夜景中不可或缺的名片。
(二)實現(xiàn)信息傳遞的燈
城市夜景中的燈不僅提供照明功能,其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種信息傳達。城市中燈光的分布、顏色和明暗反映著城市的規(guī)劃和設計理念,在人們的視覺實踐中影響人們對城市的整體感知。以西安游覽功能為主的場所為例,燈光設計以主要游覽路徑為載體,并以游客的觀賞視角作為考慮要素,使用彩光照明,以展示西安歷史文化名城形象。在大雁塔·大唐芙蓉園景區(qū),采用暖色為主的彩燈,以營造輝煌的盛唐氣象,為游客從視覺上傳遞了西安作為絲綢之路起點輝煌大氣的印象。由此可見,城市的夜景燈光實踐通過光的語言傳遞了城市的特色,建構了游客對城市形象的認識。研究發(fā)現(xiàn),景區(qū)夜景的燈光設計還實現(xiàn)了視覺體驗和線路引導的統(tǒng)一。[5]大雁塔·大唐芙蓉園景區(qū)的燈光不僅提升了該區(qū)域的視覺美感,還隱形且巧妙地實現(xiàn)了引導景區(qū)觀賞線路的功能:沿著燈光的布局,游客的游覽路徑被無形地規(guī)定了。在夜晚,燈火通明的大唐不夜城往往人流如織,而相對來說較暗的大慈恩寺遺址公園則人跡罕至。
(三)實現(xiàn)人景互動的燈
觀察發(fā)現(xiàn),燈作為媒介,還可以實現(xiàn)人與景觀的互動和交融。在大唐不夜城,通過將LED重力感應燈與音效結合起來的設計,呈現(xiàn)不同色彩的 “鋼琴鍵”形狀,當游客踩踏時就會反饋音樂節(jié)奏和光影效果。龍年春節(jié),西安城墻燈會通過在 “二十四節(jié)氣”燈組中加入香氛和仿真皮毛,模擬春、夏、秋、冬四季的味道以及典型聲音,使游客調(diào)動多重感官觀賞燈會,為參與者帶來獨特的感受與更為深刻的體驗。[6]城墻燈會還在燈具中搭載了人工智能語音交互技術,推出 “AI對詩”等豐富的互動形式,與游客進行多維度交互體驗,使游客實現(xiàn)了被動觀賞者向主動參與者的轉變。
與城墻燈帶利用燈光塑造天際線的觀賞性設計不同,在采用夜景照明的實景空間中,游客的身份不只實現(xiàn)了向主動參與者的轉變,同時也無意中達成了自身與景區(qū)的交融,成為景觀的一部分。在夜晚的大雁塔·大唐芙蓉園景區(qū),身著唐裝漢服的游客來往穿梭在園林街區(qū)中。在觀賞夜景、與景觀互動的同時,游客身體在場本身便也參與了夜間 “盛世大唐”意象的建構,在互動過程中,就實現(xiàn)了人與景的互融共通。
三、燈光實現(xiàn)物理空間向意義空間的轉換
從空間的角度來看,無論是萬家燈火暖春風的燭光,還是現(xiàn)代城市中的夜景霓虹,燈總能將人類的情感從物理空間引入意義的世界,實現(xiàn)建構虛擬精神空間的功能。在佛教中,燃燈是一種以光影營造沉浸式體驗的信仰民俗。[7]燃燈節(jié)通過儀式化行為,在特定時空借助燈燭的設置和流動,營造非世俗意象,一盞盞明燈便成了佛性遍在的象征、生死明滅的喻示以及國泰民安的祈祝。這樣的燈光實踐使參與者獲得身體沉浸體驗的同時也置身于精神清凈的意義世界之中。
利用燈光設計打造城市夜景文化空間的舉措被各個城市所運用,不僅豐富了城市夜色,也成為城市文化空間在夜晚的再建構手段。重慶洪崖洞、長沙橘子洲、南京秦淮河……網(wǎng)紅城市的出圈夜景數(shù)不勝數(shù)。燈光照明設計大多依附建筑物,燈光色彩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對已存在的城市色彩在夜間進行視覺修正。白天的城市在陽光照耀下,建筑材質、色彩狀況都一覽無余,而夜間的燈光可以賦予城市另一種視覺效果。如果燈光的設計手法及色彩運用得當,甚至可以改善日光下無法回避的不足之處。
色彩心理學認為,色彩可以影響人的視覺感知,暖色常使人感到溫暖熱情,而冷色則總給人通透、涼爽之感。作為連接城市實體空間和意義空間的中介,燈光與城市文化相輔相成,可體現(xiàn)出一座城市獨有的魅力。大雁塔·大唐芙蓉園景區(qū)就濃縮了輝煌的盛唐氣象。入夜后,以暖色為主的彩燈大放異彩,點綴在隋唐風格的宮廷建筑上。被一層影影綽綽的橙黃色暖光所籠罩的唐式建筑,輪廓比白天更為清晰,并因暖黃色燈光加持,給人以熱情輝煌的視覺感受。在燈光營造的氛圍中進入大雁塔·大唐芙蓉園景區(qū),游客可觀看水舞燈光秀、雁塔題名、貞觀之治等文化演出。燈光協(xié)同仿古建筑和文化演出共同營造出的文化空間為游客打造了 “夢回大唐”的意義體驗。在色調(diào)上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哈爾濱 “冰雪大世界”。[8]在夜間燈光的運用上,冰雪大世界總體上采用冷色調(diào)的藍紫色互相搭配,使冰雕呈現(xiàn)出通透、涼爽的觀感,為觀賞者營造置身于寒冷冰雪世界的游覽體驗。歸根結底,燈光的意義建構服務于特定城市的文化形象,選取不同顏色、材質的燈光,既給游客以不同的視覺刺激,也影響著城市形象和文化的表達與傳遞。
西安的城市夜景照明總體上采用暖色為主,常用不同明度的紅色、明黃色、橙色相互搭配,給人以盛唐繁華、經(jīng)濟強盛、文化繁榮的視覺體驗。這是因為西安的城市夜景照明在深入挖掘城市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基礎上,通過燈光體現(xiàn)了西安古今文化并融的獨特風貌,突出城市空間布局形態(tài),使夜景建設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有機結合,即以文化意義為內(nèi)核,用燈光復現(xiàn)十三朝古都的歷史文化底蘊。
通過對比觀察研究對象在白天日光、夜景燈光下的色彩特點,本文發(fā)現(xiàn)日間的西安城市古建筑色彩多以磚瓦等材質的灰色、黑色、土黃色居多,給人以沉穩(wěn)肅穆、莊嚴大氣的古都形象。入夜后,通過燈光照明色彩實現(xiàn)了對建筑的大面積 “改色”。通過安裝燈帶、投影、內(nèi)置LED燈管等技術手段,將大面積的灰、黑、土黃色等冷色一律改為橙黃、明黃、紅色等暖色,使白天、夜晚的西安城市景觀呈現(xiàn)出在色彩上的兩種面向。這便有了 “白天是西安,入夜就成了繁華長安城”的說法。燈光的一滅一亮,實現(xiàn)了物理空間到意義空間的轉換。
綜上所述,夜景中的西安景區(qū)不再是相互區(qū)隔的物理空間,建筑、街區(qū)間整體統(tǒng)一的燈光設計讓游客無論走到哪里,都可見一番繁榮興盛的景象,整體建構出長安城輝煌榮華的文化氣象。在城市形象構建的過程中,從身體在場的物理空間到意義在場的文化空間,燈光總是連通二者的媒介。
四、結束語
在近年來的發(fā)展中,西安城市夜景的燈光實踐已經(jīng)形成了一定的燈光傳播體系。這不僅是視覺的盛宴,更建構了城市的意義空間,傳播了西安的城市形象。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進步,在全媒體前景下,各種媒體表現(xiàn)手段將不斷成熟,城市的物理實體空間將進一步和媒介建構的城市虛擬空間實現(xiàn)交融。而城市夜景燈光作為連接二者間的橋梁,因其獨特的媒介性,將在城市傳播中發(fā)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在網(wǎng)紅城市尋求 “長紅”之道的過程中,以燈為媒的發(fā)展視角或許也將為城市傳播的實踐和研究提供一個新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孫瑋.從再現(xiàn)到體驗:移動網(wǎng)絡時代的傳播與城市文脈保護[J].探索與爭鳴,2017(09):38-41.
[2] 胡翼青,張婧妍.作為媒介的城市:城市傳播研究的第三種范式:基于物質性的視角[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06):153.
[3] 俞剛.西安曲江景區(qū)晉升國家5A級景區(qū)[N].西安日報,2011-1-17(02).
[4] 張錦秋.晨鐘暮鼓 聲聞于天:西安鐘鼓樓廣場城市設計[J].城市規(guī)劃,1996(11):36.
[5] 孫瑋.城市的媒介性:兼論數(shù)字時代的媒介觀[J].南京社會科學,2022(07):104.
[6] [美]米歇爾,[美]漢森.媒介研究批評術語集[M].肖臘梅,胡曉華,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9:2.
[7] 鄧啟耀.燃燈意象:儀式化民俗與沉浸式光影藝術空間[J].民俗研究,2023(04):135-144.
[8] 胡華.建筑夜景觀美學要素分析及評價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