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的起點,是要盡可能全面掌握學生的特點。教師只有真正了解學生十幾年的生命歷程,才能深入地理解學生現在的思想和行為,并選擇合適的教育方法。
1.注重家校溝通,“看山不是山”
教師的教學經驗,有時會幫助自己加速對學生的了解,有時也會讓自己陷入經驗的“牢籠”,從而丟失真正走近學生的機會。
甲同學常和同學們有摩擦,一般情況下,如果老師聽到多數同學反映他心眼小,并且在調解中發(fā)現甲同學確實存在得理不饒人的問題時,容易在心里下結論,認為這個孩子不夠寬容。但實際情況真的這么簡單嗎?筆者和甲同學父親溝通后才知道,他生活在單親家庭,由于父親工作變動的原因,他經常換學校,所以很難融入集體之中。筆者明白了他為什么這么敏感,因為他很少感受到家庭的溫暖,頻繁換學校的經歷又在他的心里留下“傷疤”。當真正了解并理解學生后,教師才明白只有先用愛去溫暖他,才能使他信任老師,并接受老師的教育。于是,在學校里,筆者主動承擔了母親的職責,關心、照顧他的生活,經常與他談心,關注他的思想變化。在筆者的關心下,他感受到了老師的真心,并下定決心改變自己。
當我們有耐心真正走進學生這座“深山”,通過不同的途徑去深入了解他的生命歷程,超越“看山是山”的境界,達到看“山”不是“山”的層次,才算是來到了好的教育起點,這起點是教育智慧迸發(fā)的源頭。
2.重視多方合作,“看山還是山”
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和成長經歷,但他們終究只是十五、六歲的孩子,渴望被愛、被肯定,向往獨立。因此,我們要相信,只要以愛育愛,因材施教,教育會在不同程度上成就這些稚嫩的生命。
乙同學父母離異并各自結婚,他跟著奶奶生活。從高一入學開始,他便天天上課睡覺,不寫作業(yè),獨來獨往。針對這個情況,一方面,筆者讓心理老師和學生父親溝通,讓他知道孩子的種種不正常表現,正視孩子的心理問題,同時,做孩子奶奶的工作,讓她積極改善孩子和父親的關系;另一方面,積極做學生母親的工作,讓母親更多地關心孩子,并促成她帶孩子去看心理醫(yī)生。一次又一次的溝通取得了成效:當父親看到孩子因為心理治療藥物的副作用而全身發(fā)抖時,他心疼地替孩子按摩,那一刻父子都默默地流下了眼淚。此外,在學校,筆者努力給他創(chuàng)造表現機會,及時表揚和肯定他的努力,并且讓同學和老師多關心他。在獲得了更多來自家庭和學校的關愛之后,他的情緒穩(wěn)定了,心理狀態(tài)一天天好起來,在學校的表現也有了明顯進步。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是心智未成熟的孩子,如果教育者有著對生命的熱愛、尊重和悲憫,深入了解每一個學生的特殊生命歷程,就一定能用愛和智慧去溫暖、照亮每一個特殊學生的生命!
刊中刊編輯 _ 于萍" "汪倩" "李剛剛" "曹洪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