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楚晗
摘? ?要:傳統的語文教學往往忽視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導致學生尋找閱讀材料信息、提取復述材料信息、梳理閱讀材料結構和概念關系的能力不足。思維圖示是一種由基于思維過程的可視化工具構成的語言,在小學中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研究以小學中低年級語文課文為例,采用三種不同的思維圖示,即樹形圖、橋形圖、括號圖,進行教學設計,有效幫助了學生克服思維難題,促進其提升不同層次的思維水平。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思維可視化;思維圖示
2022年,教育部發(fā)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將“思維能力”列為語文課程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培養(yǎng)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各種認知能力。具體而言,思維能力包括聯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判斷等方面,其中涵蓋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思維能力具備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獨創(chuàng)性和批判性的特點,強調學生應具備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創(chuàng)新,并養(yǎng)成積極思考的習慣。1一至三年級的中低年級小學生正處于思維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他們有望獲得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躍升。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過于注重知識點的傳授,而忽略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在語文文本學習和閱讀中,利用思維可視化工具幫助中低年級小學生發(fā)展思維,有利于提升其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
一、小學中低年級語文閱讀學習中的問題表征
思維是人類大腦以語言為媒介,對客觀事物進行概括和間接反應的過程。在語言文字的理解和表達過程中,語文思維扮演著導向、規(guī)劃、調整和優(yōu)化的角色,以提高聽、說、讀、寫等活動的效率。在課堂上,語文思維主要體現為教師提出問題或擬設出某種情境以鼓勵學生進行思考的過程。然而,在教學實踐中,學生會遇到不同類型的思維困難,具體有如下表現:
1.尋找閱讀材料信息的能力不足
在部編版小學一年級上冊的語文教材中,第八單元的主題是“觀察”,要求學生在課文中尋找特定信息。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可能存在著尋找閱讀材料信息能力不足的挑戰(zhàn)。例如,在閱讀材料時未按照特定順序尋找信息,導致找到的信息不夠完整;另外,他們可能還面臨找到信息后無法有效分類,因而難以利用信息來理解文本內容。
2.提取復述材料信息的能力不足
在二年級的語文學習中,閱讀材料的文本篇幅明顯增加,內容主要以故事為主,要求學生能夠提取主要信息,并借助提示復述故事。對于二年級的學生而言,理解故事文本中的重復性設計是一個難點。學生可能還缺乏對相似性事物的辨別能力,因此在復述故事時容易出現邏輯混亂、表達不清的情況。
3.梳理閱讀材料結構和概念關系的能力不足
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要求學生“了解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把事物寫清楚的”。對于學生來講,從大段的文本信息中提取信息后,如何整合并概括文章內容是一個難點,在表述中難免出現邏輯不清晰、信息遺留的問題。
中低年級小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正處于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漸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而且,這種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與他們的感性經驗直接相聯系,保留了相當大的具體形象元素。因此,中低年級的小學生更傾向于通過視覺感知來驗證事物,更多地依賴于想象和圖像式表征來進行思維交流。思維可視化是化解中低年級小學生思維困難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通過它,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思考和交流知識和信息。為實現思維的可視化,需要使用一種能夠有效表達思維的工具,而思維圖示正是這樣一種較理想的核心工具。
二、八大思維圖示的內涵以及在閱讀教學中的意義
1.八大思維圖示的內涵
思維圖示是“一種由基于思維過程的可視化工具構成的語言”,它充分利用了大腦組織信息的方式,呈現出網絡狀和路線圖狀、偏好可視化思考的特點,引導學習者用大腦本身的方法去處理信息。為了讓思維圖示更好地幫助學習,研究者開發(fā)了許多思維工具。英國教育學家東尼·伯贊發(fā)明的思維導圖(Mind Maps)較早被引入中國,目前也較廣泛應用于教育教學中。思維導圖適用場景豐富,廣泛運用于需要梳理思路、提高記憶的場景中,但它的結構單一,僅能呈現出整體簡單的邏輯關系。1
基于思維導圖的理念,美國研究者大衛(wèi)·海勒創(chuàng)建和總結了八種思維圖示(Thinking Maps),每種圖示以八種基本認知技能為基礎,分別對應一種思維能力:圓圈圖用于歸納主題,對應的是發(fā)散性思維,常被用于頭腦風暴中,幫助學生培養(yǎng)聯想的能力;氣泡圖用于描述事物的特征,是一種圍繞著某種事物的特點展開的發(fā)散性思維;雙氣泡圖則用于比較和對比兩種事物,起到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的作用;樹形圖用于歸納和推理,能很好地對主次關系進行分類;流程圖能夠引導學生整理事情發(fā)展的順序;復流程圖則能用于歸納事件的因果關系;括號圖用于區(qū)分事物整體與部分之間的結構關系;橋形圖可以用來理解事物間的類比(見圖1)。大衛(wèi)·海勒等認為思維圖示是一種模式語言,起到補充、增強在學校、家庭或工作場所使用的語言的作用,能夠直接促進語言習得、閱讀理解、寫作、數學解題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根據人類基本的八種認知模式,思維圖示呈現八種基本圖形。
2.思維圖示在小學中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意義
思維圖示作為一種思維可視化工具,以圖形方式展現信息,通過圖像化的呈現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視覺思維,使抽象概念更加具體和易于理解。在小學中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思維圖示能夠幫助學生把握文章的整體結構,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題、中心思想以及各部分之間的關聯。而且,學生在自主制作思維圖示的過程中需要整理和組織信息,這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第一,通過思維圖示的支架輔助,學生能厘清課文的主要結構和層次。小學生通常擁有相對表層的知識經驗,以形象思維為主導,因此在面對抽象和概念性強的課文和閱讀材料時,他們可能難以理解或全面把握。思維圖示具有知識可視化的優(yōu)勢,通過圖形、線條、符號等方式的連接,清晰地展示復雜的知識體系,以結構圖的形式呈現。因此,通過思維圖示,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課文的主要結構和層次,有助于學生整體分析文章的結構、段落、重點等要素,進而增強他們對相關概念的理性認識和理解,促使抽象思維的發(fā)展。
第二,借助思維圖示的繪制和使用,學生能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在預習或復習時,在信息量較大和思維深度要求較高的情況下,一般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繪制思維圖示,只有每個組員都付出努力,齊心協力,才能完成一個或多個全面而有深度的思維圖示。同時,通過不斷摸索前進的過程,學生逐漸提高了自己在探究學習和自主學習方面的能力。
第三,選擇和使用適切的思維圖示,學生能靈活地運用語言,豐富語言經驗。將思維圖示的模式和概念引入教學,意味著在學習過程中持續(xù)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采用聯想和想象的思維方式來分析和解決問題。通過這個過程,學生不僅能夠對所學知識進行升華,更能夠在整理文本的過程中對學習效果做出準確的評價。這種自我評價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為之后的學習提供有益的反饋和指導。學生能夠以更有組織的方式理解、應用和評價所學內容,使學習變得更為深入和有意義。
三、思維圖示在小學語文中低年級閱讀教學中的設計思路
針對小學中低年級學生在語文閱讀材料學習中所面臨的思維困難,我們以三個學段的三篇課文為例,采用三種不同的思維圖示,旨在培養(yǎng)學生在閱讀材料時的思維能力。這種教學設計思路能力幫助學生克服在提取信息、整合文章內容、邏輯表達等方面可能遇到的難題,以促進他們更有效地理解和應用閱讀材料。
1.提取閱讀材料中的信息——樹形圖
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第一學期第八單元《雪地里的小畫家》的教學重點是初步培養(yǎng)學生尋找特定信息的能力。本課的教學重點內容是理解四種動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狀以及青蛙冬眠的特點。教學難點是理解課文第三句(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小鴨畫楓葉、小馬畫月牙),要求學生學會從文中提取信息,主動學習理解這部分內容。通過思維圖示的教學設計,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提取信息能力,又能理解文中為何這些小動物能畫出不同的圖案。
我們采用樹形圖用于歸納和推理,對文本中的主次關系進行分類。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需厘清三條線索:雪地里有哪些小畫家?它們分別畫了什么?為什么能畫出這些圖案?這三條線索對應著樹形圖中的三大類。將文中的信息提取出來,并借助樹形圖進行歸類,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同時也解決了教學的重難點(見圖2)。具體來說,在設計樹形圖之前,首先要明確本課的教學目標,即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接著教師梳理課文內容,提取關鍵信息;再設計樹形圖的結構。之后在每個分支下細化內容。完成初步設計后,對樹形圖整體進行優(yōu)化與調整,確保信息呈現清晰、邏輯性強??梢愿鶕W生的理解程度,適時添加解釋或示例。樹形圖設計策略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課文內容,還能有效地培養(yǎng)他們的信息提取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同時,樹形圖的層次結構和分類方式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
2.類比閱讀材料中的信息——橋形圖
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第二學期第八單元的《羿射九日》圍繞“界之初”的主題,以“根據課文內容展開想象”為教學重點,重點描寫了后羿如何射日的過程,不僅有順序,而且有規(guī)律,動詞加名詞的結構十分相似。采用橋形圖用于類比事物之間的相似性,讓課文中同類的內容形象化,幫助學生記憶并復述故事。
橋形圖作為一種思維圖示,能有效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后羿射日的過程。設計橋形圖時,應聚焦于課文中描寫射日動作的相似結構和規(guī)律,將每個射日動作作為橋的一端,以橋形連接來展示其間的相似性。這樣的設計策略不僅能直觀地展現動作間的邏輯關系,還能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鼓勵他們根據課文內容展開想象,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橋形圖的應用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提升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記憶效果。橋形圖的輔助教學,使得學生可以更加輕松地掌握課文要點,復述故事情節(jié),從而達到教學目標(見圖3)。
3.梳理閱讀材料中的關系——括號圖
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語文要素是“了解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把事物寫清楚的”?!逗5资澜纭窂暮5椎膭游?、植物和礦產等方面,介紹了海底世界景色的奇異和物產的豐富。
在《海底世界》這一課的教學中,括號圖作為一種有效的思維圖示工具,能幫助學生清晰理解課文的整體結構和各部分之間的關系。設計括號圖時,首先要引導學生識別并提取課文中的關鍵句,這些關鍵句通常能夠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和結構。接著,利用括號圖將關鍵句進行整理和分類,構建課文的整體框架,包括“總分總”的結構以及各個部分的具體內容。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看到課文是如何從多個方面來介紹海底世界的,從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括號圖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拆分和重組信息,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概念中的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提升對復雜邏輯關系的處理能力(見圖4)。
四、效果評價
在三個學段的閱讀教學中,相應設計的三種思維圖示有效幫助了學生克服提取信息、整合文章內容和邏輯表達等方面的思維難題,促進學生更有效地閱讀理解和應用。
1.學生尋找閱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獲得了提升
思維圖示作為思維可視化工具的一種,以圖形的方式呈現信息,例如通過樹形圖厘清課文中的線索,對低年級學生來說更加直觀易懂,激發(fā)了他們的語文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積極性。筆者在對比使用樹形圖前后的作業(yè)和課堂表現后發(fā)現,學生的信息提取速度提高了約30%,且準確率也有顯著提升。在后續(xù)的練習和測試中,學生也表現出更強的分類整理能力,能夠有序地組織和呈現信息。通過對思維圖示的運用,有助于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提高了他們尋找閱讀材料中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了他們對文章整體結構的理解。
2.學生類比閱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獲得了提升
橋形圖強調類比和對比關系,幫助學生清晰呈現文章中的比喻和類比關系,提高了對文章意義的理解;也促使學生更好地分辨閱讀材料中相似和不同之處,提高了他們的辨析能力。在課堂討論和作業(yè)中,學生展現出更強的類比能力,能夠舉一反三,將課文中的類比關系應用到其他閱讀材料或生活中類似的情境中。在課后的拓展閱讀和作業(yè)思考中,學生能夠結合橋形圖,對閱讀材料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提出有見地的觀點和見解。
3.學生梳理閱讀材料結構和概念關系的能力獲得了提升
括號圖助于學生拓展拆分思維,能夠梳理文章中的邏輯關系,突出概念關系。學生在制作括號圖的過程中能夠系統地思考文章結構和內涵,培養(yǎng)了系統思考問題的能力,提高了整體思維水平,加強了對文章結構的深層次理解。學生在完成課文學習后,能夠自主繪制出完整的括號圖,準確反映文章的主要內容和結構。對比之前的學習,學生在梳理文章結構和概念關系方面的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在課堂討論和作業(yè)中,學生能夠將文章中的信息按照邏輯關系進行拆分和重組,形成清晰的思維脈絡。
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優(yōu)化教學方法,結合具體的思維策略,幫助學生厘清正確的邏輯結構,發(fā)揮學生主動的創(chuàng)意潛力,靈活運用相應的思維可視化工具,能夠更加有效地達到最佳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