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發(fā)軔、承續(xù)與升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統(tǒng)緒的內在邏輯研究

        2024-07-07 00:00:00唐胡浩任振一
        廣西民族研究 2024年6期

        【中圖分類號】D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24)06-0037-0010

        2012年黨的十八大以來,為應對我國民族工作領域的新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順勢而為,從頂層設計的高度圍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出了從“牢固樹立”“積極培育”到“鑄牢”和“扎實推進鑄牢”的系列理論指導。而且,在2023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再次強調,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黨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qū)各項工作的主線,要進一步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充分說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不僅是一種政治實踐,也是反映我國多元一體格局的本原歷史敘事,關涉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生成與整合的社會進路\"[1],引領著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黨的旗幟下團結成“一塊堅硬的鋼鐵”。

        一、引言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集歷史上多元融合的各民族之間有機的、緊密的、共有的團結意識于一身,是國家建設需要依托的國民認同,指導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實踐。當前學界已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行了大量研究,研究內容主要涵蓋三方面。

        一是概念闡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知和反映[2],其內涵特質是“對共同性的認同”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一個孕育、形成與發(fā)展的歷史過程。3根植于歷朝歷代政治思想中“大一統(tǒng)”的國家觀念是其依托的思想基礎。4歷史上不同民族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等方面交融匯聚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內在有機性。5]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回溯,強有力地駁斥了撕裂我國多民族成員融鑄一體的有關觀點,支撐了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民族實體的意義,突出了各民族歷史記憶、精神文化、責任使命、前途命運具備的共同性。6]二是意義探討。學者認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對中華民族觀的發(fā)展[7],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繼承、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 D ,是一項“系統(tǒng)完整”的建設工程②,并從歷史、文化、情感、政治、治理、愛國主義等多個層面展開辨析 ③ 三是個案實踐。學者們強調需要以共同性為根基和主流,同時尊重和包容差異性, ④ 并從文化認同、心理認同、邊疆和社區(qū)治理、法制建設、國民教育、實踐經(jīng)驗等不同視角進行深人剖析。

        既有研究立足“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概念內涵,多角度論證其時代價值意蘊,并提供了多元路徑與個案。面對超越西方民族理論桎梏以創(chuàng)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的緊迫重任,除了強調共時性層面的闡釋與實踐,我們更應重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研究對象本身的系統(tǒng)性,從歷史與現(xiàn)實結合的整體性視角去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統(tǒng)緒問題?!敖y(tǒng)緒”一詞有正統(tǒng)、頭緒之意,多見于史學研究,指代可傳后世的整體性基業(yè)。該詞的出處為清代乾隆時期提出的“中華統(tǒng)緒,不絕如線”,意指存在著一個連綿不斷,不別夷夏的中華正統(tǒng)王朝秩序,其意在將各民族人主中原的政權都一并納入“統(tǒng)緒”[8]。關于“統(tǒng)緒\"在研究中的應用,例如《滿洲“漢文化”化與接續(xù)中華文明之統(tǒng)緒》一文,以“統(tǒng)緒”為核心詞闡明了清朝接續(xù)中華文化脈系,認同中原王朝法統(tǒng)的史實。9本研究中借“統(tǒng)緒”一詞所蘊含的“連綿不斷、不別夷夏”這一內涵,深度剖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歷史發(fā)展進程中,所具有的漸進式生成與發(fā)展邏輯。

        下圖鑒于中國特殊的歷史和現(xiàn)實狀況,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行中國特色民族理論式的探討,是更好的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統(tǒng)緒問題的邏輯線路。

        圖1“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統(tǒng)緒的內在邏輯解析示意圖

        如上圖所示,發(fā)軔、承續(xù)與升華各階段對應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孕育、筑牢(該詞釋意詳見后文)和鑄牢三個凝聚程度步步深入的時段,各時段的中華民族分別處于自在、自覺和自強[10]狀態(tài)。而將發(fā)軔、承續(xù)與升華這縱向且遞進的三個階段綜合起來理解中華民族能夠結成命運共同體的原因,有助于認識深度層面的質的突破,厘清曾面臨內憂外患而今處于新發(fā)展態(tài)勢之下的中華民族在中國式現(xiàn)代化道路上的奮斗邏輯。

        名與實是一對哲學概念,“名\"有名義、名稱、概念之義,“實”則是指客觀存在的事實。回顧歷史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做法,存在“名”與“實”的交織。名實結合,即“名”(概念)對應“實”(事實)[1]正如歷史上的疆域、族群、宗教、制度,并不像“概念\"那么同一化和明確化,[12]名與實未必同步發(fā)展。進一步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名與實”來看,三個不同歷史階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呈現(xiàn)出“弱名弱實”“弱名強實”和“強名強實”的特征。即發(fā)軔、承續(xù)與升華是縱向、遞進的三個階段,發(fā)軔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弱名弱實”之創(chuàng)舉;承續(xù)是承繼歷史上“弱名弱實”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對中華民族面臨的危機與困難做出的“弱名強實”式的應對;升華是指在原有筑牢的基礎上,造就更加緊密的一體性群體,是在尊重差異性的同時,更注重對一體的強調。

        文章主體部分按照以下邏輯思路展開:基于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語句的解析,我們認為必須對“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核心概念的內涵進行闡釋,這是理解“鑄牢—意識”的出發(fā)點。在此基礎上,遵循發(fā)軔、承續(xù)、升華三階段去分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統(tǒng)緒的內在邏輯。然后,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四方面對各族成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出建議。最后,基于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回溯性理解和面向未來的新內涵詮釋來總結全文。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概念內涵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重要限定語是“中華民族”,何為中華民族?“中華”一詞起源于魏晉時期,從“中國”和\"華夏”兩詞中各取一字組成,[13]283兼具兩者的含義。關于“民族”一詞,最早見于南朝的《夷夏論》“今諸華士女,民族弗革”,其中的“民族”與當前的民族概念較為接近。民族大融合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潮流,該時期出現(xiàn)“中華”“民族”的概念可謂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進人二十一世紀,2005 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曾對“民族”進行定義:民族是在一定的歷史發(fā)展階段形成的穩(wěn)定的人們共同體。一般說來,民族在歷史淵源、生產(chǎn)方式、語言、文化、風俗習慣以及心理認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14],“民族”強調人們的共同性,“中華民族”同樣注重共同性,將共同性內化,求同存異。中華民族概念早在1902年已由梁啟超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中提出[15]560-561,但并未進行解釋。1905年,梁啟超在《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一文中,比較正式使用了“中華民族”概念。他認為中華民族是多元融合的,在長期歷史進程中凝聚而成。 [16]16801922 年梁啟超發(fā)表了《中國歷史上民族之研究》,文中他提到了中華民族所具備的“對他而自覺為我”的“民族意識”。

        共同體類似于一種生機勃勃的有機體,有機且緊密的聯(lián)系是共同體的基本內涵,它是天然而富有生機的,區(qū)別于機械聚合而成的社會。所謂“有機整體”,即這一整體內部已經(jīng)呈現(xiàn)一種相互交融、難分彼此、不可分離的狀態(tài)。17]相較于“社會”,滕尼斯認為共同體成員以血緣、地緣和相互合作為核心得以凝聚,而鮑曼把共同體比喻為“家”,賦予共同體成員以密切聯(lián)系;馬克思對照現(xiàn)代國家,將共同體視為一種自然的、歷史的、思想的聯(lián)合體。18]區(qū)別于西方國家,中國獨具的特殊歷史和現(xiàn)實狀況使得我們對共同體的探討需要持有本土觀念。在中國文化的語境內,“人以群分”的“群”較為接近共同體的含義,但它并非僅包括“人”這一要素,同樣包括環(huán)境、資源、社會結構等要素。共同體的“共”具有社會主義的特點,同樣也蘊含了中國對大同社會的追求,它是共享的而非自私的。

        中華民族是一體的,此處的“一體”,即共同體。1939年,顧頡剛在《中華民族是一個》一文中指出中華民族的整體性。1962年,夏鼐在《新中國的考古學》中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一詞,“各兄弟民族的祖先在悠久的歷史過程中,與漢族的祖先建立起日益緊密的聯(lián)系,今日大家一起構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19]1988年,費孝通在《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中提出“多元一體”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特征,此觀點逐步被中國社會各界所接受和認同。費孝通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特點的論述使得中華民族的概念更為清晰。對于中華民族而言,“共同體”層面的含義本就蘊含其中。中華民族共同體則進一步強調了“共同性”與“一體性”,回應西方“民族國家”的話語,表明中華民族共同體既是歷史上人們互動的必然結果,又是當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依托。因此,中華民族共同體以各民族歷史上凝聚而成的中華民族為基礎,共同體的定性意味著中華民族是中華兒女在長期的交流、交往、交融過程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體的聯(lián)結性民族實體,[20]它是人們在長期互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三、發(fā)軔階段:“弱名弱實”華夷一統(tǒng)觀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雖是新時代提出的,但其思想源頭可追溯至秦漢時期的“大一統(tǒng)”理念。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統(tǒng)緒需要回顧歷史,雖然各封建王朝沒有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概念,但是其在“天下觀”下亦追求“大一統(tǒng)”的內在精神,這一內在精神與當前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xiàn)并接。根據(jù)歷史事件及其后續(xù)影響,嚴慶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發(fā)經(jīng)歷了古代“華夷一統(tǒng)觀”近代“中華民族觀”和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1]三個時期。兩千多年來的多民族互動史中蘊含著該意識由發(fā)軔、承續(xù)到升華的統(tǒng)緒以及對應的“華夷一統(tǒng)觀孕育\"到“筑牢中華民族觀”再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演進階段。即中國社會從封建社會到現(xiàn)代社會的過渡貫穿其中,中華民族由物質層面的統(tǒng)一走向意識層面的一統(tǒng)。其中有三個關鍵的時間節(jié)點,即公元前221年、公元1840年和公元2012年,相應也構成了三個不同的階段。

        華夷一觀實踐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古代萌芽,時間跨度為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840 年,這期間中華民族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處于自在狀態(tài),華夷一統(tǒng)觀曲折生發(fā)。公元前221年秦帝國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多民族的“大一統(tǒng)”國家建立了,不論華夷都作為一國之民“機械地”納入了中央政府版圖,彼時各民族之間聯(lián)系較弱,華夷一統(tǒng)觀實則是“弱名弱實”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它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濫觴并延續(xù)了兩千多年。

        從歷史角度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從大一統(tǒng)的潮流中領悟中華民族逐漸向內凝聚的向心力。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本質上講是多民族國家建設所要依托的國民認同,這一認同的歷史合法性源頭之一便是大一統(tǒng)及其所含蓄的包容精神。21]何為大一統(tǒng)?“大一統(tǒng)”表現(xiàn)在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等方面,即政治方面實行中央集權;經(jīng)濟方面重農(nóng)抑商、中央控制國家經(jīng)濟命脈、統(tǒng)一貨幣及度量衡;思想文化方面統(tǒng)一文字、儒學主導等。此外其他方面也有體現(xiàn),何星亮認為中國傳統(tǒng)的大一統(tǒng)理念主要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除了前述的政治和思想文化,還有大一統(tǒng)的地理觀以及大一統(tǒng)的民族觀,22]它們共同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奠定了基礎。從中國古代的“華夷一統(tǒng)觀”到近現(xiàn)代的“中華民族觀”,再到當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其中的“大一統(tǒng)”思想一脈相承?!按笠唤y(tǒng)”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思想來源。秦漢以來,中央集權政治生發(fā),在半包圍地理環(huán)境下各民族展開大合唱,各地區(qū)人們互動過程中的中華民族逐漸形成,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大一統(tǒng)”格局也由此形成。“大一統(tǒng)”使得各民族之間形成了較為密切的聯(lián)系,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由于“大一統(tǒng)”思想的多維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是多方面的,而非民族認同一個層面。

        秦漢以后的國家認同,表現(xiàn)為王朝認同和中華認同的并置。歷史上自稱“中華”或“中國”的政權,既有漢人也有少數(shù)民族,例如遼人自稱“中國”的同時仍稱宋朝為“中國”,認為“華夷懂禮即為中國”;23金人自稱“中國”且不把遼、宋排除在“中國”之外,這本質上是具有多統(tǒng)意識和“多元一體”的中國觀[24]這種格局動態(tài)演進至清朝末年,彼時的中國受到西方列強的侵略,民族危機加劇,國土淪陷。大一統(tǒng)奠定了中華民族作為超大規(guī)模政治共同體的制度與文化基礎,塑造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意志。

        “大一統(tǒng)”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既有一脈相承的一面,又存在明顯區(qū)別,一是側重點不同,大一統(tǒng)是自上而下的作為,強調中央政府的行動,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則需要自上而下的作為及自下而上的認同,強調中央與地方的互構;二是行動主體的國家性質不同,前者是封建王朝,后者是近現(xiàn)代國家;三是整合程度不同,大一統(tǒng)之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處在發(fā)韌期,而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整合程度較高,此時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對中國56個民族之共性的一種凝煉,是對幾千年來中華各族兒女共同繁衍生息歷程的總結。由此可知,當前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經(jīng)發(fā)生質的突破,與古代的大一統(tǒng)觀有本質區(qū)別。盡管如此,“大一統(tǒng)”使得各民族之間形成了較為密切的聯(lián)系,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大一統(tǒng)”思想中具有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追求。在大一統(tǒng)的過程中,族際沖突與文化交流并行,對此杜贊奇提出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復線”模式,即“文化主義”與“民族主義\"兩種族群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念在歷史中交替出現(xiàn),6]概括而言,可理解為多民族在各類互動過程中利用文化進行交流交融。大一統(tǒng)在這種結構張力之中動態(tài)推進,逐漸形成秩序。

        四、承續(xù)階段:“弱名強實”的中華民族觀

        中華民族觀是華夷一統(tǒng)觀在近現(xiàn)代社會變革下的產(chǎn)物,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歷史基礎上的承續(xù)。從華夷一統(tǒng)觀孕育躍升至中華民族觀筑牢的階段,時間跨度為1840年到2012年,這期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由自在上升到自覺狀態(tài)。

        本部分提出“筑牢”一詞,“筑”意為建造、修蓋,筑牢的對象多為土木或磚木結構,各部件之間留有空間和余地,筑牢需要一步步完成,逐漸完善。在承續(xù)階段,中華民族共同體語境下,筑牢未曾被直接提及,但在“實”的層面上相關工作均處在“筑牢”范疇,例如1840年以來中華民族觀指導下人民英雄團結各民族力量進行的斗爭與建設。“筑牢\"對象如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25],愛國主義的思想堡壘[26]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理想信念[27]等均為中華民族觀的組成部分。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使得大一統(tǒng)式的清朝加速衰落,在進步力量的帶領下,曾經(jīng)的華夷各族凝聚為中華民族一體救亡圖存、共御外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實”的層面實現(xiàn)了一次跨越式提升,中國傳統(tǒng)的民族觀逐漸轉變?yōu)榻褡逵^[28],即中華民族觀。此外,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中華民族觀不斷筑牢,始終占據(jù)主導地位。彼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雖未被正式提出,但其內在精神貫穿一百多年來的斗爭和建設的全過程,可謂“弱名強實\"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

        1840 年以來,中華民族在西方列強步步壓迫下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危機,外來的民族主義思想與傳統(tǒng)的“大一統(tǒng)”觀念結合、重構,不僅催生了“中華民族”概念,也激發(fā)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自我覺醒,促使“民族復興\"訴求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發(fā)展交織演進。二十世紀初,隨著封建帝制的終結,帝王一統(tǒng)天下的格局宣告結束,西方列強侵略下民族危機加劇,舊中國被迫打破原有的秩序。正如學者所說,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包含了在不同民族交往的關系中,面對外來壓迫而團結一致實現(xiàn)獨立和發(fā)展[29]58的自強意識。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目的在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兩者之間是手段與目的關系。中國共產(chǎn)黨自誕生之日起,作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就擔當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重塑中華民族共同體進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從歷史發(fā)展脈絡來看,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各族成員借助國家的力量重塑民族關系,形成“自我覺醒”后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李大釗1916年發(fā)表的《晨鐘之使命》和1917年發(fā)表的《新中華民族主義》中提出“中華國家之再造”和“中華民族之復活”,說明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領導人在建黨前就已經(jīng)提出關于民族復興的話語口號,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己任。

        抗日戰(zhàn)爭期間,中國共產(chǎn)黨重視多民族聯(lián)合抗戰(zhàn)。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以“民族自決”之名,行“肢解中國\"之實,這使得我們黨拋棄了蘇聯(lián)的“民族自決”理論。當時“民族復興”與“民族自覺”思潮同步高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得到強化。自此以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一步增強,由各個民族聚合而成的中華民族共同抵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30]1于1937年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1938年,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將共產(chǎn)國際指導下提出的“民族自決論”改為“民族自治論”。1939年,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chǎn)黨》一文中,開篇就以“中華民族”為題,首次正面系統(tǒng)闡述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中華民族觀。解放戰(zhàn)爭勝利前夕,毛澤東指出,我們要建立新中國,使中華民族來一個大翻身。新中國成立前夕,1949年《共同綱領》把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確立為新中國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治制度,而沒有采用蘇聯(lián)的聯(lián)邦制制度,鞏固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集各民族之間團結意識于一身,此處的團結意識高于民族共性,內化了各族之間的歷史交往以及近代中華民族的民族自覺。中國共產(chǎn)黨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xiàn)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過程中,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31]集體化時期國家力量帶給人們“公”的想象,例如集體主義道德,利于未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提出了“振興中華民族”的概念。1987年開始,中共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大報告均有“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容表述,這表明中國共產(chǎn)黨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自己的莊嚴使命[32]。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以來,學術界對“中華民族”形成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費孝通提出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總體解釋,“多元”是指中華民族內部的民族多元、文化多樣,具體是指構成中華民族的五十多個民族及其文化?!耙惑w”則是五十多個民族及其文化共同構成的統(tǒng)一體,是在反抗外國侵略者的過程中覺醒的共同體,而并非消融了民族個性追求同質的“一體化”[3]他認為,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在近百年來中國和侵略者的對抗中出現(xiàn)的,但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在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34]

        綜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承續(xù)體現(xiàn)在鴉片戰(zhàn)爭、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抗日戰(zhàn)爭、新中國成立和改革開放等大事件影響下的局勢之“變”方面。每一次重大轉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都經(jīng)歷了波浪式前進,最終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各族人民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認同感日益高漲。

        五、升華階段:“強名強實”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華民族觀在新時代的升華,時間為2012年以來,這期間中華民族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處于自強狀態(tài),各族成員正同心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共同奮斗。從詞源角度看“鑄牢”之“鑄”,《說文解字》釋之為“鑄,銷金也”;“鑄牢”之“牢”,《說文解字》將其字形釋之為“從牛,冬省”,《說文解字注》稱“鑄牢”為“冬取完固之意。亦取四周象形,引伸之為牢不可破”。[35]而在工程學方面,“鑄”是指把金屬熔化后倒在模子里制成器物,鑄牢意味著金屬的鑄造牢固,是一種將諸金屬要素成分在鑄型中有機合成高質量鑄件的工藝,各部件之間不留空間和余地,一次性就可完成,成為“一塊金屬板”。因此,鑄牢可理解為熔鑄各部分原有的邊界使之成為牢固的共同體。在中華民族共同體語境下,鑄牢的對象是意識而非物質,“鑄牢”是思想精神領域的工作,旨在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得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實現(xiàn)共同團結奮斗與共同繁榮發(fā)展的目標。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術語,包括各民族成員這一潛在主體,其次這一主體的行動是“鑄牢”,而其行動指向的對象則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同時,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各民族成員的行動是一種在“中華民族共同體語境下”的“鑄牢”行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既是“意識”的定語,也是“鑄牢”的背景。在比喻意義上,如果筑牢是寫粉筆字,那么鑄牢則是寫鋼筆字。由此“筑牢”與“鑄牢”兩者間不是加固程度上的區(qū)別,而是在方法、過程與結果方面有本質的差異。關于方法,筑牢是各部分的物理拼接,對中華民族共同體而言是在重視各民族的特性基礎上團結各民族,實現(xiàn) 1+1=2 的目標,例如\"五族共和”和\"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等;而鑄牢則是化學反應,對中華民族共同體而言是在重視各民族共性基礎上,將共性和個性一起鑄為一體,實現(xiàn)了 1+1gt;2 式的主體強化。就過程而言,筑牢是逐步完成的,有歷史積累的意義;而鑄牢則是在前者基礎上一氣呵成的系統(tǒng)工程。在結果方面,筑牢組成的為拼裝結構,打破均衡甚至會散架,存在“失序”風險;而鑄牢形成的產(chǎn)物為“一塊金屬板”,隨著時間的沉淀,可能會出現(xiàn)銹跡,需要維護,但不會出現(xiàn)“解體、變質”風險。鑄牢意味著在已有的筑牢成果的基礎上熔邊界、鑄一體。原有筑牢成果對應的團結意識屬于機械的“團結”,邊界感比較突出。如通用語言文字普及程度不一所造成的溝通障礙,即各地的方言、不同的民族語言造成的一國之民之間的溝通不暢。而鑄牢則是要熔化這個邊界,將機械的“團結\"升級為有機的“一體”。

        新時代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原因之一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因各種因素導致民族研究和實踐工作中出現(xiàn)了理論與現(xiàn)實問題。如在理論層面,部分學者對民族理論與政策理解存在偏差,在論述多元一體時,偏重于對各民族獨特性的闡述,造成重“多元”而相對忽視“一體”?!拔迨鶄€民族,五十六朵花”一度成為完整句,“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相對被忽略。還有學者提出了諸如“民族問題去政治化\"“中華民族一體化\"等不符合中國國情的觀點。[36]在現(xiàn)實層面,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因各民族和地區(qū)之間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不均衡,受西方多元文化主義思潮和反華勢力影響,我國逐漸出現(xiàn)分裂勢力,發(fā)生了一系列危害國家民族的事件。比如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chǎn)黨確立了“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等基本原則,創(chuàng)立了“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扶持少數(shù)民族和民族地區(qū)發(fā)展經(jīng)濟、社會、教育等各項事業(yè)。這一制度依據(jù)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特點而創(chuàng)立,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適用于中國國情。但一些人借用西方的“民族—國家\"理論來對其進行解讀,歪曲否定“我國遼闊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統(tǒng)一的國家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的,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這一事實,煽動群眾進行民族間對抗,故意制造民族隔閡,導致民族認同、政治認同、國家認同的混亂,引發(fā)政治與社會危機。

        2012 年黨的十八大以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強名強實”“名實融貫”的結合體被正式提出并付諸實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行動有機嵌入社會全面發(fā)展之中。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是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鑒于面臨的新發(fā)展形勢,中國需要新思想來加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014年習近平指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yǎng)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37]285,反映了新形勢下我國民族工作的思路已經(jīng)從發(fā)展民族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統(tǒng)合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養(yǎng)中來,這表明我國民族問題的治理思路不再片面強調“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更加注重“意識反作用于物質”。2017年,黨的十九大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強調提升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高度,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38]這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指導思想和總方針。2019年,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加強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學習以及民族團結教育,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做好各項工作。39]2019年末爆發(fā)的重大公共衛(wèi)生事件,使我們意識到,在現(xiàn)代化進程加速推進的過程中,中華民族也面臨著更多復雜的風險與危機,而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各族人民共同抵御風險、共同生命歸屬的命運共同體,40]凸顯了中華民族命運的一體性、緊密性。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從現(xiàn)在起,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實現(xiàn)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面對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和艱巨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任務,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黨的二十大以后,面對民族工作新的階段性特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當前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qū)各項工作的主線,有力推進了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和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fā)展。

        以上三個階段的局部視角構成了一個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統(tǒng)緒的整體性框架,主線為中華民族由封建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時間軸,對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孕育—筑牢—鑄牢\"之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是連續(xù)的統(tǒng)一體,其演進的邏輯是螺旋式上升。

        六、結論與討論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是一個系統(tǒng)性工程,是一個各方面要素相互影響、復合共進的過程,需要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四個領域積極應對。

        第一,政治層面。由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多要素特點及“鑄牢”所具有的熔鑄意涵,在政治層面對其進行整體性把握是必要且困難的。我們應該著力避免片面理解的傾向,要防止無視史實的“一團和氣\"式過度解讀,忽視歷史上各民族之間的各類互動形式。面對已有的對民族理論與政策的片面理解,我們要注意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關于“整體與局部”“分化與融合\"等方面的辯證觀點。要堅持和完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健全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規(guī)體系,推動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要促進縣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黨委引領—部門遵循—基層創(chuàng)新—縣域升級的良性體制機制。[41]要加強社區(qū)治理,打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后一公里”?!拌T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思想在認識論的角度已超越傳統(tǒng)的民族區(qū)域自治思想,成為新時代民族工作的指導思想,要將其融入現(xiàn)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過程。

        第二,經(jīng)濟層面。雖然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發(fā)展不均衡現(xiàn)象依然存在,這種不均衡主要表現(xiàn)為城鄉(xiāng)二元分割、東西部地區(qū)差距和社會階層的兩極分化[42]如果地區(qū)發(fā)展差距拉大的趨勢長期得不到扭轉,會造成少數(shù)民族群體心理失衡,影響和諧的民族關系和地區(qū)關系。43]我們要以共同富裕為目標,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民族地區(qū)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要推動民族地區(qū)特色產(chǎn)業(yè)迭代升級,促進民族地區(qū)融入新發(fā)展格局。要把相關的經(jīng)濟資源進行整合,積極打造縣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經(jīng)濟資源網(wǎng)絡。要加強民族地區(qū)與其他地區(qū)的互補與互助,縮小各地區(qū)之間的發(fā)展差距。

        第三,文化層面?!爸袊傮w的國民幸福感并沒有隨著快速的經(jīng)濟增長而出現(xiàn)顯著提升”[44],這與文化生活的不充分發(fā)展有一定關系,說明僅憑物質生活的豐富并不必然使人民群眾獲得幸福。中華民族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從多元凝聚為一體,需要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不斷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堅實的精神和文化基礎。第一,“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xiàn)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45]92-93,要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文化發(fā)展的影響;第二,文化符號表現(xiàn)著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情感、文化底蘊和審美意象,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社會生活方式、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本質性規(guī)定和中華民族成員的外化性標識[46],要強化全體國民對中華民族文化符號的認同,增進中華民族共同的歷史記憶和文化情感認同;第三,文化遺產(chǎn)是中華民族文化符號的重要載體,各民族共享體現(xiàn)“三交”歷史的文化遺產(chǎn)中的中華文化符號體系,要重視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建設,充分發(fā)掘自然生態(tài)資源和傳統(tǒng)文化資源,推進文旅融合式高質量發(fā)展,在進行區(qū)域整體保護的同時做好有益文化形式的“活化”展演;第四,要加快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通過開設普通話教學課程、使用國家統(tǒng)編教材、建設“雙語”人才隊伍等途徑[47]強化祖國認同。

        第四,社會層面。社會層面鑄牢目標的實現(xiàn),決定了人民群眾的切身“獲得感”體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做好宣傳工作,運用網(wǎng)絡等新媒體工具創(chuàng)新傳播方式,豐富傳播內容,拓寬傳播渠道。社會互嵌可以“打破民族結構與其他社會結構的重合,使不同民族成員摻雜或嵌人到其他社會結構中去,從而為消除民族隔閡、實現(xiàn)交融創(chuàng)造條件”[48],因此,要強化社會互嵌,推進各民族人口流動融居,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qū)環(huán)境,創(chuàng)造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實現(xiàn)\"安其所、遂其生”的“心態(tài)秩序”[49]。此外,要不斷提高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和水平,持續(xù)加強公共服務資源供給,優(yōu)化公共服務供給方式,完善信息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50]全面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促進發(fā)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眾。

        綜上所述,發(fā)軔、承續(xù)與升華是三個縱向且遞進的階段,我們要把握貫穿其中的中華民族凝聚力逐漸增強的主線?!拌T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承繼中華民族共同團結奮斗歷史傳統(tǒng)、回應國內外問題及發(fā)展機遇的關鍵選擇。在當前構建新時代民族工作格局的關鍵節(jié)點,最為關鍵的就是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之路[51]314,而重點則在于全體國民的參與[41]。我們要發(fā)揮各族民眾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責任感與互助團結意識,在日常生活中和睦相處。責任是由于尊重規(guī)律而產(chǎn)生的行為必要性[52]12,各民族、各行業(yè)、各階層的人民群眾都承擔著各自領域的使命,發(fā)揮著各自的創(chuàng)造力、能動性和責任感。此外,在國家公共政策制定中要回應并落實各族民眾的合理期許與要求,以得到民眾的信賴認可與自覺接納。政治學家戴維·伊斯頓的政治系統(tǒng)描繪中提到,“沒有系統(tǒng)成員的支持……在處理要求將其轉變?yōu)檩敵龌蛘咴趯嵤Q策的過程中就會遇到嚴重困難”[53]37,而這種支持就是各族人民的認可、贊同和參與。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正式提出的“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54],必將引領著各族人民團結奮進,迎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徐姍姍.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中的民族互嵌:知識圖譜與研究前瞻[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3(2).

        [2]嚴慶.本體與意識視角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7(3).

        [3]王文光,徐媛媛.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與發(fā)展的歷史過程研究論綱[J].思想戰(zhàn)線,2018(2).

        [4]蒼銘,張宏超.從歷史觀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廣西民族研究,2021(1).

        [5]嚴慶.認知與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在有機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個思考視角[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

        [6]閆麗娟,李智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淵源探析[J].廣西民族研究,2018(4).

        [7]孔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新時代價值意蘊[J].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4).

        [8]王猛.先秦文學交融活動與“中華統(tǒng)緒\"的早期形態(tài)[J].民族學刊,2024(2).

        [9]徐凱.滿洲“漢文化”化與接續(xù)中華文明之統(tǒng)緒[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

        [10]張倫陽,王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邏輯、現(xiàn)實基礎和實踐路徑[J].民族學刊,2021(1).

        [11]汪新建,呂小康.名實分離的傳統(tǒng)秩序觀;潛規(guī)則盛行的文化心理學基質[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0(1).

        [12]葛兆光.名實之間:有關“漢化”、“殖民”與“帝國”的爭論[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6).

        [13]胡阿祥.偉哉斯名:“中國”古今稱謂研究[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14]董慧,王曉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內涵、現(xiàn)實挑戰(zhàn)及鑄牢路徑[J].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4).

        [15]梁啟超.梁啟超全集[M].張品興,譯.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16]梁啟超.飲冰室文集點校[M].吳松,盧云昆,王文光,段炳昌,點校.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17]郝亞明,趙俊琪“中華民族共同體”:話語轉變視角下的理論價值與內涵探析[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

        [18]崔榕,趙智娜.文化認同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J].民族學刊,2021(8).

        [19]夏鼐.新中國的考古學[J].考古,1962(9).

        [20]趙超.中國民族國家構建與中華民族認同的形成[J].探索,2016(6).

        [21]嚴慶,平維彬.“大一統(tǒng)”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8(5).

        [22]何星亮.“大一統(tǒng)\"理念與中國少數(shù)民族[J].云南社會科學,2011(5).

        [23]趙永春.試論遼人的“中國\"觀[J].文史哲,2010(3).

        [24]趙永春.試論金人的\"中國觀\"[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9(4).

        [25]木拉提·黑尼亞提.文化認同是筑牢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之基[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4).

        [26]韓菲.“四史”教育筑牢愛國主義的思想堡壘[J].廣西社會科學,2021(4).

        [27]房廣順,楊溢.中國共產(chǎn)黨筑牢理想信念的歷史經(jīng)驗與當代啟示[J].思想教育研究,2021(5).

        [28]劉正寅.清朝前期民族觀的嬗變[J].史學集刊,2014(4).

        [29]馬戎,周星.中華民族凝聚力形成與發(fā)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0]黃興濤.重塑中華:近代中國”中華民族”觀念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1]馬俊毅.試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歷史方位[J].民族研究,2022(5).

        [32]俞祖華.近現(xiàn)代中華民族復興思想研究述評[J].晉陽學刊,2018(4).

        [33]嚴慶.本體與意識視角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7(3).

        [34]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

        [35]朱碧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概念探微與學理闡釋[J].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5).

        [36]丹珠昂奔.沿著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道路前進: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學習體會[J].民族論壇,2014(12)).

        [37]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38]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01).

        [39]丹珠昂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概念構成、內涵特質及鑄牢舉措[J].民族學刊,2021(1).

        [40]董慧,王曉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內涵、現(xiàn)實挑戰(zhàn)及鑄牢路徑[J].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4).

        [41]唐胡浩.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縣域實踐:基于湖北省F縣的調查[J].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11).

        [42]楊鵑飛.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理論與實踐[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

        [43]孔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面臨的挑戰(zhàn)與應對[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

        [44]周紹杰,王洪川,蘇楊.中國人如何能有更高水平的幸福感;基于中國民生指數(shù)調查[J].管理世界,2015(6).

        [45]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4.

        [46]詹小美.中華精神標識的要義凝練與國際傳播[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8(17).

        [47]王華華,王延隆.場域嵌人;邊疆民族地區(qū)青年國家認同教育的路向選擇[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1).

        [48]王希恩.民族的融合、交融及互嵌[J].學術界,2016(4).

        [49]費孝通.中國城鄉(xiāng)發(fā)展的道路:我一生的研究課題[J].中國社會科學,1993(1).

        [50]李海鵬.人口結構變動對中國邊疆安全的影響與治理路徑[J].廣西民族研究,2023(5).

        [51]郝時遠.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之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52][德]伊曼紐爾·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苗力田,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53][美]戴維·伊斯頓.政治生活的系統(tǒng)分析[M].王浦劬,主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54]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01).

        INCEPTION,CONTINUATION,AND SUBLIMATION:A STUDY ON THE INTERNAL LOGIC OF THE ORDERLY SEQUENCE OF“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Tang Huhao,Ren Zhenyi

        Abstract: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requires not only retrospective understanding but alsoa forward-looking interpretationof newconnotations.This entails adopting a systematic and holistic perspective in the pioneering era of building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The three progressive stages of inception,continuation,and sublimation notonlydemonstrate that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isasocial entity formed hrough the long historical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but also help us comprehend the vibrant practices of advancing community-building under the leadershipof the Communist Partyof China.Analyzing the inherent logicof“forginga strong sense of Chinese nationalcommunity”through a holistic lens thatintegrates historyandrealityenables beter alignment with the synchronic,diachronic,and logical dimensions of the research subject,thereby practically strengthen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Keywords: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orderlysequence ;internal logic

        [責任編輯:陸露]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软件 | 国产精品久免费的黄网站| 草莓视频在线观看无码免费| 极品少妇高潮在线观看|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精品国内自产拍在线观看| 久久久一本精品99久久| 人妻少妇中文字幕专区| 97久久国产亚洲精品超碰热| 亚洲av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国产福利不卡视频在线| 精品人妻av区乱码| 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网站| 欧美日韩一二三区高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 | 亚洲国产精品中文字幕日韩|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亚洲| 粉嫩小泬无遮挡久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 日韩毛片久久91| 韩国一区二区三区黄色录像| 免费人成激情视频在线观看冫| 国产一品道av在线一二三区| 免费观看在线视频一区| 日韩精品在线免费视频| 色八区人妻在线视频免费| 欧美日韩中文亚洲另类春色| 免费观看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色| 成年人黄视频大全| 久久国产精品av在线观看| 免费午夜爽爽爽www视频十八禁| 国产免费丝袜调教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88久久久| 日本第一影院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一夲道| 精品亚洲午夜久久久久| 快射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日日天干夜夜狠狠爱| aaa毛片视频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