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振東
【摘 要】本文結合小學《道德與法治》的知識、能力、情境和水平四個維度衡量標準,嘗試從觸摸、看見、感受和踐行四個方面,對當下的德育教學策略進行補充、完善、提升。
【關鍵詞】四維 德育 教學策略
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道德與法治課程實施更應該緊緊圍繞這三個方面做好時代的答卷。但當下的教學工作還存在以下現(xiàn)象,需要引起關注。
一是課本的德育知識與生活的德育知識脫節(jié)。例如,我們要求學生之間要“團結友愛,互相幫助”,而實際上學生在平時的相處時,有時候體驗不到為什么要“團結友愛,互相幫助”。
二是校內(nèi)的德育規(guī)范與生活的德育行為脫節(jié)。例如,小學生行為規(guī)范里要求“過馬路,走橫道”,但實際上有些行人(包括學生及家長)過馬路并沒有走人行橫道。
三是學生的德育品質(zhì)與生活的德育水平脫節(jié)。例如,某市開展“小手拉大手”活動,要求學生乘坐家長的摩托車時要戴安全頭盔,結果時常出現(xiàn)學生要求戴頭盔,而家長卻因種種原因沒有讓學生戴。
究其原因,主要是學校的德育與生活“脫節(jié)”,更深層次原因可以歸結為,德育的“知、情、意、行”四個環(huán)節(jié)與學生的真實生活沒有相適應、相匹配、相補充。為此,筆者以為可從德育的目標和學生的真實生活角度出發(fā),基于德育的知識、能力、情境和水平四個維度,補充、完善、提升德育教學策略。
一、觸摸——德育資源校本化
德育資源包括校內(nèi)德育資源和校外德育資源。校內(nèi)資源涵蓋德育教學資源、德育活動資源和德育文化資源等,其特點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有針對性的。校外資源有家庭、社區(qū)、場館等,其特點是碎片的、單一的、隱性的。如何讓這些學生身邊的、無處不在的資源發(fā)揮應有的德育作用呢?最重要的就是完成德育資源校本化,學校要把這些資源整合轉(zhuǎn)化為學校的德育環(huán)境、德育文化、德育課程和德育元素,轉(zhuǎn)化成符合德育目標、學生喜歡、匹配德育教學、具有學校特色的德育資源。
如在課堂上教學“人”字時,教師可先出示書法教材“人”的范字,再出示一組重心不穩(wěn)、比例失調(diào)的學生習作里的“人”字,然后引導學生對比觀察如何把“人”字寫端正,明白“人”字由簡單的兩個筆畫組成,這一撇一捺要互相支撐、互相依靠,做到中正平和,才能讓這個“人”字穩(wěn)穩(wěn)當當?shù)卣玖?,從而進一步讓學生感悟到:每個人要堂堂正正做人,要行得正、坐得端,不能走歪路,才能成為對社會有用之人。
二、看見——德育行為可視化
在傳統(tǒng)的德育中,課堂是主要的教學場所,教師的角色就是將教科書上的道德觀念教給學生。這種方式與學生的日常生活不相符,學生往往只知道其表面,卻不明白其背后的原因,因此德育的實際效果非常有限。學生的道德觀要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離不開現(xiàn)實生活的實踐和感悟,要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這樣才能提高德育的實效性。從實際應用的角度出發(fā),“課前—課中—課后”的教學方式可以充分展示出生活化的德育理念。
如教學五年級上冊《古代科技 耀我中華》第一課時“燦若繁星的古代科技巨人”,教師可于課前布置學生搜集、了解古代科學家的故事及其成就與影響,從天文學、算學、中醫(yī)藥學等角度感受我國古代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初步感受中國古代科技巨人的品質(zhì),感悟民族自豪感、增強責任意識。而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再采用團隊協(xié)作的學習模式,以“推薦一位自己最喜歡的中國古代科學家”為核心議題,讓每個組別從“人物名稱”“生活時代”“突出成就”的角度向同學推薦一位我國古代科技名人,加深學生對我國古代科學家的了解,知道我國古代科技成就高、影響大、領域廣,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接下來,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他們?yōu)槭裁茨軌虺蔀榭茖W巨人,并以關鍵詞的形式記錄分享,讓學生埋下具有家國情懷、追求真理、獻身科技的精神種子。最后,教師課后布置學生收集整理現(xiàn)代具有“家國情懷”的民族企業(yè)家的事跡,學習他們的精神,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對國家、社會、人民的擔當。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既受到愛國主義的教育,又學會合作學習,使德育的實效性得到體現(xiàn)、落實。
三、感受——德育體驗情境化
為了提高德育實效,教師可把德育活動的目標、要求、內(nèi)容、過程等要素創(chuàng)設成活動情境,讓學生獲得親身體驗,促進德育知識升華成德育情感,從而積極影響學生的德育行為。所謂的活動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圍的教學活動。良好的活動情境,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啟發(fā)學生的心智,影響學生的言行,使其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在活動的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到以下三方面體驗。
一是環(huán)境體驗。這里的環(huán)境既包括活動場所、設施設備、陳設布置、綠化美化等硬環(huán)境,也包括活動內(nèi)容、活動設計、師生互動、活動評價等軟環(huán)境。硬環(huán)境和軟環(huán)境構成學生德育體驗的影響因素。二是行為體驗。它指的學生在德育活動中觀察、思考、表達、表演等自覺行為,以及在德育活動中關心、互助、自理等自然行為。三是生活體驗。它時時處處潛在地影響著學生的德育行為體驗。
例如,三年級上冊《父母多愛我》一課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回顧父母對自己成長的付出,體驗他們對自己的疼愛和養(yǎng)育之恩,喚起學生內(nèi)心對父母深深的愛,并學會以合適的方式來感恩他們”。課上,教師可在黑板上貼上一棵高大的常青樹,然后鄭重地說道:“孩子們,每個家庭都像是一棵常青樹,但每個家庭都有它們的不同之處。今天,我們將在這棵家庭樹下聊天,講述一下‘我家的故事……”于是,教師先說起了自己家庭的故事,分享自己小時候求學的艱辛、父母的辛勞以及兄弟姐妹的關心等家庭瑣事。就這樣,教師跟學生話家常,拉近了和學生的距離,也打開了學生的話匣。他們紛紛述說自己家里發(fā)生的感人的故事。這有助于學生回顧“家庭的愛”,進一步喚醒學生對父母的感恩之情。而后,教師再安排一次感恩父母的“采訪”交流活動,放大學生與父母之“恩”,讓學生在表達、交流、比較中加以體驗,從而把學生對父母的“愛”深深地鐫刻在腦海中,進一步升華為學生對父母的“感恩”之情。
四、踐行——道德養(yǎng)成品質(zhì)化
德育教學要立足課堂,放眼德育活動,把小課堂和大德育結合起來,把思政課程教學和道德品質(zhì)培養(yǎng)結合起來,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為此,筆者認為,教師可比照課程內(nèi)容,強化學習進階,在德育踐行上做文章。
以小學生行為規(guī)范中的“升國旗,要敬禮,唱國歌,要肅立”為例,作為學校一項重要的禮儀教育,在學生還處于低年級時學校要有一套訓練模式。首先是習得性學習。按照禮儀要求,讓學生從著裝、隊列、行隊禮、唱國歌、國旗下講話、鼓掌六個步驟,進行習得性學習。這一步驟主要是學生獲取禮儀知識,形成現(xiàn)場禮儀反應。其次是應用性學習,開展模式化訓練。重點在隊列是否莊嚴整齊、國歌會不會唱、隊禮是否標準等,這一步驟主要是學生形成自動化禮儀習慣,形成現(xiàn)場禮儀支持。最后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重點放在國旗下講話,以講話的榜樣示范、案例分析、活動倡議等讓學生完成價值化,初步感悟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促進對“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的理解,完成“三愛”情感升華。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平市新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