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辛棄疾本是濟南人,可他在《新居上梁文》里自稱“生長西北”“家本秦人真將種”,這個疑惑,一向無人解釋。據(jù)《菱湖辛氏族譜》,原來辛棄疾的先世是隴西狄道人。正史記載,辛氏自秦朝辛勝、漢代辛武賢和辛慶忌父子到隋代辛公義,共有十二代17人為將軍。辛公義長子辛亮的十八世孫辛惟葉,北宋真宗景德年間從隴西狄道遷居濟南,成為辛棄疾的濟南始祖。辛棄疾的祖籍地,為今甘肅省康樂縣康豐鄉(xiāng)辛雍家村辛家集。辛棄疾自稱“家本秦人真將種”,乃家族記憶和家族認同。辛棄疾的血液里,流淌著先世將軍們的勇武基因。弄清辛棄疾是將門之后,就可以明白辛棄疾熟讀兵書、武功高強、智勇雙全,是來源于他的家族基因和家族傳統(tǒng)。
辛棄疾的家鄉(xiāng),我們都知道是山東濟南,可他在《新居上梁文》里自稱“稼軒居士,生長西北”“家本秦人真將種”,難道他的祖上是“西北”的“秦人”?
對于辛棄疾的祖籍地,學界關(guān)注不多。清嘉慶十六年(1811) 辛啟泰撰《稼軒先生年譜》,首次述及辛棄疾五世世系(詳下)。20世紀40年代,鄧廣銘著《辛稼軒年譜》,因未見辛氏族譜,僅據(jù)辛啟泰《稼軒先生年譜》錄入辛棄疾祖上五世世系,但這五世世系,無法解釋辛棄疾為什么自稱“生長西北”“家本秦人”。對此,學界也很少深究。倒是辛棄疾的祖籍地甘肅省康樂縣和山東省濟南市的熱心人士做了考察探訪,如濟南市高新區(qū)援甘干部、臨夏縣副縣長葉廣隸和山東濟南稼軒書院院長馬濤曾實地調(diào)研,甘肅省臨夏州文化館館長徐光文和康樂縣辛氏后裔辛仲平等都曾探源溯流、尋訪查證,基本弄清了辛棄疾的祖籍地是隴西狄道,即今甘肅省康樂縣康豐鄉(xiāng)辛雍家村辛家集。2023年7月4日,中共康樂縣委、縣政府聯(lián)合中國李清照辛棄疾學會在康樂舉辦辛棄疾高峰論壇,以研討辛棄疾的祖籍地。
本文擬從學術(shù)角度考訂辛棄疾的家世和祖籍地,并解決兩個關(guān)鍵問題:一是隴西狄道辛氏跟濟南辛氏有無確切關(guān)系?隴西狄道辛氏何時遷居濟南?二是狄道政區(qū)代有沿革變化,辛棄疾的隴西狄道祖先是否居住在今甘肅省康樂縣的辛家集?亦即辛棄疾的祖籍地是否為辛家集?
一、辛棄疾曾撰《濟南辛氏宗圖》
辛棄疾在《新居上梁文》里強調(diào)“家本秦人真將種”,并非偶然,而是緣于他強烈的尋根問祖意識。他晚年居江西鉛山時,有感于世風日下、數(shù)典忘祖,特地編撰了《濟南辛氏宗圖》。
民國間重修的《菱湖辛氏族譜》卷一收錄有題朱熹和陸九淵二人寫的《濟南辛氏宗圖序》。陸九淵序曰:
天之生人,其子孫之繁衍者,必有宗法之制,統(tǒng)而維持之,系之而祧祀明,列之而昭穆序,辨之而親疏別,然后名分正而禮樂興,教化行而風俗美矣。此古昔圣帝明王所以賜姓命氏,俾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也。三代以下,風斯?jié)⒁?。利欲生而宗法廢,視骨肉如路人,待同氣若蠻越。別籍異居,背本忘根,不復(fù)知有賢玉善族之法也。
辛公稼軒目擊斯弊,乃感于心,制為族圖,以貽后世,俾為若子若孫、或富或貴、或貧賤或賢愚、死生百世之下,得有所考。乃知千萬之身,由于一人之身,得有所親,乃合千萬人之心同于一人之心者是矣。然則族類敦睦,宗戚統(tǒng)同,貧富有相周之義,貴賤有相恤之情,賢愚有相觀之益,生死有吊慶之禮,一體相愛,油然而興。辛氏之門,庶乎有道之長矣。
予從所寓,相胥往來,窺其所制,竊引其端,故知其來自濟南,遷于上饒,徙于期思,為世居焉。若夫由密州、京師、鄭州、福州、萊州、東京、東平諸處,則皆本之,自辛氏之所從出也。夫觀生人而后識天地造化之神,觀作述而后知人心垂法之遠。然則是圖之作也,不可知稼軒之心乎?故不特忠于國,而尤且孝于家也。時宋慶元六年春三月甲申陸九淵序。
朱熹序曰:
稼軒辛公,其來出濟南中州,歷諸顯任,以安撫旬宣王命,即得大觀山水,察風土異齊,知土沃風淳山水之勝,舉無若西江信州者,遂愛而退居信之上饒。以燼變,移搆鉛鄉(xiāng)期思瓜山之下,繼作室,而別立臺榭椽屋于丘壑可嘉之處,以優(yōu)士之能,共論斯道者。熹始得以御(遇——引者校) 公于慶元戊午,公復(fù)起就職,來主建寧武夷沖祐觀,益相親切。庚申之春,同游武夷山中,舟行,循其水曲,隨遇佳景,則棹停賦賞,而論及水之源流。愚謂水惟源深,故其流長,人之世系,亦猶是也。但世久傳泯,則有莫知所出,真如水之流演支分,則亦莫知所自者矣。況其源流愈遠,潢潦轉(zhuǎn)相混投,而概謂之同源,又何能分別乎?
于是辛公乃感激云:“吾亦嘗為此懼。竊制宗圖以詔誥后人,使其由百世之下,而知百世之上,觀統(tǒng)系同異有辨,疏戚有考,承傳久遠,以敘尊卑,則庶乎宗支不淆,抑或可以言敦睦之義,且令其居相隔絕、心相念慕者有所持循,得以溯流尋源,而無迷謬也?!膘湟騿枺溆忻苤?、京師、鄭、福、萊州、東京、東平之多族,而族類之眾,尤多古之聞人。然究其初,皆有辛氏之裔,其實一本矣。而宗圖之制,所以不忘乎本末,由以理制之善者也。是以推原與遇之跡,詳述與論之言,欲其并書諸圖,以少識愚以善之意云爾。慶元庚申春二月戊午,新安朱熹題。
按,陸、朱二序,不見于其本人別集,唯見于《菱湖辛氏族譜》。陸九淵序謂“予從所寓,相胥往來”,查辛棄疾和陸九淵的各種年譜,未見陸九淵到鉛山與辛棄疾從游的記載。陸序末署“慶元六年(1200) 春三月甲申”,實際上陸九淵已于紹熙三年(1192)十二月去世。朱熹序謂“慶元戊午,公復(fù)起就職,來主建寧武夷沖祐觀”,所言慶元四年戊午辛棄疾復(fù)官,主管武夷山?jīng)_祐觀,倒是與《宋史·辛棄疾傳》所載相合,然謂辛棄疾往建寧就職,因與朱熹相見,則與宋代官制不符。鄧廣銘《辛稼軒年譜》指出:“查宋代食祠祿者,例不須親往其地供職,朱序云云,似亦不合。頗疑此序乃后來人所偽為也?!敝煨蛴种^“庚申之春,同游武夷山中”,而慶元六年庚申二月二十八日,辛棄疾在鉛山與杜叔高等雅集,有《同杜叔高祝彥集觀天保庵瀑布主人留飲兩日且約牡丹之飲(庚申歲二月二十八日也)》詩紀事。同年三月九日甲子,朱熹去世。慶元六年春天辛棄疾不大可能到武夷山與朱熹同游。辛棄疾與朱熹同游武夷山,據(jù)考證,在紹熙四年秋天。陸、朱二序,疑為偽托?!度挝摹肥珍浿煨颍词贞懶?,也許是陸序的嫌疑更大,實則朱序也不大可信。古人修譜,多請名人作序,也常常假托名人作序。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二序確為朱、陸所作,只是紀年有改動。無論二序的作者是否為陸九淵和朱熹,但內(nèi)容卻真實可信,符合辛棄疾編撰辛氏宗圖的用意,序中所言密州、京師、鄭州、福州、萊州、東京、東平等辛氏家族的分支,也與《菱湖辛氏族譜》的相關(guān)記載吻合。
辛棄疾在《永遇樂·戲賦辛字送十二弟赴調(diào)》里也曾提及他的“家譜”,詞的上闋寫道:“烈日秋霜,忠肝義膽,千載家譜。得姓何年,細參辛字,一笑君聽取。艱辛做就,悲辛滋味,總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搗殘堪吐?!彼疾炝诵潦霞易V后,發(fā)現(xiàn)辛家多具“忠肝義膽”的先賢,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辛酸辛苦”。據(jù)吳企明《辛棄疾詞校箋》,此詞作于慶元六年。巧合的是,陸九淵和朱熹序都署慶元六年。所以,筆者推測辛棄疾作《濟南辛氏宗圖》亦在慶元六年前后。辛棄疾后人修譜時,把題朱熹、陸九淵的序也署在慶元六年。
辛棄疾的《濟南辛氏宗圖》原書不存,但《菱湖辛氏族譜》卷一所載《肇周大夫甲公后遷居隴西源流之圖》應(yīng)來源于辛棄疾的《濟南辛氏宗圖》。該譜卷一又有明萬歷二年(1574) 稼軒十六世孫辛鼎梅《辛氏通譜僑居錄》,開篇說:
稼軒公所著《宗圖》,肇自周太史辛甲公以來,傳歷宋景德間大理評事惟葉公,凡五十一世,至稼軒公又五世矣。自稼軒公迄今四百三十余年,傳世既久,舊譜朽腐,雖嘗錄修,屢毀兵火,茲訪同宗,證以《宗圖》,雖有晦庵、象山、疊山或序或記,或碑銘書稿,其間文亦殘缺,但別集可考,故得全文。
辛鼎梅說辛棄疾《宗圖》,肇自周朝的辛甲,歷五十一世到辛棄疾濟南始祖辛惟葉。古人修譜,以三十年為一世,五十一世,共一千五百多年,正與辛棄疾所說的“千載家譜”相吻合。
《菱湖辛氏族譜》卷一《肇周大夫甲公后遷居隴西源流之圖》,起于周代辛甲。為便瀏覽,先將其世系源流圖示如下(圖1):
上圖依辛棄疾《濟南辛氏宗圖》制作。辛鼎梅說《濟南辛氏宗圖》原有五十一世,今僅存二十六世祖先的名字。
二、隴西狄道的辛氏世家與濟南辛氏之關(guān)系
隴西辛氏世系,為辛棄疾祖籍地隴西狄道的先輩。下面考證上述辛氏世系有關(guān)人物及其關(guān)系,以見《菱湖辛氏族譜》所載諸先賢于史有征,信而有據(jù)。
辛氏始祖辛甲及早期先祖辛廖,有出土文獻可證。1975年山西省太原市南郊太堡磚廠出土的北魏《魏故征虜安定王長史義陽太守辛府君墓志銘》曰:“君諱祥,字萬福,隴西狄道人。長源緬邈,峻緒嬋聯(lián)。辛甲以正諫歸文,世為卿尹;有廖以明監(jiān)先識,再美春秋……七世祖怡,晉幽州刺史?!薄傲巍奔创呵飼r代的辛廖。
辛廖后人辛勝,《菱湖辛氏族譜》誤作“騰”,繁體“騰”與“勝(勝) ”形近,因誤。辛勝為秦將軍,與大將王翦齊名?!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載有其事:“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國,恐,使荊軻刺秦王。秦王覺之,體解軻以徇,而使王翦、辛勝攻燕。燕、代發(fā)兵擊秦軍,秦軍破燕易水之西。”
漢初遷居隴西狄道的辛蒲及其曾孫辛柔,《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亦有記載:
辛氏出自姒姓。夏后啟封支子于莘,“莘”“辛”聲相近,遂為辛氏。周太史辛甲為文王臣,封于長子。秦有將軍辛騰,家于中山苦陘。曾孫蒲,漢初以豪族徙隴西狄道。曾孫柔,字長泛,光祿大夫、右扶風都尉、馮翊太守。四子:臨、眾、武賢、登翁。武賢,破羌將軍。生慶忌,左將軍、光祿大夫、常樂公。生子產(chǎn),豫章太守。曾孫茂,后漢成義將軍、酒泉太守、侍中,三子:緘、述、孟孫。孟孫生長水校尉伯真。伯真二子:孟興、叔興。孟興二子:恩、殷。恩生子焉。子焉三子:寅、裕、胥。
這段記載,與《菱湖辛氏族譜》卷一所述世系大體相近,謂秦有將軍辛騰(應(yīng)作“勝”),其曾孫為辛蒲,辛蒲的曾孫辛柔,辛柔之子辛武賢,辛武賢之子為辛慶忌,都與辛氏族譜相同。然謂慶忌之子辛產(chǎn),辛產(chǎn)曾孫辛茂,則與辛氏族譜不同?!读夂潦献遄V》卷一載慶忌生三子,為辛通、辛遵、辛茂。按,《新唐書》所載有誤,而《菱湖辛氏族譜》卷一所載為實?!稘h書·辛慶忌傳》載:
慶忌居處恭儉……年老卒官。長子通為護羌校尉,中子遵函谷關(guān)都尉,少子茂水衡都尉出為郡守,皆有將帥之風……及呂寬事起,莽誅衛(wèi)氏。兩甄構(gòu)言諸辛陰與衛(wèi)子伯為心腹,有背恩不說安漢公之謀。于是司直陳崇舉奏其宗親隴西辛興等侵陵百姓,威行州郡。莽遂按通父子、遵、茂兄弟及南郡太守辛伯等,皆誅殺之。辛氏繇是廢。慶忌本狄道人,為將軍,徙昌陵。昌陵罷,留長安。
《漢書》明謂辛慶忌“三子”通、遵、茂,皆有“將帥之風”,后滿門為王莽誅殺。辛氏家族遭到重創(chuàng)。由此可見,《菱湖辛氏族譜》卷一所言比《新唐書》所載更可信。
《新唐書》又謂辛茂“三子:緘、述、孟孫”,亦誤。據(jù)《菱湖辛氏族譜》卷一,茂之后人為辛漢,漢之子辛毗,毗之子辛敞,辛敞三子:緘、述、孟孫,即是說,緘、述、孟孫為辛茂之裔孫,而非兒子。辛茂在元始三年(3) 呂寬事件中為王莽所誅,緘、述、孟孫是辛茂后人僥幸逃脫至潁川陽翟的孫輩,時間相距二百多年(詳下)。
辛毗,三國時官魏侍中?!度龂尽の簳ば僚鳌吩唬?/p>
辛毗,字佐治,潁川陽翟人也。其先建武中,自隴西東遷。毗隨兄評從袁紹。太祖為司空,辟毗,毗不得應(yīng)命。及袁尚攻兄譚于平原,譚使毗詣太祖求和……文帝踐阼,遷侍中,賜爵關(guān)內(nèi)侯……青龍二年,諸葛亮率眾出渭南。先是大將軍司馬宣王數(shù)請與亮戰(zhàn),明帝終不聽。是歲恐不能禁,乃以毗為大將軍軍師,使持節(jié);六軍皆肅,準毗節(jié)度,莫敢犯違。亮卒,復(fù)還為衛(wèi)尉。薨,謚曰肅侯。子敞嗣,咸熙中為河內(nèi)太守。
據(jù)知辛毗是三國魏時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 人。漢光武帝建武中,其先祖因呂寬案被族誅,故從隴西東遷至中原陽翟。青龍二年(234) 諸葛亮去世后,辛毗亦卒。
《三國志》又載辛毗之子名敞,此又與《菱湖辛氏族譜》卷一相合。辛敞咸熙中為河內(nèi)太守,官至衛(wèi)尉。辛敞姊憲英,有卓識,嫁羊耽(羊祜為其從侄),憲英外孫夏侯湛曾為立傳?!度龂尽の簳ば僚鳌芬妒勒Z》曰:
敞,字泰雍,官至衛(wèi)尉。毗女憲英,適太常泰山羊耽,外孫夏侯湛為其傳曰:“憲英聰明有才鑒。初,文帝與陳思王爭為太子,既而文帝得立,抱毗頸而喜曰:‘辛君知我喜不?’毗以告憲英,憲英嘆曰:‘太子代君主宗廟社稷者也。代君不可以不戚,主國不可以不懼,宜戚而喜,何以能久?魏其不昌乎!’弟敞為大將軍曹爽參軍。”
《晉書·羊耽妻辛氏傳》亦載其事。
據(jù)《菱湖辛氏族譜》卷一載,辛敞三子:緘、述、孟孫,孟孫子伯真,伯真子孟興。孟興二子:恩、殷。恩生焉(《元和姓纂》卷三作“子焉”),焉生三子:寅、裕、胥。裕五代孫晁,晁子敬宗(《菱湖辛氏族譜》作“敬”,《北史·辛雄傳》和《元和姓纂》卷三俱作“敬宗”,是),敬宗二子:樹寶、靈寶。樹寶之子琛,琛生三子:悠、俊、術(shù)。術(shù)二子:問卿、衡卿,衡卿之子郁。亦與《元和姓纂》卷三所載隴西狄道辛氏世系大體相合:“孟興,二子:恩、殷。恩生子焉,子焉生寅、裕?!薄霸N宕鷮O晁,生敬宗、闡、季恭。敬宗曾孫術(shù),北齊吏部尚書,生衡虞(校記作‘衡卿’,是——引者注),唐太常丞。衡虞生郁,禮部尚書?!?/p>
辛晁,《晉書·禿發(fā)傉檀傳》曾略載其為人:
傉檀遣其將文支討南羌、西虜,大破之……興涼州刺史王尚遣辛晁、孟祎、彭敏出迎……敞曰:“涼土雖弊,形勝之地,道由人弘,實在殿下。段懿、孟祎,武威之宿望;辛晁、彭敏,秦隴之冠冕?!?/p>
知辛晁為秦隴名流。
辛晁之子敬宗,敬宗之子樹寶、靈寶,樹寶之子琛,史傳有記載?!侗笔贰ば列蹅鳌份d:
辛雄字世賓,隴西狄道人也。父暢,字幼達,大將軍咨議參軍,汝南、鄉(xiāng)郡二郡太守……雄族祖琛。琛字僧貴。祖敬宗,父樹寶,并代郡太守。
辛樹寶之弟靈寶,《元和姓纂》岑仲勉校記曾提及:“據(jù)《新表》:‘靈寶生徽,徽生季慶,季慶生公義。’”辛靈寶子徽、徽子季慶(《菱湖辛氏族譜》卷一作“貴慶”)、季慶子辛公義,《北史·辛公義傳》亦有明載:
辛公義,隴西狄道人也。祖徽,魏徐州刺史。父季慶,青州刺史……丁母憂,未幾起為司隸大夫,檢校右御衛(wèi)武賁郎將。從征至柳城郡卒。子融。
辛公義有二子:亮、融?!侗笔贰贰端鍟穬H載辛融,失載辛亮。而《元和姓纂》卷三則載有辛亮和辛融:“敬宗次子靈寶,曾孫公義,隋司隸大夫,生亮、融。亮,唐侍御史;融,戶部員外郎?!?/p>
上述世系,歷經(jīng)千百年數(shù)十代,應(yīng)非家族相傳,而是據(jù)史籍搜羅而得。不是辛棄疾這樣精通文史者,很難做到如此言必有據(jù),信而有征。
濟南辛氏始祖,是辛亮的十八世孫辛惟葉?!读夂潦献遄V》卷一《隴西派下支分濟南之圖》“亮公十八世孫”下載:
第一世:惟葉公,大理評事,室王氏。生子一:師古。
第二世:師古公,儒林郎,室鄔氏,生子一:寂。
第三世:寂公,賓州司理參軍,室胡氏,生子一:贊。
第四世:贊公,朝散大夫隴西郡開國男、亮(亳——引者校) 州譙縣令、知開封府,贈朝請大夫,室崔氏夫人,隴西郡居(君——引者校)。生子一:文郁。
第五世:文郁公,贈中散大夫,室孺氏,封令人。生子一:幼安。
第六世:幼安公,諱棄疾,行第一,號稼軒,宋紹興十年庚申五月十一日卯時生,開禧丁卯年九月初十日卒,葬洋源。室趙氏,再室范氏,三室林氏。生九子:稹、秬、?、穮、穰、穟、秸、裒、?,女二:長穂昷、幼穂疑。
據(jù)族譜可知,辛棄疾的五世祖辛惟葉,是隋末辛亮的十八世孫,北宋真宗景德年間由隴西狄道遷居濟南。上引《菱湖辛氏族譜》卷一載明萬歷二年辛鼎梅說:
稼軒公所著《宗圖》,肇自周太史辛甲公以來,傳歷宋景德間大理評事惟葉公,凡五十一世,至稼軒公又五世矣。
上述辛棄疾五世祖先,因官微位低,不見載于史書。唯辛贊對辛棄疾影響很大,故辛棄疾在《美芹十論》中有深情回憶,而對其父辛文郁則鮮有提及?;蛭挠綦x世過早,故辛棄疾對其印象不深。
辛棄疾的濟南五世世系,辛啟泰《稼軒先生年譜》曾據(jù)《濟南辛氏譜》和《鉛山辛氏譜》錄入:
始祖惟葉,大理評事,由狄道遷濟南。
高祖師古,儒林郎。
曾祖寂,賓州司戶參軍。
祖贊,朝散大夫,隴西郡開國男,亳州譙縣令,知開封府,贈朝請大夫。
父,文郁,贈中散大夫。
1939年,鄧廣銘撰《辛稼軒年譜》,因未能得見《濟南辛氏譜》和《菱湖辛氏族譜》,僅照錄辛啟泰《稼軒先生年譜》世系。今據(jù)《菱湖辛氏族譜》,居然考明了辛棄疾祖上數(shù)十代世系,何幸如之!何樂如之!
三、辛棄疾祖上的武將血統(tǒng)
考實了隴西狄道辛氏世系,再來考察隴西辛氏曾涌現(xiàn)出的將軍,以看辛棄疾所言“家本秦人真將種”是否屬實。
秦代辛勝作為武將,已見上引《史記·秦始皇本紀》。
漢代辛武賢,是以武略著稱的破羌將軍,《后漢書·杜篤傳》載:
篤之外高祖破羌將軍辛武賢,以武略稱。(《前書》:武賢,狄道人,為破羌將軍,以勇武稱,左將軍慶忌之父。) 篤常嘆曰:“杜氏文明善政,而篤不任為吏;辛氏秉義經(jīng)武,而篤又怯于事。外內(nèi)五世。至篤衰矣!”
辛武賢之子辛慶忌,是漢代的車騎將軍。慶忌生了三個兒子,亦有將帥之風?!稘h書·辛慶忌傳》曰:
辛慶忌,字子真,少以父任為右校丞,隨長羅侯常惠屯田烏孫赤谷城,與歙侯戰(zhàn),陷陳卻敵……成帝初,征為光祿大夫,遷左曹中郎將,至執(zhí)金吾。始武賢與趙充國有隙,后充國家殺,辛氏至慶忌為執(zhí)金吾,坐子殺趙氏,左遷酒泉太守。歲余,大將軍王鳳薦慶忌“前在兩郡著功跡,征入,歷位朝廷,莫不信。鄉(xiāng)質(zhì)行正直,仁勇得眾心,通于兵事,明略威重,任國柱石。父破羌將軍武賢顯名前世,有威西夷。臣鳳不宜久處慶忌之右”。乃復(fù)征為光祿大夫、執(zhí)金吾。數(shù)年,坐小法左遷云中太守,復(fù)征為光祿勛……長子通為護羌校尉,中子遵函谷關(guān)都尉,少子茂水衡都尉,出為郡守,皆有將帥之風……慶忌本狄道人,為將軍,徙昌陵。昌陵罷,留長安。
《漢書》稱“武賢父子,虎臣之俊”,并以“勇武”將辛武賢、慶忌父子與李廣、李蔡等并稱:
贊曰:秦漢已來,山東出相,山西出將……漢興,郁郅王圍、甘延壽、義渠公孫賀、傅介子,成紀李廣、李蔡,杜陵蘇建、蘇武,上邽上官桀、趙充國,襄武廉褒,狄道辛武賢、慶忌,皆以勇武顯聞。蘇、辛父子著節(jié),此其可稱列者也,其余不可勝數(shù)。何則?山西、天水、隴西、安定、北地處勢迫近羌胡,民俗修習戰(zhàn)備,高上勇力鞍馬騎射。故《秦詩》曰:“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皆行?!逼滹L聲氣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謠慷慨,風流猶存耳。
隴西民風習武尚勇,故辛家習染其風,世代傳承勇武精神和武功兵法。
西晉辛勉之父辛洪,為左衛(wèi)將軍。《晉書·辛勉傳》載:
辛勉,字伯力,隴西狄道人也。父洪,左衛(wèi)將軍。勉博學,有貞固之操。懷帝世,累遷為侍中。
辛洪(《菱湖辛氏族譜》卷一作“普洪”) 父怡、祖殷、曾祖孟興,子勉、孫深(《魏故征虜安定王長史義陽太守辛府君墓志銘》作“淵”)、曾孫紹先。紹先子鳳達,孫推,曾孫祥,與辛棄疾狄道祖先同出一支,辛孟興為辛棄疾遠祖(圖1)。
西涼有辛深為驍騎將軍?!侗笔贰ば两B先傳》載:
辛紹先,隴西狄道人也。五世祖怡,晉幽州刺史。父深,仕西涼為驍騎將軍。
及涼后主歆與沮渠蒙遜戰(zhàn)于蓼泉,軍敗,失馬,深以所乘授歆,而身死于難,以義烈見稱西土……皇興中,薛安都以彭城歸魏。時朝廷欲綏安初附,以紹先為下邳太守。為政不甚皦察,舉其大綱而已,唯教人為產(chǎn)御賊之備。及宋將陳顯達、蕭道成、蕭順之來寇,道成謂順之曰:“辛紹先未易侵也,宜共慎之?!庇谑遣粴v郡境,徑屯呂梁。卒于郡,贈并州刺史、晉陽侯,謚曰惠。
辛深在激戰(zhàn)中將所乘馬讓給涼后主,而自己身死于難,以“義烈見稱”。上引辛棄疾《永遇樂》詞說他辛氏“千載家譜”上多“烈日秋霜,忠肝義膽”之士,辛深正是這類人物。
北魏辛紹先和辛祥祖孫,卒后俱贈冠軍將軍。《魏書·辛紹先傳》載:
辛紹先,隴西狄道人……太和十三年卒。贈冠軍將軍、并州刺史、晉陽公,謚曰惠。子鳳達,耽道樂古,有長者之名……鳳達子祥,字萬?!\劉龍駒作逆華州,敕除祥華州安定王燮征虜府長史,仍為別將,與討胡使薛和討滅之。神龜元年卒,時年五十五。永安二年,贈冠軍將軍、南青州刺史。
辛祥長子琨為輕車將軍,第三子賁為平東將軍,第五子匡為龍驤將軍?!段簳O紹先傳》載:
長子琨,字懷玉,少聰敏。解褐相州倉曹參軍。稍遷陳郡太守、輕車將軍、濟州征虜府長史。卒,年四十六。
琨弟懷仁,武定末,長樂太守。
懷仁弟賁,字叔文。少有文學,識度沉雅。起家北中府中兵參軍、員外散騎侍郎。建義初,修起居注。除濟州撫軍府長史。出帝時,轉(zhuǎn)膠州車騎府長史,遷平東將軍,太師、咸陽王坦開府長史……
賁弟烈,字季武……烈弟匡,字季政,頗有文學。永安初,釋褐封丘令,加威烈將軍。時經(jīng)河陰之役,朝士多求出外,故匡為之。后除平遠將軍、符璽郎中。卒于龍驤將軍、通直散騎侍郎,時年三十五。
辛祥的叔父穆(《菱湖辛氏族譜》卷一作“鳳穆”),為征虜將軍。《魏書·辛紹先傳》載:
鳳達弟穆,字叔宗,舉茂才,東雍州別駕……除平原相……征為征虜將軍、太中大夫,未發(fā),卒于郡,年七十七。贈后將軍、幽州刺史。
隋代辛公義,為掃寇將軍。《隋書·辛公義傳》載:
辛公義,隴西狄道人也……建德初,授宣納中士。從平齊,累遷掌治上士,掃寇將軍。
辛公義的從祖父辛?。ā读夂潦献遄V》卷一作“環(huán)”),北魏時曾為伏波將軍、龍驤將軍?!段簳ば列蹅鳌份d:
琛少孤,曾過友人,見其父母兄弟悉無恙,垂涕久之……景明中,為伏波將軍、濟州輔國府長史。轉(zhuǎn)奉車都尉,出為揚州征南府長史。刺史李崇,多事產(chǎn)業(yè),琛每諍折,崇不從,遂相糾舉,詔并不問。后加龍驤將軍,帶南梁太守。
辛琛的次子辛俊,卒贈征虜將軍。《魏書·辛雄傳》載:
長子悠,字元壽……悠弟俊,字叔義,有文才。東益州征虜府外兵參軍。府主魏子建為山南行臺,以為郎中,有軍國機斷。還京,于滎陽為人劫害。贈征虜將軍、東秦州刺史。
辛琛的族子珍之,西魏時歷任中堅將軍、征東將軍、衛(wèi)將軍、驃騎將軍?!段簳ば列蹅鳌份d:
琛族子珍之,少有氣力。太尉鎧曹行參軍,稍遷中堅將軍、司徒錄事參軍、廣州大中正……三年,除征東將軍、行陽平郡事……興和中,為衛(wèi)將軍、司徒司馬。武定三年,除驃騎將軍、北海太守。
辛琛的族孫辛雄,北魏時歷任前軍將軍、輔國將軍、平東將軍、鎮(zhèn)南將軍、鎮(zhèn)軍將軍、衛(wèi)將軍、車騎大將軍?!段簳ば列蹅鳌份d:
辛雄,字世賓,隴西狄道人。父暢,字幼達,大將軍咨議參軍、汝南鄉(xiāng)郡二郡太守……俄兼司州別駕,加前軍將軍……會右丞闕,肅宗詔仆射、城陽王徽舉人,徽遙舉雄。仍除輔國將軍、尚書右丞。尋轉(zhuǎn)吏部郎中,遷平東將軍、光祿大夫,郎中如故……三年,遷鎮(zhèn)南將軍、都官尚書、行河南尹。普泰時,為鎮(zhèn)軍將軍、殿中尚書。又加衛(wèi)將軍、右光祿大夫、秦州大中正。太昌中,又除殿中尚書兼吏部尚書。尋除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仍尚書。永熙二年三月,又兼吏部尚書。于時近習專恣,請托不已,雄懼其讒慝,不能確然守正,論者頗譏之。
辛雄從兄辛纂歷任驍騎將軍、輔國將軍、中軍將軍。《魏書·辛雄傳》載:
雄從父兄纂,字伯將。學涉文史,溫良雅正。初為兗州安東府主簿……除驍騎將軍,加輔國將軍。纂善撫將士,人多用命……還鎮(zhèn)虎牢。俄轉(zhuǎn)中軍將軍、滎陽太守。
綜上所考,自西漢、西晉至北朝、隋代,隴西辛氏家族曾涌現(xiàn)出十二代17位將軍,這只是見諸正史者。博通經(jīng)史的辛棄疾對家族史上涌現(xiàn)出的這些將軍芳名及其事跡,無疑是熟知并引以為豪的?!凹冶厩厝苏鎸⒎N”,不是炫耀,而是一種家族記憶、家族認同,辛棄疾的血液里流淌著先世將軍們的勇武基因。
四、隴西狄道的政區(qū)沿革與甘肅康樂辛家集的辛氏故里
弄清了隴西狄道辛氏與濟南辛棄疾祖上的關(guān)系,我們再來考察隴西狄道辛氏家族今屬何地。史書所載辛公義的籍貫隴西狄道,有人說是今甘肅臨洮。作為行政區(qū),狄道和臨洮的轄區(qū)不斷變化。我們先考察隋代辛公義的故里在當今什么地方,因為家族的原生居住地相對穩(wěn)定。
據(jù)葉廣隸、馬濤的尋訪和本地辛氏后裔的確認,辛慶忌、辛公義的隴西狄道故里,今為甘肅省康樂縣康豐鄉(xiāng)辛雍家村辛家集。筆者經(jīng)過走訪查證,也認為辛家集是隴西狄道辛氏故里,理據(jù)有三。
一是辛家集辛氏每逢清明祭祖,祭表中所列先祖都要提到辛公義。這是熱心辛棄疾和家族文化研究的辛家集辛氏后裔辛仲平所告知的。祖先排位都是世代相傳,應(yīng)有可信度。辛仲平還說,辛家集原本有家譜,遺憾的是1943年發(fā)大水時被毀。祖輩相傳,族譜記載了漢初至明朝年間的家族史,本族為辛公義后裔。
二是康樂辛氏祖陵,位于康樂縣虎關(guān)鄉(xiāng)關(guān)豐村范家坪,距辛家集三公里。2023年7月5日,我們實地考察辛氏祖陵,祖陵新立有辛蒲、辛武賢、辛慶忌墓碑。惜乎舊碑無存,否則,證據(jù)更堅確。
三是康樂辛家集有眾多族人聚居,字輩排行不亂,至今有十輩之多。而臨洮縣無辛氏族人,康樂周邊一百公里內(nèi)沒有大的辛氏聚落。
今人趙忠編著《積石訪碑錄》也認為康樂辛家集是隴西狄道辛氏故里。該書在辛祥墓志后注云:“辛祥(464—518),字萬福,祖籍隴西狄道,今屬臨夏州康樂縣。康豐鄉(xiāng)辛家集是其祖籍所在,祖塋墓丘尚存?!庇衷阝仔拧吨苌现鶉迖又荻级狡胀屯竦辣肺哪┳ⅲ骸敖衽R夏康樂縣有辛家集,為諸辛之故里。該地歷來大部時間屬河州管轄,普屯威碑文亦謂其為河州人。普屯威原姓辛,北魏拓跋氏所賜之姓。原為魏將,后北周興起,入周授上柱國,更加少傅,改封宿國公。”
基本弄清了隴西狄道辛氏故里所在地,我們再來梳理隴西狄道政區(qū)的沿革,看辛家集是怎樣從狄道演進到康樂的。
秦時置隴西郡,狄道為其屬縣,其地在今臨洮。《漢書·地理志》:
隴西郡,秦置……縣十一:狄道……
《后漢書·郡國志》所載相同:
隴西郡,秦置。雒陽西二千二百二十里……狄道、安故、氐道。
晉惠帝時,置狄道郡,屬秦州。《晉書·地理志》:
惠帝分隴西之狄道、臨洮、河關(guān),又立洮陽、遂平、武街、始興、第五、真仇六縣,合九縣置狄道郡,屬秦州。
狄道,在唐代屬臨州?!杜f唐書·地理志》:
臨州,下,都督府。天寶三載,分金城郡置狄道郡。乾元元年,改為臨州都督府,督保塞州,羈縻之名也。領(lǐng)縣二……狄道,漢縣,屬隴西郡。晉改為武始縣。隋復(fù)為狄道,屬蘭州。天寶三載復(fù)置。長樂,舊安樂縣。乾元后,改為長樂。
《新唐書·地理志》所載相同:
臨州狄道郡,下都督府。天寶三載析金城郡之狄道縣置。縣二:狄道,下。長樂,下,本安樂,天寶后置,乾元后更名。
狄道縣,在今臨洮縣;長樂,即今康樂縣。北宋狄道屬熙州,置康樂寨?!端问贰さ乩碇尽罚?/p>
熙州,上,臨洮郡,鎮(zhèn)洮軍節(jié)度。本武勝軍。熙寧五年收復(fù),始改焉。尋為州……縣一:狄道。中下。熙寧六年置,九年省。元豐二年復(fù)置。寨一:康樂。熙寧六年,置康樂城為寨。
金朝時,狄道、康樂同為臨洮府屬縣?!督鹗贰さ乩碇尽罚?/p>
臨洮府,中。宋舊熙州,臨洮郡,鎮(zhèn)洮軍節(jié)度,后更為德順軍,皇統(tǒng)二年置總管府……縣三、鎮(zhèn)一、城一、堡四:狄道……鎮(zhèn)一:慶平,城一:景骨。當川,堡一:通谷??禈?,堡三:渭源、臨洮、南川臨宋界。
元代將康樂縣并入狄道縣?!缎略贰さ乩碇尽罚?/p>
臨洮府。金故府,屬臨洮路。元初,隸鞏昌帥府。泰定元年,更置臨洮總管。舊領(lǐng)狄道、當川、康樂三縣。元初,省當川、康樂二縣入狄道。至元十三年,升渭原堡為渭源縣。領(lǐng)縣二:狄道,下;渭源,下。
明代依舊只有狄道而無康樂縣?!睹魇贰さ乩碇尽罚?/p>
臨洮府,洪武二年九月仍為府。領(lǐng)州二,縣三。南距布政司千二百六十里。狄道,渭源。
清代,置狄道州,屬蘭州府。《清史稿·地理志》:
蘭州府:乾隆三年,徙臨洮府來治,更名,以所隸河州、狄道、渭源三州縣改屬,升狄道為州,置皋蘭縣為府治,兼割鞏昌府屬之靖遠隸之……領(lǐng)州二,縣四。皋蘭、狄道州。
狄道州下轄康樂里,即今康樂縣。
民國間,今康樂縣地屬狄道縣,1940年設(shè)康樂縣,其后一度并入和政縣。1961年,復(fù)置康樂縣至今,屬臨夏州。新編《康樂縣志》述其沿革甚詳:
宋熙寧六年(1073) 四月,王韶渡河擊敗木征修筑康樂城(今康豐鄉(xiāng)道家村)、劉家川堡(今流川鄉(xiāng)古城村)。五月,詔名康樂城為康樂寨,劉家川堡為當川堡,并隸河州。
明代,今縣境設(shè)有基層行政組織“里、甲”,景古里、胭脂里、當川里屬河州,康樂里屬狄道州,沙馬里屬岷州。清初沿明制,同治十一年后,河、狄兩州重劃地界,南以今和政縣松鳴巖,東以洮河,東南至新路坡為河、狄分界。
民國建立,今縣地屬狄道縣西鄉(xiāng)。民國21年(1932年) 6月10日,設(shè)漲西設(shè)治局(治所豐臺堡)。翌年改為康樂設(shè)治局(治所新集堡)。民國29年設(shè)康樂縣,厘定為五等縣,隸屬甘肅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32年12月10日,甘肅省第九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在臨洮縣成立后,康樂為其所轄。1949年8月20日康樂解放,屬臨夏區(qū)專員公署。1956年11月20日,成立臨夏回族自治州,為州所轄。1958年12月21日,國務(wù)院決定撤銷康樂縣建置,并入和政縣,1961年12月15日,國務(wù)院決定恢復(fù)康樂縣建置后至今,仍屬臨夏回族自治州,縣治附城鎮(zhèn)新治街。
概括說來,唐代以前,狄道為縣,或?qū)匐]西,或?qū)倥R州,或?qū)傥踔?。北宋在狄道分置康樂寨,金朝升康樂為縣,元、明、清三代又將康樂并入狄道。直到1940年復(fù)設(shè)康樂縣,其后一度被撤銷,1961年復(fù)縣,屬臨夏回族自治州。
弄清楚了狄道與康樂的關(guān)系,還需要追問,狄道縣在民國間改為臨洮縣,狄道縣改名后,辛家集是屬康樂縣還是臨洮縣?康樂縣政協(xié)副主席何正江祖上傳存下來的幾張晚清、民國間的地契,可以證明辛家集在晚清民國以來的歸屬。
第一份是光緒十三年(1887) 十二月廿九日“狄道州正堂”簽發(fā)的“西鄉(xiāng)戶民何俊林承種”土地“執(zhí)照”。
第二份是光緒二十八年十二月“狄道州正堂”簽發(fā)的“西鄉(xiāng)騰字段戶民何良弼承種”土地“執(zhí)照”。
第三份是民國十四年(1925) 四月初二日“狄道”下屬的“西鄉(xiāng)致字段戶民何潤生承領(lǐng)山地貳拾畝”之“執(zhí)照”。上面有“狄道州印”,表明民國十四年作為政區(qū)的“狄道州”還存在。
第四份是民國廿七年正月二十六日何仲學買地的“買契”,上蓋“康樂設(shè)治局”印。表明此前,“狄道州”已撤銷,其地改屬康樂設(shè)治局。這跟上述《康樂縣志》所說民國廿二年設(shè)立“康樂縣設(shè)治局”完全吻合。
第五份是民國廿九年五月十三日何仲岳在辛家集購買地基的“買契”,印章還是“康樂設(shè)治局”。
第六份是民國三十五年四月頒發(fā)的“甘肅省康樂縣田賦糧食管理處印發(fā)賣契本契”,地塊“坐落辛家集”,出讓人為何仲學,受讓人是何仲岳。
第七份是1953年4月23日發(fā)放的“甘肅省康樂縣土地房產(chǎn)所有證”,房主是“第一區(qū)康城鄉(xiāng)辛家村居民何四十七”。
何俊林、何良弼、何潤生、何仲學、何仲岳等都是今康樂縣康豐鄉(xiāng)辛家集人,他們買賣的土地、地基,都在辛家集。從上述地契所轄政區(qū)的名稱看,1933年狄道州改為臨洮縣后,辛家集隸屬康樂縣,而不屬臨洮縣。
綜上所考,辛棄疾的濟南始祖辛惟葉,是北宋真宗景德年間從隴西狄道遷來的。辛棄疾的祖籍地是今康樂縣康豐鄉(xiāng)辛家集。弄清了辛棄疾的祖籍地,就可以明白辛棄疾為何自稱“生長西北”、又為何自詡“家本秦人真將種”;弄清了辛棄疾家族在唐以前世代為將,就明白辛棄疾熟讀兵書、武功高強、智勇雙全,是來源于他的家族基因和家族傳統(tǒng)。
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
責任編輯 陳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