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李白出蜀時間及寓居夔州、江陵考實

        2024-06-20 00:00:00李定廣
        文藝研究 2024年3期

        摘要 李白出蜀時間是李白研究中非常重要而又懸而未決的問題。先后共出現(xiàn)四種歧說,其中“開元十三年說”和“開元十二年說”影響較大,而“開元十二年說”最晚出,目前似成主流。但結合前賢未曾重視的司馬承禎《陶宏景碑陰記》和李白相關詩文考察,可以確定“開元十二年說”是不成立的,李白出蜀至江陵與司馬承禎相見應在開元十三年春三月。李白至江陵前后的行蹤,前賢諸家年譜語焉不詳。通過細讀相關詩歌可知,李白到江陵前,曾寓居夔州兩個多月,至江陵后,又寓居江陵三個月以上。

        一、李白出蜀時間諸說之爭及影響平議

        李白出蜀時間是李白研究中非常重要而又疑云重重、懸而未決的問題,先后共出現(xiàn)四種歧說。其一,宋人薛仲邕《唐翰林李太白年譜》首倡“開元十年(722) 說”,當代偶有支持者。其二,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 王琦編《李太白年譜》修正為開元十三年,現(xiàn)代學者詹锳從新角度考證后確認了王琦說,安旗、薛天緯、黃瑞云又進一步具體到開元十三年春三月。其三,晚清黃錫珪光緒三十二年(1906) 所作《李太白年譜》系于開元十四年秋。其四,當代學者郁賢皓系于開元十二年秋。四說中影響最大者當推王琦的“開元十三年說”(二十五歲) 和郁賢皓“開元十二年說”(二十四歲)。另外兩說即“開元十年說”(二十二歲) 和“開元十四年說”(二十六歲) 的主要問題是沒有確切依據,且與李白出蜀前后的游歷時間難以貫通。李白出蜀前后有三個最確切的時間點,即開元八年冬蘇颋經蜀道赴成都任益州長史的路上,李白投刺干謁(李白家綿州昌明縣正在蜀道節(jié)點上) ;開元九年李白游成都作《春感》詩,“益州刺史蘇颋見而異之”,居峨眉山至冬日“歸舊山(岷山) ”;開元十五年李白二十七歲,在安陸娶親成家。李白出蜀時間的推斷和確定,不能與這三個時間沖突。“開元十年說”的主要問題是,開元九年冬李白才“歸舊山(岷山) ”隱居,不可能次年已經出了蜀,時間上來不及。從李白隱居的川北岷山出發(fā),到出三峽至荊州,主要沿岷江水路南至眉州、戎州(今四川宜賓) 入長江,經渝州(今重慶市)、萬州、夔州,出三峽,經歸州、峽州到荊州,繞行曲折,其間還有逗留游賞、干謁等活動,整個出蜀行程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李白自述整個出蜀行程是“江行幾千里,海月十五圓”(《自巴東舟行經瞿唐峽登巫山最高峰晚還題壁》) 才到巫山,意思是繞道幾千里,走了一年零三個月,那么開元十年無論是春天還是秋天都到不了荊州,如果再加上李白自述在岷山“巢居數年”(《上安州裴長史書》),就更不可能是開元十年出蜀了,所以王琦才修正宋人薛仲邕此說為開元十三年,詹锳也認為薛氏所編年譜“沒有參考價值”。而黃錫珪的“開元十四年說”,最大問題是李白自述出蜀后“南窮蒼梧,東涉溟?!保ā渡习仓菖衢L史書》),然后返回安陸成家,其成親在開元十五年,根本沒有時間游歷,所以此說當代幾乎無人支持。

        在歷代學者艱苦探索下,李白出蜀時間之爭逐漸聚焦于“開元十三年說”和“開元十二年說”。清王琦對李白生平和作品全面排比后確定為開元十三年,當代學者詹锳1958年出版的《李白詩文系年》從新的角度進一步考證,以李白自述出川至江陵時見到天臺山道士司馬承禎事為切入點,發(fā)現(xiàn)司馬承禎行蹤的時間坐標,即開元十四年正月司馬承禎在南岳衡山與張九齡交往,從而推斷司馬承禎江陵見李白是在去衡山之前的開元十三年,也即確認了王琦“開元十三年說”之正確。1996年,詹锳在其主編的《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中進一步確認此說。王運熙、楊明《李白評傳》認同“開元十三年說”。安旗、薛天緯《李白年譜》、安旗主編《李白全集編年注釋》、黃瑞云《李白開元六年到開元十八年行蹤考略》根據李白出川至荊州時所作《荊門浮舟望蜀江》等詩確定李白出川在開元十三年的春三月。然而,郁賢皓在比對上述諸家觀點后,認為既然司馬承禎開元十四年正月已在南岳衡山,那么其江陵見李白不一定非要在開元十三年,開元十二年也是可以的。郁氏認為,如果開元十三年李白二十五歲“出川,二十七歲已在安陸,這兩年之內‘南窮蒼梧,東涉溟海’在時間上是安排不過來的”。他又據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認定李白出蜀及在江陵見司馬承禎是在開元十二年秋。詹福瑞、劉崇德、葛景春《李白詩全譯》,葛景春《李白傳》,周勛初《李白評傳》,趙昌平《李白詩選評》,呂華明《李太白年譜補正》,錢志熙和劉青?!独畎自娺x》等,皆贊同“開元十二年說”。

        雖然“開元十三年說”支持者亦不算少,但因為“開元十二年說”產生最晚,且是對前說的修正,加上其又經過目前學界最新的一種李白集校注本——郁賢皓2015年出版的集成性著作《李太白全集校注》的確認,擁有眾多李白傳記、選本的認同,特別是作為詹锳弟子的李白研究領軍學者詹福瑞、劉崇德、葛景春的轉向支持,所以目前該說似成主流。兩說看起來雖然只差一年,卻給社會大眾尤其是大、中、小學師生帶來不少困擾。因為李白出蜀時所作名篇《渡荊門送別》《峨眉山月歌》長期入選教材,幾乎全民能誦,作此詩時李白到底是二十四歲還是二十五歲,說法紛紜,學界有責任給出一個準確可信的說法。除了這兩首經典名作外,李白出蜀時間的確定,還牽連到李白出蜀前后其他所有詩文的編年和背景解讀,甚至影響到對李白中、晚年作品的解讀。

        二、從司馬承禎行蹤及相關詩作確考李白出蜀時間

        李白曾自述出川至江陵時見到天臺山道士司馬承禎:“余昔于江陵見天臺司馬子微?!保ā洞簌i賦并序》) 由此入手,從司馬承禎的行蹤來考實李白出蜀時間,不失為一條有效途徑。今人詹锳首次從這個角度進行探索,并有所推進。詹锳利用盛唐人衛(wèi)憑所作《唐貞一先生廟碣》以及《舊唐書·司馬承禎傳》《唐大詔令集·令盧從愿等祭岳瀆詔》《張曲江集》等材料,考出司馬承禎從天臺山出發(fā)經“句曲”到達南岳衡山是在開元十四年正月,其《李白詩文系年》云:

        按衛(wèi)憑《唐王屋山中巖臺貞一先生廟碣》(見《全唐文》) 謂司馬尊師嘗“游句曲,步華陽之天……登衡山,窺華陽之秘。”

        蓋開元十五年后承禎即居王屋,以迄于終,則其游衡山當在開元十五年以前。《唐大詔令集》卷七十四《令盧從愿等祭岳瀆詔》:“令太常少卿張九齡祭南岳”下注“開元十四年正月”?!稄埱さ悄显朗庐呏]司馬道士》詩云:“將命祭靈岳,回策詣真士。”此道士即承禎也。

        今按,詹氏引文兩處有小誤。一是《全唐文》所收衛(wèi)憑此文題中是“正一先生”,而非“貞一先生”。趙明誠《金石錄》題作“唐貞一先生廟碣”,并謂“碣立于天寶六載七月”。今據此廟碣正文以及《新唐書》司馬承禎本傳,司馬承禎的謚號應是“貞一先生”,但常因避諱被寫作“正一先生”,清人因此認為“貞”與“正”通用。二是“窺華陽之秘”的“華陽”應為“石廩”。衛(wèi)憑此文確可證明司馬承禎有開元十四年正月登衡山之行,是由浙江天臺山經由江蘇句曲溯江而上過來的。時間、路線較為清晰。其后,諸多學者皆曾利用司馬承禎這條線索進行排比考證,但并無多大推進。也就是說,詹锳雖考出司馬承禎從天臺山經句曲到達南岳衡山是在開元十四年正月,但并不能確證李白江陵見司馬承禎一定是在開元十三年,郁賢皓推定于開元十二年秋也是合理的。但是,有一則前賢并未重視的重要材料,可以確證郁氏此說不能成立,那就是司馬承禎的《陶宏景碑陰記》,文曰:

        大哉道元,萬靈資孕。其自然也,忽恍不測。其生成也,氤氳可知。若夫稟習經法,精思通感,調運丹液,形神煉化,歸同一致,舉異三清,自古所得,罕能盡善。兼而聚之,鑒而辯之,靜而居之,勤而行之者,實惟貞白先生歟!蓋特稟靈氣,胎息見龍升之夢;卓秀神儀,骨錄表鶴仙之狀。心若明鏡,洞鑒無遺;器猶洪鐘,虛受必應。是以天經真?zhèn)鳎瑐浼谡雅_;奧義微言,咸訣于靈府。纂類篇簡,悉成部帙,廣金書之鳳篆,益瑯函之龍章。闡幽前秘,擊蒙后學,若諸真之下教,為百代之明師焉。睹先生寫貌之象,則道存目擊;覽先生著述之義,則情見乎辭??v逾千載,亦可得之一朝矣!至于思神密感之妙,煉形化度之術,非我不知,理難詳據。敬以修身德業(yè),受書道備。按夫科格,固超真階,命分殊途,顯然異軌。應從解景,不事登晨,冥升上清,弗可得而測識已。然隱幾云化,虛室仍存;代劍未飛,陰邱尚閉。道尊德貴,終古不渝;披文相質,乃今無睹。朝代累革,年世轉睽,永懷仙烈,久增誠慨。子微將游衡岳,暫憩茅山,與諸法義,聚謀刻石。邵陵撰制,美具當年,今以書勒,言全往行。因運拙筆,聊述真猷,紀于碑陰,式昭年世。時大唐開元十二年甲子九月十三日己巳書。

        文中,司馬承禎說自己“將游衡岳,暫憩茅山”,“茅山”即句曲山,是南朝道士陶弘景(唐人避孝敬皇帝李弘諱,寫作“陶宏景”) 隱居處,在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南。文末署“時大唐開元十二年甲子九月十三日己巳”,也就是說,開元十二年九月十三日司馬承禎還在“茅山”逗留。九月是秋天最后一個月,即所謂“晚秋”,九月十三日司馬承禎尚未從茅山動身西上赴衡山。假定司馬承禎次日就從茅山動身溯江西上,至開元十二年秋末(即九月底),能不能趕到江陵與李白相見呢?

        唐人出行首選水路,無水路可行才走陸路。假定司馬承禎開元十二年九月十四日從茅山動身溯江西上赴衡山,因為是逆水而上,到達江陵的水程有多少里呢?《晉書》載“自江陵至于建康三千余里”,晉樂府《懊儂歌》云“江陵去揚州,三千三百里”,晉代揚州治所在建康(今南京),從南京到鎮(zhèn)江還有約一百六十多里,所以從鎮(zhèn)江到江陵就是三千四百六十里,取整數三千四百里。按《唐六典》規(guī)定:“度支郎中掌水陸道里之利,凡陸行之程,馬日七十里,步及驢五十里,車三十里。水行之程,舟之重者,溯河日三十里,江四十里,余水四十五里?!币匀招兴氖镉?,三千四百里的逆水航程,一天都不耽擱的話,需85天,要十二月(臘月) 初九日到達江陵,也即開元十二年年底能到江陵。這是按最順利算,若稍加耽擱,要到開元十三年春才能到。所以,李白開元十二年秋在江陵見司馬承禎完全不可能,在開元十三年春應該最為合理。

        現(xiàn)在問題是,既然司馬承禎目的地是湖南衡山,那么溯江西上到鄂州(今武漢)時,為何不直接再沿長江西上至岳陽,由洞庭湖循湘江南行至潭州(今長沙),再至衡山,而要稍微“繞道”江陵呢?原因大致有四。一是因為“江陵府為當時南中國中部最大都市,亦為長江中游最大都市……經濟繁榮,人文蔚盛……在中國中古時代,對于軍事攻防、政治控制、物資流通、文化傳播,皆發(fā)生重要作用”,司馬承禎與大多數唐人一樣應有一睹之愿望。二是因為唐代江陵府是全中國南北東西交通之最大要沖之一,唐文宗《授李石荊南節(jié)度使制》曰:“荊門東南巨鎮(zhèn)……舟車要沖?!薄扒G州江陵府自楚以來即為大江中游之大都會,唐代仍為南方人口常逾百萬之一大都市,蓋大江東西水運與華北嶺南之南北陸運交會于此,成為當時中國四方舟車湊聚之地,故館驛頗多,常見詩筆……除東西京及汴州外,城郊館驛之可考者,無如江陵,此正見其交通要沖之地位。”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長江東西水路交通運輸,江陵是最重要的節(jié)點,“長江下游之租賦集中于荊州取道襄陽而北運矣”。司馬承禎從長江下游至荊州(江陵) 以及從荊州南下皆較方便。三是因為唐代從鄂州(今武漢) 到江陵的水路不需要經過長江,而是經漢水、揚水,“由漢陽溯漢水,轉入揚水至江陵”,比長江水路更加快捷。從江陵再南下岳陽是順流而下,而從鄂州沿長江上溯至岳陽則要曲折難行得多。唐人從鄂州至岳陽多從江陵南轉,司馬承禎從江陵南下岳陽至衡山更為方便。韓愈南下衡山也是“出荊門(按,指江陵),下岷江(按,指長江),過洞庭,上湘水,行衡山之下”。四是因為“江陵是唐代荊州道教中心”,有道觀約二十座,“太宗貞觀年間至玄宗開元、天寶之際所建最多”。據陳子昂《荊州大崇福觀記》,荊州道教大師孟安排,著有《道教義樞》十卷,為唐代道教重要論著。孟安排曾于圣歷二年(699) 上表,請于江陵建大崇福觀,許之。司馬承禎作為與孟安排同輩而稍晚的道教大師,造訪道教重鎮(zhèn)江陵頗為合理。

        李白出蜀至江陵與司馬承禎相見應在開元十三年的春三月,除上文考證之外,還有李白《宿巫山下》《荊門浮舟望蜀江》二詩為證?!端尬咨较隆吩啤疤一w淥水,三月下瞿塘”,從瞿塘峽(白帝城口) 下江陵順流而下本來只要一兩天即可到達,所謂“千里江陵一日還”(《早發(fā)白帝城》),但李白在路經巫山下時住了一宿,也不過是兩三日的路程,詩云“三月下瞿塘”,當然三月也能到江陵。到達江陵后所作《荊門浮舟望蜀江》云:

        春水月峽來,浮舟望安極。正是桃花流,依然錦江色。江色綠且明,茫茫與天平。逶迤巴山盡,搖曳楚云行。雪照聚沙雁,花飛出谷鶯。芳洲卻已轉,碧樹森森迎。流目浦煙夕,揚帆海月生。江陵識遙火,應到渚宮城。

        從詩中“春水”“桃花”可知時在春日。從“春水月峽來”“逶迤巴山盡,搖曳楚云行”可知,李白是自“巴”入“楚”,由西向東。郁賢皓云此詩“當是乾元二年(759) 三月流放遇赦回到江陵在荊門泛舟而作”,誤。因為“春水月峽來”之“月峽”指明月峽,在渝州南之巴縣,《方輿勝覽》:“明月峽在(重慶府——引者注) 巴縣?!崩畎酌枋雎吠臼恰板藻瓢蜕奖M,搖曳楚云行”,從渝州一帶到楚地,而李白乾元二年三月流放西上到夔州白帝城即遇赦而返,沒有到渝州。所以李白此行顯然不是乾元二年流放遇赦,而是初出蜀。更重要的是這首詩題目中“荊門”“蜀江”之所指。郁賢皓注“荊門”為“山名。在今湖北宜昌市東南、宜都市西北長江南岸,隔江與虎門山相對”。至于“蜀江”,郁賢皓認為是指四川境內的江,李白到荊門山“回望蜀江”。這兩個注皆是錯誤的。因為寫此詩時李白在江陵,從“江陵識遙火,應到渚宮城”可知。題目中的“荊門”就是指江陵(荊州治所),不是指荊門山,“荊門浮舟”實即“江陵浮舟”,否則豈不自相矛盾?唐詩里寫到的“荊門”絕大部分都指的是荊州治所江陵,而不是荊門山。如孟浩然《荊門上張丞相》詩題之“荊門”即指荊州(江陵),此詩是孟浩然在江陵贈呈荊州大都督府長史張九齡的。王維《寄荊州張丞相》:“所思竟何在?悵望深荊門?!壁w殿成注:“唐人多呼荊州為荊門。文人稱謂如此,不僅指荊門一山矣?!苯昃嚯x荊門山三百多里,距離巫山約八百里,李白在江陵根本“望”不到四川境內的江,詩題中的“蜀江”也不是指四川境內的江,而是荊州以下至鄂州的一段長江之別稱。如《太平寰宇記·荊州》:“枝江縣……蜀江在縣南九里?!敝^蜀江在荊州枝江縣南九里,所指正是這段長江?!侗眽衄嵮浴肪砣骸跋娼绷髦猎狸?,達蜀江?!敝^湘江向北流到岳陽即到達蜀江,此“蜀江”所指亦是這段長江。再如劉禹錫《赴和州于武昌縣再遇毛仙翁十八兄因成一絕》:“武昌山下蜀江東,重向仙舟見葛洪。”白居易《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是長慶二年(822) 白居易自長安赴杭州任刺史沿漢江南下經江陵再沿長江(即蜀江) 東下至洞庭湖口而作,嚴耕望解曰:“ 《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則取漢江水道至江陵,非自漢江至鄂州,故得自蜀江至洞庭湖口也?!?/p>

        此外,李白出蜀途中所作的經典名篇《渡荊門送別》,也能從側面證明時在春末: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雖然全詩沒有明顯的表現(xiàn)季節(jié)的語詞,但“江入大荒流”一句,能見出長江水勢之盛,肯定不是秋冬枯水季節(jié),而是暮春至夏季的長江水文特征。而“云生結海樓”一句,寫內陸的海市蜃樓,海市蜃樓是空氣中充沛的水珠把遠處的景象折射到近處,海邊較常見,內陸的海市蜃樓一般發(fā)生在暮春至夏季雨水較充沛的時候。前述李白出蜀是在暮春三月,這首詩可以從側面印證。

        對于“開元十二年說”所依據的李白《峨眉山月歌》,這里也略加辨析。詩曰:“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睆氖拙淇矗@首詩寫于秋天沒錯,出行方向是沿江東下也沒錯,但問題是此詩的寫作地點是清溪驛,由“夜發(fā)清溪”可知。清溪驛在嘉州犍為縣岷江岸邊,如果從這里出發(fā)到江陵,有數千里之遙,且路途布滿峽谷險灘,少說也要半年以上。李白自述從隱居地岷山之陽出發(fā),“江行幾千里,海月十五圓”,走了一年零三個月才到夔州。當然《峨眉山月歌》所寫“夜發(fā)清溪”的起點在嘉州犍為,比從李白隱居地岷山之陽出發(fā)要少三分之一的路程,所以從嘉州犍為至江陵,半年左右可到。如果李白開元十二年秋從嘉州犍為出發(fā),開元十三年春三月到江陵,時間非常吻合。因為此詩寫于秋季,地點在四川嘉州犍為,方向是行船東下,當為李白出川之行,因此,郁賢皓認為《峨眉山月歌》作于開元十二年秋,是合理的,但以此詩證明李白出蜀到達江陵時還是在開元十二年秋,則不合理了。

        綜上,李白出蜀至江陵的時間是開元十三年春三月,而當下流行的“開元十二年說”不能成立。

        三、李白出蜀的兩個寓居據點:夔州(巴東郡)、江陵(荊州、荊門)

        開元十三年春三月李白出蜀至江陵前后的行蹤,前賢諸家年譜語焉不詳,正如有學者所慨嘆的:“開元十三年一直是李白行蹤研究的一個空白。”匯總諸家看法,大抵知李白到江陵見司馬承禎后,就南泛洞庭,然后東至金陵、揚州。近年也有學者提到李白曾逗留夔州。在前賢研究基礎上,筆者發(fā)現(xiàn),李白出蜀前后有兩個寓居據點:夔州和江陵。開元十三年春三月李白至江陵前,寓居夔州兩個多月,至江陵后寓居江陵時間更長,至少三個月以上。

        (一) 開元十三年春三月至江陵前,李白寓居夔州兩個多月

        李白寓居夔州,首先可從史籍方志找到線索。《四川總志》:“白云寺,在夔州奉節(jié)縣治北。李白寓夔州,有《白云寺》詩,刻懸崖間。” 《潛確居類書》:“太白巖,在夔州萬縣西山,上有‘絕塵龕’三字在石壁,有唐人詩刻,相傳太白讀書于此?!备匾淖C據是李白自己的三首詩歌。一是李白出蜀后不久所作的《江上寄巴東故人》:

        漢水波浪遠,巫山云雨飛。東風吹客夢,西落此中時。覺后思白帝,佳人與我違。瞿塘饒賈客,音信莫令稀。

        詩寫李白在漢水之上思念巴東故人,所思的“巫山”“白帝”“瞿塘”皆夔州之地,代指夔州,即題中的“巴東”(詳下)?!坝X后思白帝,佳人與我違”,是說醒來后思念曾居住的白帝城(夔州奉節(jié)),那里有我睽違的佳人?!蚌奶琉堎Z客,音信莫令稀”,是說往來瞿塘峽的商賈很多,您可經常托他們給我捎帶音信。

        二是李白乾元元年作于江夏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有句曰:“我在巴東三峽時,西看明月憶峨眉。”回憶自己曾寓居“巴東”(指夔州)。

        三是李白在夔州所作的《自巴東舟行經瞿唐峽登巫山最高峰晚還題壁》。鑒于此詩是證明李白寓居夔州的關鍵,這里不避繁瑣,引錄全篇:

        江行幾千里,海月十五圓。始經瞿唐峽,遂步巫山巔。巫山高不窮,巴國盡所歷。日邊攀垂蘿,霞外倚穹石。飛步凌絕頂,極目無纖煙。卻顧失舟壑,仰觀臨青天。青天若可捫,銀漢去安在。望云知蒼梧,記水辨瀛海。周游孤光晚,歷覽幽意多。積雪照空谷,悲風鳴森柯。歸途行欲曛,佳趣尚未歇。江寒早啼猿,松暝已吐月。月色何悠悠,清猿響啾啾。辭山不忍聽,揮策還孤舟。

        對于此詩,諸家解讀分歧很大,詹锳、郁賢皓認為是乾元二年初春李白流放夜郎途經瞿塘峽時作,安旗認為是開元十三年春二月作。三家中,安旗的解讀最接近真相。

        下面略作分析。

        1. 題目中“巴東”一詞的解釋。諸家分歧頗大。自清王琦注為“歸州巴東縣”(今湖北巴東縣)后,詹锳《李白詩文系年》承之,安旗主編《李白全集編年注釋》認為指“夔州巴東郡”(今重慶奉節(jié)),其后詹锳主編《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依安旗所注改為夔州,但仍堅持乾元二年作,郁賢皓《李太白全集校注》仍認為指“歸州巴東縣”。其實題目把李白舟行方向說得很明確,“自巴東舟行經瞿唐峽登巫山”,即自西向東,因為巴東(今奉節(jié)) 之東是瞿塘峽,瞿塘峽之東是巫山。而詹锳、郁賢皓認為李白此行是自東向西,導致詩的題目無法解釋。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已陸續(xù)有學者撰文從《兩唐書·地理志》以及李白詩作本身兩個方面論證李白此詩及另外幾首詩中的“巴東”皆指“夔州巴東郡”(今重慶奉節(jié)) 。這里不妨列出最重要的證據?!杜f唐書·地理志》:“夔州,下,隋巴東郡,武德元年改為信州……二年,又改信州為夔州。” 《新唐書·地理志》:“夔州云安郡,下都督府。本信州巴東郡,武德二年更州名,天寶元年更郡名?!痹瓉硖拼馁缰荩谔埔郧耙恢狈Q“巴東郡”(郡治在奉節(jié)縣),唐代雖改為夔州,但唐代詩人愛用古稱。筆者檢索發(fā)現(xiàn),唐詩中凡提到“巴東”者,一般皆指夔州,不獨李白諸詩如此。如杜甫《夔州歌十絕句》之一:“中巴之東巴東山,江水開辟流其間?!狈Q夔州地形為“中巴之東巴東山”。杜甫《巫山縣汾州唐使君十八弟宴別兼諸公攜酒樂相送率題小詩留于屋壁》:“臥病巴東久,今年強作歸?!笔挏旆侵骶帯抖鸥θWⅰ纷⒃唬骸鞍蜄|,指夔州?!倍鸥Α独畛卑朔中∽琛罚骸鞍蜄|逢李潮,逾月求我歌?!彼稳它S鶴注:“‘巴東逢李潮’當是在夔州作,蓋夔本巴東郡也?!卑拙右住度雿{次巴東》為元和十四年(819) 白居易從江州至忠州途中停靠“巴東”時所作,有句曰“萬里王程三峽外”“巫山暮足沾花雨”,題目中的“次巴東”,是說船已經??吭凇鞍蜄|”,而“巴東”在“三峽外”,夔州正在三峽之外,如果解作歸州巴東縣,則位于巫峽和西陵峽之間,在三峽之內了,又詩寫到“巫山”,明顯是在夔州。

        其實巴東(治所在今重慶奉節(jié)) 與巴西(治所在今閬中市,李白家鄉(xiāng)綿州即屬于巴西郡)、巴郡(治所在今重慶市區(qū)) 合稱“三巴”,也稱“巴國”,是李白經常懷念的地方。李白晚年在宣城所寫“三春三月憶三巴”(《宣城見杜鵑花》),就是懷念綿州、渝州、夔州這三個地方。李白稱晚年流放行至夔州為“我竄三巴九千里”(《江夏贈韋南陵冰》),是以“三巴”代稱夔州。而本詩中云“巴國盡所歷”,是說用十五個月的時間游歷了三巴。

        2.“望云知蒼梧,記水辨瀛?!眱删涞慕忉?。詹锳、郁賢皓兩家注較安旗注晚出,之所以在難以貫通題意的情況下,仍堅持認為此詩是乾元二年初春李白流放夜郎由東而西途經瞿塘峽時作,是因為他們認為詩中“望云知蒼梧,記水辨瀛?!眱删洳皇乔嗄昀畎姿軐懗觥U查A注謂:“非方出夔門者所能道。”郁賢皓注進一步謂:“詩云:‘望云知蒼梧,記水辨瀛海。’顯然是已經歷過‘南窮蒼梧,東涉溟?!?。”李白出蜀后一年半內確曾“南窮蒼梧,東涉溟?!保瑑删湟泊_實很相似,郁賢皓注理解成寫實了。其實“望云知蒼梧,記水辨瀛?!眱删洳皇菍憣?,而是用典?!巴浦n梧”不是寫蒼梧,而是用“蒼梧云”的典故?!端囄念惥邸芬稓w藏》曰:“有白云出自蒼梧,入于大梁?!苯汀缎罟娛迨住分摺皹s光河雒出,白云蒼梧來”,陳子昂《古意題徐令壁》“白云蒼梧來,氛氳萬里色”,孟浩然《送袁十嶺南尋弟》“蒼梧白云遠”,羅隱《贈滈先輩令狐補闕》“蒼梧云好已歸天”,皆用此典。檢索《全唐詩》可知,唐代詩人中用此典最多的就是李白,其詩如“古木盡入蒼梧云”(《梁園吟》)、“大梁貴公子,氣蓋蒼梧云”(《博平鄭太守自廬山千里相尋入江夏北市門見訪卻之武陵立馬贈別》)、“白云遙相識,待我蒼梧間”(《贈盧司戶》)、“何意蒼梧云,飄然忽相會”(《贈從弟宣州長史昭》)、“敬亭白云氣,秀色連蒼梧”(《贈宣州靈源寺仲浚公》)、“白云愁色滿蒼梧”(《哭晁卿衡》) 等,乃不同時期、不同地點所作,都用“蒼梧云”典故,而非寫實。作為對仗的“瀛?!币彩怯蒙裨挼涔?。王充《論衡·談天》:“九州之外,更有瀛海?!标愖影骸渡剿蹐D》“又似蓬瀛海水之周流”,就是對“瀛海”很好的詮釋。李白《瑩禪師房觀山海圖》“蓬壺來軒窗,瀛海入幾案”,將“瀛?!迸c“蓬壺”對舉,可見神話典故之意涵。明朱諫認為這兩句是突出夸張“巫山之高”:“蒼梧,云之所起也。登巫山而望其云,則可以知蒼梧之所在。瀛海,水之所會也。登巫山而望其水,則可以辨瀛海之所在。是蒼梧、瀛海之遠,皆登巫山而可見,則巫山之高,極四海而無所不同矣?!笔鼛捉?/p>

        此外,從詩中“飛步凌絕頂”可知李白時當青年,正如有學者所說:“此非59歲老翁之所能,況李白卒年62歲,而此時體力已衰。”至于詹锳以詩中有“悲風”一詞,判定是寫晚年流放心境,乃臆測之論?!氨L”者,凄冷之風也。李白登上巫山最高峰看到滿是積雪,非常凄冷,故用“悲風”一詞描寫感受。

        3. 此詩寫作時間和地點。從詩寫巫山頂上“積雪”,可以推斷時間是在十一月至次年正月,因為巫山山頂連續(xù)積雪一般三個月,每年從農歷十一月初開始至次年正月末結束。又從詩中“早啼猿”可知,這個“早”是指一年中的月份之早,非指一天中的早晚之早,因李白是在歸途中聽到早猿啼,而“歸途行欲曛”“松暝已吐月”,由“曛”“暝”“吐月”可知是在傍晚??梢姡嗽妼懽鲿r間是在初春正月。詩人“自巴東”出發(fā)登巫山最高峰后又“晚還”,末尾也說“揮策還孤舟”,自然是還巴東,可推斷寫作地點在夔州。

        綜上可知,李白開元十三年春正月到達夔州,寓居夔州兩個多月,“三月下瞿塘”(《宿巫山下》),即在三月出峽至江陵。

        (二) 開元十三年春三月至江陵后,李白寓居江陵三個月以上

        前賢諸家年譜皆認為李白到江陵見司馬承禎后,就南泛洞庭,然后東至金陵、揚州,皆未提及李白寓居江陵數月之事。寓居江陵事首先體現(xiàn)于李白《秋下荊門》一詩:

        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此行不為鱸魚鲙,自愛名山入剡中。

        此詩在敦煌殘卷中題為“初下荊門”,因為是“初下”,所以諸家年譜和注本皆系于李白初出蜀這年之秋天。詩題中的“荊門”自清王琦注為“荊門山”后,瞿蛻園、安旗、詹锳、郁賢皓諸家注皆未提出質疑。荊門山在巴楚交界處長江岸邊,唐屬峽州,今屬湖北宜都市,在江陵西三百余里。諸家注解在時間和地點上互相矛盾。時間上,既然李白春三月已到江陵,怎么秋天又回溯到上游的荊門山來出發(fā)東下?地點上,荊門山只是一座荒山,峭壁千尋,并無人煙,自古人們只是乘船經過這里時眺望此山,無法登臨或隱居,李白為何要返回荊門山出發(fā)東下?其實諸家皆誤解了題目中的“荊門”。上文已闡明,唐詩中所謂的“江陵”“荊州”“荊門”三個稱謂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所指相同,指的都是荊州治所江陵。李白于開元十三年春三月到達江陵后,即寓居于江陵,夏五月、六月赴湖湘游覽干謁,隨即返回江陵寓所。江陵至今還有李白遺跡青蓮巷、青蓮閣、太白湖。從首句“霜落荊門江樹空”看,李白在江陵住至深秋(至少是仲秋),始東下江浙。從三月至江陵到八月離江陵,扣除中間南游湖湘兩個月,李白在江陵盤桓至少三個月以上。南游湖湘事,見李白三十歲在安州所作《上安州裴長史書》:“昔與蜀中友人吳指南同游于楚,指南死于洞庭之上……炎月伏尸,泣盡而繼之以血?!睆摹把自隆笨芍?,是在夏季特別炎熱的時候。李白《荊州歌》有“瞿塘五月誰敢過”之句,安旗、詹锳二家注皆認為是開元十三年五月作于江陵,“學習荊州民歌,作《荊州歌》”,甚是。由此可知,李白應是五月作《荊州歌》后,南游湖湘,吳指南去世的“炎月”應該是六月,一年中最熱的季節(jié),所以筆者推斷李白南游湖湘大約花了兩個月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多年后李白又在江陵寓居三個月以上,有李白《郢門秋懷》為證:

        郢門一為客,巴月三成弦。朔風正搖落,行子愁歸旋。杳杳山外日,茫茫江上天。人迷洞庭水,雁度瀟湘煙。清曠諧宿好,緇磷及此年。百齡何蕩漾,萬化相推遷??罩]蒼梧帝,徒尋溟海仙。已聞蓬海淺,豈見三桃圓。倚劍增浩嘆,捫襟還自憐。終當游五湖,濯足滄浪泉。

        關于這首詩的作年和作地,諸家解說分歧很大。

        先看作年。王琦、瞿蛻園、郁賢皓三家未編年,黃錫珪認為是在乾元二年“三月行至夔州至白帝城,遇赦得還。還憩郢門盤桓數月”。安旗系于開元二十七年。詹锳亦同黃錫珪,系于乾元二年,并云:“安注系此詩于開元二十七年,其中所作注釋多望文生義。”因為詩中有“行子愁歸旋”,想趕快回家,回哪里的家呢?最可能的是妻子所在地。從后半首看,李白已經游歷過洞庭、瀟湘、蒼梧、溟海,多方干謁皆失敗,只能倚劍浩嘆,最終想歸隱五湖、濯足滄浪。這與《秋下荊門》所言目的地“剡中”不同,故不是初出蜀時所作。

        再看作地。李白標明創(chuàng)作地“郢門”,王琦、瞿蛻園、詹锳、郁賢皓四家皆注為“荊門山”,唯安旗注云:“郢門,故楚都,代指荊州?!辈椤稘h語大詞典》“郢門”詞條只有一個義項:“猶郢都?!薄佰肌奔唇?,荊州治所。安說是。四家注為“荊門山”肯定是錯誤的,李白跑到巴楚交界處荒無人煙的荊門山去做什么“客”呢?“郢門”指荊州治所江陵,有唐詩為證,如孟浩然《送賈升主簿之荊府》“征軒明日遠,空望郢門間”,《歸至郢中》“愁隨江路盡,喜入郢門多”,二詩中的“郢門”皆指荊州治所江陵,因為題中已表明“荊府”“郢中”。

        最重要的是關于此詩首聯(lián)“郢門一為客,巴月三成弦”的理解。對于“巴月三成弦”,安旗注云:“每月初七、初八為上弦,二十二、三為下弦。三成弦,猶言為時一月有余?!闭查A、郁賢皓兩家注與安旗同。其實三家注皆誤。李白在江陵看“巴月”即故鄉(xiāng)“三巴”的月亮,是向西看,看到的是上弦月,而下弦月只出現(xiàn)在東方,西方上弦月“三成弦”應該是三個月,而不是“一月有余”?!耙辉掠杏唷睂嶋H上是把西方上弦月與東方下弦月都包含在內了,但李白看的是“巴月”,不包括東方下弦月。因此,從這首詩就可以斷定,李白在江陵至少寓居了三個月以上。黃錫珪、詹锳把此詩系于乾元二年三月,時間上難以說通,因為即使從四月初算起,“三成弦”也只能到六月初,仍是夏天,與詩中“朔風正搖落”及題目“秋懷”相矛盾。

        總之,本文主要結論是:關于李白出蜀時間,目前較為流行的“開元十二年說”是不能成立的。李白出蜀至江陵與司馬承禎相見在開元十三年的春三月。到江陵前,他寓居夔州兩個多月,至江陵后,寓居江陵三個月以上。

        作者單位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

        責任編輯 陳斐

        久久人人爽爽爽人久久久|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青青草在线免费观看在线|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免费| 爆爽久久久一区二区又大又黄又嫩| 麻豆国产高清精品国在线| 亚洲最新中文字幕一区| 久久久麻豆精亚洲av麻花| 欧美丰满熟妇bbbbbb|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视| 2020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一本| 人妻有码中文字幕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内射美女毛片| 亚洲精品综合一区二区| 甲状腺囊实性结节三级|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黄| 欧美精品欧美人与动人物牲交| 中文字幕av无码免费一区| 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影院一区二区在线| 国产婷婷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av 综合 亚洲| 久久久国产精品ⅤA麻豆百度| 蜜乳一区二区三区亚洲国产| 亚洲亚洲人成综合丝袜图片| 免费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 狠狠色欧美亚洲综合色黑a | 久久AV中文综合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丰满人妻被公强| 久久久精品国产免大香伊| 国产乱人伦在线播放| 456亚洲人成在线播放网站| 日本女优久久精品久久| 无码中文亚洲av影音先锋| 五十路熟妇亲子交尾| 国产av乳头久久一区| 青青草狠吊色在线视频| 日本公妇在线观看中文版| 久久婷婷是五月综合色狠狠 | 精品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国产精品香蕉网页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