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菊梅
【摘要】目的 觀察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羥維生素D[25-(OH)D]的表達情況,并分析其與胰島素抵抗的關系,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3年1月至12月張掖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血清25-(OH)D水平將患者分為正常組[18例,血清25-(OH)D水平≥30 ng/mL]、不足組[34例,20 ng/mL≤血清25-(OH)D水平<30 ng/mL]、缺乏組[27例,10 ng/mL≤血清25-(OH)D水平<20 ng/mL]和嚴重缺乏組[21例,血清25-(OH)D水平<10 ng/mL]。檢測血清25-(OH)D、糖化血紅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甲狀腺素(T4)、促甲狀腺激素(TSH)、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FT3)和游離甲狀腺素(FT4)水平,并計算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HOMA-IR);分析25-(OH)D水平與HOMA-IR、FBG、TSH水平的相關性。結果 嚴重缺乏組患者血清25-(OH)D水平低于缺乏組、不足組和正常組,缺乏組均低于不足組、正常組,不足組低于正常組(均P<0.05);嚴重缺乏組患者HOMA-IR高于缺乏組、不足組和正常組,缺乏組高于不足組、正常組,不足組高于正常組(均P<0.05)。嚴重缺乏組患者血清FBG、TSH水平均高于缺乏組、不足組和正常組,缺乏組均高于不足組、正常組,不足組高于正常組(均P<0.05)。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血清25-(OH)D水平與HOMA-IR、FBG、TSH水平均呈負相關(均P<0.05)。結論 糖尿病患者血清25-(OH)D水平與HOMA-IR呈負相關,并且25-(OH)D的缺乏可能導致糖代謝和甲狀腺功能紊亂。
【關鍵詞】糖尿??;胰島素抵抗;25-羥維生素D;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R5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4.09.0108.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09.036
隨著老齡化的加劇,糖尿病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其中最常見的類型為2型糖尿病[1]。胰島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早期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胰島素不能有效促進肌肉、肝臟等組織攝取和利用葡萄糖,可能引起內分泌代謝功能紊亂[2]。據(jù)報道,維生素D缺乏在糖尿病患者中十分普遍,這不僅會促進患者病情進展、導致血糖控制不佳,而且還可影響患者內皮細胞功能,引起脂代謝紊亂和炎癥反應等,可能與胰島素抵抗的發(fā)生有關[3]。有研究指出,補充維生素D可作為糖尿病治療的一種潛在思路,可有效改善血糖控制效果以提高患者預后[4]。基于此,本研究旨在觀察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羥維生素D[25-(OH)D]的表達情況,并分析其與胰島素抵抗的關系。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3年1月至12月張掖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美國內分泌學會的標準[5]評估維生素D缺乏情況,18例患者血清25-(OH)D水平≥30 ng/mL納入正常組,34例患者20 ng/mL≤血清25-(OH)D水平<30 ng/mL納入不足組,27例患者10 ng/mL≤血清25-(OH)D水平<20 ng/mL納入缺乏組,21例患者血清25-(OH)D水平<10 ng/mL納入嚴重缺乏組。正常組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齡39~72歲,平均年齡(53.81±12.74)歲;病程6~16年,平均病程(8.91±2.14)年;高血壓9例,吸煙史7例,飲酒史8例。不足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8例;年齡36~71歲,平均年齡(54.02±13.59)歲;病程5~17年,平均病程(8.63±1.95)年;高血壓20例,吸煙史14例,飲酒史17例。缺乏組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2例;年齡35~73歲,平均年齡(55.21±11.96)歲;病程7~18年,平均病程(9.12±1.59)年;高血壓15例,吸煙史10例,飲酒史10例。嚴重缺乏組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10例;年齡37~74歲,平均年齡(54.82±13.58)歲;病程5~15年,平均病程(8.85±1.79)年;高血壓13例,吸煙史11例,飲酒史9例。4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張掖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⑴符合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6];⑵臨床資料完整;⑶年齡≥18歲。排除標準:⑴合并糖尿病相關的急性代謝紊亂者;⑵合并惡性腫瘤者;⑶合并泌尿系統(tǒng)疾病者;⑷合并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⑸存在嚴重心、肝、腎功能損害者;⑹近1個月使用過影響血脂、血糖、甲狀腺激素等藥物者;⑺合并嚴重感染者;⑻有藥物濫用史者;⑼因精神障礙、心理因素等無法配合者。
1.2 研究方法 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室溫下離心處理15 min(轉速3 000 r/ min,半徑10 cm)取血清,以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深圳邁瑞生物醫(y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粵械注準20152221145,型號:BS-2000)檢測血清25-( OH ) D 、空腹血糖(FBG)、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 )、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甲狀腺素(T4)、促甲狀腺激素(TSH)、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FT3)、游離甲狀腺素(FT4)水平;采用電化學發(fā)光法檢測空腹胰島素,計算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HOMA-IR)=空腹胰島素×FBG/ 22.5。另采集患者空腹肘靜脈血2 mL,采用糖化血紅蛋白分析儀(深圳邁瑞生物醫(y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粵械注準20152220415,型號:H50)檢測糖化血紅蛋白(HbAlc)。
1.3 觀察指標 ⑴比較4組患者血清25-(OH)D和HOMA-IR水平。⑵比較4組患者糖脂代謝指標水平。⑶比較4組患者甲狀腺功能指標水平。⑷分析血清25-(OH)D水平與HOMA-IR、FBG、TSH水平的相關性。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x)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F檢驗,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4組患者25-(OH)D和HOMA-IR水平比較 嚴重缺乏組患者血清25-(OH)D水平低于缺乏組、不足組和正常組,缺乏組均低于不足組、正常組,不足組低于正常組;嚴重缺乏組患者HOMA-IR高于缺乏組、不足組和正常組,缺乏組高于不足組、正常組,不足組高于正常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4組患者糖脂代謝指標比較 4組患者血清HbAlc、TC和TG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嚴重缺乏組患者血清FBG水平高于缺乏組、不足組和正常組,缺乏組高于不足組、正常組,不足組高于正常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 4組患者甲狀腺功能指標比較 4組患者血清T3、T4、FT3和FT4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嚴重缺乏組患者血清TSH水平高于缺乏組、不足組和正常組,缺乏組高于不足組、正常組,不足組高于正常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2.4 25-(OH)D水平與HOMA-IR、FBG、TSH水平的相關性分析 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血清25-(OH)D水平與HOMA-IR、FBG、TSH水平均呈負相關(均P<0.05),見表4。
3 討論
2型糖尿病是臨床最常見的糖尿病類型,隨著病情發(fā)展、病程延長,患者機體對胰島素的需求與其胰島β細胞的供給逐漸不匹配,導致患者處于高血糖狀態(tài),可引起微血管病變和相關并發(fā)癥[7-8]。25-(OH)D能夠有效評估機體維生素D水平,糖尿病患者血清25-(OH)D水平與胰島素抵抗具有一定相關性,基于此,本研究期望為糖尿病及其相關并發(fā)癥的干預提供一定幫助。
本研究結果顯示,嚴重缺乏組患者血清25-(OH)D水平和HOMA-IR均低于缺乏組、不足組和正常組,缺乏組均低于不足組、正常組,不足組低于正常組;嚴重缺乏組患者HOMA-IR高于缺乏組、不足組和正常組,缺乏組高于不足組、正常組,不足組高于正常組;且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血清 25-(OH)D 水平與HOMA-IR呈負相關,表明維生素D缺乏可能導致胰島素抵抗加重。維生素D在結合胰島細胞上的維生素D受體并在發(fā)揮作用前,首先要激活其L型鈣通道,提高鈣離子在細胞中的濃度,從而對胰島細胞的信號轉導起到促進作用,進而促進胰島素分泌[9-10]。機體缺乏維生素D對于機體吸收和利用鈣均具有一定影響,而脂肪組織、骨骼肌等胰島素作用的外周靶組織,其細胞中鈣離子水平變化能夠促進胰島素信號轉導過程,從而對于胰島素的分泌起到抑制作用,引起并加重外周胰島素抵抗[11]。
本研究結果顯示,嚴重缺乏組患者血清FBG、TSH水平高于缺乏組、不足組和正常組,缺乏組高于不足組、正常組,不足組高于正常組;且相關性分析發(fā)現(xiàn),血清25-(OH)D水平與FBG、TSH水平均呈負相關,提示維生素D缺乏可能引起糖代謝和甲狀腺功能紊亂。維生素D水平對于垂體細胞、甲狀腺細胞等具有一定影響,另外維生素D具有抗炎、抗氧化、免疫調節(jié)等功能,因而維生素D缺乏還可能引起炎癥因子水平升高,在其影響下可能促進甲狀腺功能減退[12]。另外,本研究中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維生素D缺乏,且FBG處于較高水平。分析原因,維生素D能夠調節(jié)胰腺β細胞中的鈣離子濃度,從而影響胰島素合成、分泌,還能夠結合維生素D受體,對于胰島素受體基因具有調節(jié)作用,進而對胰島素敏感性等具有改善效果[13]。
綜上所述,糖尿病患者25-(OH)D水平越低,患者胰島素抵抗越嚴重,并且25-(OH)D水平的降低還可能引起糖代謝和甲狀腺功能紊亂。
參考文獻
張路霞,王海燕.從流行病學的角度探討我國糖尿病腎病的發(fā)病趨勢及對策[J].中華內科雜志, 2010, 49(9): 804-805.
邱云霞,王振青,趙桂東,等.維生素D對新發(fā)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β細胞早相分泌功能及胰島素抵抗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4, 34(4): 886-887.
張銘暉,劉春麗. 1, 25-二羥維生素D3與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及胰島素抵抗的相關性研究[J].醫(yī)學綜述, 2016, 22(15): 3073-3075, 3079.
李少卿,王堅. 2型糖尿病患者血25-羥維生素D3缺乏對胰島素抵抗及骨量的影響[J].國際內分泌代謝雜志, 2015, 35(6): 384-387.
HOLICK M F, BINKLEY N C, BISCHOFF-FERRARI H A, et al. Evaluation,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vitamin D deficiency: An Endocrine Socie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J].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1, 96(7): 1911-1930.
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華糖尿病雜志, 2021, 13(4): 315-409.
高晶晶,高艷虹.早發(fā)2型糖尿病流行病學、臨床特征及病因機制的研究進展[J].內科理論與實踐, 2022, 17(4): 344-348.
劉亞琴,連明珠,趙淑杰. 2型糖尿病患者脂質比值、胰島β細胞功能指數(shù)、超敏C反應蛋白與胰島素抵抗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 2023, 33(17): 67-75.
許妍妍. 2型糖尿病新發(fā)患者血清25羥維生素D3的水平及臨床意義[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 2017, 38(18): 2506-2508.
楊志宏,張小妮,王小娟,等.血清1, 25-二羥維生素D3和超敏C反應蛋白聯(lián)合檢測在早期Ⅱ型糖尿病腎病中的診斷價值研究[J].中國實驗診斷學, 2019, 23(6): 951-953.
汪曉紅,李莉.維生素D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抵抗影響的研究[J].重慶醫(yī)學, 2016, 45(9): 1195-1197.
陳傳華.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羥維生素D水平與甲狀腺功能及胰島素抵抗的相關性[J].中國當代醫(yī)藥, 2023, 30(17): 16-19.
凡軍芳,時照明.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動與血清25-羥維生素D水平的相關性研究[J].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1, 22(2): 219-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