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新 龐仁珍
【摘要】目的 探討通竅活血湯加減治療氣滯血瘀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效果及對其血流動力學和神經功能的影響,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 對2020年11月至2023年11月商河縣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腦卒中(氣滯血瘀型)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西藥治療)和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通竅活血湯加減治療),均為50例。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中醫(yī)證候積分、血流動力學指標[峰值流速(Vp)、平均流速(Vm)、峰值流速對稱性差值(DVp)和平均流速對稱性差值(DVm)]水平、神經功能指標[膠質纖維酸性蛋白(GFAP)、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和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水平和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結果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的整體療效更優(yōu),總有效率更高(均P<0.05)。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治療4周后的各項中醫(yī)證候積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均更低(P<0.05)。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治療4周后的Vp、Vm水平均升高,且觀察組均更高;兩組患者DVp、DVm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均更低(P<0.05)。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治療4周后的GFAP水平、NIHS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均更低;兩組患者IGF-1水平均升高,且觀察組更高(P<0.0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通竅活血湯加減治療氣滯血瘀型缺血性腦卒中的效果好,有效改善患者癥狀,并改善血流動力學與神經功能,安全性理想。
【關鍵詞】通竅活血湯;缺血性腦卒中;氣滯血瘀;血流動力學;神經功能
【中圖分類號】R25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4.09.0007.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09.003
腦卒中是指腦血管受損導致血管堵塞或出血,引起腦組織損傷的急性腦血管病,可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且缺血性卒中的發(fā)生率較高[1]。缺血性腦卒中的臨床治療方案以恢復腦血流灌注、抗凝治療等為主,如溶栓治療等。但部分患者的預后不佳,因此,聯(lián)合用藥是目前較為常見的治療方案之一。中醫(yī)稱該病為“中風”,認為氣血逆亂、上犯于腦為主要病機。中醫(yī)對該病的治療方法有針灸、服用湯劑等,均有確切療效[2]。氣滯血瘀證為該病常見證型,病機表現(xiàn)為氣血運行不暢、脈絡阻塞和腦髓失養(yǎng),可見明顯氣滯、血瘀癥狀。通竅活血湯具有通竅活絡、活血化瘀等效果[3]?;诖?,本研究給予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應用通竅活血湯加減治療,觀察臨床效果情況和對其血流動力學和神經功能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2020年11月至2023年11月商河縣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腦卒中(氣滯血瘀型)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中男性、女性患者分別為26例、24例;年齡52~78歲,平均年齡(65.03±9.51)歲;病程9~15 h,平均病程(12.05±2.13)h。觀察組患者中男性、女性患者分別為28例、22例;年齡51~78歲,平均年齡(64.57±9.42)歲;病程8~15 h,平均病程(11.54±2.16)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商河縣中醫(yī)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⑴符合缺血性腦卒中的西醫(yī)診斷標準[4];⑵符合氣滯血瘀證的中醫(yī)辨證標準[5](主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等;次證:肢體麻木、心煩易怒、氣短乏力等;舌脈:舌質暗,脈沉細);⑶年齡≥18歲;⑷無感染、炎癥疾病者。排除標準:⑴合并血液疾病者;⑵合并其他腦部疾病者;⑶合并心、肝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⑷合并軀體性癥狀者。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邯鄲滏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3023363,規(guī)格:25 mg/片),100 mg/次,1次/d;口服阿托伐他汀鈣(天地恒一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03358,規(guī)格:20 mg/片)20 mg/次,1次/d;取0.5 g的胞二磷膽堿(大理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3020287,規(guī)格:2 mL∶0.25 g)與500 mL的0.9%氯化鈉溶液充分稀釋后進行靜脈滴注,1次/d。觀察組患者加用通竅活血湯。通竅活血湯方劑組成為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和鮮姜片各10 g,紅棗7個,老蔥3根,麝香0.15 g。隨證加減:氣虛者予黃芪60 g;腑實者予大黃10 g;肝陽上亢者予天麻、鉤藤各10 g。加500 mL清水,以小火煎煮至200 mL,早、晚各服100 mL。兩組患者均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 ⑴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救喊Y狀(肢體麻木、口角歪斜等)均消失,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6] 評分的降低≥90%;顯效:上述癥狀大幅改善,45%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或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x)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的整體療效更優(yōu),總有效率更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各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治療4周后的各項中醫(yī)證候積分均降低,且觀察組更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治療4周后的Vp、Vm水平均升高,DVp、DVm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改善情況更優(yōu),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神經功能指標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治療4周后的GFAP水平、NIHS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均更低;兩組患者IGF-1水平均升高,且觀察組更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2.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3 討論 缺血性腦卒中病因多為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可導致血管腔狹窄甚至堵塞,從而影響血供,進而導致缺血性腦卒中[8]。中醫(yī)認為,該病病機是風邪入中使臟腑陰陽失調,痰濕壅盛,瘀血凝滯,氣血運行受阻,血隨氣逆,上沖于腦,蒙蔽清竅而發(fā)病。氣滯血瘀證作為該病常見中醫(yī)辨證分型,主要病機為氣滯和血瘀,出現(xiàn)半身不遂、肢體麻木等癥狀[9]。根據氣滯血瘀的病機,應選用通竅活絡、活血化瘀的藥物進行治療,如赤芍、川芎和桃仁等。通竅活血湯作為傳統(tǒng)中醫(yī)藥方,其加減應用旨在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個性化治療。在缺血性腦卒中的治療中,該方加減能夠針對性地改善腦部微循環(huán),促進神經功能恢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較,觀察組患者的整體療效和總有效率更高;治療后,兩組患者的各項中醫(yī)證候積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均更低,這提示通竅活血湯加減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療效較佳,能夠有效改善癥狀。通竅活血湯加減中含有多味中藥材,其中赤芍可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川芎上行頭顛,下走血海,內行血氣,有活血行氣之效;桃仁活血化瘀;紅花活血止痛,通經散腫;鮮姜片可通利血脈;紅棗補中益氣、養(yǎng)血安神,還可調和諸藥;老蔥定痛療傷、通陽活血;麝香開竅醒神、活血通經、消腫止痛[10]。方中諸藥合用,共奏活血通竅之功,對缺血性腦卒患者有較佳療效。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4周后的Vp、Vm、DVp、DVm、GFAP、IGF-1水平、NIHSS評分均優(yōu)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更優(yōu),這提示通竅活血湯加減能夠改善神經功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抗炎等作用,通過恢復腦血供、減輕炎癥對神經細胞的損傷,也可改善神經功能。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表明通竅活血湯加減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分析原因,通竅活血湯的藥物可通過君臣佐使的配伍在發(fā)揮療效,同時,加減方中的藥物相互制約,減輕了潛在的毒性作用,從而確保了患者的用藥安全。 綜上所述,通竅活血湯加減在缺血性腦卒中療效佳,有效改善患者癥狀,并改善血流動力學與神經功能,安全性理想。 參考文獻 閆雯,趙于飛,宮玉哲,等. 缺血性腦卒中分子流行病學篩查及其危險因素分析[J]. 臨床軍醫(yī)雜志, 2023, 51(1): 65-68. 王振垚,張春榮,袁杰,等.解郁疏肝湯聯(lián)合針灸療法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療效及對血清sLOX-1、omentin-1的影響[J].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23, 40(9): 2175-2182. 鮑彩云,曹雨露,馮靖,等.通竅活血湯結合針刺對顱腦損傷致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的療效及血清Obestatin、FGF23表達的影響[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 2022, 21(24): 2591-2595. 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J].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8, 51(9): 666-682.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急救醫(yī)學專業(yè)委員會. 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中西醫(yī)急診診治專家共識[J]. 中華危重病急救醫(yī)學, 2018, 30(3): 193-197. 侯東哲,張穎,巫嘉陵,等.中文版美國國立衛(wèi)生院腦卒中量表的信度與效度研究[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 2012, 34(5): 372-374.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 2002: 99-100. 滕雨明,韓廣淞,沙宇惠,等.血漿D-二聚體水平與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病因分型、嚴重程度及預后的相關性研究[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 2022, 39(5): 388-393. 張宏勇.菏澤市城鄉(xiāng)腦卒中急性期患者中醫(yī)證型分布及主要危險因素研究[J].山東中醫(yī)雜志, 2018, 37(12): 1007-1009. 陳勇,王潔,楊彤,等.麝香及麝香類中成藥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進展[J].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 2023, 37(1): 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