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7個班295名大一學生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一個學期的課前宣誓教育活動,通過前測與后測對比進行研究,分析思政課課前宣誓這一儀式教育是否會影響學生的感受、態(tài)度、思想覺悟和學習效果。98%的學生認為課前有必要宣誓,97.3%的學生對課前宣誓有好的感受體驗,99%的學生認為課前宣誓使自己的思想和覺悟有提升。并對課前宣誓的必要性、感受性、態(tài)度性、影響性分別進行了配對樣本t檢驗,p<0.01,前后差異顯著。由此可見,課前宣誓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學效果起到了非常好的促進作用,是思政課教學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
[關鍵詞] 大學習觀;儀式教育;課前宣誓;意義
[基金項目] 2021年度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新冠肺炎疫情’對大學生大學習觀與學習行為的影響研究”(2021J1006)
[作者簡介] 劉水清(1981—),女,河北保定人,碩士,云南農(nóng)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趙忠宇(1977—),男,吉林四平人,博士,云南師范大學職業(yè)技術教育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心理學理論、心理健康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4)11-0181-04 [收稿日期] 2023-03-12
根據(jù)《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文件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1]。一切能增進人的知識、技能、人格成長、身心健康、綜合素質(zhì),能培養(yǎng)人的正確思想觀念、道德品質(zhì),能增強信心、信念、信仰的活動都可謂是好的教育。課前宣誓是一種儀式,儀式教育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形式、途徑和載體。儀式教育既有儀式的特征,也蘊含教育的性質(zhì)和目的[2]。儀式教育是體驗式學習,學習要做到知行合一。
大學習觀是指超越基于書本、紙筆、課堂以及超越基于知識和更多局限的學習,學習的時間、空間、場所、跨度、指向、內(nèi)容、方式、形式、系統(tǒng)等都是多樣多層次、多元靈活、綜合開放、無限制和全方位的,真正回歸到學習的本質(zhì)和本源[3]。課前宣誓并非知識的學習,它像一顆種子種在學生心里,慢慢發(fā)芽,成長,直至占滿整個心房,是情感、意志的培養(yǎng)和訓練,是一種接納、轉(zhuǎn)化和升華,對傳統(tǒng)思政課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
通過思政課課前宣誓儀式,以實現(xiàn)培養(yǎng)有愛國知、懷愛國心、揚愛國情、秉愛國志、存愛國意、踐愛國行的教育目的。用大學習觀的視角審視課前宣誓的教育意義,回歸學習本質(zhì),浸潤人的心靈。
一、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
選取云南農(nóng)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大一上學期四個班、大一下學期三個班共295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123人(41.7%),女生172人(58.3%)。
(二)方法和過程
針對任課班級開展一個學期的(27次)課前宣誓活動,開學第一堂課課前發(fā)放問卷進行前測,學期末最后一節(jié)課再次發(fā)放同一問卷進行后測。調(diào)查問卷內(nèi)容針對思政課宣誓的經(jīng)歷、態(tài)度、感悟和意義,實證分析大學生經(jīng)歷一個學期宣誓儀式后的感受、變化和效果。
誓詞根據(jù)“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內(nèi)容自行編寫:“我是中國人,我愛祖國、我珍視自己。我愿做有理想信念、真才實學、擔當奉獻、有本領作為的當代新青年。我愿讓自己的人生活得有價值有意義,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jié)奮斗!”第一次課事先說明宣誓儀式會進行一個學期,并與學生討論誓詞是否合適,每節(jié)課由幾人領誓,學生參與其中進行改寫,最終形成學生認可的誓詞,并確定由2名學生領誓,按組輪流。宣誓過程全體起立,大家面向國旗,把手攤開放在心臟的位置,由領誓人帶領宣誓。
(三)統(tǒng)計處理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錄入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包括描述性統(tǒng)計、配對樣本t檢驗、主觀反饋核心詞匯的提煉,針對問卷中的各個問題進行統(tǒng)計分析(見表1、表2)。
二、結(jié)果
(一)經(jīng)歷性描述
調(diào)查結(jié)果統(tǒng)計分析,以前上思政課宣誓過的學生占17.6%,而后期訪談說明所謂宣誓過,只是偶爾某一次在集體活動中經(jīng)歷過。既沒聽說過也沒經(jīng)歷過思政課宣誓的學生占66.4%。這意味著經(jīng)歷過思政課宣誓儀式教育的學生總體非常少,長期穩(wěn)定性的思政課儀式教育是缺失的。
(二)必要性描述
經(jīng)歷一個學期的宣誓活動后,“覺得有必要宣誓”的比例從學期初的76.2%上升到學期末的98%。另一個反向問題“思政課課前宣誓是否多此一舉”,持肯定態(tài)度的學生也從最初的25.7%下降到7.1%。可見課前宣誓并非多此一舉,相反卻是極其有必要的。而對于學生的儀式教育通常是每周一升國旗、入黨宣誓等,無更多或其他相關的教育,而這種儀式教育又是極其重要的。
(三)感受性描述
感受性,從最初66.4%的學生想象可能是好的感受上升到97.3%的學生確實是好的感受。學期初83.4%的學生認為課前宣誓會對自己的思想和覺悟有一定的影響,90.8%的學生認為是好的;經(jīng)歷了宣誓儀式體驗后,有影響和好的感受分別上升到96.9%和99.0%。在宣誓過程中,97.6%的學生被觸動和感動過。當然,宣誓過程中,領誓人和誓詞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感受,75.3%學生受到不同程度影響。經(jīng)歷是一種財富,人生若無經(jīng)歷又談何感受呢?學習亦如此。
(四)態(tài)度性描述
思政課課前宣誓儀式看法是一道前測主觀題,學生覺得“無所謂、隨便、沒必要、沒什么看法”的回復占32.2%;覺得“很好、不錯、有必要”的回復占18%;其余學生給出了具體的看法,核心詞匯提煉,如“增強自信心、儀式感和愛國主義精神,提高思想覺悟和心理素質(zhì),激發(fā)學習興趣和動力、激勵自己奮發(fā)向上、產(chǎn)生積極影響、提升集體意識和團結(jié)精神、產(chǎn)生尊重課程的感覺”。即使沒有經(jīng)歷過,對思政課宣誓持支持態(tài)度的學生也有67.8%,占絕大多數(shù)。
(五)學習性描述
宣誓過程的感受、感悟是一道后測主觀題,回復“無、沒有”的學生只占2.7%,97.3%的學生都給出了具體的反饋,核心詞是“過程莊嚴隆重、觸動心靈、激動且鼓舞人心、極具震撼和感染力,激發(fā)了愛人民、愛祖國精神,油然生出一種身為中國人的驕傲、自豪和光榮感,深深地融入集體,要有理想、有信念、有正確價值觀,明確奮斗目標及肩負的責任和義務、為祖國做奉獻、成為有用的人,同時自己的精神面貌和狀態(tài)得到提升,更積極向上和自信,端正了學習態(tài)度、學習動力、學習積極性、學習興趣和學習氛圍”??梢娝枷朐诟形蝮w驗中得到了凈化和升華。
三、討論
(一)經(jīng)歷性的討論
儀式教育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教育途徑,大學習觀更強調(diào)學習方式、方法、形式等的多維性、多樣性和靈活性,時時、處處、樣樣可學。在現(xiàn)象學視域下,學習并非單個主體的,而是發(fā)生于具體情境中的社會關聯(lián)實踐;其次,學習是一個經(jīng)驗概念,學習是“作為經(jīng)驗的學習”以及“通過經(jīng)驗的學習”[4]。在特定情境下,我們所見、所聽、所摸、所聞、所經(jīng)歷既是一種刺激,更是一種實踐,是經(jīng)歷的過程,也是經(jīng)驗的積累,人的任何行為都有意義,在感悟和體驗中學習。課前宣誓這種學習方式,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暗示作用。思政教育可通過這樣的課前宣誓、課前唱愛國歌曲等多種儀式進行教育,讓學生在儀式中學習,畫面感、觸動感和記憶感會得到更深刻的彰顯,因為形象思維的記憶深度遠超越符號記憶,親身經(jīng)歷的過程也會讓人終生難忘。經(jīng)歷即體驗,體驗中感悟?qū)W習,只要對人有啟發(fā)、啟示和啟迪的作用,都是大學習觀倡導的學習理念。
(二)必要性的討論
課前宣誓體驗改變了22.2%的學生對不支持且沒必要宣誓的看法,同時改變了18.6%的學生對課前宣誓多此一舉的態(tài)度。從想象沒必要、多此一舉到親身經(jīng)歷后覺得非常有必要且重要,這種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來源于宣誓過程帶給學生的震撼和感染力、凝聚力,讓學生感到很振奮,讓學生有了好的學習體驗和實踐,所以學生是喜歡、支持、肯定的。98.0%的學生認為有必要進行課前宣誓,從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結(jié)果分析,宣誓前后必要性的差異是非常顯著的,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一個學期的課前宣誓起到了應有的教育、學習效果,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方式和途徑。而目前思政課儀式教育恰恰是缺失的一環(huán),非常遺憾和可惜,對人的一生都是彌足珍貴的學習體驗。
(三)感受性討論
感受從不好到好改變了30.9%的學生;從沒影響到有影響改變了13.5%的學生;99.0%的學生最終認為課前宣誓活動對自己產(chǎn)生了好的影響,在宣誓過程中也觸動了97.6%的學生。統(tǒng)計分析結(jié)果表明好的感受和影響變化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宣誓儀式確實取得了預期效果,觸動人心。97.0%~99.0%的學生都受到了心靈的洗禮,有觸動,有好的感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真正融入集體中,內(nèi)心感動不已、激情澎湃、熱血沸騰,振奮人心。自豪感、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榮譽感、意義感和幸福感在一次次宣誓過程中得到強化和彰顯,所以是啟智潤心、潤物無聲的。用大學習觀視角來看,感受性不是知識的傳授,暗示和期望的力量在一次次、一點點影響著學生,影響著學習的感受和效果。而所有的感情、感受、經(jīng)歷都有意義,會重構人的大腦、重塑人的心理,把我和自己、我和他人、我和環(huán)境、我和情境及我和世界聯(lián)結(jié)起來,一切都有了關系和意義??傊覀凅w驗得越多,大腦創(chuàng)建的連接就越多,我們學到的也就越多[5]。
(四)態(tài)度性和學習性討論
看法從最初32.3%持否定或無態(tài)度上升到97.3%的學生持積極肯定態(tài)度,可以從“知、情和意”的角度來分析。前測結(jié)果表明學生更多停留在“知”的層面,比如可能會起到引領和啟示的作用,會增加重視程度,增強認知和一些觀念、信念等,起到好的心理暗示,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和覺悟等。而后測結(jié)果表現(xiàn)了學生從“知”到“情、意”的轉(zhuǎn)變,并且對“知”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識。比如在宣誓過程中,“知”的層面學生不斷認識、反思、提高并完善自己,有種頓悟和啟發(fā),思想覺悟有種開竅的感覺,激發(fā)了愛國主義精神,提升了教學質(zhì)量?!扒椤钡膶用鎸W生非常激動,那種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光榮感油然而生,要愛人民、愛祖國、愛自己,深刻意識到身為年輕人身上的責任和義務?!耙狻钡膶用?,學生產(chǎn)生了一種意志,鼓舞斗志,要奉獻,勇往直前,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zhì),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和方向,以及該往哪里去、怎么去、為什么要去的態(tài)度和情懷。大學習觀倡導學習不僅限于課堂上視覺、聽覺和讀寫的學習,強調(diào)要充分調(diào)動人的各個器官和潛能,在觸覺、嗅覺、味覺、動覺的配合下,實現(xiàn)最高效的感官統(tǒng)合,利用所有的感覺對經(jīng)驗或體驗進行重塑、融合、再造的過程,豐富內(nèi)心狀態(tài),提升學習的感知力和學習效果。
思政課課前宣誓的過程,讓學生躁動的心回歸課堂。當全體起立面向國旗時,又讓學生感到一種莊嚴感、儀式感,多了一份敬畏和認同。當手摸著心,大家齊聲喊出誓詞時,內(nèi)心的激動和激情在集體回音中一起得到釋放,而誓詞的內(nèi)容時刻在提醒和暗示著對國、家、自己身份的認同和使命。隨著課程的進行,學生會不斷對誓詞有新的理解和感悟,每一次宣誓會有不同的感受,在潛移默化中滋養(yǎng)著學生的心靈。
可以想象如果課前沒有這三分鐘的宣誓儀式教育和學習,學生將永遠無法體會到在儀式中經(jīng)歷的過程和感受,正是改變了這一點,強化了學生積極正向的能量,堅定了信心、信念和信仰,從而起到了激勵、指引和教育的作用。從大學習觀視角來看,學生在宣誓過程中有許多的感悟和變化,從“知”到“情和意”的升華,真正意識到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可見思政課宣誓是極其重要且必要的。在儀式中引導、在儀式中學習、在儀式中感悟、在儀式中培養(yǎng)、在儀式中教育,體會學習的多樣化與多元性、多彩性和無限性,回歸學習本身、本能、本性和本質(zhì),即為誰學習、學什么、怎么學、為什么學、持什么態(tài)度學、學會后做什么。在體驗中學習、學會、學透和學通,這是大學習觀倡導的理念。課前宣誓為學生創(chuàng)造獲得有意義學習的經(jīng)歷,也提高了思政課的教學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EB/OL].(2019-08-14)[2023-02-12].https://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2]彭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中的儀式教育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9.
[3]史楓.以大學習觀擁抱終身學習時代[J].北京宣武紅旗業(yè)余大學學報,2020,1(1):1-2.
[4]彭杰.現(xiàn)象學視角下的學習:一種新的面向和可能[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2(2):107-117.
[5]珍妮特·沃斯.自主學習的革命[M].林佳豫,劉文,譯.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6:56.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of Taking an Oath befor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lasses in
the Field of Macro-learning View
LIU Shui-qing1, ZHAO Zhong-yu2
(1. School of Marxism, Yun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Kunming, Yunnan 650031, China;
2.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College,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092, China)
Abstract: A total of 295 college students selected from seven classes of freshman year took an oath-taking ceremonial education before formal class for one semester.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s of pre-post test design is adopted in order to determine whether an oath-taking ceremonial education before formal cla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an effect student’s feelings, attitude, ideological awareness and learning outcome. 98% of students agree that" taking an oath is necessary before class, 97.3% of students have a positive and good experience, 99% of students feel that thei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is raising constantly through taking the oath before class.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of necessity, sensitivity, attitude and influence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re-post an oath with Paire-Sample T Test, plt;0.01. Therefore, taking an oath played the vital promoting rol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so it is an integral teaching part in the fie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Key words: macro learning view; ceremonial education; take an oath before formal class; signific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