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法醫(yī)病理鑒定;冠狀動脈心肌橋;精神分裂癥;死亡誘因
中圖分類號" R541.4"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1-0223(2024)10--02
1" 案例資料
1.1" 簡要案情
王某,男,58歲,于2020年10月12日因故意傷害他人而被刑事拘留,10月16日因精神病發(fā)作被送往某縣精神病醫(yī)院進行治療,10月18日20時50分在醫(yī)院病房發(fā)現死亡。家屬訴王某有精神病史10余年,未規(guī)律服藥,無其他外傷或疾病史。
1.2" 病歷摘錄
2020年10月16日至2020年10月18日某精神病醫(yī)院病歷摘錄:王某,男,入院情況:因“疑人害己、毀物10余年,加重伴傷人4天”入院;查體:右側食指可見長約3.5cm和1.0cm兩處皮膚裂傷,伴少量流血,傷口已縫合,皮膚對合規(guī)整;精神檢查:意識清楚,定向力不配合,衣著不整齊,診療不配合,接觸被動,交談不合作,言語增多,進入病房后大喊大叫,自言自語,答之切題,注意力不集中,思維散漫,情緒易激惹,因患者精神檢查不合作,故暫無法引出幻覺、錯覺及感知綜合障礙,暫無法引出妄想,病理性意志活動增強,無自知力,社會功能受損。診療過程:予藥物氯氮平片、氟哌啶醇控制精神癥狀,丙戊酸鈉片穩(wěn)定情緒等對癥治療。2022年10月18日20時19分患者突然出現昏倒在床,呼之不應,立即監(jiān)測T:35℃,脈搏(P)、呼吸頻率(R)、血壓(BP)無法測出,立即持續(xù)心肺復蘇、心電監(jiān)護,持續(xù)搶救至20時57分,患者仍無生命體征,宣告臨床死亡。出院診斷:①精神分裂癥;②右手食指皮膚裂傷;③心源性休克。
1.3" 法醫(yī)學檢驗
(1)尸表檢驗:體型中等,發(fā)育正常,營養(yǎng)良好。左側顳頂部捫及小片狀頭皮腫脹,右側顳頂部見小片狀挫擦傷伴局部頭皮腫脹,其內見一長0.5cm創(chuàng)口形成,邊緣整齊,創(chuàng)角鈍。右頸部見一長1.0cm陳舊性瘢痕。肛門見糞便污染。左手背見醫(yī)用膠布固定在位,拆開膠布見針孔痕,針孔周皮下出血伴腫脹,左小指遠節(jié)指節(jié)背側見點狀表皮剝脫;右手背片狀皮下出血,右拇指背側見一長1.5cm斜行淺表裂傷(已結痂),右示指見紗布敷料包扎固定,拆開紗布見背側一長4.7cm已縫合創(chuàng)口,未見流膿、流液,右手中指中節(jié)指節(jié)背側見一長2.1cm劃傷痕、近側指間關節(jié)內側見點狀表皮剝脫;左小腿下段前側見點狀挫擦傷,左內踝見散在表皮剝脫。頭胸腹部及四肢未捫及骨折征象。
(2)解剖檢驗:雙側顳頂部頭皮腫脹對應處頭皮下少許出血,余頭顱解剖未見異常。胸骨平對第3、4肋間骨折,對應胸骨骨折處肌肉出血,左側第3、7肋骨骨折,雙側第6、7肋肋間肌局部出血,雙肺表面及葉間見散在點狀出血,切面淤血、水腫。心包膜完整,腔內未見異常積液。心臟重430.0g,心臟表面見大量脂肪浸潤,心膈面外膜見點狀出血,左心室壁厚1.4cm,右心室壁厚0.3cm,內膜光滑,三尖瓣、肺動脈瓣、二尖瓣、主動脈瓣周徑均在正常范圍內,冠狀動脈開口正常,左冠狀動脈距開口4.5cm處冠脈前降支進入室間隔心肌組織,管腔最窄處直徑1.5mm,在心肌中走行長度為1.0cm,心肌切面未見異常,主動脈及肺動脈未見異常。肝、脾、胰、腎、腸等腹腔臟器未見異常。
(3)病理組織學檢查:心肌纖維排列輕度紊亂,大量脂肪細胞浸潤,部分心肌細胞水腫,間質血管擴張充血;左冠狀動脈前降支周圍心肌包繞,血管內膜輕度增厚。部分肺泡壁毛細血管擴張充血并出血,肺泡腔內見大量水腫液填充,肺組織中度水腫,少量炭末沉積,支氣管部分上皮水腫,固有層小血管擴張充血。余臟器不同程度淤血、水腫。
(4)法醫(yī)病理學診斷:心肌脂肪浸潤,冠狀動脈心肌橋(myocardial bridging,MB)并管壁輕度增厚;急性肺淤血水腫,余臟器不同程度淤血、水腫。
(5)毒化檢驗:常規(guī)毒化檢驗未檢出常見藥、毒物(安眠藥、毒鼠強及有機磷農藥等)成分。
1.4" 鑒定意見
王某符合冠狀動脈發(fā)育異常并MB形成伴左前降支管壁輕度增厚致急性心功能障礙引起心源性猝死。
2" 討論
精神分裂癥是法醫(yī)精神病鑒定中常見類型之一,在日常生活中也較多見,具有思維、情感、行為、感知等多方面異常、行為與環(huán)境不協(xié)調等特征,多出現情緒不穩(wěn)定、幻覺、妄想等臨床癥狀,目前病因及病理機制尚未闡明,臨床類型有偏執(zhí)型、青春型、緊張型、單純型和未定型等[1],嚴重精神分裂癥患者因受幻覺、妄想等精神癥狀影響,會出現無明確動機的故意傷害他人或自殺等暴力行為,其中自殺是精神分裂癥患者發(fā)生死亡的最主要方式之一,其次是意外死亡與疾病死亡。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自殺風險是普通人群的20~50倍[2]。但出現故意傷害他人行為,會被辦案機關采取一定的強制措施,限制人身自由或強制醫(yī)療等,醫(yī)療機構對精神病人進行規(guī)范治療期間為防止精神病人發(fā)生意外,將病人限制在封閉式病區(qū)范圍內,由醫(yī)護人員進行看護。因此在強制措施或強制醫(yī)療期間突然死亡后易發(fā)生死因爭議或醫(yī)療糾紛,查清死亡原因就顯得尤為重要。
本例死者系中年男性,因疑人害己、毀物10余年,加重伴傷人4天入院,診療不配合,交談不合作,言語增多,自言自語,注意力不集中,思維散漫,情緒易激惹,符合精神分裂癥的臨床表現,因被采取強制措施后精神病發(fā)作送往精神病醫(yī)院治療兩日后死亡。尸檢發(fā)現心臟重430.0g,表面大量脂肪浸潤,左冠狀前降支MB形成,管腔最窄處直徑1.5mm,在心肌中走行長度1.0cm,鏡下見心肌纖維排列輕度紊亂、大量脂肪細胞浸潤、部分心肌細胞水腫、間質血管擴張充血、左冠狀動脈前降支周圍心肌包繞并血管內膜輕度增厚,上述符合心臟肥大、MB之病理特征。冠狀動脈及其分支有一段走行于心肌纖維中,覆蓋血管的心肌稱MB,是一種先天發(fā)育異常的改變,而被覆蓋的冠狀動脈稱為壁冠狀動脈或隧道動脈(mural coronary artery,MCA)。冠狀動脈MB多發(fā)生于左前降支,少數見于右冠或左回旋支,MB可單個存在,也可多個出現,也可以與其他心臟疾病并存,如心肌病、冠心病、心臟瓣膜病[3]。目前臨床已有多種影像技術可診斷MB,如冠狀動脈造影、冠狀動脈血管內超聲、多層螺旋CT等,但冠狀動脈CTA是診斷MB的金標準,也是最早用于診斷MB的影像學檢查方法,通過冠狀動脈CTA觀察到典型的“擠奶效應”,即MCA在收縮期受到MB的擠壓,導致顯影出現模糊或狹窄現象,到舒張期特征消失、顯影恢復正常,即診斷為MB。根據MCA-MB的厚度可分為二型:表淺型(心肌厚度≤2mm)、縱深型(心肌厚度>2mm),心肌厚度較薄的為表淺型,而走行于靠近右心室的室間溝內心肌厚度相對較厚的為縱深型,縱深型冠狀動脈MB在心臟收縮期可壓迫MCA,導致冠狀動脈血流動力學受損[4],其中左前降支縱深型MB的位置離冠狀動脈竇越近、MCA面積越窄,MB長度較長的患者更容易出現心肌缺血的臨床表現[5]。當心肌收縮擠壓MCA造成MCA狹窄致血流供應不足、心臟儲備功能下降,在有或無明顯誘因情況下,均可引起心肌急性或慢性缺血改變,導致心肌缺血、缺氧,繼而發(fā)生急性心功能障礙、心肌梗死等嚴重后果而猝死。
此前已有多篇文獻報道MB猝死案例,所報道案例多數存在一定的輔助死因或死亡誘因等[6-9],在死亡原因鑒定實際檢案中,應逐一對每一種致死可能性因素進行排除,如機械性損傷、窒息、中毒、其他疾病等,在不能排除的因素中進行邏輯死因分析,最終確定符合或接近客觀事實的死亡原因,輔助死因本身不致命,但在死亡過程中起輔助作用可加快死亡進程,死亡誘因會誘發(fā)身體原有潛在疾病急性發(fā)作或惡化等進而引起死亡,外界一切因素均可成為死亡誘因。本例尸檢發(fā)現體表輕微的機械性損傷及搶救所致的醫(yī)源性損傷(左手背針孔痕伴皮下出血,胸骨骨折,左側第3、7肋骨折,胸骨骨折處及雙側第6~7肋肋間肌出血)外,并無其他可導致死亡的機械性損傷。常規(guī)毒化檢驗為陰性,則排除機械性損傷及中毒致死。本例患有心肥大、脂肪心、冠狀動脈MB等潛在性基礎疾病,未發(fā)現其他潛在性疾病,加之被鑒定人死亡過程急促,嚴重精神分裂癥病史10余年、情緒易激惹,具有引起心率增加的明顯誘發(fā)因素。綜合分析認為,本例系冠狀動脈MB伴左前降支管壁輕度增厚致急性心功能障礙引起心源性猝死,精神分裂癥系死亡誘因。
3" 參考文獻
[1] 賀國麗,精神分裂癥患者自殺死亡4例分析臨床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5,31(30):116-118.
[2] 薛德旺,及惠玉,費立鵬,等.精神分裂癥自殺與意外死亡病例現狀研究[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3, 29(5):366-367.
[3] 蔣偉艷,朱少華,鄒冬華,等.心肌橋的研究現狀及法醫(yī)學意義[J].中國法醫(yī)學雜志,2006,21(4):223-225.
[4] 祖亞南,張明宇.冠狀動脈心肌橋研究進展[J].心血管康復醫(yī)學雜志,2023,32(3):254-257.
[5] 陳萍,羅琳,陳強,等.LAD縱深型心肌橋形態(tài)與CT-FFR的關系研究[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23,39(4):297-302.
[6] 穆勇民,董云,綦濤.心肌橋猝死1例[C].法醫(yī)臨床學 理論與實踐 -- 中國法醫(yī)學會 . 全國第二十一屆法醫(yī)臨床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478-479.
[7] 陳銳,賴小平,趙文勇,等.冠狀動脈發(fā)育異常并心肌橋猝死1例[J].中國法醫(yī)學雜志,2019,34(4):390-391.
[8] 蔣偉艷,吳小瑜,朱少華,等.心肌橋猝死1例[J].法律與醫(yī)學雜志,2006,13(4):294-295.
[9] 陳正蓮,鄭小菊,楊晨光,等.重癥冠心病、肥厚性心肌病及心肌橋猝死1例[J].法醫(yī)學雜志,2017,33(5):491-492.
作者單位:561000" 貴州省安順市,安順市人民醫(yī)院法醫(yī)司法鑒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