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胺碘酮;外滲護理;中醫(yī)診療
中圖分類號" R473"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1-0223(2024)10--03
胺碘酮具有較強的刺激性,患者用藥后會增強外周靜脈血管通透性,局部活化因子會游離于組織間隙中刺激機體末梢神經(jīng),并使得注射位置出現(xiàn)紅、腫、熱、痛等炎癥反應[1-2]。人體血液pH值為7.4, 但胺碘酮pH(2.5~4.0)是偏酸性,滲透壓為700~800mOsm/L, 屬于強刺激性藥物,輸注時形成針狀晶體粘附在靜脈內膜上,導致血管內皮細胞被損傷而出現(xiàn)靜脈炎。胺碘酮的治療指南中指出,外周靜脈輸注的濃度應<2mg/ml,為了預防胺碘酮致靜脈炎的發(fā)生,要全面分析患者病情,并對患者進行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降低胺碘酮致靜脈炎的發(fā)生率[3]。通過對1例經(jīng)外周淺靜脈胺碘酮外滲患者案例分享,詳述了護理過程及效果評價,總結了胺碘酮外滲護理的關鍵點,提出了護理質量的提升與體會,并對未來護理工作進行了展望。
1" 臨床資料
患者唐某年齡:78歲;民族:漢族;婚姻:已婚;出生地:廣東省;入院方式:輪椅。主訴:排尿不暢1天,伴發(fā)熱3小時,伴寒戰(zhàn),惡心嘔吐。
1.1" 現(xiàn)病史
患者1天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xiàn)排尿不暢,發(fā)熱,體溫最高40.1℃,寒戰(zhàn),無汗出,留置尿管在位通暢,引流出淡黃色渾濁尿液,尿道口有膿性分泌物,納差,睡眠一般,大便3日未解。遂來我院急診就診,由急診擬“發(fā)熱查因”收入我科。
1.2" 既往史
既往有高血壓、糖尿病、腦梗死病史10余年,有手術史,2022年10月19日、2022年11月22日因左眼老年性黃斑變性行左眼玻璃體腔注射康柏西普術,無外傷史,無藥物過敏。
1.3" ??企w查
右側腎區(qū)壓痛(-),叩痛(-),右側輸尿管行程壓痛(-)。左側腎區(qū)壓痛(-),叩痛(-),左側輸尿管行程壓痛(-),膀胱區(qū)無充盈,壓痛(-),外生殖器正常。
1.4" 輔助檢查
血細胞分析五分類(采血):白細胞16.54×109/L,淋巴細胞(%)2. 60%,中性粒細胞(%)94.70%。C反應蛋白29.20mg/L。降鈣素原1.29ng/ml。急復血乳酸4.75mo1/L。腎功4項:尿酸496μmo1/L。離子4項 (2023-07-05) :鉀3.48mmo1/L,鈉131. 6mmol/L,氯97mmol/L。肝酶7項:9-谷氨轉移酶90U/L。肝代謝6項:總膽紅素23.92μmo1/L,直接膽紅素10.65μmo1/L,前白蛋白141mg/L。心梗5項:乳酸脫氫酶265U/L。葡萄糖測定:葡萄糖9.95mmo1/L。血脂4項:總膽固醇2.67mmol/L。尿液分析:尿白細胞3+,尿蛋白2+,尿酸堿度5.04,尿隱血3+,尿糖弱陽性1,尿微白蛋白gt;150mg/L尿沉渣定量:紅細胞503.00個/μl,白細胞2634.00個/μl。凝血4項:凝血酶原活動度80%,血漿纖維蛋白原4.26g/L個。D二聚體0.75μg/ml。血培養(yǎng)及尿培養(yǎng)提示大腸埃希菌。心電圖示:①顯著竇性心動過緩;②不完全性干擾性房室脫節(jié);③交界性逸搏心律;④左前分支阻滯;⑤ST-T改變。
中醫(yī)診斷:熱毒瘀血 (證型)氣滯瘀阻型。西醫(yī)診斷:①膿毒血癥;②泌尿系統(tǒng)感染。
2" 治療過程
2.1" 中醫(yī)治則方藥
中醫(yī)調護:子溫陽利水、兼清利濕熱為法。擬方石葦散加減:石韋 15g、澤瀉15g、海金沙15g、車前子 15g、瞿麥10g、通草5g、路路通15g 、茯苓15g、冬葵子 15g、滑石20g,煎服法:上方加清水500ml,30分鐘,取汁200ml,溫服,日一劑。
2.2" 西醫(yī)治療
患者高齡男性,有糖尿病高危因素,血培養(yǎng)陽性,反復寒戰(zhàn)、高熱、氣促、喉間痰鳴。予告病重。
以控制感染、控制血壓、血糖等危險因素,預防并發(fā)癥及對癥治療為原則。亞胺培南/西司它丁1000mg+NS200ml VD q8h抗炎;艾司奧美拉唑40mg+NS20ml iv q12h護胃;GNS500ml+高糖電解質vd;平衡液+10%KCLvd等補充體液。
7月8日11∶30患者心電監(jiān)護顯示心率失常,心電圖危急值:心房顫動,緊急予患者5%GS10ml+150mg胺碘酮經(jīng)右手背靜脈手動慢推及5%GS18ml+600mg胺碘酮靜脈泵入,速度為3ml/h,治療過程中發(fā)生藥物外滲,15∶30交接班時接班護士發(fā)現(xiàn)患者右手腫脹瘀紅,予拔除右手背留置針,拔除留置針時回抽可見回血,但未抽出5ml棄去,予硫酸鎂濕敷一次后水膠體外敷后無明顯好轉。次日病患的右手全手背及手腕瘀腫,疼痛明顯,沿靜脈走向條索狀腫脹,周圍組織硬化,局部發(fā)黑,彩超結果顯示:血栓性靜脈炎?;颊哂沂直乘幬锿鉂B為4級,立即請求會診,積極處理。
2.3" 其他中醫(yī)診療措施
中醫(yī)濕敷、耳穴壓豆(神門、腎、心、皮質下、交感),穴位貼敷(雙天樞)、八卦推腹調暢氣機,通腑排便。中醫(yī)調護:避風寒、調情志、慎飲食、慎寒溫。
3 護理過程
胺碘酮藥物外滲:與藥物性質及血管通透性改變有關[4] 。
3.1" 評估與觀察
規(guī)范的評估有利于及時發(fā)現(xiàn)靜脈炎并將損傷最小化,評估需貫穿整個輸液過程。輸液指南推薦的標準化評估量表包括:靜脈炎量表,經(jīng)外周使用高危藥品時需做好告知,加強巡視觀察。
3.2" 發(fā)現(xiàn)滲漏
立即停止輸液,拔針前盡量用注射器先抽出回血5ml左右再拔針,抬高制動。同時通知醫(yī)生及上級護士,必要時請會診。制定如下處理方案。
(1)予右手背0.9%NS+地塞米松1∶1配比浸濕的棉球濕敷 ,1天3次,每次30min,連續(xù)3日,濕敷時用保鮮膜包裹。
(2)濕敷間歇時間喜遼妥乳膏均勻厚厚涂抹于患處,待吸收后,每4小時涂抹喜遼妥一次,注意觀察,若吸收較快,可適當縮短涂抹間隔時間。
(3)密切觀察右手外滲后進展情況,拍照測量對比。經(jīng)過初步處理,患者手背水腫明顯減輕,疼痛減輕,但穿刺口沿靜脈方向出現(xiàn)周圍組織硬化及發(fā)黑,經(jīng)MDT會診意見,濕敷方案調整為局部中藥濕敷:四黃液濕敷,以抑菌、抗炎、清熱解毒、活血散結之功效。1天3次,每次30min,濕敷時外用保鮮膜包裹保濕。
(4)物理治療。濕敷的同時超激光照射治療2次,每次10min ,患肢保持抬高,指導患者右手抓握拳運動,每次3~5min,每天5組。
(5)專人護理跟蹤,1周內右手背情況穩(wěn)定后患處持續(xù)外敷水膠體結合超激光照射治療。
3.3" 健康教育
重視對患者及陪護健康教育、規(guī)范監(jiān)管流程及培訓體系對輸注胺碘酮相關靜脈炎防治的促進作用;對輸注胺碘酮的患者及陪護予以健康教育,包括體征和癥狀以及報告的方式;對護士予以胺碘酮輸注所致外周靜脈炎知識、技能培訓及測試等。
3.4" 護理結果
患者右手疼痛逐漸減輕;患者右手功能由Ⅱ級改善到正常Ⅵ級;患者右手背重度腫脹到完全消腫;患者右手背無出現(xiàn)組織壞死等嚴重并發(fā)癥,皮膚發(fā)黑硬結消退。
4" 護理體會
鹽酸胺碘酮注射液屬Ⅱ類抗心律失常制劑,臨床上常用于治療和預防心房顫動,但其pH值偏低,呈酸性,容易刺激外周血管,進而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引發(fā)靜脈炎。該案例由于患者心房顫動需要緊急泵入高濃度(20mg/ml)鹽酸胺碘酮注射液(大于2mg/ml的外周安全配比濃度),且家屬拒絕使用中心靜脈輸入,選擇留置針泵入,靜脈炎的發(fā)生風險較高。當班護理人員在緊急用藥情況下,在藥物輸入的初期未開展了相關預防性措施,如評估患者血管條件、注射高危藥物的濃度、注射部位,以及發(fā)生外滲后及時上報處理等,如條件允許可預防性使用喜療妥及水膠體。科室創(chuàng)建相關管理制度及流程圖,提升護理質量,降低外周淺靜脈胺碘酮外滲發(fā)生率,及時評估胺碘酮外滲發(fā)生的危險因素,進行準確識別,精準干預,以預防潛在皮膚血管損傷發(fā)生。
本案例基于護理循證依據(jù)[5-9]針對分析得出的胺碘酮外滲發(fā)生原因,擬定對策予以實施。
對策1:MDT基于多學科團隊的決策,并充分尊重患者意愿。a成立靜療??茍F隊,針對患者胺碘酮藥物外滲,要準確評估量,預測結果,制定方案需查閱文獻及指南,循證護理。b成立中醫(yī)專科小組:根據(jù)患者舌苔脈象及局部體征進行辯證,推薦四黃液外敷可清熱解毒利濕、活血化瘀,輔以飲食內調:溫陽利水、清熱解毒之品。c成立傷口護理??平M:保護患者患處手背皮膚,防壓迫、碰撞、擠壓,保持患肢抬高。d成立藥學組:評估用藥劑量,可使用地塞米松及利多卡因局部封閉,但考慮已過最佳封閉時機,可選擇外敷及激光加強治療。
對策2:胺碘酮外滲的處理途徑。a濕熱敷:利多卡因聯(lián)合地塞米松濕敷處理能快速消除紅腫,達到止痛效果,還能預防血管神經(jīng)損傷、組織局部壞死等并發(fā)癥,四黃液或雙柏散外敷可以使藥物局部發(fā)生作用,發(fā)揮抗炎、消腫、止痛作用,外滲性損傷效果顯著。b喜遼妥:喜療妥軟膏含有組織性肝磷脂,具有抗凝、抗炎、促進透明質酸合成的作用。c水晶膠體:水膠體的作用原理為閉合性敷料形成低氧張力,可刺激釋放巨噬細胞及白細胞介素,改善局部組織微循環(huán)。d微波照射:結合微波照射能促進組織局部血液循環(huán),增強新陳代謝;并能增強巨噬細胞、單核細胞和網(wǎng)狀細胞的抗感染和抗炎能力,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
丁珊妮、潘露等[6-8]在胺碘酮外滲處理方案中指出:中藥外敷優(yōu)于肝素類軟膏,推薦級別A類1級。中醫(yī)認為靜脈炎屬于惡脈、脈痹、血脈、筋脈等范疇,屬于靜脈創(chuàng)傷、火熱邪毒外浸而傷及血脈導致局部血行不暢,不通則痛。血行不暢日久則化熱至局部發(fā)熱,血溢于皮膚或血熱內蘊則局部發(fā)紅、蘊結[10-11]。故選取清熱解毒、活血止痛中藥進行中藥濕敷治療。中醫(yī)學角度來看本案例患者屬于氣滯瘀阻癥,應給予清熱解毒利濕、活血化瘀治療,采用中山市中醫(yī)院院內制劑復方四黃液組成:黃芩、黃連、黃柏、大黃、虎杖、連翹。其中黃連、黃芩、黃柏清熱解毒,大黃素具有抑菌、抗炎、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改善微循環(huán)等作用,虎杖活血散瘀,祛風通絡,連翹增強清熱解毒功效,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化腐生肌之效。并采用復方四黃液外敷患處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化腐生肌之效。飲食方面需給予溫陽利水、清熱解毒之品,如:冬瓜薏米排骨湯、絲瓜瘦肉湯。
在護理胺碘酮外滲患者的過程中,我深刻地體會到了護理評估工作的重要性。任何輸液治療開始前應根據(jù)患者診斷,評估可替代的輸液工具,以及各種治療方式的風險與利益。其次,中醫(yī)為藥物外滲治療帶來新思路,四黃液具有清熱利濕、活血化瘀、消腫散結之功效,可促進受損皮膚恢復。本案例發(fā)現(xiàn),中藥濕敷有助于緩解輸液所致靜脈炎,消腫散結。本個案旨在觀察中西醫(yī)結合外敷法對胺碘酮外滲的效果,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jù)。
胺碘酮致靜脈炎的具體防治措施總結如下:①醫(yī)護之間需加強溝通,規(guī)范藥液配置。護理人員配置藥液時需注意胺碘酮的用藥濃度,出現(xiàn)醫(yī)生開具處方中胺碘酮用藥濃度過大的情況時,應及時與醫(yī)生溝通,探討是否需減少胺碘酮的用藥劑量,盡量減少至安全用藥濃度。若患者病情無法降低用藥濃度的則需告知醫(yī)師有發(fā)生靜脈炎的風險,并探討預防靜脈炎發(fā)生及處理的措施,共同制定標準化作業(yè)流程,降低發(fā)生靜脈炎的風險,在發(fā)生靜脈炎征象時,也能及時采取有效措施處理[6-9]。②加強對患者靜脈輸液安全知識的健康教育。③加強靜脈輸液管理。
通過本例胺碘酮外滲患者的護理,更加堅定了為患者提供優(yōu)質靜脈治療護理服務的信念:①程序規(guī)范評估;②正確選擇通路;③保障輸液安全;④患者最終受益。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將繼續(xù)關注患者需求,發(fā)揮團隊協(xié)作優(yōu)勢,不斷提高靜脈治療護理質量,為患者提供更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同時,我也將不斷學習,充實自己的專業(yè)知識,為護理專業(yè)的發(fā)展貢獻力量。
5" 參考文獻
[1] 侯冬,金杏萍,李微.胺碘酮治療心衰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臨床護理要點分析[J].貴州醫(yī)藥,2021,45(9):1481-1482.
[2] 劉雪梅,于紅靜,顧玉琴,等.經(jīng)短外周靜脈導管輸注鹽酸胺碘酮注射液相關性靜脈炎發(fā)生原因及對策[J].血栓與止血學, 2023, 29(3):150-154.
[3] 王莉,鄭蓉,陳滿滿,等.胺碘酮注射液致外周靜脈損害的預防性護理方案構建與應用[J].廣西醫(yī)學,2022,44(18):2196-2200.
[4] 邱紅,傅詠華.持續(xù)靜脈泵入鹽酸胺碘酮的不良反應和護理干預方法[J].山西醫(yī)藥雜志,2021,50(1):136-138.
[5] 許愛麗,安永鋮,史海霞,等.承氣湯類方治療腸燥津虧證便秘臨床辨析[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20(8):82-85.
[6] 丁珊妮,葉小健,繆艷琴,等.外周淺靜脈注射胺碘酮所致靜脈炎預防及護理的最佳證據(jù)總結及評價[J].全科護理,2022,20(29):4054-4058.
[7] 林青山,王冰冰,陳楚練.靜脈注射地塞米松與硫酸鎂溶液外敷在胺碘酮外滲處理中的療效比較[J].當代醫(yī)學,2021,27(19):129-131.
[8] 潘露,謝彩霞,肖莉,等.預防輸注胺碘酮致外周靜脈炎的證據(jù)總結[J].護理學雜志,2021,36(5):15-19.
[9] 陳亞丹,代田,陳麗娜,等.喜療妥預防外周靜脈炎效果的系統(tǒng)評價[J].循證護理,2022,8(15):1997-2004,2031.
[10] 李來娟,蔣琪霞,谷宇,等.中藥如意金黃散早期濕敷在藥物外滲性皮膚損傷中的效果分析[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20,26(13):1783-1788.
[11] 張世輝,何其英,鄧蘭. 六合丹外敷對非化療刺激性藥物外滲的影響[J].西部中醫(yī)藥,2021,34(11):21-23.
作者單位:528400" 廣東省中山市中醫(yī)院綜合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