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聊齋志異》自成書以來各代整理版本不乏傳世佳作。近年來出版的《聊齋志異詳注新評》是繼《全校會注集評聊齋志異》后的又一整理佳作,該書對《聊齋志異》進行了詳盡而深入的注釋及評析,內容獨具一格,是近年來整理較精的《聊齋志異》簡體橫排本,不但為讀者呈現(xiàn)了較可靠的文本內容,而且在聊齋學的研究與發(fā)展方面進行了諸多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探索。
[關 鍵 詞] 《聊齋志異》;《聊齋志異詳注新評》;古籍整理
自20世紀《聊齋志異》半部手稿本發(fā)現(xiàn)以來,經(jīng)過路大荒、袁世碩等學者的深入研究,取得了許多令人矚目的研究成果,前輩學者的潛精研思為后續(xù)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文獻基礎。進入21世紀,聊齋學研究亦呈現(xiàn)出新的風貌。近年來,研究者的關注焦點逐漸從作者、版本、文本轉向本事考證、影響接受等方面。
一、嚴選底本,充分吸收前人整理成果
得益于作者的珍視保存以及手稿本的存世,目前學界對《聊齋志異》的文獻搜集、整理及研究可以說是較為系統(tǒng)、完備的?!读凝S志異》的創(chuàng)作始于清康熙初年,蒲松齡邊寫、邊講、邊改,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前后完成《聊齋志異》的全部初稿,而后經(jīng)年,他不斷對書稿進行修編和完善,直至康熙中期方才定稿,歷時四十余年。但囿于財力等原因,該書稿未能如愿刻印出版,故珍藏于家中。蒲松齡十分珍視書稿,極少外借,即便友人求借,他也恪守“不借全稿”的原則。王培荀在《鄉(xiāng)園憶舊錄》中提道:“吾淄蒲柳泉《聊齋志異》未盡脫稿時,漁洋每閱一篇,寄還按名再索,來往札余俱見之?!盵1]蒲松齡臨終前亦囑咐其后輩:“余生平惡筆,一切遺稿不許閱諸他人?!币虼?,早期《聊齋志異》的傳播,主要通過親友傳抄、坊間借閱等方式以手抄本的形式流傳。鑒于此,雖有蒲松齡半部手稿存世,但后世仍需面對“版本溯源”之難的現(xiàn)實問題。
《聊齋志異》抄本的版本眾多,其中最具研究價值的當屬蒲松齡親自修訂過的半部手稿本,原系蒲松齡遷至遼寧西豐的后裔蒲文珊所珍藏,于20世紀40年代重新面世。此半部《聊齋志異》手稿是蒲松齡生前親手謄抄的定稿本,共收錄小說237篇,其中206篇為蒲松齡手跡。此外,尚存的抄本還有:康熙抄本、《異史》本、二十四卷抄本、鑄雪齋抄本與黃炎熙選抄本等。其中,鑄雪齋抄本之卷首總目,當錄自據(jù)手稿本過錄之朱氏抄本,雖經(jīng)朱氏分卷,但其篇目次第仍有助于了解手稿本各冊的原次第,對重新整理《聊齋志異》的篇目次第頗具參考價值。
蒲松齡去世約半個世紀后,《聊齋志異》方有刻本。乾隆年間,趙起杲將所搜集抄本同鮑廷博等人共同審勘編校,刻印了16卷本的《聊齋志異》,世稱“青柯亭本”;而后有王金范在山東長山所刻印的18卷本。青柯亭本問世后,多地書鋪競相翻刻重印,注釋本、評點本、圖詠本相繼而出。值得注意的是,經(jīng)近現(xiàn)代研究者的校勘,青柯亭刻本在文字方面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改變了原稿中有違時宜的詞句,但不可否認的是,青柯亭刻本在《聊齋志異》的傳播過程中發(fā)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清嘉慶以后,《聊齋志異》廣泛流傳,受到眾多文人的關注,出現(xiàn)了何守奇、呂湛恩、但明倫等人的評注本,這些評注本的底本均為青柯亭系統(tǒng)的本子。其中,何守奇批點本為最早出自青柯亭本的評點本;呂湛恩注本為首出青柯亭本的注釋本,盡管呂注存在部分應注未注之處,但仍有開創(chuàng)之功,對讀者亦大有裨益;但明倫評本是繼何守奇評本之后的又一獨家評本,對其特別欣賞的篇章,往往深入剖析、盡興發(fā)揮,具有較高的賞析價值。清同治以降,出現(xiàn)了題名《聊齋志異評注》的諸家評注合本。值得關注的是,晚清時期,由青柯亭本衍生而出的各種本子風行天下,人們陸續(xù)從原稿、抄本中輯出青柯亭本所未收的篇章,并予以刊行,如《聊齋志異拾遺》《聊齋志異逸編》《聊齋志異遺稿輯注》等。
20世紀50年代,移居遼寧的蒲氏后裔將珍藏的《聊齋志異》的半部手稿上交政府部門,引發(fā)了廣泛的社會關注。經(jīng)過學者們持之以恒的研究,相關輯校本及合編本相繼問世。其中,張友鶴整理的《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朱其鎧主編的《全本新注聊齋志異》以及任篤行編著的《全校會注集評聊齋志異》頗具代表性。
1962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張友鶴先生將手稿本、輯佚本、鑄雪齋抄本等版本進行整合,整理成《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亦稱“三會本”?!叭龝尽奔^往稿本、抄本、刻本之大成,是一個收錄完備、質量精良的整理本,在《聊齋志異》的版本與傳播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然而,隨著《聊齋志異》早期抄本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的深入,“三會本”的不足之處也逐漸顯現(xiàn)。其缺憾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分冊編次問題與異文問題。分冊編次方面:1978年,“三會本”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再度出版,章培恒先生為新版本撰寫序言,新序在肯定該書貢獻的同時,也指出了全書編排次序上的瑕疵。《聊齋志異》手稿本與康熙抄本的編排次序基本一致,而“三會本”依照的鑄雪齋抄本將全書分為十二卷,與作者原意不符。異文方面:由于抄錄者的問題,鑄雪齋抄本與手稿本相比,文字差異較大。在??边^程中,“三會本”未采用山東博物館所藏的康熙舊抄本,且未能與該書出版后新發(fā)現(xiàn)的二十四卷抄本、《異史》本相互???,而主要以鑄雪齋抄本補足手稿本所佚內容,使得呈現(xiàn)文本與原文存在較大差異。
1989年,《全本新注聊齋志異》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此本的獨特之處是篇目較全且注釋新穎。篇目多有新注釋,新注主要是對原文的直接闡釋,對若干典故、人事也有所征引,總體上,在清人注釋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該書共收錄作品494篇、附錄3篇,全書依據(jù)鑄雪齋抄本之“總目”排定卷次和篇次,正文部分大體參照張友鶴的“三會本”,主要分別以半部手稿本、鑄雪齋抄本為底本,不同之處是對于鑄雪齋抄本中有目無文和未收的篇目,則以張友鶴輯錄時所未見之康熙抄本和二十四卷抄本為底本。
2000年,《全校會注集評聊齋志異》由齊魯書社出版,此本較“三會本”收錄更加全備、體例更加完善,因而又被譽為“全校本”,人民文學出版社于2016年又推出了任篤行先生的全面修訂版。在??狈矫?,該書匯集了十多種版本,以手稿本、康熙抄本為底本,以《異史》本、二十四卷抄本為校本,并依照“有原稿可依者,以原稿為底本;原稿不存而有康熙抄本可依者,則以康熙抄本為底本,校以其他版本;原稿、康熙抄本皆無者,則以其他幾種版本匯校。在分卷編次方面,依原稿八冊之例,分作八卷,據(jù)鑄雪齋抄本總目編次,再據(jù)原稿、康熙抄本另作調整”[2]的原則,使所呈現(xiàn)的書稿基本恢復了蒲氏原書的面貌;在會評方面,該書收錄了十四家評語,增入了王金范十八卷選刻本的王芑孫評語以及《聊齋志異還淳方舒巖先生批本》評語;在會注方面,“全校本”與“三會本”差異較小,“全校本”糾正了呂湛恩、何垠兩家注釋之誤。綜合來看,“全校本”在資料完整性和校勘嚴謹性方面都堪稱權威之作。
2016年,《聊齋志異詳注新評》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此書的整理者為趙伯陶(以下簡稱為“整理者”)。全書共分為八卷,順序為序言、前言、高珩序、唐夢賚序、聊齋自志、目錄、附錄、后記。此書嚴選底本,以任篤行輯校的《全校會注集評聊齋志異》為底本,修正了底本在句讀、校勘、字詞方面的部分疏誤,使得全書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且于每篇作品之后附有別出心裁的簡評,多有發(fā)前人所未發(fā)者。
二、注釋翔實,考證細密
《聊齋志異》是我國短篇文言小說的杰出之作,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蘊。蒲松齡下筆審慎,用詞遣句多有出典,且古人注書時,往往有意回避重復。整理者從事出版編輯工作多年,自身文史修養(yǎng)深厚,具備扎實的古籍整理與研究功底,在作注釋時,不厭其詳,多列書證,對文本中出現(xiàn)的人名、地名、事件等都盡力依據(jù)文本語境作最貼切的解釋。為便于讀者閱讀,整理者靈活遵循“前已注則后不注”的原則,僅對重復率較高的部分詞條,使用“參見前注”的方式,以避冗繁之嫌。
整理者在注釋中展現(xiàn)了豐富的學識,不僅對字詞、人名、地名進行了詳盡的闡釋,還從社會制度、歷史背景、科舉考試等多個方面進行了補充,以幫助讀者全面且深入地理解文章。如以科舉考試為例,蒲松齡困于考場多年,切身的經(jīng)歷使他在《聊齋志異》中記錄了清代科舉制度生態(tài)的許多側面。整理者對歷代科舉制度進行了深入研究,在注釋中,以朝代為序,解釋了部分術語及名詞的來源、演變,并在注釋中附上了本書其他章節(jié)的相關原文以佐證。如整理者在為《考城隍》“文宗未臨,何遽得考”[3]3的“文宗”注釋時,首先予以解釋,明確指出“文宗”即為明代的“提學”之稱,而在清代則稱之為“學政”。隨后,整理者簡要闡述了二者的職責、別稱、任期以及廢止等情況。最后,整理者引用了《閻羅宴》中的“學使案臨,苦無資斧”[3]1808作為旁證,使得論述邏輯嚴密。
整理者對名物注釋時,考證非常細密,為后世學人解讀《聊齋志異》提供了諸多現(xiàn)實的支撐,亦為全面展現(xiàn)《聊齋志異》虛實相間、幻中寓真的藝術風貌提供了可供參考的實例。如《鬼津》中的“參蘆湯”,過去有些注釋者注為人參與蘆根兩味中藥所熬之湯,整理者結合中醫(yī)藥知識進行了認真的考辨,指出“參蘆”實際代指“人參蘆頭”,即人參根莖的頂端部分,常被中醫(yī)用于治療體虛性躁等癥狀,并以《本草綱目》中有關其功效的記載為例證。此外,如《狼三則》中的“吹豕之法”等亦是如此?!读凝S志異》中的部分篇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真實情況,本書的注釋在揭示《聊齋志異》的價值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以上所舉數(shù)例,足以顯示整理者態(tài)度之嚴謹、考證之細致、注釋之詳盡??梢哉f,本書在注釋方面集歷代《聊齋志異》注釋之精髓,且實現(xiàn)了全新突破。
三、逐篇簡評,旁征博引
《聊齋志異詳注新評》之“新評”,即在每篇注釋之后以“簡評”作為注釋的補充或延伸。“或明其本事,略作比勘;或連類而及,闡幽發(fā)微;或辨析人事,以史為證;或夷考風俗,稍加引申;或發(fā)明本義,總結技巧;或探究事理,科學商榷;或摭拾眾說,鉤沉索隱;或就事論事,瞻前顧后?!盵3]27整理者在前言部分即明確其“新評”之主張,其所作“簡評”旨在為讀者提供幫助與啟發(fā),注重探明各自的本事、源流、事理等,著意吸收中外相關研究成果,以解讀文本的深層內涵,有話則長,無料則短,順其自然,而非僅僅為小說故事情節(jié)之復述,頗具啟發(fā)意義。
整理者視野開闊,積極吸納中外研究成果。如蒲松齡在《冷生》一文中塑造了每逢考試便突發(fā)狂笑的“笑生”形象。冷生從“年二十余,未能通一經(jīng)”到“文思精妙”,勤奮讀書多載,終于有所領悟,這一形象的塑造看似有些“虛幻”,但整理者之簡評對此現(xiàn)象的評述卻頗具參考意義?!皬默F(xiàn)代醫(yī)學的角度考察,冷生的‘逢場作笑’屬于陣發(fā)性狂笑,是一種特殊的精神性疾病,為長期心理抑郁焦慮下的產(chǎn)物……一旦壓力得到釋放,強烈的刺激令其于不自覺中‘嘩然大笑’,并非不可思議,而且其病癥隨著發(fā)病次數(shù)的增加而步步得到強化,這又與精神強迫癥結緣,終致不可收拾。從旁觀者角度來看,大笑成文何等痛快淋漓!實則患者內心苦痛難以一言蔽之。”[3]1491
整理者旁征博引、辨析人事時,多以史書為據(jù),且注重挖掘文本所蘊含的民俗特質。如在《向杲》一文的簡評中,蒲松齡深感“壯士志酬,必不生返,此千古所悼恨也。借人之殺以為生,仙人之術亦神哉”[3]1460。因此,他創(chuàng)作了弟弟為兄化虎報仇的故事,巧妙地將悲劇轉化為喜劇,令讀者心向往之。整理者從《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和《搜神記》中輯得“廩君”“魂魄為虎”及“化虎”相關記載,揭示了我國西南部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存在的“虎崇拜”風俗,并從《太平廣記》《禮記·檀弓》中總結出人們對“虎”既敬畏又痛恨的復雜情感。最后,整理者以王士禛《池北偶談》為結尾,點出清初流傳的“人化為虎”的傳說應對蒲松齡構思《向杲》起到了推動作用。
四、與時俱進,眼界廣闊
古籍整理類著作在表達個人學術觀點時,不如專門的研究論著系統(tǒng),令人欣喜的是,整理者將未盡之言與整理心得匯集成了《〈聊齋志異〉新證》一書。該書共分四編,第一編討論了《聊齋》與明清科舉文化、清代刑法、地名辨析、歷史人物考等問題;第二編關注了《聊齋志異》與士林文化品格、閱讀接受、遣詞用語、藝術價值與各家評點方面的內容;第三編集中論述了《聊齋志異》對部分重要典籍的借鑒與吸收;第四編側重于名物考辨,并對特定篇目進行了創(chuàng)新性的闡發(fā)。《〈聊齋志異〉新證》是整理者注評《聊齋志異詳注新評》的衍生品,在這部著作中,整理者對先前研究者疏漏及忽視的問題進行了全面梳理,將本人已發(fā)表的三十余篇相關論文進行了系統(tǒng)化的歸類、修訂與增刪。同時,他對聊齋學的多個領域進行了深入探討,從多角度、多方面揭示了《聊齋志異》的思想藝術價值。
《聊齋志異詳注新評》全書編排用心、注評精妙,但此書也難免存在疏漏和遺憾,如在部分斷句標點方面有待商榷,以《鳳陽士人》為例說明:
《全校會注集評聊齋志異》:“女喜,著之幸不鑿枘?!盵4]
《聊齋志異詳注新評》:“女喜著之,幸不鑿枘?!盵3]302
何守奇批點《批點聊齋志異》:“女喜,著之,幸不鑿枘?!盵5]
對此,筆者認為仍有待進一步研究和討論。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聊齋志異詳注新評》是一部立足于前人堅實研究基礎之上注釋詳盡、評述新穎、視野廣闊的學術著作。該書的問世,不僅為讀者與研究者提供了可靠易讀的《聊齋》文本,而且有助于充實聊齋學研究的文獻基礎。
參考文獻:
[1](清)王培荀,著.蒲澤.校點.鄉(xiāng)園憶舊錄(卷二)[M].濟南:齊魯書社,1993:78.
[2] 苗懷明,王文君.二十一世紀前十多年間《聊齋志異》文獻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蒲松齡研究,2016(3):135-148.
[3](清)蒲松齡,著.趙伯陶,注評.聊齋志異詳注新評[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
[4](清)蒲松齡,著.任篤行,輯校.全校會注集評聊齋志異(修訂本)[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266.
[5](清)蒲松齡,撰.王士正,評.何守奇,批點.批點聊齋志異[M].一經(jīng)堂藏板,清末刊本:232.
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