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立娟,莫炎堅
(1.岑溪市第六中學,廣西 岑溪 543200;2.岑溪市中等專業(yè)學校,廣西 岑溪 543200)
語文作為基礎學科,不僅承載著語言知識的傳授,更是文化傳承和思維訓練的重要平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涵蓋了語言理解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發(fā)現(xiàn)與鑒賞、文化傳承與參與這4 個不同的內容,是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所獲取并形成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情感價值的綜合體現(xiàn)。因此,在教學中,作為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年齡和身心發(fā)展情況,有針對性地挑選文本中的經(jīng)典例句,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喚起他們對語文學習的熱情,從而實現(xiàn)教學的有效傳達。引領學生悟出語文味的一般規(guī)律,品出“語文味”。
對于“語文味”來說,其主要是語文教學的一個核心,也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需要追求的一種氛圍。對于“語文味”的解釋來說,其主要是從讀、寫、品這3 個方面入手,要靜心朗讀、摘抄書寫、逐字品鑒。
對于教師來說,如果不了解“語文味”,那么其教學的效果就會降低,那么如何讓語文課堂充滿濃濃“語文味”呢?筆者嘗試從以下方面在語文教學中注入“語文味”。
“教師能走多遠,學生就能走多遠?!边@句話深刻地揭示了教師的重要性,教師的綜合素質不僅關系到學生的學業(yè)成績,還涉及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如果一個教師的綜合素質較低,那么其課堂教學的水平也就比較低,無法實現(xiàn)高效的教學效果。那么他的課堂又怎能生動有趣,引人入勝呢?這樣的教師往往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難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一個老師在課堂上經(jīng)常雄辯高邁,辭藻華麗,言辭巧妙,引經(jīng)據(jù)典,學生定能被深深感染,被陶冶。
身為語文老師,必須要廣收博覽,不斷地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提升語言表達能力,以在課堂上呈現(xiàn)出精彩、富有“味道”的教學,吸引并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海洋,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幫助學生走得更遠。如果教師平常不能豐富自己的學識,那么在課堂上就不能進行精彩教學,“語文味”也會降低。因此教師的文化基礎應該是深厚而廣博的,他們需要廣泛吸收各方面的知識,形成獨特的見解和感悟,以此為依托,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教育資源和引領。通過不斷吸收各種知識,包括文學、歷史、哲學等,豐富自己的內涵和視野[1]。同時,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對學生的語言習得和整體發(fā)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因此,教師應當不斷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學會用準確、生動、蘊含文化與情感的語言來開展語文教學,以便更好地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促使學生深切體會到“語文味”。此外,教師作為整個課堂的主導者,應當重視自身教學技巧的提高,根據(jù)學生的不同特點和需求合理選擇教學技巧,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使自己能夠在課堂上更加游刃有余,并幫助學生體會到“語文味”,促進其全面發(fā)展。在日常生活中,教師需要具備宏觀和微觀的視角,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不能被眼前利益和家庭瑣事牽制住視野,每天要擠出2~3h 讀書看報,多訂閱《語文教學研究期刊》《中國教育科學》《語文教學之友》《師道》等雜志。這些雜志不僅能夠為教師提供最新的教育理論和方法,還能夠幫助教師了解國內外教育發(fā)展動態(tài),拓寬我們的視野,更好地開展語文教學工作。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參加線上或線下的各種教育研討會、閱讀電子書籍來進一步拓寬個人視野,接觸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技術,與不同地區(qū)和背景的教育工作者進行深層次的交流和合作,獲取新知識和信息,以更好地應對教學中的各種挑戰(zhàn),并為學生提供更優(yōu)質的教育服務。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讀書是最好的備課”。教師當以此為準則,重視讀書的重要性,不斷鞭策自己讀書學習,提高素養(yǎng),爭取做一名有更有“語文味”的教師,形成自己獨特的教育風格和魅力,以便在課堂上展現(xiàn)出自己的“味道”,用自己的言傳身教來引領學生走向更廣闊的未來,并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華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幫助學生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全面培養(yǎng)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等[2]。
《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學業(yè)質量要求:有主動閱讀的興趣和習慣,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擴展積累,這意味著學生應當廣泛地閱讀,選擇有價值的書籍,深入地理解和吸收書中的知識。朗讀,不單純是獲取知識的途徑,更是語文學習的一個主要方式。讀是一門藝術,在進行語文教學的時候,就可以大聲朗讀文章,并通過朗讀來感悟、理解文章內容??梢哉f,真正的“語文味”是讀出來的,只有不間斷的閱讀,才能讓學生不斷思考。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體驗和理解文章,教師應當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學生通過傾聽(聽老師朗讀)、閱讀(默讀)、朗讀(以多種形式朗讀)等方式,全面感受語言的豐富性和表現(xiàn)力,在閱讀過程中逐步領悟和理解文章的內涵。朗讀是語文學習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不僅能夠促使學生深切體會文章內容,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此,要讀出“語文味”,在朗讀的過程中還要注意把握朗讀的基本基調,朗讀的語氣、節(jié)奏和情感等,從而更好地感悟文章的意義,獨處“語文味”[3]。
例如,課文《雷雨(節(jié)選)》:雷雨主要是講述了兩個階級家庭的故事,由資產(chǎn)階級周家和平民魯家這兩個家庭展開,故事錯綜復雜,愛恨糾纏。它通過周、魯兩個家庭,8 個人物之間復雜的糾葛,深刻地描繪出這些人物面臨著種種困境,他們的命運受到舊社會制度的影響,無法擺脫束縛,深度地展現(xiàn)了舊社會家庭的悲劇和罪惡,舊社會對人們生活的巨大影響,而且能夠在客觀上,反映了當時中國正處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環(huán)境中,也是舊社會、舊制度的一個縮影。因此在教學本文過程中,為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小說的內容,在學生感知小說的內容基礎上,筆者采用分角色朗讀文章,一個扮讀周樸園“大少爺”,一個扮讀侍萍,一個扮讀四鳳,一個扮讀周萍。在學生分角色朗讀過程中,他們不僅僅是簡單地將文字讀出聲音,更是通過聲音的抑揚頓挫,將作者刻畫這個人物形象的意圖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來,使得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全面地體驗和欣賞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增進對語言的感性認識,從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題和情感。語文素養(yǎng)并非僅通過分析來獲取,而是主要通過閱讀獲得。那清脆的讀書聲,是語文課堂上最悅耳的一種音樂!在那婉轉的朗讀聲中,學生能夠用心去感受文章中的語言,并與作者產(chǎn)生心靈上的交流,領悟作品中的深刻思想和美好情感;在朗讀聲中,學生不僅體驗作品的情感美,還感受到了語言自身的韻律和音韻。因此,要在朗讀中讀出“語文味”,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體驗文學作品,提高其語文素養(yǎng);在閱讀實踐中汲取語言的力量,培養(yǎng)其審美情趣,由此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讓他們在閱讀中感受到“語文味”[4]。
“語文本身是美好的,它在語言中也呈現(xiàn)出自身的魅力。”學生在進行語文學習的時候,只有對文章中的語句進行深刻的分析,才能有效了解文章的內涵,學到語文知識。揭示了比較在人們思考問題時的重要性,它深刻地指出比較在思維過程中的核心地位??梢哉f,對語文進行品味,可以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升,并讓學生學習到仿句、對比等語文知識,采用添、刪、移、換4種方式,讓學生比較,對于課文中的詞語進行反復的琢磨,這樣的教學才能培養(yǎng)出學生思考能力。學生通過比較不同的詞句,可以學會選擇恰當?shù)脑~匯和句式,或者使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進行寫作和創(chuàng)作。同時,有助于增強教學境界的藝術美,使學生發(fā)現(xiàn)課文中作者運用語言的獨特之處,體會到語言的韻律和節(jié)奏,讓學生更加欣賞文學作品的美,培養(yǎng)他們對藝術的敏感度和審美能力。此外,通過比較不同的詞句,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語文的特點和魅力,感受到語言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從而濃化課堂教學的“語文味”,這對于學生熱愛語文學科極為有利[5]。
例如,在教學《那樹》這篇文章時,在品味語言這環(huán)節(jié)上的設計:多媒體展示改動后的課文語段,學生合上課本,試找出改動后的地方。從而引導學生學會品析句子。
(1)示例一。
原文:那棵樹已經(jīng)立在里邊很長時間了。當那條路還是一條泥濘小路的時候,它就在那里了;當路上行駛過第一輛汽車的時候,它就在那里了;當這片土地還只有幾個稀稀落落的平房時,它就在那里了。
修改:泥濘的小路邊,有幾處稀稀落落的老師平房,一棵老樹立在那里。
通過辨析,學生很快就發(fā)現(xiàn),原文用排比的修辭手法,通過重復相似的句式結構,強調了樹的存在和它所經(jīng)歷的時間。句子的意思:樹是這一片土地最早的居民,后來人類的入侵和迫害時完全沒有道理的;這棵老樹既見證了歲月的流轉,又見證了人類對自然的侵害。為下文做鋪墊,也暗暗地批判了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更提醒人類應該意識到人類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的,需要更加尊重和保護大自然。
(2)示例二。
原文:于是這一天來了,電鋸從樹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樹僅僅在倒地時呻吟了一聲。
修改:這天到來,電鋸從樹干開始,把樹鋸斷了,灑下了一地白色的粉末。
學生一比較,發(fā)現(xiàn)原文完全把樹以人格化描寫,將樹賦予了生命和情感,作用是刻畫了一個異常殘忍和恐怖的畫面,批判了人類的殘忍和冷酷。修改后的描述雖然簡化了一些細節(jié),但依然傳達了原文所要表達的主題,不過文章表現(xiàn)力明顯減弱,并不如原文來的感受強烈[6]。
運用辨析比較、記性引導,能培養(yǎng)學生品味語句能力,品出“語文味”。
欣賞文學作品中的精彩句子和片段,能夠帶來無盡的愉悅和啟發(fā)。當沉浸在這些美妙的文字中時,不僅僅是在品味作者的才情,更是在深入地感悟從文字中傳達出的情感世界和思想深度。而把欣賞文中那些精彩句子、片段產(chǎn)生的所聞所感,運用到自己的談論與寫作中,實現(xiàn)由讀到寫的遷移,無疑也是體現(xiàn)“語文味”的一個舉措,更是對文學的致敬,以及自身語文修養(yǎng)的提升。因此,要寫出具有“語文味”的文章,不僅需要扎實的語言功底,還需要對文化、歷史和人性的深入理解。首先,語言是傳達思想的工具。一個真正的寫作高手,他的文字不僅僅是冰冷的符號,而是充滿生命力的存在,能夠巧妙地運用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排比等,使得文章富有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讀起來如同聽一首美妙的歌曲,讓人陶醉。其次,真正的“語文味”還體現(xiàn)在對文化的傳承上。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對某一文化背景下的思考和反思。通過對經(jīng)典文獻的引用、對歷史事件的回顧,以及對傳統(tǒng)習俗的描述,作者將自己的思想與千年的文化積淀相結合,使得文章更具深度和厚重感,能夠帶來更深層的閱讀體驗[7]。再次,寫出“語文味”的文章,還需要對人性有深刻的洞察。人是情感的動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樂,通過運用文字、寫作技巧,對人物進行深刻描寫,對事件進行深入敘述,增強文章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觸動讀者的內心,使其產(chǎn)生共鳴,讓讀者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考。例如,教學《我的叔叔于勒》后,筆者設計這樣的短文寫作:假如在船上碰到的于勒是擁有百萬財富的富翁,那么菲利普夫婦會怎樣?請根據(jù)菲利普夫婦的性格特點從語言,神態(tài),動作進行寫作。在批改中筆者發(fā)現(xiàn)同學們都寫得很成功,都能深入地理解菲利普夫婦的性格,更是通過細膩的語言描寫、生動的神態(tài)刻畫和準確的動作描述,將這對愛慕虛榮的夫婦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例如,語言方面菲利普夫婦會用更加尊敬和熱情的語氣與于勒交談,并贊美于勒的成功和財富;神態(tài)方面菲利普夫婦的眼睛可能會閃爍著貪婪的光芒,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動作方面,菲利普夫婦可能會表現(xiàn)得更加殷勤和主動,以博取他的歡心。這意味著,學生已經(jīng)成功地將閱讀中的所感所悟,轉化為自己的寫作素材,實現(xiàn)了從讀到寫的完美遷移。這也說明,當真正地投入文學作品中,去品味、去感受、去思考,不僅能夠得到美的享受,更能夠從中汲取智慧,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并實現(xiàn)對文學作品的再創(chuàng)造,促進思維、表達、創(chuàng)新能力的鍛煉和提升??傊?,寫出具有“語文味”的文章,需要從語言、文化、人性和實踐4 個方面下功夫,從而創(chuàng)作出真正有深度、有魅力的文章,展現(xiàn)語文的魅力[8]。
語文教師自身多了一份“語文味”,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讀有味”“品出味”“寫到味”,讓“語文味”濃濃充盈在課堂之中,回歸語文課堂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