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媽媽溫暖的懷抱,是耐心的傾聽,是理解的橋梁。它滋養(yǎng)著孩子的心靈,助力他們成長,是親子間最深厚的情感紐帶,也是教育中最寶貴的力量。
“是否愛就得忍耐/不問該不該/都怪我沒能耐/轉身走開/難道犧牲才精彩/傷痛才實在/要為你流下淚來/才證明是愛……” 張學友這首《如果這都不算愛》的歌聲在咨詢室里悠揚回蕩,那深情的旋律仿佛訴說著愛的無奈與執(zhí)著。是否真愛就意味著無盡的忍耐?是否傷痛與犧牲才是愛的證明?歌聲中透露出的是對愛的深沉思考,讓人不禁陷入沉思:愛到底是什么。
一段真實的對白
背景:女兒抑郁休學在家近兩年,通過近三個月的咨詢,女兒同意換一所學校重新上學。以下是媽媽發(fā)來的一段與女兒的對話,場景是女兒下晚自習回家后。
女兒(興奮)地主動聊起:今天聽了同學那個耳機,我才明白,用好的耳機聽音樂真的可以讓自己放松!
媽媽(高興):哦,是嗎?那我們也買一個。
女兒(羨慕):好貴的啦,一兩千一副耳機,他家是好有錢的!我聽著聽著都不知道上課了,那種感覺真好!
媽媽(迎合):好啊,那我們買一個好點的音響放家里,媽媽也想聽聽,免得你一天到晚戴著耳機,在學校聽著都忘記上課了。
女兒(生氣):不,我就想買耳機怎么啦!怎么可能忘記上課,再說了,還有同學會提醒我,你這是對我的極度不信任!
媽媽(說教):不否認我對你使用耳機會耽誤學習存在擔憂。你看,你有了手機,可以周末兩天不放手。白天在學校也沒有好好學習,還在給我發(fā)信息要我?guī)湍阗I那些并不急需的東西。
女兒(憤怒):你們答應我說去學校就給我買手機,我不是去了嗎?
媽媽(略帶委屈地解釋):你每晚回家必看一會兒手機,音響放家里爸爸媽媽也可以用。我感覺你只考慮自己,其實你回家了我們肯定是優(yōu)先考慮你的需要,而且媽媽毫不猶豫地說給你買一個,你應該給媽媽點贊,而不是只看到媽媽的不支持!
女兒憤怒地“哼”了一聲,重重地把房門關上。
感受媽媽的“愛”
女兒晚上回來興奮地聊起了一個話題,媽媽從中感受到了女兒高漲的情緒,然后快速回應說“我們也買一個”。媽媽這一句回應滿足了女兒情感上的需要,至少是在幻想層面滿足了女兒??巳R因說:“我們很多時候在幻想層面獲得滿足,便可以緩解和釋放我們需要的強烈程度的張力(這里的需要可以理解為欲望)?!蓖瑫r,媽媽高興的情緒同調了女兒那一刻的興奮,這是身體無意識層面的鏡映,那一刻的媽媽站在了鏡映客體的位置,滿足了女兒夸大自體的鏡映需要。這是一段有溫度、有質量的情感互動。
女兒感受到了媽媽傳遞過來的情感,帶著一絲羨慕,理性地回應媽媽說“他家好有錢”,所以才能買這么好的耳機。她對這款耳機表達需要的同時,也傳遞了對自己家庭財力的理解。這時,如果媽媽能敏感地捕捉到女兒情感的滑動并給予積極回應,這段對話就會朝更深入的方向發(fā)展,有助于推動母女情感更深的交融。比如,可以這么表達:媽媽感受到你很想要一個同樣的耳機,但又對花這么多錢有所顧慮,你不想給爸媽增加負擔,我能感受到你真的長大了,懂得體恤爸媽了,我真的好開心!
事實上,媽媽為了表達自己的“愛”,迅速給女兒一個直接的回應,“你要”那我就滿足你。緊接著媽媽提出了自己的擔憂:如果我滿足你,那么你會出現(xiàn)上課不聽講的行為。這段對話可以感受到媽媽內在的焦慮。于是她提出了一個潛在的要求,意思是如果你能撫慰我內在的擔心焦慮,那么我可以滿足你需要的東西。細細想一下,這里似乎有著某種交換的味道。如果到此為止,那也還好。然而,媽媽提出了一個新的操作方法:買個好一點的音響放家里。在媽媽看來,好一點的音響從功能上同樣可以播放優(yōu)美的音質以滿足感官享受,在享受優(yōu)質音樂的同時,還可以避免女兒出現(xiàn)忘記上課的狀況。我們再深入一下,猜想那一刻的媽媽帶著一點自以為是,認為提出了一個一箭雙雕、魚和熊掌可以兼得的好方法。
然而,女兒的情感瞬間發(fā)生了反轉,生氣地表達說你這是對我的極度不信任!一個好客體瞬間又成了一個迫害性客體,女兒內在的負性體驗被激活。這時,媽媽感受到了女兒的情緒變化,接著用一段看似合理實則教化的語言說“我這是為你好”。但女兒并不買賬,憤怒地說了一句當初是你們答應我的,隱藏的意思是我們雙方達成的合作,現(xiàn)在是您先破壞,是你們言而無信。面對女兒的變化,媽媽沒有足夠警覺,還是試圖說服,當發(fā)現(xiàn)說服無效時,媽媽感受到了挫折,她說女兒只考慮自己而忽視父母的感受,你應該看到媽媽積極的態(tài)度,你不懂事。媽媽無意識的攻擊性出來了,女兒防御自己的慣性模式就是逃回自己的空間。
一段開始有意義的對話就這樣不歡而散,而媽媽依然滿臉無辜,覺得自己很受傷。
跳出對話看本質
女兒需要的是耳機,媽媽偷換概念,變成了音響。在媽媽看來是一樣的,甚至音響比耳機“還好一點兒”,可那不是孩子需要的。音響是媽媽的需要,耳機是女兒的需要。媽媽想在滿足自己需要的同時完成“為女兒好”的目標,媽媽模糊了兩者的邊界,相信類似邊界不清現(xiàn)象一定屢屢發(fā)生。
邊界,就像一道隱形的圍欄,為家長和孩子之間劃定了相互尊重的空間。它既是保護孩子成長的屏障,也是孩子獨立探索的指引。
首先,邊界能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建立起清晰的安全感。孩子知道哪些行為是被允許的,哪些行為是受限制的,這種明確的界限感讓孩子感到安心,也讓他們更有信心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其次,邊界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的自律能力。當孩子明白自己的行為需要受到一定約束時,他們會逐漸學會自我管理和控制。這種自律能力對孩子的未來發(fā)展至關重要,無論是在學業(yè)上還是在生活中,都需要孩子具備自我約束和規(guī)劃的能力。
最后,邊界還能促進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和理解。通過明確邊界,家長可以更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期望和要求,而孩子也能更好地理解家長的意圖和關愛。這種溝通有助于增進親子關系,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愛”。
媽媽的不信任來自對女兒學習的擔憂,耳機與耽誤學習并沒有直接關聯(lián),媽媽的自動化加工給兩者畫上了等號。我們需要探討的是媽媽的不信任來自哪里?她的焦慮來自哪里?
媽媽的焦慮可能源于她潛意識中的自我認同危機。她可能擔心自己無法勝任母親、妻子和職業(yè)女性的多重角色,害怕自己的不足會影響到家庭和諧與幸福。這種自我認同的危機導致她情緒不穩(wěn)定,時而焦慮,時而沮喪。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理解和探索這些成因,可以幫助媽媽更好地認識自己,找到緩解焦慮、穩(wěn)定情緒的方法。
如果這都不算愛,那么愛是什么?愛是媽媽溫暖的懷抱,是耐心的傾聽,是理解的橋梁。它滋養(yǎng)著孩子的心靈,助力他們成長,是親子間最深厚的情感紐帶,也是教育中最寶貴的力量。
(作者系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