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閱讀是指圍繞特定主題,選擇類似的兩篇或兩篇以上文章進行集體閱讀的方式。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語文知識,初中語文教師應重視開展群文閱讀,讓學生了解不同題材的文章和不同作家的作品,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增強語文教學效果,充分發(fā)揮群文閱讀的價值。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群文閱讀的特點
首先,群文閱讀需要通過一篇文章的學習帶動多篇文章的學習。教師可以選定主題,選擇多篇文章組織學生進行集體閱讀,讓學生在了解這些文章之間關系的前提下,深入研究主題。
其次,群文閱讀重視主題閱讀與單元閱讀。教師可以根據(jù)文章的特點重新組合文章,形成具有差異性但又存在內在聯(lián)系的主題閱讀模式,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主動思考各文章間的異同點,拓寬閱讀范圍。
最后,群文閱讀強調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水平,幫助學生形成批判思維。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各篇文章之間的聯(lián)系,并在交流與討論的過程中,從多角度、多層次理解作品,形成批判思維,并發(fā)表見解,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水平。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群文閱讀的意義
(一)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開展群文閱讀,不僅能滿足立德樹人的教育要求,還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從多個角度理解文本內容,發(fā)現(xiàn)文章的美,養(yǎng)成良好的審美習慣,提高審美能力。
(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在開展群文閱讀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讓學生彼此學習,從多角度探討文本內容,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在分析、解讀文本的過程中,學生能明確作品結構、主旨與發(fā)展情節(jié),在交流討論中加深對文本的感受,分享自己的觀點,在激烈辯論中學會鑒賞文章。另外,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能相互傾聽,在思考過程中培養(yǎng)團隊合作精神與人際交往能力。
(三)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教師開展群文閱讀,不僅能加強學生與他人的交流、合作,引導學生學習不同的閱讀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能夠讓學生從多個角度挖掘文章作品的主題,提高作品分析能力。此外,在群文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相互交流,開闊寫作視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使學生真正理解文章內容。
(四)充分發(fā)揮語文的育人價值
通過群文閱讀,學生可以直接感受作品傳遞的情感與人文關懷,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同時,教師開展群文閱讀,能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深入理解文學作品,并在與他人分享觀點的同時,提高自身的表達能力,這有助于教師實現(xiàn)預期的教學目標。
三、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是學生的閱讀材料較為單一。文本是開展群文閱讀的關鍵要素,其質量直接決定著教學效果。但部分初中語文教師在搜尋群文閱讀內容時,只注重教輔書與教材中素材的摘選,重視文學類篇章,并沒有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資源,較少提供豐富的實用類與論述類文本,這導致學生的閱讀內容較為單一,閱讀效果不佳。
二是忽視了學生的實際情況。部分教師在選擇群文閱讀文本時忽視了學生的實際閱讀情況,不了解學生的閱讀喜好,導致學生無法理解文本內容,無法調動閱讀興趣。
三是群文閱讀存在模式化問題。部分初中語文教師更擅長講授單篇閱讀內容,無法靈活運用新型閱讀方法。在面對不同的閱讀文本時,部分教師采用相同的教學方法,只設置導入議題、閱讀文本、討論交流等環(huán)節(jié),形式固化,無法幫助學生多維度發(fā)展,無法提高初中語文群文閱讀的質量水平。
四、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初中語文群文閱讀的教學策略
(一)設定群文閱讀目標
為了確保群文閱讀的效果,教師應科學設定閱讀目標,明確閱讀重難點與閱讀方向。同時,教師應深入研讀教材,了解各單元的編排規(guī)律,根據(jù)文章內容設定學習重難點與學習目標,并以此選擇閱讀方式,為群文閱讀活動的開展做好準備。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的《春》《濟南的冬天》等課文時,教師可以深度分析教材內容,確定教學主題,幫助學生形成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有感情地閱讀相關課文,感受文章中描繪的真實情境,體會大自然的美麗。在閱讀期間,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熟練地掌握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并以此為依據(jù)設定閱讀教學目標,綜合考量學生的學習水平,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語言建構能力、審美鑒賞能力、發(fā)散思維能力、自主創(chuàng)造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
在實際群文閱讀過程中,教師應觀察學生的真實表現(xiàn),了解學生的閱讀需求,靈活設計閱讀計劃,調整授課方法,以滿足不同學生的發(fā)展需求。比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想象文本中描繪的美景,細致分析其中蘊含的文化元素,深度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形成熱愛生活與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提升審美素養(yǎng)與文化素養(yǎng)。另外,教師應要求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感受漢語的發(fā)音和韻律,品味文本語言,鑒賞同類文章的修辭手法,通過設定多元化的教學目標,精準設計閱讀流程,充分發(fā)揮群文閱讀的作用。
(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群文閱讀要求學生在理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拓展閱讀范圍,培養(yǎng)自主閱讀能力。教師應提供科學的指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內閱讀知識,主動參與課外閱讀環(huán)節(jié),開闊知識視野,構建完整的閱讀體系。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興趣至關重要,直接決定著閱讀效果。對此,教師應針對學生的興趣確定閱讀內容,并采用多樣化的閱讀方式。在備課期間,教師應確定閱讀主題,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查找相關的閱讀素材,豐富閱讀內容,提煉文本內容,將抽象文本的內容轉化為實際、立體的形象,幫助學生完成知識消化工作,提高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水平。同時,教師應引入豐富的具有拓展性的閱讀內容,為學生推薦契合文章主題的課外讀物,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比如,在教授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的《鄒忌諷齊王納諫》《出師表》這兩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加強與學生的交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激發(fā)學生對古代謀士智慧的敬佩之情,以此為切入點,按照故事情節(jié)制作微課視頻,并上傳至班級群,要求學生觀看,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自主完成預習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播放微課視頻,并為學生講解《完璧歸趙》《晏子使楚》等歷史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促使學生產(chǎn)生群文閱讀的興趣。在課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閱讀《中國古代謀士傳》等課外讀物,延伸教學內容,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應踐行素質教育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對此,教師在開展群文閱讀時應提出具有開放性與啟發(fā)性的問題,并加強師生間的溝通交流,讓學生在互動中掌握文章主旨內容,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確保學生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順利完成群文閱讀。
比如,在教授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時,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設計具有開放性的問題,要求學生思考“魯迅先生為什么要離開百草園去三味書屋”等問題。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表自己的想法。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推薦一些與課文內容相似的書籍,讓學生開展群文閱讀活動,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能力。教師在群文閱讀教學中通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以使學生深刻理解文章的內容與寫作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文章主旨,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四)整合素材進行對比閱讀
群文閱讀要求學生在限定時間內閱讀多篇文章,并深刻理解群文的內涵與特征。對此,教師應整合群文閱讀內容,讓學生通過對比和分析文章的相似之處與不同之處,體會不同文章的審美元素與語言元素,開闊閱讀視野。
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對比閱讀中感悟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并結合同作者的不同文章,了解作者在不同時期的生活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感變化。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人物傳記、教材注釋以及上網(wǎng)查詢資料的方式,了解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并比較同一作者在不同階段創(chuàng)作的作品,體會作者的心境變化,深度理解群文文本內容,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同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同一體裁不同文本的內容,引導學生對比和分析文本差異,了解不同作者的語言習慣與行文差異,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和鑒賞水平。在對比期間,教師可以教授學生摘抄、畫圈、畫線等方法,讓學生熟練地掌握辨析的閱讀方法,從感性認識過渡到理性認識,在深度解讀文章內容的基礎上積累寫作素材。
(五)開展多元化的閱讀活動
教師應以課內群文閱讀教學為基礎開展閱讀實踐活動。以傳統(tǒng)文化主題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悟了解傳統(tǒng)文化,體會傳統(tǒng)文化的情感,積累不同形式的語言素材與文化典故。在活動開展期間,教師可以選擇與傳統(tǒng)文化相關的主題,以弘揚文化為目的,開展主題宣講、校園朗誦等活動,讓學生在朗誦、宣講過程中接觸不同類型的文章,理解群文閱讀的內涵。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fā)表自身對文章的理解與感悟,開展主題分享會,讓學生分享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積累的經(jīng)驗,獲得審美體驗。
此外,教師可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目的開展項目活動,將群文閱讀主題設置為項目選題,讓學生搜索作者的創(chuàng)作歷程、創(chuàng)作背景等資料,并通過學術論文、文學評論等輔助材料,以項目小組為單位,系統(tǒng)化、層次化地討論群文閱讀的內容,明確文本教育價值,并從不同角度鑒賞群文內容,挖掘文本背后隱藏的信息,從而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
(六)課外延伸閱讀
語文學科屬于應用性較強的
學科,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對此,教師在群文閱讀過程中應注重挖掘語文的特點,遵循開放原則,基于教材內容,為學生選擇在課外閱讀的素材,突破傳統(tǒng)閱讀限制。
由于課本中的內容篇幅較為單一,學生無法掌握更多的閱讀知識,無法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在群文閱讀期間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對課內閱讀的素材進行補充與延伸,促使學生積累更多的閱讀知識,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選擇課外閱讀素材時,應保證內容的生動性與趣味性,符合學生的閱讀特點與閱讀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改變以往的被動閱讀狀況,實現(xiàn)主動閱讀、探究閱讀。
比如,在教授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秋天的懷念》一文后,學生已經(jīng)深刻理解文章主旨與作者表達的感情,對此,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該文作者史鐵生的其他書籍,如散文集《我與地壇》等,使學生閱讀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更好地體會課本內容,增強閱讀效果。
(七)建立健全的評價機制
為了保證群文閱讀的高效推進,教師除了注重教學指導,還應重視評價工作,建立健全的評價機制。在群文閱讀的過程中,教師應及時解答學生的問題,引導學生掌握群文閱讀的核心技巧與正確的閱讀方法,深入思考文本。教師還應定期評價學生的閱讀效果,通過客觀衡量形成激勵作用。
群文閱讀評價包括定性與定量兩種方式。在定性評價中,教師應考量學生的觀點表達與深度思考情況,要求學生通過口頭或書面形式分享閱讀成果,教師應給予積極認可。在定量評價中,教師應設計填空題、選擇題等,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程度,評價學生的群文閱讀能力。
結語
在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應引入群文閱讀模式,加大閱讀改革力度,保證閱讀的實效性與科學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選定群文閱讀的閱讀目標,引入對比閱讀方法,并進行課外延伸,開展閱讀實踐活動,利用信息技術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作者單位:新邵縣潭溪鎮(zhèn)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