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作品是文化語境之外的,以一種形而上的方式照應人的內心。
一直能堅持創(chuàng)作,是藝術家本能對自我(向內)和外界的極致敏感度的外在表現(xiàn)。創(chuàng)作于我而言不僅僅是事業(yè),更多的是個體生命存在于世間的方式,是對生命感知的一種本能。我的作品大部分是一種可進入的體驗性空間,以空間構造一種場域性,而人的身體介入是作品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從小就迷戀一切未知、神秘、魔幻的事物,所以我的作品往往被評價為具有強大神秘色彩、魔幻、儀式感的體驗。
“鄧筱近幾年有許多作品詮釋了一些科學或哲學概念,比如宇宙大爆炸理論相關的‘奇點’,物理學名詞‘膜’等。這些抽象的概念是在理論上建構了宇宙的起源或存在方式,但是卻難以被我們的感覺觸及到。作品試圖以藝術的方式接近那些難以觸及的世界,以突破三維空間的限制。在尚無科學意識的古代,人們都曾以不同方式構建了世界原初的狀態(tài)與多維世界的存在的關系。在某種意義上,神話、宗教與哲學在起初都與對超三維空間世界的構想有關?!辈哒谷颂锩仍硎?。
作品《奇點》《膜》系列的核心概念是關于“未知”,涵蓋人類基因里對未知、對暗物質的好奇。例如渴望、探索、幻想、期待、恐懼、不確定等,也是因為有了這些才有了人類的創(chuàng)造性和文明的形成。正如愛因斯坦所言,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社會進步,并且是知識進步的源泉。
人類對“未知”概念的迷戀和追逐,會同時帶有崇拜性。這些都是我想要在作品里表達的。就像電影《2001太空漫游》中,那塊隱喻性地出現(xiàn)過幾次的具有神跡般啟蒙性的黑色石碑。
我們渴望人類文化語境之外的一切,正如對未知與智慧的探索。描述起來可以引用唐堯老師的一句話:“但,我更想要的是追逐中的迷失,邊緣上的游移,挺進中的阻滯,高潮前的延宕,幻滅處的等待,斷裂處的滋生,宣說時的含混不清、失語和呢喃。如果你四顧茫然,別人看不到你你也看不到別人,那么你的腳下就有可能是一塊新的土地?!?/p>
我的作品因為沒有具體的敘事性指向,所以有足夠的開放性,體驗者對作品難以琢磨,但又被深深觸動,這種“無法使用言語,只能直接地給予體驗者感受”也是我想要的一種反應。例如《移動竹亭》系列(參加2023年威尼斯建筑雙年展)和作品《BDO》。
《移動竹亭》系列的核心概念來自法國哲學家西蒙娜·薇依:“兩種力量主宰著宇宙:光和重力,光引領向上的靈魂,重力讓軀體行走在大地?!敝褡釉貋碜猿啥迹灿袞|方文化的隱喻。《移動竹亭NO.1》的竹子就像人類的軀體“行走”并深深扎根于大地,《移動竹亭NO.2》就像靈魂,以光引領向上。
當體驗者進入作品內凹空間,竹子隨球形切開,自然形成的切面由鏡面材料鑲嵌構成,鏡面多次反射,呈現(xiàn)出變幻莫測、未知的神秘空間??此品浅妱莸膹姺瓷洳牧闲纬傻目蛇M入空間,在進入的那一刻帶來的是消解,消解慣常的感知,超越視覺直達意識。強反射將視覺能辨別的形態(tài)消解到極致,當體驗者在其中游走時,時間成為了需要屏住呼吸才能感受到的緩緩流動,就像靜止,也好比深陷空無。
《BDO》為一橢圓體中鑲嵌對稱并相對緩緩轉動的鏡面橢圓體,轉動鏡面球體既形成一種無限未知的混沌空間,又像是正在運動的具有魔幻性的神秘生命體。作品名是我一位學心理學的朋友第一次見到這件作品的3D模型圖片時的第一反應?!癇DO迷戀癥”的概念,BDO(Big Dumb Object)譯為“巨大沉默物體”,這是一個在科幻小說中創(chuàng)生,在科幻迷二次創(chuàng)作中虛脫向實的概念。具有瑟震感和未來感,巨大、神秘,擁有不可思議的力量的物體,荒誕奇觀、神秘奇觀、罕見天象氣象、廣闊無限空間、未知文明、人耳無法接收的聲波等,在沉迷者眼里都擁有令人著迷的神秘力量。
作品《8分20秒》是在一個3米乘以3米的透明空間里,設置了多個白色球體。當體驗者進入其中時,球體會逐漸自動膨脹,直到整個內部空間幾乎被占據(jù),球體又開始慢慢自動放氣,整個過程耗時8分20秒。過程中有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的體驗,“感知因人而異”是這件作品的靈魂。
在這8分20秒里,不同類型的人就有不同的體驗感,我甚至覺得這些故事才是這件作品的本質。而且隨著作品在不同場域展出,它所遇見的那些人和事,不是肉眼看到的在透明漂亮玻璃盒子里的人事物,而是那些隱藏在人們內心深處的共情。
說到“場域”,是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在特定空間內都存在,且能感知、互相作用的磁場。所以每次布展我必須將自己的身體放入其中并且打開感受,才能很好地感知作品如何與空間產生聯(lián)系。布展是作品再創(chuàng)作的一個過程,我的思維不局限于人類建構的空間,還有自然界的一切。太陽的起落影響著光的變化,特有的音頻作用于空間的磁場,風、氣候的濕度等都需要創(chuàng)作者將自己打開去感受。這不僅僅是視覺,還有關于人能感知到的一切。
說到顏色,很多人都注意到了,我的作品只會有幾種可能性,極致的黑色、白色,或者是像鏡面隨著環(huán)境變換而變幻的材料。因為白色和黑色沒有特指的含義,可以涵蓋世間萬物,尤其代表包容、平衡、“空”等許多在哲學層面的概念的闡釋。我平時的穿搭也近乎只有黑,或少許的黑白搭配,常常給人一種“生人勿近”“高冷”的距離感。正如我的作品在外觀上,總有一股冷冷的沉默,如同暗物質般的存在。
近幾年,我接觸最多的是公共藝術項目,例如大運會、冬奧會,文殊坊、上海天文館等,許多項目都是國際性競賽,因此在創(chuàng)作中,需要同時兼顧理性與感性,所以團隊的存在是必要的,團隊負責理性制作,我負責感性創(chuàng)作。我的作品雖然具有空寂和夢幻泡影般的觀感,但我的工作方法極其嚴謹。
在極致的感性與理性相交織的過程中,材料打磨的精致程度,反復測試反射與光的關系,研究動態(tài)的速度頻率,如何讓體驗者進入作品中有時間靜止的感知,達到一種具有神意、詩性的精神哲學,是我創(chuàng)作的重點。我認為,作品不僅只表達自己,更多的是與觀眾產生共生關系。
我以時間命名的作品都有一個動態(tài),有開始和結束的概念,在這個時間段里,作品與人發(fā)生的所有物理的、心理的聯(lián)系,都屬于這個作品的一部分。
近期,我的新作品《以太》正在創(chuàng)作中,表達觀念是:一切都將凝成無形無色的意識體?!耙蕴笔翘摂M的,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設想的一種物質,是Ether或Aether的音譯。古希臘人以其泛指青天或上層大氣。在亞里士多德看來,物質元素除了水、火、氣、土之外,還有一種居于天空上層的以太。在科學史上,它起初帶有一種神秘色彩。后來人們逐漸增加其內涵,使它成為某些歷史時期物理學家賴以思考的假想物質。19世紀的物理學家認為它是一種曾被假想出的電磁波的傳播媒質?!耙蕴睂V福航M成空間的意識流、靈界創(chuàng)造物質現(xiàn)象界時所創(chuàng)造的第一種最基本元素。在恒星與恒星之間,可觀察到空間是由一種流體狀意識流所組成,形成一種形狀較穩(wěn)定的空間流體。
最后,想給大家分享一個概念——借用2017年威尼斯建筑雙年展意大利館策展人的一段概念陳述:主題“魔法世界(Ⅱ Mondo magico)”源自哲學家、人類學家Ernesto de Martino于二戰(zhàn)期間撰寫的一本關于魔法、儀式和其他超自然力的書籍,在一個常理和邏輯已經無法解決當下某些危機的時代,“魔法”或許能提供給觀眾另一種觀察世界的視角!魔法、巫術、想象力、烏托邦、個人宇宙及平行宇宙等一系列脫離現(xiàn)實的題材皆是如此?!澳Хā保ㄋ囆g)并不是一個非理性的東西,在某種程度上它很有可能可以更好地去解釋理性:它是一個能夠幫助生命更快適應瞬息萬變的世界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