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對教學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階段,信息技術教學可培育學生的信息思維,深化學生對信息技術的了解,提升學生實踐操作的熟練度,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求。為實現(xiàn)對教學效果的準確評估,教師應立足于學生發(fā)展實際進行教學,建立多元評價體系,保證評價的全面性,促進教學理念的優(yōu)化,推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一)確定評價目標
在教學評價環(huán)節(jié),評價目標是評價工作開展的前提條件,也是教學評價推進的基礎。設定評價目標時,教師應對高中生實際發(fā)展狀況進行分析,立足于高中生認知結構,考量高中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綜合剖析教學任務與教學目標等,保證評價目標的合理性,提升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深入分析信息技術課程特征,設立情感型評價目標、技能型評價目標與知識型評價目標,對教學進行有效評估。
(二)確認評價主體
高中階段信息技術教學的開展,所涉及的主體主要有兩個,即學生與教師。傳統(tǒng)評價模式中,主要評價主體為學生與教師。然而,教學活動的推進離不開學校的支持,學生學習任務的完成離不開家長的輔助,二者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同樣擔負著重要職能。因此,多元化評價體系的構建,應對評價主體進行拓展,不再拘囿于教師與學生,而是將家長與學校納入其中,緊密圍繞教學需求,建立交叉評價機制,推動評價網絡的形成。在此過程中,要構建互評體系,讓教師與學生互相評價,并由家長對學生學習態(tài)度與教師教學行為等進行評價,而學校應結合信息技術教學目標考核評價教學成果,為信息技術課程的完善提供支持。多主體參與體系的形成,有助于教學相長目標的實現(xiàn),提升主體之間聯(lián)系的緊密性,加大課程教學支持力度,保障教學活動的有序進行,從而提升教學水平。
(三)完善評價方式
學習過程中,學生主要依靠自身構建的知識體系獲取知識,教師是教學的輔助者,也是學生知識獲取的支持者。學生知識獲取水平的提升,可對新舊知識進行融合,實現(xiàn)知識重構。因此,教師開展教學評價時,在關注學生學習成績的同時,提升多種評價方式的融合度,對學生各方面技能進行準確評估,可以滿足學生綜合發(fā)展的需要。
(四)明確評價內容
在教學環(huán)節(jié),若教師受限于傳統(tǒng)應試教育理念,將目光拘囿于提升學生成績與提高升學率等方面,即確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將學生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學生水平的唯一標準,對學生的了解存在一定不足,無法為學生的成長指明方向。而多元評價體系的構建,不僅重視學生對教材知識的掌握程度,而且會評估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確認學生對相關軟件的應用情況,以傳統(tǒng)評價為基礎,將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納入其中,考查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評估學生創(chuàng)新的能力,保證評價的全面性,為教學方案的改進提供強有力支撐。
(五)明晰評價維度
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應對教學內容、特征進行深入分析,考量評價目標,明晰評價維度,為評價工作的開展提供支持。與此同時,教師應注重對學生個性特征的分析,評估學生的不同發(fā)展需求,完善評價方法,提升評價的針對性,實現(xiàn)對學生的精準評估。若學生基礎相對較弱,教師應注重對他們的鼓勵,通過表揚,提升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參與積極性,保障教學活動的有序推進。若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礎知識,但受限于自身因素,學習效果不理想,教師應引導他們探尋與自身發(fā)展相符的道路。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水平較高,且具有一定的學習天賦,知識接受速率較快,知識應用水平較高,應為學生創(chuàng)建更為廣闊的發(fā)展空間,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挑戰(zhàn),激發(fā)學生探索的動力,從而提升學生的發(fā)展水平。在評價環(huán)節(jié),教師應考慮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是否達到既定目標,保證評價與學生發(fā)展實際的貼合性,使得評價更加公正。
(一)滿足核心素養(yǎng)培育要求
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教學目標是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若按照傳統(tǒng)教學理念開展數學活動,教師會將目光局限于教學結果方面,其教學評價比較單一。教師是評價的主體,學生只能被動接受評價,評價內容多樣性不足,評價方式呈片面性,難以精準反饋學生所掌握的知識,無法準確對學生具備的能力進行評估,制約著學生信息素養(yǎng)培育目標的實現(xiàn)。而多元化評價機制的構建,所涉及的評價主體與評價內容等均呈現(xiàn)多元化特征,可對教學過程進行全面評估,從不同角度入手,確認學生的知識掌握水平,確定學生技能操作的能力等,且學生呈現(xiàn)出一定的獨立性,可參與到評價之中,提升了教學過程總結分析水平,為教學設計的改進提供助力,保障新課改的深入推進,進而推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二)提升學生學習效益
信息技術教學中,多元評價法的應用,會對學生的水平進行分析,考量學生的個性差異,構建多層次的評價機制,從不同視角對學生進行評價,保證評價的真實性與客觀性,為學生的成長提供指引,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此同時,在評價環(huán)節(jié),教師會對學生進行引導,提升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頻率,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對學生思維加以啟迪,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培育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除此之外,多元評價法的利用,可提高教師對實際教學狀況的掌握程度,確認學生的發(fā)展水平,為教學方案調整提供支持,提高教學方案與學情的契合性,提升教學成效,推動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三)符合信息技術課程特征
信息技術課程不僅具備一定的綜合性與人文性,而且具有一定的實踐性。課程教學中,所涉及的內容不僅包含基礎理論知識學習與操作技能鍛煉等,而且包括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方法等,并將過程性評價納入其中。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借助理論知識教學提升學生的知識儲備量,并通過實踐訓練,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并以教材內容為基礎,優(yōu)化評價機制,實現(xiàn)對教學效果的準確評估。而多元評價機制的構建,所涉及的評價方式相對較多,如自評、互評與點評等,可對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進行評估,確定學生的學習能力,客觀評估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掌握水平,明晰教學效果,以保證信息技術課程教育價值的充分發(fā)揮。
(一)確認評價目標,培育學生的信息意識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教學評價的開展有助于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可以提升人才培育水平,提高人才與社會發(fā)展的適應性,促進學生信息意識的提升,提高學生對信息價值的評估水平,使學生對信息具有更高的敏感度。信息技術教學中,多元評價法可提高學生對信息技術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深化學生對社會發(fā)展形勢的了解,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滿足學生的發(fā)展要求。教師應注重科學評價理念的確立,結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建與學生培育目標相符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加大信息收集力度,提升信息的全面性,以免出現(xiàn)片面評價。
例如,在學習信息及其特征相關知識時,教師應注重新聞報道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搜集與報道主題相關的信息,進行深入分析,并將學生劃分為多個小組,讓學生討論對信息的看法,提高網絡平臺應用水平,提升信息搜集的全面性,擴大信息結構,推動學生個人思維導圖的形成,并讓學生以表格等形式闡明自身觀點,培育學生的是非辨別能力,使學生學會篩選信息,正確看待信息,降低一些不良信息對學生的影響。與此同時,教師應注重對學生的指導,讓其深入分析信息傳播的過程,閱讀與信息特征有關的實踐案例,借鑒他人經驗,提高自身知識遷移水平,為信息問題的解決提供支持。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在學生分組中投入更多精力,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等,保證分組的合理性,明確小組學習目標,以合作等模式,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主動尋求相關信息,提高學生信息處理的水平,讓學生深入分析信息可能造成的影響。合作探究過程中,主體不同,對信息產生的看法也會存在一定差異,合作可有效提升信息共享效率,有助于學生信息意識的培育。
(二)靈活運用多元評價方式,培育學生的計算機思維
信息技術教學的主要教學目標就是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育學生的計算機思維,加快問題解決效率,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為實現(xiàn)此目標,教師要積極開展實踐訓練課程,以多元化評價方式構建計算情境,為學生信息處理提供充足的空間,引導學生完善信息結構模型,提高學生信息分析水平,提升學生信息處理能力,拓展學生的計算機思維。
例如,教師引導學生開展實踐訓練時,應從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著手,借助故事與課程知識內容回顧等,激發(fā)學生的信息意識,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并引導學生開展編程等操作,教師對學生整個操作環(huán)節(jié)的情感態(tài)度等進行觀察,評估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分析學生的動手學習能力等,及時指出學生的優(yōu)勢與劣勢,指明學生發(fā)展的方向。與此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互評,提高學生之間的交流水平,輔以自評,深化學生對自身的了解,提高學生自我認知水平,通過總結反思為學生學習計劃的改善提供支持,推動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優(yōu)化評價內容,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環(huán)節(jié)對信息資源工具的應用相對較多,使學生的目光不再局限于知識學習方面,而是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提高學生的知識儲備量,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而多元化教學模式的應用,所涉及的評價內容相對較多,可評估學生信息資源工具的應用水平,使學生學會信息搜集與分析,提高學生信息的處理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例如,教師開展“知識型信息技術”教學時,可以向學生講述相關知識概念,提升學生基礎知識水平。而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時,不應將目光拘囿于學生學習成績提升與知識獲取方面,而應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評估,確定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價值觀表現(xiàn),使學生明確“有所為、有所不為”,促進學生良好學習態(tài)度的形成。與此同時,教師應注重對學生閃光點的挖掘,在核心素養(yǎng)培育中投入更多精力,構建多元化評價模式,優(yōu)化評價內容,及時表揚學生學習過程中所展現(xiàn)的優(yōu)點,提升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培育學生自主合作的探究意識,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
(四)重視評價效果,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我國逐漸進入自媒體時代,人們不只是信息接收者,還成了信息源,呈現(xiàn)出一定的獨立性特征,加快了信息傳播速率,打破了空間與時間的限制。但在信息傳播范圍逐漸擴大的趨勢下,信息安全性有所下降,信息真實性得不到保障,這對信息甄別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高中生尚未建立相對成熟的發(fā)展觀與價值觀,若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沖擊,極易產生一些錯誤認知,對學生發(fā)展造成不良影響。故而,信息技術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應注重對學生信息分辨能力的培育,保證信息評價的合理性,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此過程中,多元評價模式的應用,不僅可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評價,而且可評價教學結果。教師可對評價結果的梳理,結合學生學習需求,考量學生思想動態(tài),建立針對性教學機制,實現(xiàn)對學生的正確引導。
例如,教師確定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同時,應為其提供充足的空間,讓學生利用信息軟件,嘗試創(chuàng)建新的作品。教師對學生創(chuàng)作的作品進行評價時,不僅要對學生給予肯定,發(fā)現(xiàn)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而且要對作品的社會性等進行評估,并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端正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推動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形成,使學生具備良好的信息辨別能力,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助力。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用多元評價模式有助于新課改要求的落實,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建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模式,提供充足的發(fā)揮空間,鍛煉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滿足學生全方位發(fā)展的要求。與此同時,可借助多元評價法,從教學過程等方面著手,對學生進行引導,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信息意識,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培育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從而推動學生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