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毛澤東同志光輝的一生中,與宗教有過不少直接或間接的聯(lián)系。宗教觀作為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質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毛澤東宗教觀包含了豐富的內容體系,涵蓋了根本立場、核心觀點、基本政策、工作方法和實踐需要等五個方面。毛澤東以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為基石,開辟了中國宗教觀的發(fā)展道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
【關鍵詞】毛澤東;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DOI】10.3969/j.issn.1009-2293.2024.02.014
【中圖分類號】A8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293(2024)02-0088-05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十分關注宗教事業(yè)的發(fā)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宗教工作被提升到了一個戰(zhàn)略高度。2021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全國宗教工作會議時指出:“要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宗教工作理論,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提高宗教界自我管理水平,提高宗教事務治理法治化水平,努力開創(chuàng)宗教工作新局面?!雹?/p>
毛澤東同志作為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為開辟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中國化道路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在一生的革命和建設活動中,都十分重視對宗教工作的思考。經過長期的思考和實踐,毛澤東從走上革命道路到新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堅持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宗教觀,逐漸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國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教觀。
一、根本立場:“共產黨人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舊中國,封建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針鋒相對,存在著嚴重的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矛盾;帝國主義利用傳教士披著宗教的外衣在國內進行侵略活動,他們就像精神鴉片一樣統(tǒng)治著人們的精神世界。階級壓迫和剝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宗教的存在和發(fā)展,統(tǒng)治階級則利用宗教來麻痹人們的意志,束縛人們的思想,便于統(tǒng)治者管理國家。
馬克思主義則否定世界上有神的存在,反對宗教對人各種形式的壓迫,是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的徹底的唯物主義思想。毛澤東繼承了這一思想并用全面、辯證的方法來看待宗教,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論來認識宗教的本質。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一文中,馬克思指出:“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感情……宗教是人民的鴉片?!雹谡J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神靈,更不要妄圖讓神靈來幫助自己,乃至將自己的未來托付給神靈。毛澤東曾經對宗教的本質進行了深刻論述,他指出:“宗教的本質是崇拜超自然力,認為超自然力支配個人,社會及世界。這完全是由于不理解自然力及社會力這個事實而發(fā)生的?!雹僭诿珴蓶|看來,“自然支配,社會支配,萬物有靈論,是原始宗教的三個來源。”②由此可以看出,毛澤東認為宗教本就是對客觀存在世界的歪曲和錯誤反映,正是因為現實社會中價值的需要和社會歷史局限性的存在,宗教才得以產生。毛澤東認為,當時社會生產力十分落后,科學的理論和信仰不夠發(fā)達,更重要的是難以在廣大的農村地區(qū)傳播和普及,人們需要借助鬼神這一虛無飄渺的東西來慰藉心靈,這樣宗教也就產生了。如果人們能夠擺脫愚昧的思想,對大自然的奧秘有了科學的認識,那么宗教存在的根基也就不夠牢固。毛澤東始終站在唯物主義的立場思考和認識宗教問題的本質和產生的根源,馬克思唯物主義就是毛澤東宗教觀得以形成的根本指導思想。
1944年5月20日,毛澤東對于中國的工業(yè)化問題和道路談了自己的認識:“對于經濟工作,尤其是工業(yè),我們還不太懂,可是這一門又是決定一切的,是決定軍事、政治、文化、思想、道德、宗教這一切東西的,是決定社會變化的?!雹鄞藭r,毛澤東已經認識到經濟的決定性作用,談論關于宗教的任何問題,唯物主義都是始終無法繞開的,宗教也要受到經濟的支配。1937年8月,在《矛盾論》一文中,毛澤東指出:“神話中所說的矛盾的互相變化,乃是無數復雜的現實矛盾的互相變化對于人們所引起的一種幼稚的、想象的、主觀幻想的變化,并不是具體的矛盾所表現出來的具體的變化?!雹苓@也就是說,現實矛盾的變化決定著主觀幻想的變化,現實的矛盾決定和支配著神話的產生和消亡。
二、核心觀點:宗教是個“群眾問題”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存在著大大小小的各種宗教。比如,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傳入我國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誕生于我國本土的道教也存在了1700多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西方的天主教、基督教紛紛派遣傳教士來華傳教。遍布于大西北的以回族為主要代表的少數民族則以信仰伊斯蘭教為主。中國古代社會長期處于封建君主專制統(tǒng)治之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很晚并且十分緩慢,統(tǒng)治者通過宗教來控制人們,以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宗教離不開人們的正常生活,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加之與迷信相互交織,在人民群眾中就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因此,研究宗教問題,離不開人民群眾,必須把宗教當作一個群眾問題來看待和研究。“認清宗教工作本質上是群眾工作,首先要求要正確看待信教群眾。信教群眾和不信教群眾都是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為群眾的質的屬性一樣,二者之間雖有宗教信仰上的差異,但在政治經濟的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⑤
1945年4月,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作了《論聯(lián)合政府》的工作報告,他指出:“根據信仰自由的原則,中國解放區(qū)容許各派宗教存在?!雹抟簿褪钦f,無論是外來的宗教(如基督教)還是本土的宗教(如道教),信教者只要遵守解放區(qū)政府的法律規(guī)定,它就是合法的,人民政府就會對其進行保護。同時,政府也不會干涉人們的信教權利。正是因為毛澤東看到了宗教問題背后所折射出的群眾問題,中國共產黨團結和聯(lián)合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并最終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保障了人民群眾的基本政治權利,許多民主黨派和宗教界人士義無反顧、心甘情愿地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全身心地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為國家的發(fā)展貢獻智慧和力量。從政治學來看,將宗教問題看作是群眾性的問題并納入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范疇,其本質也就是中國共產黨執(zhí)行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的重要體現和親身實踐。
在長期的革命和實踐過程中,毛澤東很早就認識到了宗教的群眾性特點。1953年,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起草了《關于過去幾年內黨在少數民族中進行工作的主要經驗總結》的報告文件,對我國宗教的特征進行了初步概括。該報告認為宗教問題不僅關乎個人的信仰問題,更將其上升到了中華民族全局的戰(zhàn)略高度。報告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概括和闡述了宗教的長期性、民族性和國際性等特點,同時對于宗教的分析中也隱含了群眾性這一重要特征,這一觀點得到了毛澤東的高度評價。1957年4月,李維漢在第八次全國統(tǒng)戰(zhàn)工作會議上根據毛澤東關于宗教問題的論述對宗教的特征展開了進一步分析,概括為群眾性、民族性、國際性、長期性和復雜性的五大特征。其中最重要、最突出的就是宗教的群眾性特點。此外,毛澤東還特別注重對人民群眾進行無神論教育和科學文化知識宣傳,破除人民群眾的封建迷信思想,將迷信和宗教進行一定程度的區(qū)別。他認為必須從滿足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實際需求出發(fā)去看待和認識宗教問題,只有把握宗教的群眾性特點,才更有利于中國共產黨處理好民族和宗教問題。
1956年,在黨的八大上通過的《關于政治報告的決議》指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yè)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yè)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fā)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雹傥ㄓ猩a力不斷得到發(fā)展,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得到滿足,封建迷信的有神論思想才會沒有生存和發(fā)展的土壤和根基。毛澤東認為,引導人民信仰科學的宗教觀,擺脫封建迷信的思想,不能光靠行政命令等強迫手段,要通過教育的方式引導人民群眾自覺摒棄落后思想。神靈是人民群眾在民間產生的,擺脫封建迷信的束縛,拋棄有神論也需要依靠人民群眾自己去推翻。當全社會的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高度,人民群眾的思想認識水平普遍提高,就自然會認清封建愚昧的神權和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神靈。
1957年,毛澤東發(fā)表了《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他認為人民群眾的宗教信仰問題是屬于思想層面的認識,要歸于人民內部矛盾問題來看待。人民群眾由于思想文化水平較低,對于愚昧的封建迷信和宗教難以辨別,我們應該拿起馬克思主義這個理論武器向人民宣傳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的宗教觀,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覺悟水平,引導人們科學理性、全面認識宗教問題,自覺地向無神論靠攏。因此,處理人民群眾的宗教問題就不能像革命那樣,運用處理敵我矛盾的方法來解決,而必須采用民主的方法,教育和討論的方式進行。如果采用專政的方法,不但達不到處理效果,收效甚微,反而會挫傷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容易激化黨和人民群眾的矛盾。同時,思考宗教問題必須緊密結合人民群眾的實際情況,必須審慎處理宗教問題。
三、基本政策:“共產黨對宗教采取保護政策,尊重其信仰”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十分重視對宗教的保護工作。從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制定的《憲法大綱》實行政教分離,保護工農勞苦大眾的信教權利,到抗日戰(zhàn)爭時期尊重少數民族的宗教風俗習慣,中國共產黨保護宗教的行為一以貫之。
紅軍長征期間歷經許多民族地區(qū),在經過這些地方時,在毛澤東等紅軍將領的推動下,部隊始終執(zhí)行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尊重當地少數民族的文化風俗和宗教信仰,頒布了一系列宗教政策的文件,比如《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對回族人民的宣言》《關于少數民族工作的指示》等,這些文件對保護宗教信仰自由,促進民族團結,幫助紅軍順利穿越少數民族聚居區(qū),完成戰(zhàn)略轉移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國共產黨在長征期間開展的富有成效的宗教工作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在中國的一次生動實踐,為黨在建國后處理民族問題積累了寶貴經驗。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國內外形勢發(fā)生了深刻變化,毛澤東強調要采取積極措施保護宗教,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基本內容,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政策上,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毛澤東在此基礎上提出不但要保護宗教,更要尊重其信仰。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以法律的形式將宗教信仰自由作為一項基本政策確定下來。1951年,中央政府在與西藏地方政府簽訂的《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xié)議》中,也對保護宗教信仰自由作了明確規(guī)定:遵從共同綱領中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西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對寺廟及其收入要采取保護措施,中央人民政府不得變更和干預。1952年10月,毛澤東指出:“共產黨對宗教采取保護政策,信教的和不信教的,信這種教的或信別種教的,一律加以保護,尊重其信仰。今天對宗教采取保護政策,將來也仍然采取保護政策?!雹?/p>
1955年,毛澤東在給陸定一的批語中指出:“要求資產階級和宗教信徒積極贊助和不反對馬克思主義,是很難的?!雹谝簿褪钦f,信教者的信仰和政治立場與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是相對的,要求他們保持中立的原則乃至去贊揚馬克思主義,是很難做到的。因為,這樣等同于限制了他們的宗教信仰,干涉了他們的信教自由,這與我們黨實行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相違背的。毛澤東十分清楚這一點,在1957年2月27日的《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他明確指出:“我們不能用行政命令去消滅宗教,不能強制人們不信教。不能強制人們放棄唯心主義,也不能強制人們相信馬克思主義?!雹鬯J為,通過行政命令和強迫的手段去解決思想領域的是非對錯問題,非但達不到理想效果,反而不利于黨的形象和社會穩(wěn)固。對于這類思想意識的問題,毛澤東鮮明地提出了用民主的方法來解決,通過批評討論、說服教育去解決人民內部的爭端,這種解決方法正是毛澤東提倡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體現。
四、工作方法:“建立在政治行動上的反帝反封建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
毛澤東在總結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觀點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國情,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將宗教界納入統(tǒng)一戰(zhàn)線范疇的思想,積極倡導與宗教界人士在政治上行動上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
近代,中國社會長期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狀態(tài),一代代仁人志士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道路探索,但都沒有成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逐步探索出一條正確的革命道路。進入抗日戰(zhàn)爭時期后,毛澤東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社會呼吁共同抗日、一致對外的力量在不斷加強,必須將各團體、各派別、各階級的群眾團結在黨的周圍,建立包括宗教界人士在內的最廣泛的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國革命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1939年10月,毛澤東總結了我們黨取得革命勝利的三大法寶,其中之一就是統(tǒng)一戰(zhàn)線。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所面臨的是國民黨留下的一副爛攤子,國家百廢待興,工業(yè)基礎十分薄弱。中國共產黨亟待團結和聯(lián)合各方面的社會力量,投入到新中國建設和社會穩(wěn)定大局的工作中去。毛澤東積極倡導建立包括宗教界人士在內的廣泛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清除帝國主義在華的殘余勢力,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的一切特權,劃清與敵人的界限,并堅決地與之斗爭。
1955年10月,毛澤東在《工商業(yè)者要掌握自己的命運》講話中指出:“我看統(tǒng)一戰(zhàn)線有好處,又反帝又反封建,又贊成社會主義,為什么要把人家趕走呢?”④在毛澤東看來,我們應該把積極因素都調動和團結起來,包括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宗教家等,積極因素多多的,團結的力量變強了,阻礙的勢力就會減弱,辦起事情來就會容易得多。1956年,毛澤東在《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的講話中談到“無產階級還要有另外的一種聯(lián)盟,這就是同民族資產階級、開明的宗教人士以及開明地主的聯(lián)盟。半殖民地國家要爭取獲得獨立和解放,沒有這種聯(lián)盟也是不行的?!雹倜珴蓶|以深邃的眼光看清了階級的本質,打破了階級絕對對立的錯誤思想,最大程度地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在毛澤東的推動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創(chuàng)立了一個包括宗教界人士在內的嶄新聯(lián)盟。他認為要想獲得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建立宗教界人士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是必要的,革命時期需要這樣,建設時期也需要。毛澤東后來在與伏羅希洛夫談到關于和尚等宗教界人士也來參加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的慶祝活動時坦言,馬列主義者要與包括和尚在內的宗教界合作,做好與宗教界愛國人士的合作,做好宗教工作,是維護好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重要組成部分,革命戰(zhàn)爭時期需要與宗教界愛國人士合作,建設時期與宗教界愛國人士建立合作同樣重要。
毛澤東以成熟的政治智慧、共產黨人的戰(zhàn)略定力和思想上的清醒認識,同包括宗教界在內的各界人士建立起了最廣泛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實踐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愛國政治聯(lián)盟是完全正確的,這為后來確立我們黨處理同宗教界的關系的基本原則——“政治上團結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奠定了理論與實踐基礎。它團結了宗教界的愛國力量,維護了民族的團結和社會的穩(wěn)定,有力地打擊了敵對宗教勢力。
五、實踐需要:審慎地思考和處理好各種民族宗教問題
宗教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社會文化,從古代原始部落的圖騰文化就可見發(fā)端。在那時,宗教具有自發(fā)性的特點,作為一種自發(fā)宗教存在并傳承。馬克思曾經指出,自發(fā)宗教是人們處在異己的自然力量的支配下,作為對這種支配著他們的力量和關系的超自然形式而存在的,其實質就是支配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自然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在階級社會當中,宗教產生的主要原因就是社會上存在階級的壓迫和剝削,宗教成為統(tǒng)治階級控制和麻痹人們的工具,人們往往也會以宗教作為寄托來尋找心靈的慰藉并以此表達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因此,宗教與人們在現實社會當中所處的社會地位和關系密不可分。這樣來看,人類的存在構成了相互之間的社會關系,宗教隨之而誕生。
中國古代長期處于封建社會的狀態(tài)之下,雖然近代資本主義有所發(fā)展,但仍然十分有限,不足以在社會中占據主導地位。因此,生產力極度落后,人們生活水平十分低下,成為近代中國社會的一個鮮明特征,這就給宗教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一定的社會條件。1957年,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指出:“企圖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用強制的方法解決思想問題,是非問題,不但沒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我們不能用行政命令去消滅宗教,不能強制人們不信教?!雹谶@是毛澤東結合我國國情思考和分析出的對宗教的正確認識,是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社會生產力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和進步,人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但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宗教將和社會主義社會長期共存下去,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因此,處理宗教問題我們必須全面、辯證地去看待,必須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去看待和思考現實社會中人民群眾的宗教信仰問題,審慎地思考和處理好各種民族宗教問題,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不斷開創(chuàng)工作新局面,把信教和不信教群眾都團結在黨和政府周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朱小寶)
作者簡介:李雨西,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共黨史教研部中共黨史專業(yè)博士研究生。
黃" 力,韶山干部學院教學科研部主任、副教授,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共黨史教研部中共黨史專業(yè)博士研究生。
①《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 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人民日報》2021年12月5日,第1版。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53頁。
①《毛澤東哲學批注集》,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年,第214頁。
②《毛澤東哲學批注集》,第213頁。
③《毛澤東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7頁。
④《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31頁。
⑤劉曉玉:《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中國化》,《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7年第4期。
⑥《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2頁。
①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1949年10月-2019年9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20頁。
①《毛澤東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9頁。
②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2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402頁。
③《毛澤東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09頁。
④《毛澤東文集》第6卷,第488頁。
①《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61—62頁。
②《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20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