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軍
摘要:歸有光的《項脊軒志》是文言散文名篇,文章的旨趣除了傳統(tǒng)的“親情說”外有沒有更深層次的表達,需要通過對語言的深入揣摩才能獲取。可以嘗試尋找文中一些“非常之處”,如文章標題、刪節(jié)部分及前后篇寫法的落差等,結(jié)合文本和作者進行“破譯”,以更好地走近作者,理解作品。
關(guān)鍵詞:《項脊軒志》;旨趣;深度解讀
《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xué)生“感受和體驗文學(xué)作品的語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賞、鑒別和評價不同時代、不同風(fēng)格的作品”,“體會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強文化自信”[1]。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文言文教學(xué)時,不能停留在字詞句釋義的表面,而要去深入挖掘其語言、形象、情感的審美元素,從精神層面、文化層面來閱讀文言文。
《項脊軒志》一文以歸有光青年時代朝夕所居的書齋項脊軒為經(jīng),以歸家?guī)状说娜耸伦冞w為緯,表達了作者對于祖母、母親、妻子三位已故親人的深沉懷念。全文語言自然本色,不事雕飾,清代散文家姚鼐推之為“太仆(歸有光)最勝之文”,王世貞也稱譽其“不事雕飾而自有風(fēng)味”,這些評價都是貼切的。但如果僅僅將本文的旨趣歸結(jié)為上述內(nèi)容的話,無疑容易將這篇文章淺化,也很難將它與其他一眾敘事散文區(qū)別開來。文言散文閱讀,應(yīng)該從“語言品味”起步,卻不能止步于“語言品味”,而是帶領(lǐng)學(xué)生以語言為立足點和生發(fā)點讀出作者、讀出自我。[2]而和其他文言散文相比,我們發(fā)現(xiàn)《項脊軒志》中有一些“異于常規(guī)”之處,我們可以去嘗試破譯這些“非?!钡恼Z言密碼,進而探幽尋趣,去發(fā)現(xiàn)隱藏在文字背后的秘密。
一、一個容易被忽視的符號——從書齋名探尋作者的寫作出發(fā)點
大凡能入“記”者,在作者心里應(yīng)該是極有分量的。書齋于古代文人的意義不光是個書房,有時甚至可以成為主人的代稱;而書齋名也就成了主人精神意趣的寄托。那么,歸有光的書齋名項脊軒,又有怎樣的含義呢?我們可以看另外幾個文人的書齋名:
①梁啟超——飲冰室?!肚f子·人世間》:“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梁啟超用此表達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憂慮與焦灼。②毛晉——汲古閣。謂鉆研或收藏古籍、古物,如汲水于井。韓愈《秋懷詩》之五:“汲古得脩綆?!雹燮阉升g——聊齋。喜歡請人到書齋閑談,然后根據(jù)閑談講的故事加工整理,寫成小說。④張溥——七錄齋。明朝著名文學(xué)家張溥幼時讀書勤于手抄,如此反復(fù)達六七次之多。⑤陸游——老學(xué)庵。語自“師曠老而學(xué),猶秉燭夜行”,言活到老,學(xué)到老。
書齋名,這個看似簡單的符號,平時的教學(xué)中很容易被忽視。雖然課后的注釋中有如下的表述:“項脊軒,歸有光的書齋名。作者祖上居于昆山項脊涇,故名?!钡@樣的表述依然看不出更多的有用信息。我們可以借此來引發(fā)學(xué)生的思考:是否歸有光只是把一個普通地名當(dāng)做自己的書齋名呢?還是另有奧妙?圍繞這個學(xué)習(xí)任務(wù),我們可以展開研讀、討論:文章的前半部分(“余既為此志”之前)寫了哪些事?哪些人?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些人和事?
文章的前三段文字各有側(cè)重,第一段寫項脊軒修葺改造前后的樣貌以及作者在軒中的讀書生活;第二段則側(cè)重記敘和家族中的人員相關(guān)的事——諸父異爨、老嫗憶先母事、祖母生前對自己的關(guān)愛;第三段補充記敘了自己和項脊軒的一些趣事和奇事。這些事之間有怎樣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它們和“項脊軒”這個書齋名又有怎樣的關(guān)聯(lián)?從作者表達的情感來看,評論者較為一致的認識是,作者用“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寫了兩種相反的情感,我們也可以將記敘的事分為“悲”“喜”兩類。如果僅僅停留在這兩種情感,那么歸有光的項脊軒中的每一件事和我們平日生活中的事件就沒有大的區(qū)別了,也不符合散文創(chuàng)作時選擇素材“一線貫穿”的一般規(guī)律。我們繼續(xù)分析,這“喜”和“悲”后面的深層次原因又有哪些?
從篇幅來看,前半篇文章中,寫“喜”的并不多,主要是在書齋稍加休憩后自己快樂自在的讀書生活,這一點比較容易理解,對一個讀書人來說,能擁有一間屬于自己的方寸之地,能“借書滿架”“吟詠嘯歌”,這是一種何等的雅趣,其“喜”自不待言。再來看“悲”。為何“諸父異爨”是“悲”?我們可以從“內(nèi)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的描述中探出端倪來。本來是一個大而通透的庭院,如今設(shè)置了很多小門墻;原來用籬笆隔開,還能見其人,如今成了墻,恐只能聞其聲了。偌大的一個規(guī)整的大院,成了“群租房”的模樣。這還不夠,“東犬西吠”“逾庖而宴”“雞棲于廳”,一片雜亂之相,沒有了書香門第應(yīng)有的幽靜和雅致,有的只是庸俗甚至粗鄙的日常生活。面對此情此景,作者為何生出“悲”來?作為封建時代的讀書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具有很強的典型性,而面對一個分崩離析的大家庭,這是年輕的歸有光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看似在平淡無奇地講述院墻內(nèi)的變化,背后卻是一顆充滿焦慮的心。再看對于母親和祖母這兩位女性,作者記述的重點也有所不同,母親在作者年幼時已經(jīng)故去,所以對記憶模糊的先母,只能通過老嫗的片言只語來獲知當(dāng)時的情景,“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歸有光想象有朝一日讓母親過上榮耀的生活,如今卻再也沒有可能,故悲從中來。而寫作這篇文章時,祖母剛離世不久,對作者而言記憶應(yīng)該是非常深刻的,作者選擇了最典型的事件——祖母拿了先祖的笏板來探望苦讀的自己。這個細節(jié)寓意深遠,寄托了祖母對孫兒的殷切期望,也可以看出作者內(nèi)心的渴望——他渴望通過考取功名來回報祖母,但遺憾的是,祖母再沒有機會看到這一天了,睹物思人,怎不“令人長號不自禁”?
綜合起來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喜”與“悲”的情緒,都和作者的讀書——人生理想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此時,我們再去思考年輕的歸有光把自己的書齋命名為“項脊軒”的深層原因。在歸有光的家族中,只有其祖上才擁有讀書人的榮光,文中也提到其祖母的祖父夏昶在宣德年間擔(dān)任過太常寺卿;而歸家的先祖早在唐宋時期就擔(dān)任過朝廷命官。經(jīng)歷了幾代的蕭條,尤其是父輩的“敗家”之后,歸家走向了沒落,而正是這個原因激勵著歸有光矢志苦讀,渴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重振歸家的榮耀,來報答已經(jīng)故去的母親和祖母。而祖上所居的“項脊涇”就成了他精神上的寄托,故把與自己朝夕相伴、寄托了無限可能的書齋命名為“項脊軒”,并且給自己取了個號,叫做“項脊生”,含有懷宗追遠之意。作者寫作“項脊軒志”,應(yīng)該就是想通過與書齋相關(guān)的一些瑣事來表達自己的人生理想。如果這個信息被忽略了,我們就少了一把探尋文章奧義的鑰匙。
二、可刪還是不可刪?——從刪節(jié)文字揣摩作者的少年心事
文章的前半篇成文于作者成家之前,文末本來還有下面這一段文字:
項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懷清臺;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區(qū)區(qū)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
但我們發(fā)現(xiàn),多年來的語文教材中收錄的《項脊軒志》中均沒有這段文字,應(yīng)是編者刪節(jié)所致。揣測一下編者的意圖,也許是認為這樣的贊論應(yīng)該出現(xiàn)在全文的結(jié)尾,而出現(xiàn)在文章中間會顯得不倫不類。刪掉后文章的前后兩部分都是圍繞“項脊軒”進行的敘事,風(fēng)格上趨于統(tǒng)一。但問題來了,去掉了這一段對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有沒有影響?就拿后人津津樂道的“庭有枇杷樹”來說,用這段文字來做文章的結(jié)尾,的確能給人一種余韻悠長的感覺。但這樣一來,主題的理解卻偏向于作者對亡妻的思念之情;而文章的主體部分即前半篇寫作于作者弱冠之前,其時尚未娶妻成家(“余既為此志,后五年,吾妻來歸”)。把對亡妻的思念作為卒章顯志的部分,是否有違作者的本意呢?
特級教師張克中老師說,“這段被教材砍掉的文字,釋放著強烈的催人感奮上進的生涯志向”。[3]這段贊論文字以“項脊生曰”開頭,頗有《史記》中“太史公曰”的意味,其議論味十足。作者先用了蜀女懷清和隆中諸葛孔明兩個古人的例子,闡明了能成大成就者一開始往往會“昧昧于一隅”,無聲無息不為世人所知曉,但這并不會影響他們將來的成就。然后作者寫了自己處在項脊軒這個敗屋中發(fā)奮勤學(xué),認識他的人都認為他是井底之蛙。顯然,作者是不甘于“昧昧于一隅”的,他希望能和懷清和孔明一樣,有朝一日能出人頭地,大放異彩,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那些認為他是“坎井之蛙”的人以有力的回擊。
在尚未出現(xiàn)后半篇文章的時候,這段文字的意義便是對全文的總結(jié)升華。前半部分作者寫項脊軒中的瑣事,目的不僅僅在于回憶,更是在“言志”。自己獨自在斗室中,看著“奇景”,但這副模樣并不能得到他人(甚至是大多數(shù)族人)的理解;而祖母確信“兒之成,則可待乎”,這讓年輕的歸有光有了更為堅定的決心。
支持這種理解的還有一個證據(jù),就是文章的第三段,這段文字很普通,卻頗耐人咀嚼。“軒東故嘗為廚,人往,從軒前過。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毕仁钦f自己能以足音辨人,這是在寫自己能耐得住寂寞,在項脊軒里閉門苦讀,正所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正是這樣的專注,讓祖母從他身上看到了和其他兒孫的不同,看到了歸氏家族復(fù)興的希望。后一句話說項脊軒四遭火災(zāi)卻沒有焚毀,如有神靈庇佑??瓷先コ錆M了玄幻和迷信色彩,讓很多人莫名其妙。但如果和贊論結(jié)合起來思考,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這里的“神”保護的不光是項脊軒這間老屋,更是一個讀書人的夢想。而作者從“殆有神護”中感受到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在保佑著他,讓他堅信自己就是一塊讀書的料,就是歸氏振興的希望所在?!捌渲^與坎井之蛙何異?”當(dāng)作者寫下這句話的時候,是滿心的不屑、何等的不甘。我們甚至可以清晰地聽到青年歸有光擲地有聲的誓言——不久的將來我就會出人頭地,你們等著瞧吧!
也許因為贊論段中透露出的價值觀太過于功利,當(dāng)這篇文章第一次進入教材的時候,編者便有意刪改了內(nèi)容,讓文章變成一篇抒寫日常情感的課文。但時過境遷,當(dāng)我們再次閱讀《項脊軒志》的時候,我們是讓學(xué)生繼續(xù)沿著這條被篡改的路走下去還是還原文章本來的面貌,讓學(xué)生真正走進歸有光的精神世界呢?見仁見智,但我以為讓高中學(xué)生多一點質(zhì)疑和思辨,是很有價值的。通過對這段被刪除文字的研讀,將它還原到原文位置加以整體思考,我們除了能看到文章原貌外,對作者的寫作意圖也會產(chǎn)生新的認識,尤其是可以突破“親情說”這樣的平面理解。
三、淺文緣何有深意?——從前后文“落差”感受文人的集體心聲
這篇文章是由前后兩部分構(gòu)成的,但因為所記述之事都和項脊軒相關(guān),所以并不會感到不協(xié)調(diào),甚至因為后半部分描寫夫妻情深的文字加入,讓這篇文章增加了很多感人之處,尤其是末段更是令讀者不禁潸然淚下。但這篇被后人推崇為“明文第一”的散文,是否真的名副其實?難道只是母子情、祖孫情、夫妻情打動了后世讀者?如果是這樣,那么歷代散文中類似的作品很多,為何卻難獲得這樣高度的評價?
我們試著從前后篇的異同來入手。后半篇寫妻子嫁過來之后的事,依然和前文一樣,寫得瑣碎而日常;從情感來看,也可以用前文中的“可喜”“可悲”來提挈,從這個角度來看,文章還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但在記述過程中,作者的筆觸是有差別的。同樣是寫修葺項脊軒,前文寫“余稍為修茸,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dāng)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后文是“乃使人復(fù)茸南閣子,其制稍異于前”。前詳后略,前面突出項脊軒的變化給作者帶來的欣喜,后面則以淡淡的語氣寫了修葺一事,似乎是一件無足輕重之事。這兩次修葺,時間不同,目的也不同,前一次是為了使南閣子更亮、更美、更適合做書齋;后一次是因為“室壞不修”,居家無聊,只是為了避免老屋進一步損壞而不得已維修。從“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來看,這時的項脊軒的書齋功能恐怕也已名存實亡了。
再來看作者的情感表達方式,我們可以選取前后篇中抒情意味最濃的兩句話來比照——“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和“庭有批把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這兩句話都是睹物思人,前一句思念先祖母,后一句懷念亡妻,都可謂情深意切。但從抒情方式來看,兩句話又是截然不同的。前一句話情感表達直露,因為最疼愛自己的祖母已逝,看到遺留下來的東西,“長號不自禁”,用嚎啕大哭來表達對已故祖母的思念。而妻子亡故多年后,看到枇杷樹,往事依然歷歷在目,而斯人卻已煙消云散,天人相隔,其情不可謂不痛,但作者卻沒有直接表達自己的情感,而是用“亭亭如蓋”來描寫了枇杷樹茂盛的樣子。這種抒情方式的不同,我們一般會認為是作者在刻意回避筆法上的重復(fù)。我們不妨假設(shè),將兩者對調(diào),把“長號不自禁”放在文末是否可行?似乎不可以,因為后半篇整體的情感比較收斂,即便敘事也是“悲喜不形于色”,作者前后篇文筆上的差異非常鮮明。
按理說一篇完整的文章,其文筆應(yīng)該是統(tǒng)一的,不宜有如此巨大的差異。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這是作者無意為之,是一種天然不加雕飾的呈現(xiàn)。從文章透露的信息看,后半篇文字成文時間至少是前半篇成文后的13年之后,也就是說,前半篇成文時作者尚是個未諳世事的少年,而寫后半篇時卻已經(jīng)是一個飽嘗了人生心酸的中年了。這個年齡差異的背后是人生的經(jīng)歷,研究歸有光生平的學(xué)者認為,歸有光在寫后半篇前,經(jīng)歷了娶妻——亡妻——失女,同時自己也屢試不中,連個舉人都沒有考上。這和辛棄疾在《丑奴兒 書博山道中壁》中寫的心境極為一致,“少年不識愁滋味”的時候“為賦新詞強說愁”,而當(dāng)人生經(jīng)歷豐富“識盡愁滋味”后“卻道天涼好個秋”。同樣,并不是歸有光對亡妻的情感淡了,而是他的人生經(jīng)歷已經(jīng)不允許他像少年時那樣放肆地表達自己的情感,作者只能把自己無限的哀思寄托在那一棵亭亭如蓋的枇杷樹上了。
然而,《項脊軒志》能打動后世讀者的僅僅是上面所說的幾種情感嗎?如果把“項脊生曰”這段贊論放回到原文的位置,我們再來看一下前后半篇中作者的形象及心態(tài)變化。前半篇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富有理想、渴求功名、孜孜以求、意氣風(fēng)發(fā)的年輕學(xué)子形象;而后半篇中,我們看到的歸有光已經(jīng)變成飽經(jīng)風(fēng)霜、科場失意、百無聊賴的中年落魄者。在歸有光的經(jīng)歷中,我們讀出的是“矛盾”——年輕時心高氣傲和中年時無奈無助的矛盾,想要成就功名、光宗耀祖的愿望與科場失意、生活磨難之間的矛盾,而這樣的矛盾經(jīng)過了十幾年的奮斗依然存在,并沒有解決的跡象。而“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這幾乎是數(shù)千年來封建文人的真實寫照,歸有光身上的遭遇也成了那個時代諸多文人的縮影。在那樣的時代,尤其是面對科舉考試,人生充滿了不確定性,大多數(shù)文人都有著不可言說的孤獨和痛苦,而這些感覺在歷經(jīng)風(fēng)霜后無法“長號不自禁”只能用“今已亭亭如蓋矣”來表達。可以這么說,歸有光的《項脊軒志》寫出了一個讀書人的奮斗失敗史,故更能引發(fā)古代文人們強烈的共鳴。
雋永蘊蓄的文言散文總是耐人咀嚼的,在教學(xué)過程中,我們要發(fā)展學(xué)生的深度思考。像《項脊軒志》這樣的散文,蘊藏著很多解讀的密碼,值得我們?nèi)チ粢獠⒓右云谱g;唯其如此,方能見人之所未見,讀出獨屬于這篇散文的旨趣來。
注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6-7.
[2]童明輝.發(fā)揮語文獨特的育人價值——《項脊軒志》教學(xué)探究[J].語文建設(shè),2015(9):35.
[3]張克中.《項脊軒志》讀解札記——[J].名作欣賞,2017(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