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悅群
1978年3月16日呂叔湘在《人民日報》發(fā)表《當前語文教學中兩個迫切問題》一文,提出后來語文教學領域普遍關注的“呂叔湘之問”:“中小學語文教學效果很差,中學畢業(yè)生語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對于少、慢、差、費的嚴重程度恐怕還認識不足。……十年的時間,2700多課時,用來學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shù)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如今,四十幾年過去,這種情況是不是好轉了呢?誠如王尚文所說,“從錯別字、語病泛濫的慘狀來看,似乎比當年有過之而無不及”[1]。基于此,我們特別需要換一種視角來看語文教學問題了,不然再過一個世紀依然故我——因為人無法觀察到視野之外的風景。
現(xiàn)在有人一提到上課就認為是講課,“你昨天講《荷塘月色》”“我今天講《故都的秋》”“高一講記敘文寫作”“高二講議論文寫作”。上課等于講課嗎?如果教師上課等于講課,那么學生上課就等于聽課了。一天八九節(jié)課,學生都能當聽眾嗎?對方或許反駁:那你說上課等于“什么課”?答曰:“上課等于教課?!苯陶n固然少不了講,但講為教服務,教課不等于講課。
或許有語文教師也知道這點教學常識,但由于不能真正知曉上課原理,做了很多無用功。講了,不等于教了;教了,不等于學了;學了,不等于學會了。上課原理的缺失,造成了我們的語文教學原野一片荒涼!絕大多數(shù)語文教師只關注講什么或教什么,怎么講或怎么教,講了哪些或教了哪些,卻沒有很好地思考:學生真的在學語文嗎?他們到底學會了什么語文本領?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們不知道思考或如何思考這類問題。
這關涉語文課程教學的非本質屬性。任何事物的本質屬性固然重要,但非本質屬性同樣重要,事物一旦缺失該屬性,則其不復存在。人的非本質屬性如內(nèi)有五臟,外有皮膚,雖然它們不能精致思維、不能操作復雜工具,也不能運用系統(tǒng)語言,但若缺失,人就不能成為人。
教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是語文課程教學的本質屬性,而應用相關原理教是語文課程教學的非本質屬性,可大多語文教師不懂應用哪些原理教學生,不知上課原理、課理為何物。比如,人人都知道“以學生為主體”,個個都曉得“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站在舞臺的中央”,可在實際教學中,絕大多數(shù)語文教師都是語文課堂的“獨裁者”和“壟斷者”,以前的“滿堂灌”淪為現(xiàn)在的“滿堂問”。即使是省市級觀摩課或競賽課,一節(jié)課里還有語文教師提問40-60次。試問,學生還有多少主動學習的時間與機會?真實的學習能發(fā)生嗎?“以學生為中心”能實現(xiàn)嗎?這顯然違反了上課原理,缺失了相應的課理,語文教學自然不復存在。
于是語文課變成了“信天游”,訓練語言能力的語文課變成了“泥鰍滾泥鰍”的爛泥塘(最近深圳有所高中宣稱“不要訓練,就是要熱鬧”)。野蠻取代了科學,亂動取代了主動,刀耕火種取代了科學種田,喧賓奪主取代了學生為主,張鐵生取代了梅瑞爾,對象的學生中心取代了目的的學生中心,宏大理想的目標取代了單位時間的目標……道爾頓的弊端還沒來得及清除,非指導性教學的沉渣重新泛起;孔夫子“偉大的俗人”(黑格爾語)還沒有區(qū)別出來,前蘇聯(lián)的達尼洛夫和葉希波夫的大而化之又粉墨登場。幸虧還有考試,好辦,教師再讓學生耗用莫大的精力來刷題。學生苦不堪言另當別論,但語文課堂的教學訓練功能已拋到九霄云外。
問之則曰“語文不同于數(shù)理化”,言下之意就是不好訓練。請問語文與數(shù)理化是全不同還是部分不同?這斷言不敢回答全不同。然則,哪里相同?至少作為課程是相同的。課程論表明,任何學科只要進入課堂就得屬于課程,就得遵循教學規(guī)律及其上課原理。語文豈能例外?干什么非要使語文“妖魔化”不可?錢夢龍先生“訓練為主線”的觀點錯了嗎?其實,第二代教學設計之父戴維·梅瑞爾明確指出過,“我發(fā)現(xiàn)幾乎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可以成為一名教師,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知道如何進行教學設計。這種觀點和想法是教學設計專業(yè)發(fā)展所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事實上,絕大多數(shù)人并不擅長教學和教學設計,他們認為最有效的設計就是直接告訴(Telling)學生答案,而忽視了適當?shù)膽?、反饋、指導、訓練等環(huán)節(jié)?!盵2]訓練對于教學如此必要,語文教學自然不可例外。識記背誦要訓練,解釋翻譯要訓練,分析概括要訓練,閱讀欣賞要訓練,書面寫作與口語交際要訓練,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也要訓練,不訓練豈能形成穩(wěn)定的語文能力及其內(nèi)在的語文素養(yǎng)?
我們能不能換一個視角來觀察語文課程教學?要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必須遵循語文教學規(guī)律;要遵循語文教學規(guī)律,必須知曉語文教學規(guī)律;要知曉語文教學規(guī)律,必須認清語文學習規(guī)律。語文學習規(guī)律是什么?其實,這是語文實行分科教育以來人們一直模糊不清、不甚了了的問題。而且在很多情況下,廣大語文教師或語文研究人員還把“多讀多寫”等傳統(tǒng)經(jīng)驗當成語文學習規(guī)律;還有一些人把適合任何一門課程的“因材施教”“學思結合”“學以致用”等原則當成語文學習規(guī)律。殊不知,就讀寫學習而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再也不能當作現(xiàn)在語文學習的方法了,一是讀得再多,照樣不會寫作;二是語文學習沒有時間讓你讀那么多;三是語文學習之任務不只是寫作一項,還有文本解讀、資料梳理與口語交際等等。
什么是規(guī)律?規(guī)律即法則,是客觀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本質聯(lián)系。本質是什么?本質是指事物內(nèi)部的聯(lián)系,這由事物的內(nèi)部矛盾所構成。語文課程教學的本質屬性是教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從其本質屬性可以判斷某節(jié)課是不是語文課,而不能判斷這節(jié)語文課是否有效。而要判斷某節(jié)課是否有效,就得看這節(jié)課符不符合課理,如“為遷移而教”(而不是為單純獲取信息而教)、“凡不可學均不可教”(而不是沒有加工成可學而硬教)、“一課只能一個中心”(而不是多多益善與物盡其用)、“當堂學會某種課業(yè)本領”(而不是當堂學不會而估計以后有用)、“目標必須指向結果”(而不是包括過程而遮蔽重點)、“目標必須作業(yè)化”(而不應當模糊與籠統(tǒng))、“應用、反饋、指導與訓練”(而不是沒有訓練或述而不作)、“教正不教奇與教常不教變”(而不是讓學生無厘頭地創(chuàng)造)、“做出樣子教學生模仿“(而不是講破嗓子讓學生當聽眾)……
長期以來,語文課程教學一直違背這些課理,導致效率不高的問題積重難返,形成百年診治都無法療治的“頑癥”。換句話說,不知課理為何物,不懂上課原理,以致“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或者說,無數(shù)語文教師由于不懂教學、不會教學而不懂語文教學、不會語文教學。語文教學是語文課程教學,語文課程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課程。教學是什么?教學,即教學生學習;教學是教學生學習課業(yè)知識及其本領的科學合理的師生活動;語文教學就是教學生學習語文課程課業(yè)知識及其本領的科學、合理的師生活動。
不懂教學,豈懂語文教學;不會教學,豈會語文教學?
所以我們宣言:教師首先得掌握課理即上課原理,然后得掌握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只有這樣才能療治語文教學效率不高的頑癥,才能拯救我們的語文,才能使語文原野的一片荒涼變成滿目生氣的綠洲。
參考文獻
[1]王尚文.語文教學改革中的“呂叔湘之問”[J],全球教育展望,2017(5):14-20、60.
[2]梁林梅、李曉華.美國教學設計的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訪“第二代教學設計之父”戴維·梅瑞爾博士[J],中國電化教育,2009(08):1-7.
[作者通聯(lián):江蘇揚州市邗江區(qū)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