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周勛初先生教給我們的事

        2024-05-09 00:00:00徐興無程章燦童嶺樊昕
        名作欣賞 2024年5期

        2023 年7 月3 日,江蘇鳳凰出版社在蘇州的江蘇書展上舉辦了《周勛初文集》的新書分享會,邀請到南京大學文學院徐興無、程章燦、童嶺三位教授,暢談了周先生的治學經驗、教學情況和生活日常。今天為大家分享對談的主要內容:

        樊昕(后簡稱“樊”):三位老師好,我先問第一個問題:周先生曾向博士生介紹治學經驗,讀書治學要用六分精力與時間去泛讀,用四分去精讀。那么請各位老師談談周先生的這個治學特點和治學經驗。

        徐興無(后簡稱“徐”):周先生是我與程章燦老師的老師,我覺得周先生是當代他的同輩學人里第一流的文史大家,他的學問可以概括為“既精且博”,這也是他有的時候很自許的。有一次他跟我講,他寫了一篇文章,給某個海外的學者看,對方給他的評價就是“既精且博”?!凹染炔笔菛|漢大儒馬融的自許。周先生的“ 精”,在于他對他的研究非常有問題意識,他找的都是我們平時不注意的一些問題,然后就此問題進行深入探討,他研究的問題角度非常新穎。這就是他精致的地方。他是上海人,做事情精益求精。周先生的“博”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首先,他領域非常大。從先秦一直到清代的經學、文史之學,以及晚清的學術變遷、民國和現(xiàn)代的學術史研究,他都涉獵。他實際上是一個通貫的學者,用古代的話講就是“通儒”。其次,他的方法也很廣,既有文獻學方面的成就,比如說大型的文獻整理,他主編的《全唐五代詩》《冊府元龜》校訂本以及《唐語林校證》等,用的就是文獻學的方法;他的文學批評理論成就也很高,比如周先生的《中國文學批評小史》一直是海內外很多高校的教科書。周先生在很多領域都進行過示范性的研究,比如《文心雕龍》、魏晉南北朝文學、唐代筆記小說等,他的示范性研究,在方法方面的開辟,都為學界所重。

        程章燦(后簡稱“程”):剛才興無教授已經就周先生的學術特點講了幾點很好的意見。我跟興無教授一樣,也是周先生的學生。我從1983 年進南京大學讀研究生到今年,作為周先生的學生,已經有40 年了。

        其實早在周先生70 歲的時候,就已經出版了《周勛初文集》。周先生80 歲的時候,他的文集又進一步增加,豐富了內容。這一次出版的《周勛初文集》就比70 歲時候、80 歲時候出的都更加宏大、更加全面。更加宏大是說周先生的學術范圍,正像這個分享會題目上說的“貫通歷代、彌綸群言”。所謂“歷代”就是講周先生的學問是從先秦一直到清代,一直到現(xiàn)當代中國學術史。所謂“彌綸群言”是說周先生的學問是博通文史,跨越多學科。剛才樊總提到,周先生認為讀書要“四六開”,所謂“四六開”,就是說要用六分的精力泛讀,用四分的精力精讀。周先生這個說法對我們讀書如何分配精力、如何做到泛讀與精讀相結合有極大的啟示。我們讀書時,特別是初涉文史之學的年輕朋友讀書時,往往不知道怎么把握泛讀與精讀的關系,周先生說“四六開”,用六分的精力去泛讀,在泛讀的過程中,你要廣泛地去掌握中國傳統(tǒng)學術的各個方面:文學、史學、目錄學、文獻學等,都要有所涉獵。在這種涉獵的基礎上,打好你學問的根底,并找到你感興趣的方向,然后用你四成的精力去精讀。要精讀的點,就是你感興趣而且將來可以深入挖掘的點,要爭取在這些方面有新的突破,成為這些領域的專家。我覺得周先生“四六開”的讀書法提得非常好,他自己一生能做出這么多成果來,是與他的博覽與精讀相結合的治學方法密切相關的。

        童嶺(后簡稱“童”):謝謝程老師。那我就接著兩位老師也聊一聊剛剛樊昕兄提到的問題,周先生著作中關于精讀和泛讀的問題。因為徐老師和程老師都是我的老師,我算周先生的再傳弟子。

        剛剛徐老師講到,周先生是從舊時代進入新時代,而且是非常完美地把舊時代治學的優(yōu)點和新時代治學的優(yōu)點統(tǒng)合起來的一位了不起的大學者。周先生著作的第一個特點是文字很優(yōu)美,文字很優(yōu)美背后反映的就是精讀和泛讀這一讀書方式。周先生給大學生開講座的時候特別講了一點,就是先秦的學問是根基。我還帶了一本老版的《〈韓非子〉札記》,是周先生2001 年12 月9 日送給我的。周先生關于精讀和泛讀還有一個比較大的判斷,他認為中國傳統(tǒng)時代其實是歷史高度發(fā)達的一個時代,但發(fā)展不平衡。歷史的高度發(fā)達表現(xiàn)在政治史的高度發(fā)達,但分科史卻并不怎么發(fā)達,分科史當然包括我們的文學史,這些并不怎么發(fā)達。周先生舉過例子,他說唐代的政治人物,像顏真卿、郭子儀,他們在史書里何年何月做了什么官、何年何月攻了什么城池,都記得非常詳細,反而像李白、杜甫這類后世的大文學家,在兩《唐書》里就只有幾百字。這其實是一種不平衡。這個不平衡,決定的就是我們讀書的精和博,其實也是剛剛程老師講的分“四六開”。

        周先生30 多歲的時候精讀過《史記·封禪書》,他說《史記·封禪書》其實就是一部學術史。閱讀《史記·封禪書》后,他寫了《九歌新考》。今天我們這個地點是蘇州,我們三位老師,還有樊昕兄,都是中文系出身的。中文系最核心的課程就是中國文學史。中國人寫的《中國文學史》,第一部是誰寫的呢?有兩說:一是蘇州的黃人,二是林傳甲,黃人的書印量非常少,所以我們還是推崇京師大學堂的林傳甲?!吨袊膶W史》是中國人寫的第一部中國文學史,這就是周先生講的分科史。周先生在著作中提到過,林傳甲寫的《中國文學史》是分經史子集的,跟今天的文學史很不一樣。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老一輩對精讀和泛讀關系的認識。就是你不能只從今天的分科史的角度出發(fā),還是要從傳統(tǒng)出發(fā)。這是周先生給我們的一個啟發(fā)。

        周先生在我們讀大學的時候,曾到浦口做過講座,他也講了類似的話,說你們到圖書館,不能一天到晚翻現(xiàn)在的文學研究的雜志。翻完后你的手眼就都“翻低”了,那你的案頭應該放什么書呢?他說,一個是《日知錄》,一個是《廿二史札記》,一個是《十駕齋養(yǎng)新錄》。這其實也就回應了剛剛樊總提的問題,就是精讀和泛讀,周先生認為這兩個其實不是矛盾的,看起來是泛讀,其實背后也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精讀和體悟。

        樊:好,謝謝三位老師。第二個問題:莫礪鋒教授曾說,周先生對教學工作所付出的心血絲毫不遜于他本人的學術研究,那么就請談談周先生的教學特色,尤其是徐院長跟童嶺教授作為弟子和再傳弟子,從中最大的獲益是什么?

        徐:周先生的教學,我覺得也是兩面的,就和他的治學一樣。我的碩士論文是他指導的,博士論文也是他指導的,他做我的導師有整整6 年,我畢業(yè)以后也還一直指導我。

        我覺得他教學上的兩面,第一面是“大而化之”。什么叫大而化之?大而化之在平時是一個貶義詞,但是它原來是孟子講的,大了才能化人。周先生首先是自己學問做得好,他自己治學的態(tài)度、對學術的熱情能夠感化我們弟子。另外,他也不規(guī)定我們具體做什么事情,他是要讓我們看,看大家的,看他自己的,這叫大而化之。他從來不讓我們具體跟他做一個什么項目,幫他做一個什么事情。上博士時,他也就是定期跟我們聊聊天,談談最近大家的心得。他也經常向我們介紹一些學術大家是怎樣治學的,以及他們的趣聞軼事,我覺得這就是大而化之。人文學科最重要的是大而化之,但大而化之要有一個前提,就是要對自己學生的性情有把握。周先生是做魏晉南北朝的,他對魏晉玄學的才性學說有獨到的研究。他認為要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性情,指導他朝不同的方向發(fā)展。其實這就是因材施教。他跟我說過,一個人如果比較早地了解自己的才性,那么他的成功率就比較高。我覺得這是他大而化之的一面。

        第二面是“精耕細作”。他的精耕細作并不體現(xiàn)在嚼飯喂人或手把手教你做事,而是當你寫出文章、寫出書給他看的時候,他的批評、他的眼光是非常細致的。我到現(xiàn)在都保留著周先生批改過的論文?,F(xiàn)在大家都是電子文本了,我們以前都是手寫的論文,周先生批改得密密麻麻,這就說明他對你文章的每個字詞、標點符號等都細致審讀過,有問題的都一一指出來了。我每次拿到手之后都非常感動。這就是他精耕細作的地方,就是做給你看。

        童:樊昕兄點了徐老師和我,那我就也講一下。無論是周先生還是程千帆先生他們這一輩人,其實他們對于教書育人,某種意義上比對自己的科研看得更重——這個莫礪鋒老師也提過。周先生70 多歲時,給博士生開過課。我非常有幸,其實那是他最后一次給博士生開課,講李白研究,在老中文系的六樓。當時,我記得不光有研究生、本科生,還有南京地區(qū)的其他一些青年教師,都過來旁聽。他上課不是簡簡單單地談李白,而是圍繞李白或者說學術研究來談。晚清民國以來的一些學術掌故,他也講了很多,信息量非常大。我還記得,一直坐在我旁邊的是南京另外一所學校的一位青年老師,他從頭到尾一直聽完,他和我很感慨地說:到底是大學者,太厲害了!然后他還問:我看你常常上去幫他擦黑板,你是他的學生吧?我說:我是在讀研究生。他說:我問你一個問題,我筆記一直沒記下來,周先生每次上課都提到一個學者的名字,姓fang 名tang。我說:那不是學者的名字,那是“荒唐”。周先生是上海人,“荒唐”周先生就說“方唐”。

        周先生有一本書是《師門問學錄》,這本書非??梢泽w現(xiàn)他是怎么教書育人的。這些事是周先生的關門弟子余歷雄記下來的。我覺得今天有志于古典研究的朋友,可以讀下這本書。周先生對教學有另外一個特質,就是舍得花時間。我記得2001 年,我作為一個小本科生,有一個問題看不懂,我就寫了封信托俞士玲老師幫我轉送周先生。周先生看完之后,就給俞士玲老師傳話說,讓這個小朋友到我家來見我。作為本科生的我第一次見周先生的日子,我還記得,是2001 年11 月18 日。周先生的教學,真的是投入了非常大的精力。這也是我們南京大學兩古學科為什么可以薪火相傳的一個重要原因。我覺得不論是弟子還是再傳弟子,都應該把這個好的傳統(tǒng)傳承發(fā)揚下去。

        程:雖然樊總沒有問到我,我還是自告奮勇地來補充兩句。我非常贊同剛才興無老師和童嶺老師說的周先生教學的這個特質。就我個人的經驗,我想補充兩點:我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讀博士。我們那時候讀博士,不僅被叫作“窮博士”,還被叫作“傻博士”。有一次,南京大學請了一些知名學者,在南園的櫥窗里搞了一個展覽,請老先生們給我們這些年輕的學生題寫一些寄語。我記得非常清楚,周先生題寫的一句話是:“以不變應萬變?!蔽矣X得對我個人來說,這句話就是一根定海神針。這是我要補充的第一件事。另外一件事,周先生批改學生的作業(yè),我覺得有個特點,他批改我的作業(yè)、我們那屆研究生同學的作業(yè),是用鉛筆批改的。為什么用鉛筆改呢?就是剛才興無老師說的,首先對學生有個鼓勵,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他的意思是說,我批改的、我提的意見,你們可以不接受,但是我給你們提出這么個建議,你們還是要獨立思考。周先生非常尊重學生,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這是周先生批改學生作業(yè)的一大特點。這是我補充的第二件事。

        樊:好,謝謝。那么第三個問題就是要談一談周勛初先生對南大文學院,尤其是兩古專業(yè)的貢獻。周先生曾經也是古籍所的所長,程章燦老師是現(xiàn)任所長。請談一談周先生對東南學術傳承和在推廣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上做出的突出的貢獻。請程所長先說吧。

        程:好的,謝謝樊總。我們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簡稱古籍所)創(chuàng)所的所長是程千帆先生,周先生是第二任所長。周先生領導研究所的時間比程先生更長。我覺得周先生對于古典文獻研究所發(fā)展的貢獻,大概主要有這么幾點:

        第一點我認為是人才培養(yǎng)。周先生極為重視人才培養(yǎng)。人才培養(yǎng)除了我們前面講到過的,還涉及對古典文獻研究所或者說古典文獻專業(yè)以及年輕人未來發(fā)展的規(guī)劃。我是1989 年博士畢業(yè)就到古典文獻研究所工作的。一到研究所,周先生找我們開會,就很明確地提出,研究所中的每一個人都要有自己明確的發(fā)展方向。當時古籍所有三位老先生:程千帆先生、周勛初先生、卞孝萱先生。三位老先生負責給我們做發(fā)展規(guī)劃,負責指導我們。年輕人凡是有不懂的,跟三位老先生請教。古籍所那個時候發(fā)展的方向主要是中古文獻研究,尤其是唐代文獻研究。關于唐代文獻的研究,古籍所分了三組。一組專做唐代或者中古的佛、道教文獻研究,以趙益、曹虹來主。那時候趙益還是年輕人,曹虹也是個剛畢業(yè)的年輕博士。另外一個方向就是中古的石刻文獻,由我和另外一個年輕人承擔。第三個就是關于唐代的筆記小說和史部文獻研究,包括姚松、嚴杰、武秀成等。程先生、周先生、卞先生這三位老先生負責指導我們。因為有了明確的方向,年輕人后來都成為所在方向的研究專家,都有非常專深的研究。

        第二點,周先生還特別重視古籍所的“進人”問題,除了已經留在所里的,未來要留些什么樣的人,他對此極為重視。在進人、留人方面,除了要看這個人的學問,還要看這個人的人品。我是從1997 年開始擔任南大古典文獻研究所的副所長,周先生有時候也跟我聊一些關于所里進人、留人的問題。他一再強調說,我們這個集體要能夠發(fā)展得好,絕對不可以有一個成員不太好;留一個人,不僅要看他未來學術發(fā)展的潛力,還要看這個人的人品,這個人是不是能夠跟這個群體的其他人和睦友愛地相處。這一點,我認為是周先生對我們所建設確立的很重要的原則。

        第三點是周先生在全國學術界有崇高的地位。在古典文獻界,周先生是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委員會的副主任。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委員會(古委會)底下有18 個古籍所、6 個文獻專業(yè),也就是有24 家單位,周先生被公推為古委會副主任,這是全國學界對他的認可。他也利用自己在學術界的影響、地位,幫助古籍所古典文獻專業(yè)的年輕人成長。古委會曾經組織編輯出版過“中國典籍與文化研究叢書”,這是古委會系統(tǒng)的24 家單位推舉各自研究所的優(yōu)秀的、突出的成果,然后來評選。能夠通過這個評選,被收入三輯“中國典籍與文化研究叢書”中的成果不多,不容易。三輯中,每一輯都有我們古典文獻研究所的成果。這些入選的著作出版之后都產生了很好的學術影響。

        第四點是周先生自己本人以身作則。他的學問真是做了一輩子。一般的人做學問做到退休,多半就不做了。周先生是沒有退休的,周先生70 歲以后成果很多,80 歲、90 歲以后還在寫東西,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學術界的奇跡。當然,這也是喜歡讀周先生書的廣大讀者的福氣。以古籍整理這個行當來說,周先生在古籍整理方面做了好多本書,每一本書都有很廣泛的影響。2012 年前后,國家古籍小組評選新中國成立以來古籍整理的典范性作品,從1949 年到2012 年這60多年的時間,全國總共就推選了91 本,周先生一個人就有三本書入選,哪三本呢?——《唐語林校證》《唐鈔文選集注匯存》《冊府元龜》。這三本書中,《唐語林校證》是一本不大的書,這本書很早就散佚了,如果沒有周先生做《唐語林校證》,基本上這本書就沒法用。周先生做了校證整理后,《唐語林校證》在唐代文史界就受到了廣泛的注意,而且發(fā)揮了很大的史料作用。《唐鈔文選集注匯存》是把流失在日本的文獻弄回來,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域外漢籍,其實周先生也是最早關注、重視域外漢籍文獻的一個學者。這個書出來以后,《文選》學界轟動了,都覺得這本書太重要了,必須要讀,必須要有?!秲愿敗沸S啽臼潜敬髸?,這本書出來以后獲得了中國政府出版獎。

        周先生對于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對于古典文獻專業(yè)發(fā)展的貢獻,不止這些。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就講這四點。南大古代文學學科跟古典文獻學科合稱兩古學科,歷來關系密切。周先生很長一段時間是兩古學科的學術帶頭人,他的文獻學學術貢獻其實也覆蓋到古代文學學科,對古代文學學科的發(fā)展也有很顯著的推進作用。

        樊:好。那第四個問題,我們都知道周先生著述等身,這一次的《周勛初文集》一共有20 種之多。那么請各位老師談一談自己最喜歡或者說最受益的是哪一種著作?請童嶺教授先說。

        童:這個問題其實比較難回答。因為周先生的作品,我覺得每一種都有它的特色。但是因為樊昕兄說我們三個人每個人要講一種,我就接著剛剛我的話題講完,就是周先生開了他教書期間最后一次博士生課,開了“李白研究”。周先生有一本小書,我非常喜歡,就是《詩仙李白之謎》。這本書最初是在中國臺灣出的,出了之后,效果非常好,這次在鳳凰社出了單行本,也是單冊定價了。李白的傳記汗牛充棟,如果用關鍵詞檢索書名中涉及李白的書,應該有五六十種了。周先生這本書的好處在哪里呢?第一個就是他提出問題的方式和他的同時代人,甚至是今天研究李白的學者相比,是很前沿的。比如說,中國古代文學中的一個母題或者說一個主題就是“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周先生在這本書中就很敏銳地指出來了,他說“李白詩中絕無思親之句”。《李太白全集》厚厚幾大冊,但幾乎沒有思念親人(尤其是父母)的詩,或者說沒有思念親人的文章。周先生在這里提出了他的解答:李白的出生地在西域碎葉城,今天中亞五個“斯坦”之一,他的祖先有一支就是從那里過來的,這個就很有意思。另外關于李白,有一些和中土、中古很不一樣的習俗,比如周先生很經典的一個論斷就是“剔骨葬友”:李白和一個友人一起出去游歷,友人去世了,李白并沒有像傳統(tǒng)的中國士人一樣把友人安葬,而是把友人尸體上的肉全部剃掉,把骨頭留下來,等有錢之后再回來把友人的骨頭安葬掉。他認為這個習俗就不是傳統(tǒng)的中原習俗。唐代是多民族多文化融合,李白還有著別的習俗。第二個,周先生覺得李白很尚武,但是他幾乎沒有像高適或者岑參一樣的從軍詩,沒有任何從軍的經歷。李白卻有很多游俠詩。周先生就對唐代的武的這個方面進行分析,李白為什么喜歡游俠而不喜歡從軍?這個不大的一冊體現(xiàn)了周先生的前沿思考,也是周先生在對大量唐代文獻考訂的基礎上寫成的。我很喜歡這本冊子,也推薦給大家。

        程:我跟童嶺老師一樣,被問到“最喜歡哪一本書”,其實很難說。童嶺老師最喜歡的這本書(《詩仙李白之謎》),我也非常喜歡。但是樊總提示,讓我們今天不要說重復了,我就說另外一本我非常喜歡的書。周先生在晚年,也許是最后寫成的一本書,談他一生的治學經驗的,叫《艱辛與歡樂相隨》,這是周勛初先生的治學經驗談。這本書談的是周先生一生的治學經驗。他的談法跟別的學者不一樣,有些學者談治學經驗談得還是太學術化,也就是說不夠平易近人。周先生的治學經驗談真正是娓娓道來。為什么說他娓娓道來?因為周先生講他自己涉獵、研究過的每一個學術領域,每本書是怎么做起來的時候,里面都融入了很多他的學術經歷,也有很多學林掌故,每本書牽涉什么人、什么經歷、什么時代,特別好看。這本書,我們可以把它稱為周勛初先生的治學經驗談,某種程度上,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周先生的一個學術傳記,是他的學術自述、夫子自道。比如,我剛才提到的《唐鈔文選集注匯存》,他談到他受邀到日本去講學的一個經歷。他為什么會受到日本文部省的邀請呢?他怎么找材料的?這中間的具體過程、經過非常好看。

        徐:其實周先生的書,我沒全讀過,因為他范圍太廣了,我做的只能得其一體、得其一端。前些時候商務印書館要選“當代學術經典叢書”,每個學者選一本。當時我跟老師商量,我是希望出他的《文史探微》?!段氖诽轿ⅰ肥撬芯繌臐h代一直到唐代文史方面的論文集,這本書能更多地體現(xiàn)他治學的精微之處,有見微知著、由小知大的眼光。但是,我個人比較喜歡哪一本書呢?我比較喜歡《當代學術研究思辨》。我補充一點,我的師兄程章燦老師,他其實也可以算我的老師。為什么呢?因為剛才講到周先生的教學,以前的博士生要教學實習的,后來我們上博士時不實習了。程章燦老師實習的時候,是周先生把他帶到我們課堂上來的。那個時候,他教過我一節(jié)課。所以我們中間的學術傳承還是很有意思的。這個是題外話,我們這里不多講。我剛才說,我個人更喜歡的是周先生的《當代學術研究思辨》。剛才程老師講的,周勛初先生個人的學術回憶錄、治學感想,那是他的夫子自道。而這本書是他對中國現(xiàn)代學術特別是現(xiàn)代文史之學確立的過程,做出的一個精到的研究。這本書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對中國近現(xiàn)代以來現(xiàn)代學術史上像王國維、陳寅恪等幾個重要大家的學術論文進行分析。第二部分是對一些學者個人治學的范例進行研究。所以書里既有論文講析,又有人物討論,全書都是從具體的問題、具體的人物入手,把中國學術現(xiàn)代化的過程,把當代學術的一些治學方法,做了一個很好的梳理。這種梳理不是理論上的夸夸其談,而是給你有入手之處。我讀碩士的時候,周先生就給我們開這個課。他當時就講,我們中國的現(xiàn)代學術有章黃學派的,有康梁學派的,還有王國維、陳寅恪這個流派的。那么我們更多的是要繼承王國維、陳寅恪這個流派的。他們最早把中國傳統(tǒng)治學以歸納邏輯為主的治學方式轉變?yōu)檠堇[與假設,也就是歸納了以后得出結論,形成一個觀點再來推論和驗證,這就轉向了現(xiàn)代學術。由傳統(tǒng)清代考據的歸納轉變到現(xiàn)代學術的演繹。我覺得這個是非常好的理論概括。而且讀了以后也知道怎么看學術論文,從論文里面看門道,學到他們的治學方法,我特別推薦這本書。

        樊:謝謝。最后一個問題,我們已經了解了作為著名學者、教育家的周先生,那么請各位老師再聊一聊與作為長者的周先生的日常交往,當中給你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事有哪些?我們請徐院長先來吧。

        徐:周先生跟我主要是師生關系,跟程老師還有工作關系。在他們所里面有領導與群眾,還有前任領導與后任領導的關系。我覺得周先生這個人,他不是可以從表面上看的。我?guī)熌刚f他是“機器人”,他之所以長壽,就是因為他生活很有規(guī)律。我記得我們上學的時候,見周先生一般是在下午3 點半以后。因為他中午要好好睡一覺,那個時候沒有手機,都要打電話預約。但是3 點半以后到他家,他能跟你精神矍鑠、神采飛揚地聊到五六點。所以我覺得周先生是一個對學術非常有熱情、對學生誨人不倦的人。他在日常生活有點冷幽默,他也喜歡臧否人物,也喜歡說一些笑話,但他不會表現(xiàn)出非常大的熱情或者是對什么事情非常投入。周先生還是一個很有經營能力的人。剛才我們講到他對學科的經營,其實周先生還做過校級領導,他曾經是南京大學研究生院的副院長。所以他不僅僅對我們整個學科有經營之道,而且對南京大學文科的研究生培養(yǎng),也很有思想、很有方法。另外,周先生是上海人。我們都知道上海人是很“精”的。所以周先生考慮問題或者平時做什么事情,都很周密。我覺得周先生的為人方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非常負責任,比如他和其他的高校合作項目,或者全國高校古委會交給他承擔的項目,哪怕有的時候因為一些原因,時間拖延了,他到了晚年,還要認認真真地把這個事情承擔起來,組織弟子和同事,一定要完成。他一直跟我講“我要對得起朋友”。這個“對得起朋友”不是一般的朋友,都是把一生的精力投入學術研究中,在學術上合作的朋友。周先生既然要做一件事情,就要對得起朋友,其實是對得起學術。這也是他高度的學術責任心和學術道德感的體現(xiàn)。這是我最大的一個感受。

        程:我簡單補充兩句。有一點我覺得是貫穿周先生的學術生活與日常生活的,就是隨遇而安。他喜歡說他是學術界的勤雜工,就是單位或者學術界需要他做什么的時候,他就去做了。因此培養(yǎng)出他這種博通文史、跨越多學科的學術風格或學術格局。在日常生活中,周先生也是一個隨遇而安而且非常有生活情趣的人。我有機會陪周先生出差開會,講兩件事。一件事,是有一次我們開完會到另外一個地方轉車的時候,坐火車時要有一頓正餐,那個時候火車上沒什么好吃的,我們那天中午就在離開會議的餐桌上打包了幾個餅。他說你相信我,把這個餅帶著,然后在火車上泡點熱茶吃吃,非常好。后來發(fā)現(xiàn)周先生的指示果然很對,我們就這樣子完成了一頓晚餐。第二件事,有一次我們到一個地方開會,我們到早了一點,周先生說不如到旁邊的百貨公司轉一轉。我還不知道老師還有這個興趣啊,就陪著他逛了一下,很有意思。

        童:謝謝程老師。那最后我也說一點。因為樊昕兄問的是周先生的日常嘛。這個“日常”,據說學術上講叫everyday life,對吧?最早其實跟馬克思異化理論相關的。但是我想樊兄在問的“日?!?,不是學理的日常,就是字面上的日常。那我覺得周先生的日常給我感覺就是“望之儼然,即之也溫”。我講一個“即之也溫”的細節(jié)。2011 年,我兒子生下來之后,我推著嬰兒車,當時周先生還住在南大后門口二號新村,我去拜訪周先生,就把小朋友帶到周先生家去。當時周先生就和我說,那天他就沒聊學問了,聊育兒經。他跟我說:小孩要粗一點帶,不要一發(fā)熱就往醫(yī)院跑。可以讓他等兩天再去,也不要吃得那么精細,粗茶、粗食可以多一點。這個事情讓我覺得周先生真的是“望之儼然,即之也溫”,非常有老先生關懷后輩的感覺。我就講這么一個小細節(jié)。謝謝樊昕兄。

        樊:好的。三位老師回顧了周先生的治學、教學跟日常的形象,特別精彩,讓人意猶未盡。謝謝三位老師!

        作者: 徐興無,南京大學人文社科高級研究院院長、文學院教授。

        程章燦,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所長、文學院教授。

        童嶺,南京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

        樊昕,鳳凰出版社副總編輯。

        編輯:杜碧媛 dubiyuan@163.com

        少妇私密会所按摩到高潮呻吟| 国产日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女同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老太脱裤子让老头玩xxxxx | 日韩av免费在线不卡一区| 中文字幕一二三四五六七区| 欧美69久成人做爰视频| 久草热8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综合色区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熟妇| 一本一道vs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 欧美精品suv| 亚洲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fc2| 亚洲第一免费播放区| 日韩五码一区二区三区地址|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 无码专区久久综合久中文字幕| 亚洲综合久久1区2区3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免费视频| 国产免费爽爽视频在线观看| 这里有精品可以观看| av天堂精品久久久久| 日韩精品资源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白人战黑吊| 国产大陆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中文字幕av天堂|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 性刺激的大陆三级视频| 免费大片黄在线观看| 青青草免费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av无| 国产大屁股喷水视频在线观看 | 免费的毛片视频| 一区二区久久精品66国产精品|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熟女1区| 亚洲午夜精品a片久久www慈禧| 2021国内精品久久久久精免费| 日本韩国一区二区高清| 亚洲乱亚洲乱妇无码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