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蓉
摘 要:1979年以來,四川省博物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青川縣文化館、青川縣文物管理所發(fā)掘了廣元市青川郝家坪戰(zhàn)國墓群;1986年以來,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地縣博物館發(fā)掘了天水市麥積區(qū)放馬灘、甘谷縣毛家坪、張家川縣馬家塬、清水縣李崖,隴南市禮縣、成縣等地秦墓,均獲得一批重要文物。這些墓葬雖在四川、甘肅兩省轄地,但地域相鄰,時代相近,有著共同的文化特征。這對研究蜀道上早期文化的交流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郝家坪墓群;天水、隴南墓群;川、甘秦墓比較;青川秦人
自古以來,從西安向西、向南進入四川有多條道路可達;然因秦嶺的隔斷,入蜀之路多有艱難險阻。盡管如此,也阻擋不了人們交往的腳步。歷朝歷代都在踐行著交通旅途的艱辛與快樂。大家熟知的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陳倉道、荔枝道、米倉道、金牛道等,都是入蜀的主要大通道,均與陜西、甘肅有關。其中川、陜兩省的路徑較為清楚;而甘、川兩省則為模糊些,這是指甘肅境內(nèi)的祁山道與陰平道,即今甘肅省天水、隴南兩市與四川廣元市之古道。這一區(qū)域,均屬西秦嶺余脈、渭水以南的長江上游地區(qū)。其自然地理的相同,孕育了相同的人文歷史。而兩條道路的互通,其歷史也是很早的。在沒有祁山道、陰平道這些名詞之前,人們早就互通了。其證據(jù)就是漢簡的記載和秦人墓葬的發(fā)現(xiàn)。漢簡,即指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qū)(原江陵縣)張家山247號漢墓出土的西漢呂后二年(公元前186年)《二年律令》簡冊,其中第268號簡《行書律》記載:“復蜀、巴、漢中、下辨、故道及雞創(chuàng)中五郵,郵人勿令徭戍,毋事其戶,毋租其田一頃,勿令出租、芻藁?!盵1] 這是一條關于郵置驛道的法律條文,意即復建蜀郡、巴郡、漢中郡及武都郡下辨縣、故道縣、雞創(chuàng)等地郵驛驛站,并規(guī)定在職的人員可免除徭役、不負擔租稅、糧草等任務。其中的下辨縣即現(xiàn)在的甘肅隴南市成縣,地處西漢水流域、所謂的祁山道中段。由此可證這條東起寶雞、西經(jīng)陳倉、又經(jīng)祁山的道路在西漢以前就已存在,是官府修建的官道。其歷史久矣!那么這條道上有哪些人走動呢?我們可從川、甘兩省的廣元市、隴南市、天水市已發(fā)現(xiàn)的秦人墓葬中尋得答案。
一、四川廣元市青川郝家坪戰(zhàn)國墓群
1979年、1980年、2010年廣元市青川縣郝家坪發(fā)掘墓葬106座??脊殴ぷ髡吒鶕?jù)M50號墓記年木牘斷定它們?yōu)閼?zhàn)國中、晚期墓葬。[2] 其基本特征是:
(一)從地形地勢看,它們處于山梁半腰及山體緩坡地帶,既不上山,也不近河。其坐北向南,山前即為平整臺地;東鄰河,西連緩溝。
(二)墓群排列未見疊壓打破關系,排列有序。地表無墳土,墓口開于地表之下,直入生土層,長方或方形,部分筑二層臺。墓壙內(nèi)填白膏泥和黃沙及花土,用以封閉棺槨和填埋墓壙。
(三)形制有甲類(有?。?、乙類(無槨)、土坑三類,其中甲類墓稍多。
甲類有棺槨墓的結(jié)構,外槨內(nèi)棺,槨由蓋、墻、檔、底板構成。檔與墻板榫卯套合,蓋與底板則平鋪而就,形成一個大的密閉空間。棺置中間或一側(cè)。蓋、底、檔、壁卯合而成,呈長方形體。棺上面與槨蓋下之間縱向墊鋪若干木板。木工制作工藝較精細。
乙類無槨墓則簡單。土壙中置棺。土壙口大底小,直壁或弧壁。
土坑墓,即無棺槨的墓。
(四)出土器物置于邊箱內(nèi)或邊側(cè)空間。
(五)出土器物有陶器、漆器、木器、竹器、銅器等。
隨葬器物在各墓中的數(shù)量多少不一。如79M1,較大,隨葬品達30余件,一般5~10件,也有無隨葬品的。79M50號墓屬中型墓,一棺一槨,隨葬器物24件。陶、木、漆、銅、半兩共存。木牘兩枚,其中紀年牘1枚。據(jù)此斷定年代為戰(zhàn)國后期秦昭王元年(公元前306年)左右。墓群尸骨大都不存,無法得知尸骨情況。隨葬器物中陶、漆、銅器普遍。大型禮器少見。
以上為青川墓的主要特征。
二、甘肅天水、隴南墓群
(一)天水放馬灘
放馬灘墓群,位于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qū)黨川鄉(xiāng),東去陜西寶雞界80余公里,南鄰隴南兩當和陜西鳳縣,應是故道的地理范圍內(nèi)。其地處秦嶺深處,屬嘉陵江上游地區(qū),也是小隴山林區(qū)。因林場建房而發(fā)現(xiàn),進行搶救發(fā)掘。鉆勘發(fā)現(xiàn)墓葬百余座,發(fā)掘14座,其中秦墓13座,西漢墓1座。[3]從M1號墓出土《墓主記》竹簡紀年推測,時代約在秦始皇未統(tǒng)一前的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以后,比青川墓群晚近70余年。其特征是:
1.從地理形勢看,它們均處于南北向山體南坡前緩坡地帶,上中下三層排列,頭向東。東西兩側(cè)為高峰,北靠大山,南臨小溪,匯于花廟、永寧河而入嘉陵江。
2.墓葬排列整齊,無疊壓打破關系,亦未發(fā)現(xiàn)盜掘擾亂現(xiàn)象。地表無墳土,墓口開于厚50厘米地表之下紅褐色黏土層中。長方形豎穴土坑,無二層臺,墓內(nèi)填五花土和白膏泥。白膏泥是填充、封閉墓室的主要材料。
3.形制可分為單棺和一槨一棺兩種。單棺即單人葬,有大小之分。大人棺,長方體,榫卯套合。小孩棺則用圓木挖鑿成槽,一次埋入土壙內(nèi)。一槨一棺即外槨內(nèi)棺。其先在土壙內(nèi)安裝槨室,槨底用木板平鋪,兩檔及兩邊榫卯套合,而槨蓋則用圓木稍加削平后豎向鋪蓋。內(nèi)棺做工較細,長方體,加工平整,榫卯套合,置于槨內(nèi)一側(cè),形成邊箱和頭箱。棺底與槨面之間墊橫向方木,將棺支起。棺內(nèi)尸體上豎向置一塊與尸體長度相等的木板。棺槨均用柏木。木工制作工藝較精。
4.隨葬品置于邊箱、頭箱和棺內(nèi)頭側(cè)。尸骨保存不好,皆腐朽。個別存少量頭發(fā)和牙齒。有關人骨的資料全失。
5.隨葬器物有陶器、漆器、木器、銅器、竹器、毛筆與筆管。
由于發(fā)掘數(shù)量少,不能獲得更多信息。從現(xiàn)有資料看,該地是一處公共墓地,也不排除家族墓地的可能。死者明顯有等級之別。13座墓葬中,單棺6座,一棺一槨7座。一棺一槨有大小之分。隨葬品多少不一,最大M1號,多達30余件,一般在5~13件;也有無葬品者。不見大型銅器、禮器?;厩闆r與郝家坪基本相同。
(二)成縣尖川墓
該墓位于隴南市成縣沙壩鎮(zhèn)尖川村,東距西狹頌石刻10公里、縣城30余公里,2003年8月修建上山公路時發(fā)現(xiàn)。經(jīng)勘查為一處較大的墓地。限于多種原因,僅發(fā)掘2座。[4]基本特征是:
1.墓葬坐落在南北向山峰半山腰至山體緩坡地帶,從山梁至山灣下分上中下三層排列。其背靠山峰,面臨河川;兩側(cè)與山相連。源于禮縣的西漢水經(jīng)縣境南流入嘉陵江。
2.墓葬地表無墳土,亦無盜擾現(xiàn)象。墓口開于地表30厘米下褐色黏土層中。長方形豎穴土坑,五花土與白膏泥填充墓室。
3.2座墓均為一槨一棺形制。外槨內(nèi)棺。槨木厚重,槨底用枋木豎向排鋪,兩檔及兩側(cè)橫向安裝,轉(zhuǎn)角處用槽榫套合,槨蓋用方木豎鋪。內(nèi)棺呈長方形,榫卯套合,做工較細。棺置槨內(nèi)一側(cè),構成頭箱、邊箱。尸骨無存,棺槨用柏木制作。
4.隨葬器物:僅有陶器和漆器。漆器有盤、卮、長耳盒。長耳盒與青川郝家坪相同。
(三)馬家塬墓群
墓群位于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木河鄉(xiāng)桃園村馬家塬上,地處渭河之北,東與陜西隴縣接。其于20世紀70年代修梯田發(fā)現(xiàn),2002—2006年始有盜掘。經(jīng)搶救發(fā)掘,有墓葬32座,祭祀坑2座。碳14測定為公元前350年左右,屬戰(zhàn)國晚期墓葬。[5]主要特征:
1.墓地北依馬家塬山梁,東西兩側(cè)為毛家梁和妥家梁,地勢呈馬鞍形。
2.墓地分布于馬鞍形中部,以M6大型墓為中心,中小型墓分布于上部及左右兩側(cè)。墓向均為東西向,存在殉牲、墓祭現(xiàn)象。祭品為馬牛羊。
3.墓葬形制有4類:(1)甲字形木槨墓(M6),形制較大,結(jié)構復雜。中間為長斜坡墓道,兩側(cè)依附九級臺階直通上下。其距地表深14.4米,墓口面積400平方米。墓道內(nèi)隨車3輛,馬4匹。(2)豎穴階梯式墓道偏洞墓。(3)豎穴洞式墓,隨有車輛。(4)豎穴木棺墓,隨有車輛、殉牲。尸骨頭向北,仰身直肢,側(cè)身直肢。
4.隨葬器物有銅器、陶器、兵器、工具等以及車馬器及其裝飾品。其中以各類鏤空花紋的金、銀、銅、錫質(zhì)飾件為大宗。
馬家塬墓群多種文化共存,內(nèi)函豐富而復雜,為秦人與戎人文化的互融遺存。此外,在禮縣圓頂山也發(fā)現(xiàn)有與此相同的銅器。
(四)清水李崖墓群
清水李崖墓群位于天水市清水縣城北李崖村,地處渭河以北,分布在牛頭河與樊河交界之西岸臺地上。[6]2010年、2011年兩次發(fā)掘,發(fā)掘墓葬19座,均為豎穴土坑墓,可分大中小三種。大墓長3.8、寬1.3米,有棺槨。中墓長3、寬1米,亦有棺槨。小墓長2.5、寬1米以下,無棺槨。頭西,仰直式。隨葬品以陶器主,銅器次之,其數(shù)量多者達26件,一般5~10件,少者僅1件;也有無隨葬品者。陶器多為泥質(zhì)灰陶鬲、簋、盆、罐為組合,銅器為戈;時代為西周。其所在地有同時期城址。此外在本縣劉坪發(fā)現(xiàn)較晚的墓葬群,惜被盜,收回大批金銀飾品,風格與馬家塬出土的相似。
(五)甘谷毛家坪遺址
遺址位于天水市甘谷縣磐安鎮(zhèn),地處渭河南岸,既是一處遺址與墓地共存的遺址,也是秦人與戎人同生共葬的地方。[7]時代為春秋晚期至戰(zhàn)國晚期。上世紀80年代進行過調(diào)查發(fā)掘,2012—2014年進行大規(guī)模鉆探和發(fā)掘,發(fā)現(xiàn)墓葬千余座。其以自然河溝為界,分布于河溝東西兩區(qū),已發(fā)掘墓葬199座,車馬坑5座。根據(jù)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分為A、B兩組:A組為秦人墓,B組為戎人墓。
A組秦人墓:豎穴土坑,一棺一槨、重棺,屈肢葬。隨葬品有銅、陶兩類:銅器有銅鼎,有3鼎墓,也有1鼎墓;陶器有鬲、豆、獻、鼎,皆為繩紋灰陶。秦人墓即有3鼎墓,也有1鼎墓,更有車馬器和殉狗、殉人墓。時代為西周早期至戰(zhàn)國早期。
B組戎人墓:以洞室墓為主,也有少量豎穴墓;無棺槨,屈肢葬。隨葬品為夾砂紅褐陶,器形有鏟足鬲、雙耳罐、壺等。時代春秋晚期至戰(zhàn)國晚期。
(六)禮縣大堡子秦公墓
該墓位于甘肅省隴南市禮縣永坪鄉(xiāng)趙坪村。1992—1993年,這里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盜墓事件,出土了一大批重要文物,有刻銘文為秦公、秦子的銅鼎、銅簋、銅壺、銅鐘、銅镈等大型禮樂器物以及大量鷹形金飾片等,可惜大多都流散海外。1994年,甘肅省考古所對被盜的兩座大墓(M2、M3)和一座車馬坑(M1)以及周圍的中小墓進行了劫后清理。其中M1、M2規(guī)模大,均為“中”字形大墓。M2,東西向,全長88米,有東西兩條墓道,東墓道長37.9米,寬6米,深11米。墓室呈斗狀,長6.8~12.1米,寬5~10米,深15.1米。墓室內(nèi)設二層臺,其中東、北、南三面臺上殉葬7人。西墓道長38.2米、寬4.5~5.5米。斜坡帶臺階。填土中殉葬12人。M3,東西向,全長115米。亦有東西兩條墓道,東道長48.85、寬8.3、深13.5米。墓室長6.75~24.65米、寬3.35~9.8米、深16.5米。北側(cè)二層臺上殉葬1人。西道長41.5、寬8.2米,填土中殉葬7人。兩墓內(nèi)殘存較多的漆黑殘片、銅飾件及金飾片;完整器無一件,盜掘很徹底。據(jù)悉兩墓器物均陸續(xù)出現(xiàn)在海外市場。經(jīng)研究認定,這兩座大墓年代應在襄公、文公、憲公(公元前766—前704年)之間。
三、比較研究
以上川、甘兩省發(fā)現(xiàn)的墓葬資料,除青川和放馬灘的全部發(fā)表外,其他資料尚未全部發(fā)表,只見有文章和部分器物的圖片公布。根據(jù)有限的資料,它們的時代早晚關系應是:清水李崖—禮縣大堡子秦公墓—毛家坪A組—馬家塬—青川—成縣尖川—天水放馬灘。清水李崖最早,其次為禮縣秦公大墓(公元前766—前704年),毛家坪(公元前688—前623年)居中,馬家塬(公元前361—前338年)稍后,青川與尖川(公元前310—前273年)同時,而放馬灘(公元前239年以后)最晚。它們之間互相有無關聯(lián)呢?根據(jù)現(xiàn)有資料的部分特征,試作以下浮淺比較,從中探尋其文化特點。
(一)從墓地的選址上,有共同特征,除毛家坪外,其他均選在靠山峰的緩坡地帶。它們普遍有山皆依,有坡皆用;高而不露,低而藏之;有水而環(huán),但又不近之。這顯然已具有風水色彩。(圖二)
(二)從墓葬形制上,它們都是豎穴土坑加白膏泥。棺槨制度上,普遍一棺一槨或單棺。(圖三)
(三)隨葬器物上,有以下特點:
禮縣秦公大墓,雖遭毀滅性破壞,但從發(fā)掘情況看規(guī)模宏大,又從有秦公鐘、秦公鼎等重器以及殉人現(xiàn)象看,應是級別最高的墓葬——也只能是秦國公之墓;但屬哪個秦公難以確定。據(jù)《秦本紀》載死后葬于西垂的只有三公:秦襄公十二年(公元前766年),襄公卒葬西垂;秦文公五十年(公元前716年),文公卒,葬西山;秦憲(寧)公十二年(公元前704年),憲公卒,葬西山。其他諸公均未葬西垂,故禮縣大堡子秦公大墓只能在襄、文、憲三公中去確認;但因盜掘資料皆失,可能成為不解之謎了。大墓所獲文物中,與上述各墓無一能比者,唯青川M1出土漆器鴟鶚壺與秦公墓金鷹飾片有某種聯(lián)系。鴟鶚壺,木胎表漆、彩繪,通高32、腹徑22、口3厘米,是一件完整的鳥形器物,側(cè)面像一只蹲坐的鳥。金鷹飾片,用黃金打造而成的片狀物,高45.8、寬26.1厘米,是端坐的側(cè)面形象,推測是棺材外表裝飾物。一器一片,本無可比性,但從側(cè)面看,又很相像,時代相距450余年,他們之間有聯(lián)系嗎?《詩·秦風·黃鳥》:“交交黃鳥,止于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維此奄息,百夫之特。臨其穴,惴惴其栗。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兩件不同的東西均展示了秦人崇拜黃鳥的文化現(xiàn)象,雖然時代相距甚遠,但隱藏著文化上的某種聯(lián)系。
禮縣秦公大墓銅器中的銅鼎,以及天水馬家塬銅鼎與青川郝家坪銅鼎、陶鼎也有相似之處,主要表現(xiàn)在器形、雙耳、馬蹄足及圜、平底部處。
陶器中,青川郝家坪與天水放馬灘有更多相似之處,如壺、罐、釜三種器物。
漆器中,雙耳長盒,青川郝家坪與成縣尖川出土的更接近。
銅質(zhì)橋形飾,郝家坪(圖四)與放馬灘(圖五)的形制也相似。銅半兩錢中,青川郝家坪,錢徑3.2、孔經(jīng)0.8、肉厚0.11厘米,重4.3克;天水放馬灘,錢徑2.3、孔徑0.8、肉厚0.2厘米。其“半兩”二字,前者筆劃較細且規(guī)整,后者則反之。二者形制相同,但前者大而后者小。二者時代相差約70余年。
木牘與竹簡。青川郝家坪M50出木牘2枚,保存較好的M50:16一枚。(圖六)牘長46、寬2.5、厚0.4厘米。其正背兩面書寫,內(nèi)容為更修后的《田律》。天水放馬灘M1出土竹簡460枚,內(nèi)容有甲乙兩種《日書》和《志怪故事》。甲種《日書》簡長27.5、寬0.7、厚0.2厘米。乙種《日書》和《志怪故事》,簡長23、寬0.6、厚0.2厘米,均單面書寫。甲種《日書》書體較古,與乙種稍有不同,可能抄成的時間或書寫者不同所致。(圖一)郝家坪木牘與放馬灘竹簡在內(nèi)容上并無關系,但在字體與書風的總體面貌上卻是一致的,都是始皇統(tǒng)一之前的風格,大篆、小篆、隸書三體混雜,字體結(jié)構、書寫風格趨同。放馬灘M1同時出土有毛筆,筆桿長,毛鋒短而挺,有彈性,推測為狼毫筆。從字體韻味看,全部文字當用該筆寫成,排除硬筆書寫之可能。細比較可以看出,木牘文字比竹簡文字要古老一些。二者對研究秦文字和秦人書法發(fā)展演變均有重要價值。從內(nèi)容上看,木牘所書,是更修秦國《田律》的律文,與秦國土地制度相關。孝公時期(公元前361—前338年)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但具體做法無從知,且后來亦無再修《田律》的記載。青川木牘的出土,證實了自商鞅之后近30年又一次修改《田律》的歷史,是偉大的發(fā)現(xiàn)。而放馬灘竹簡《日書》則是民用的文化典籍,盡管與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時代相近,但內(nèi)容上有相異之處。睡虎地《日書》中有一半是楚人使用的日書,一半是秦人使用的日書;放馬灘竹簡則是純秦人的日書。它的發(fā)現(xiàn)豐富了秦文化的典籍。同時我們從兩地發(fā)現(xiàn)的《日書》中可以看出戰(zhàn)國中后期秦楚兩國的交往關系。青川郝家坪木牘背面的文字是禁忌動土的日子,與秦、楚《日書》相關條文相符合,推測郝家坪秦人可能也在使用秦《日書》來制約生活行為。
四、幾點認識
秦國的歷史是很復雜的,史學界一般認為以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公元前770年)為界,分立國前和立國后。立國前為秦之先,立國后至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為秦國,跨越了夏、商、周、春秋、戰(zhàn)國等五個歷史時期。秦之先即夏商周的秦人,歷史很混亂。據(jù)文獻記載,夏朝時還沒有秦人或秦族名稱的出現(xiàn),只是說秦的祖先伯益曾幫助禹治水,并為舜馴服鳥獸,舜賜姓“嬴氏”。司馬遷也說:“秦之先為嬴姓”(《史記·秦本紀》)。有學者認為此與秦人崇拜玄鳥圖騰有關。玄鳥即燕子,嬴、燕聲同,嬴就是燕,嬴姓即燕姓。商滅夏,秦人去夏歸商,為湯御,做了商王的奴隸;自首領中潏以后,在西戎,保西垂,助紂為虐,順從于殷商。周滅商,周人將商民及原順服于商的各族人當成了奴隸,秦人必在其中。周初,武王死,成王繼位,商紂的兒子武庚發(fā)動反周叛亂,當時居于東方的秦人也參加了反叛。輔佐成王的周公姬旦率軍東征,平定了叛亂。之后,周王朝對叛亂者進行了嚴厲鎮(zhèn)壓,殺一部分、流放一部分,嬴姓之民也無例外,一部分被遷于黃、淮流域,一部分遷往遙遠的西垂。這段歷史,《逸周書》《史記·秦本紀》中都有記載,但有很多存疑或不甚明了之處。21世紀清華大學收藏的楚簡《系年》正好補充了這段史實,記載曰:“周武王既克殷,乃設三監(jiān)于殷。武王陟,商邑興反,殺三監(jiān)而立祿子耿。成王踐伐商邑,殺祿子耿,飛廉東逃于商蓋氏,成王伐商蓋,殺飛廉,西遷商蓋之民于朱圉,以御奴虘之戎,是秦之先,作周陪。周室既卑,平王東遷,止于成周?!敝爨?,地名,現(xiàn)今仍存,當今甘肅天水市甘谷縣城西10公里之朱圉鄉(xiāng),在渭河北岸;南岸山脈即朱圉山,南與隴南市禮縣相連。依此記載當時遷于此地的嬴姓人就是秦人的祖先。(此地過去屬天水地區(qū),20世紀80年代撤區(qū)設市,部分縣歸隴南市。)秦姓即始。西周末(約公元前890年),秦人還過著游牧生活,居于犬丘(今天水)的首領非子,因善于養(yǎng)馬被周孝王看中,為周王室養(yǎng)馬于汧渭間,后封為附庸,其邑在秦(今天水市清水縣秦亭),從而定居下來,復續(xù)嬴氏祀,登上了歷史舞臺。其后周室又封嬴氏首領秦仲為大夫,率領秦人與戎狄作戰(zhàn)。秦仲最后命喪西戎。秦仲死,周宣王又看中其大兒子莊公昆弟五人,征召領兵繼續(xù)攻打西戎,占領犬丘,封莊公為西垂大夫,專為周室作戰(zhàn),秦人從此逐步強大。后來莊公弟襄公即位。至公元前770年,即平王元年、襄公八年,戎、狄更加猖獗,圍犬丘,攻鎬京,殺幽王,加之國人皆怨,周室走到了盡頭,西周一朝結(jié)束了統(tǒng)治。歷史進入春秋時代。周室諸侯擁立幽王太子為周平王。平王即位,戎、狄勢力有增無減,迫其東遷都城于洛陽,秦襄公領兵護送,因功封為諸侯,并把歧以西之地賜給襄公,秦人始建國。
秦人本是一個落后部族,夏商周三代時還處于原始社會-奴隸制時代的游牧階段,經(jīng)過春秋戰(zhàn)國,而躍向了封建社會,變成強國并新立王朝。與此相關的地下考古資料也證實著其歷史的發(fā)展,但在秦人發(fā)跡的甘肅東南部地區(qū)內(nèi),所發(fā)現(xiàn)的資料較少、缺環(huán)很多,不連貫,更不能全面證實歷史發(fā)展的軌跡。秦之先的遺存至今未發(fā)現(xiàn)。目前可知最早的禮縣大堡山兩座大墓,因被狂盜而不能確認墓主。后來在附近圓頂山勘探,發(fā)現(xiàn)也有大墓存在,看來春秋時的襄、文、憲三公之墓定在此處。清水縣的墓葬亦當同時或稍早。甘谷縣毛家坪的墓群推測應是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邽冀戎、初設縣以后的遺存。天水馬家塬墓群,從出土的青銅繭形壺底部銘文“鞅右”推測,應是戰(zhàn)國時期孝公推行商鞅變法以后時的墓葬。青川郝家坪墓群從出土木牘文書的紀年斷定,是戰(zhàn)國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以后的遺存。成縣尖川墓地,出土東西較少,但漆器中的雙耳長盒與郝家坪的長盒相同,應是同時期的墓地。而天水放馬灘墓群時代最晚,是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以后的遺存。上述發(fā)現(xiàn)盡管不連貫,但其互相關系和脈絡還是清晰的。特別是青川墓群,不僅將廣元、成縣、天水三地墓群串聯(lián)起來,而且擴大了對秦人分布的地域的認識。如果說青川秦人是周赧王元年、惠文王后十一年(公元前314年)封通國為蜀侯時所移秦民萬家之民的話,那么這些秦人來自哪里呢?拙以為,從青川、成縣、禮縣、天水四地的墓葬情況看,青川秦人很可能來自天水,經(jīng)隴南而達廣元地區(qū)。從地理上看很接近,不管是沿西漢水還是白龍江皆可通途,而且這里自然生活條件也優(yōu)于天水、隴南;從歷史上看也在秦人的勢力范圍之內(nèi)。結(jié)合湖北張家山M247號墓出土的西漢呂后二年(公元前186年)律令《行書律》“復蜀、巴、漢中、下辯、故道及雞創(chuàng)中五郵”的律文,可知西漢初期下辨(今隴南成縣)巳有驛道開通,并有官方驛站的設立。這條驛道必起于天水,西南經(jīng)隴南而達廣元市域。那么這條驛道應該就是后來祁山道、陰平道的前身,上溯其歷史可推至秦立國后至戰(zhàn)國后期。這也是天水秦人早期入蜀的主要通道。
注釋:
[1]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之《行書律》,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46頁。
[2]青川縣文物管理所編《青川郝家坪戰(zhàn)國墓》,巴蜀書社2018年版。
[3]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天水放馬灘戰(zhàn)國秦漢墓群的發(fā)掘》,《文物》1989年第2期;《天水放馬灘秦簡》,中華書局2009年版。
[4]尖川資料未發(fā)表,出土文物在成縣博物館展出。
[5]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西戎遺珍》,文物出版社2014年版。
[6][7]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秦與戎》,文物出版社2021年版;《清水劉坪》,文物出版社2014年版。
[8]戴春陽:《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及有關問題》,《文物》2000年第5期。
[9]林劍嗚:《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作者單位:四川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