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 郭 翔
江蘇省南京市立賢小學 縱雪靜
義務教育階段注重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以“看”促思的教學實踐是讓學生通過“看”這一技能的提升,發(fā)展思辨能力。其中的“看”通常指利用多模態(tài)語篇中的圖形、表格、動畫、符號,以及視頻等理解意義的技能。換言之,多模態(tài)語篇不但指向“看”的技能的培養(yǎng),同時也為學生思維品質(zhì)的提升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發(fā)揮多模態(tài)語篇的優(yōu)勢,“通過設計和開展鍛煉學生識別、理解、推理、判斷等思維能力的活動,幫助學生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提升思維品質(zhì)”。依托多模態(tài)語篇,教師可以設計激發(fā)學生邏輯思維的活動,引導學生在觀察、比較、推斷中思考,以促進學生語言知識、文化意識、思維品質(zhì)的協(xié)同發(fā)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部分教師還沒有意識到多模態(tài)語篇的重要性,對其開發(fā)運用還不夠充分。本文將結合具體案例,探討小學英語教學中以“看”促思的策略與路徑。
無論是看動態(tài)畫面還是靜態(tài)畫面,觀察能力是學生思維品質(zhì)提升的基礎。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多模態(tài)語篇的直觀性,引導學生觀察多模態(tài)語篇資源的構圖、背景、顏色,尤其要關注非文字信息(聲音、圖畫或動畫)與文字的關系。就具體形式而言,教師可以采取連線匹配、提煉語篇主題、描述圖片(視頻)異同、排序圖片等方式幫助學生厘清故事線索或語篇脈絡,進而促進其抽象概括、分類比較等邏輯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教師應該給予學生較為充分的時間觀察多模態(tài)語篇,提升學生對圖像的關注意識,培養(yǎng)其從多模態(tài)語篇中獲取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譯林版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8Chinese New YearCartoon Time 時,正值農(nóng)歷虎年春節(jié)前夕。在課文情境基礎上,教師補充呈現(xiàn)以下連環(huán)畫(如圖1),讓學生在觀察、分析中推斷語篇信息,增強文化意識。在連環(huán)畫中,Mark 與小貓圍繞過春節(jié)展開一段有趣的對話,涉及中國文化中的生肖知識。學生先是需要閱讀語篇,完成填空。其中第二空,學生抓住圖文信息,即小貓手中的老虎布偶以及Mark 的回答“The rabbit comes after the ‘big cat’.”,并結合生肖順序的知識,推斷出第二空應該填寫tiger。之后教師追問:“Why does the cat say this year is the Year of Small Cat?”通過這樣的思維訓練,教師可以實現(xiàn)以看促思,幫助學生從“看到”到“看懂”。連環(huán)畫這類的多模態(tài)語篇,趣味盎然,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其序列化的圖片排布也指向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此外,該連環(huán)畫包括貼春聯(lián)、掛中國結的內(nèi)容,學生還需要結合文化知識,對語篇內(nèi)容進行判斷,體現(xiàn)了文化意識培育與思維品質(zhì)提升的結合,培養(yǎng)了文化自信,滲透了學科育人價值。
圖1
再如,譯林版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7Protect the earthStory time 板塊以說明文的方式呈現(xiàn)了如何保護地球。語篇從四個方面闡述了保護地球的措施,四個方面的小標題分別為Save water、Save energy、Save trees、Don’t use too much plastic。在學生閱讀完全文后,教師讓學生根據(jù)所獲取的信息,將四個小標題與四個環(huán)保節(jié)日的海報相連。學生需要讀懂海報上的圖文信息,才可以完成匹配任務。這些環(huán)保節(jié)日包括World Car Free Day(世界無車日)、World Water Day(世界水日)、Plastic Bag Free Day(世界無塑料袋日)、World Tree Day(世界樹木日)。
學生需要觀察、發(fā)現(xiàn)、分析課本語篇信息與教師給出的環(huán)保節(jié)日海報信息之間的關聯(lián),概括其共同特征,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這項匹配任務。例如,學生需要觀察騎車畫面,結合課文內(nèi)容分析判斷其目的是Save energy。在學生完成連線配對后,教師可以就海報內(nèi)容進行追問,如引導學生復習之前已學過的句型“What does it mean?”,讓學生談論Plastic Bag Free Day、World Car Free Day 當中“Free”的含義,探究為什么要設計這樣的環(huán)保日。(如圖2)
圖2
根據(jù)《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思維品質(zhì)學段分類特征,在教師的啟發(fā)與幫助下,小學高年級學生要能“辯證地看待事物并對事物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能初步進行獨立思考,避免盲目接受或否定”。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教師可“播放與主題相關的拓展視頻,開闊學生的視野,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理性判斷、辯證地看待問題,為之后的學生活動提供語言輸出的素材”。在此過程中,除了獲取更多的信息與語言知識外,教師應該借助多模態(tài)資源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思辨意識,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問題,聚焦視頻內(nèi)涵,形成個性化的觀點,加深對主題意義的理解。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適時補充與單元主題意義有關的視頻、圖片等多模態(tài)資源,引導學生多角度、辯證地看待事物。
教師在選取多模態(tài)視頻資源時,還需要注意兩點:一是立足于學生視角。教師應該選擇從學生視角出發(fā)看到問題的相關視頻,以便于學生在觀看視頻時能夠產(chǎn)生代入感。視頻的語言難度不應該過大,可以配英語字幕,必要時配雙語字幕,但應該避免只配中文字幕的情況。二是體現(xiàn)對主題意義的辯證解讀。因此,教師不妨選擇從不同角度討論同一主題的視頻,這樣可以避免讓學生形成思維定式,有助于提升學生思維活動的深刻性、靈活性及批判性。同時,應該避免觀點的極端化,不把教師個人的觀點強加給學生。
例如,譯林版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 8Our Dreams旨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心懷夢想并為自己的夢想而奮斗。該主題符合12 ~13 歲學生的身心特點,該單元也是小學階段的最后一個單元,便于學生在小學畢業(yè)前,心懷夢想,暢想未來。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夢想,執(zhí)著于夢想,但不執(zhí)念于夢想。為了盡可能達到這樣的育人效果,在語篇教學的讀后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播放一段小男孩采訪加拿大著名歌手席琳·迪翁的視頻。視頻中,小男孩提出了這樣的問題:“If you can go back in time, what advice would you give to 13-year-old Celine Dion?”
席琳· 迪翁的回答:“The only advice that I would say is that, you know, don’t hold on to your dreams, hold on to yourself. You can have many dreams, but if your dream doesn’t come true, what does that mean? Is it gonna be the end of something? No, it’s gonna be the beginning of something else. So hold on to yourself!”
在觀看完視頻后,教師讓學生小組討論是否同意她的觀點 “Don’t hold on to your dreams. Hold on to yourself.”。之后,教師讓學生回答:“If your dream doesn’t come true, what will you do?”學生回答:“I will work harder./I will keep on living happily./ I will find a new dream and try my best./ I will keep on working and do not care about the result.”
在以上的教學片段中,教師沒有刻意強調(diào)夢想的重要性,而是“反其道而行”,讓學生看一段主題為“不要執(zhí)著于夢想”的視頻,其目的是激發(fā)學生的思辨意識,避免他們?nèi)嗽埔嘣?。視頻從學生視角出發(fā),小男孩提到的“給13 歲席琳·迪翁的建議”這一問題反映出這個年齡段學生對夢想這一話題的迷惑與思考。新課標指出,“能從不同角度辯證地看待事物,學會換位思考”。因此,通過觀看視頻,學生也對如何應對夢想暫時無法實現(xiàn)的問題進行了思考,體悟到在追夢過程中也要保持一顆“赤子之心”,加深了對主題意義的理解。
“看”作為一種理解性技能,應該和表達性技能“說”與“寫”相結合,提升學習理解和表達意義的雙重能力,引領學生批判性地看待問題、創(chuàng)新性地表達觀點,鍛煉批判與創(chuàng)新思維。因此,教師應該設計融合理解性技能與表達性技能的活動,讓學生以多模態(tài)語篇為載體,進行自主表達,在新情境中解決真實問題。
例如,譯林版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5Signs的單元主題為“Signs”,屬于“人與社會”范疇的“社會服務與人際溝通”主題群。在本單元的單元復習課上,教師創(chuàng)設建立標識博物館Sign Museum 的任務情境。學生先復習已學標識并將其分類,復習并歸納總結標識這種多模態(tài)語篇的表意手段和圖文特點。之后,教師讓學生自主設計個性化標識和撰寫標識介紹詞。在設計制作標識前,學生觀看優(yōu)秀學生的標識設計意圖解讀視頻。如圖3,學生設計了No overrun(禁止拖堂)的標識,畫面上鈴聲和教師依然激情的講授形成鮮明對比,而學生的心早就飄到了玩樂上。學生第一次觀看視頻,先了解這一個性化標識的含義。之后,教師再次播放視頻,提醒學生關注該視頻中學生介紹標識的語言表達。學生通過再次觀看視頻,理解語言信息,搭建語言支架,提煉標識的Name、Meaning、Place等核心信息點。接著,學生自主設計個性化標識,并為自己的標識配上解說詞,并以問答或介紹的方式向同伴分享自己的標識。圖4 展示的是一個學生的作品。
圖3
圖4
該學生選擇介紹自己的標識?!癟his is the sign I made. It is called‘No Fighting’. We can put it on the playground in our school. Obey the sign,have a fun and safe playtime.”該生“禁止打鬧”的標識,立足平時的學習生活,充滿童趣及個性化的畫面設計,折射出其背后的獨立思考與創(chuàng)造思維。完成介紹后,有兩個學生向制作標識的學生舉手提問,其對話如下。
S1:So who are you making this sign for?
S:I made this sign for every student in our school.
S2:Can we put it in some other places?
S:Yes. We can also put it in a park or a cinema.
兩個學生分別問到了“標識為誰而作”和“標識的應用場所”的問題,既依托書本所學,又融合了自己的個性化思考。幾個學生之間的對話,開拓了其他學生的思路,激發(fā)了其多元思維。后來,又有學生提出“有沒有為盲人特制的標識?如果沒有,該如何提醒盲人注意安全?”等問題。
由此可見,學生利用已學知識,自主繪制標識,傳遞信息,表達意義,進而培養(yǎng)了獨立地思考問題、創(chuàng)新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遷移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了核心素養(yǎng)。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基于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及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要求,教師需要結合主題意義,收集相關的多模態(tài)資源,引導學生通過“看”促進思維品質(zhì)的發(fā)展。教師可運用多模態(tài)資源,充分調(diào)動學生多種感官對閱讀材料進行觀察與分析、歸納與演繹、比較與批判。這樣既能提升學生課堂中的專注度,實現(xiàn)對多模態(tài)的充分開發(fā),又能將“看”與思維品質(zhì)的培養(yǎng)有機結合,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