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要求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創(chuàng)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求知欲,促進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教學活動中通過富有生命力的語言,對情境的渲染以及層層誘導深度挖掘,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快速進入鮮活的教學情境中,感受語言的生動性,養(yǎng)成主動學習、勤與積累、善于運用的良好習慣。
六年級上冊《花之歌》是一首充滿哲理的散文詩。詩人以花自喻,從花的視角描繪了四季更迭花開花落的現(xiàn)象,抒發(fā)了對人生的獨特感悟。這一課的閱讀教學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借助文本生動的語言描述,引領他們進入閱讀活動,品悟作者奇妙的想象,感受語言描述的生動。
一、智慧語言,感受詩歌隱藏的精巧
傳統(tǒng)的詩歌教學注重對問題的解決,使用一問一答式的語言組織教學,雖然提高了學生的注意力,但是不一定能激發(fā)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甚至造成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感。因此,詩歌的教學可以根據(jù)課標要求,設立智慧語言組織教學。智慧語言具有慷慨激昂或者抒情的韻味,貼近學生的內(nèi)心,注重的是語言的趣味性,情感的激發(fā)性。智慧語言不是簡單的問答與枯燥無味的朗讀感悟,應當是具有活躍度、生動性的語言內(nèi)容,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
散文詩《花之歌》極具情感上的韻味,組織閱讀教學可以設計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引領閱讀。教師首先問:“你認為生活中什么東西最美?”這個問題具有思考的價值,學生需要聯(lián)系生活中的事物進行想象與比較,才能形成自己的觀點。他們所舉的例子中就會有鮮花,因為鮮花確實給人們生活的環(huán)境增添光彩,最富有美的呈現(xiàn)。教師順情而下,出示幾幅鮮花圖片,供學生欣賞,獲得視覺與感覺上的享受。接著可以啟示:“如果讓你寫這些鮮花,你會怎么寫?”學生運用已經(jīng)掌握的景物描寫的經(jīng)驗,根據(jù)花的形狀、顏色、動態(tài),會表達出多種描述方法。教師關(guān)聯(lián)文本,作閱讀引導:“你們的方法都是對花的直接描述。如果在寫作中不帶有花名,像《西游記》中的孫悟空會隱身一樣,隱藏在語言文字中,該如何表達?那會是怎樣的語言?”隨著課題“花之歌”的展示,這樣的問題就會使學生產(chǎn)生疑惑:“是真的嗎?”這樣的語言設置會有效激發(fā)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他們帶著疑惑進行閱讀,就會發(fā)現(xiàn)文本中確實沒有出現(xiàn)一個“花”字或者花名,卻讓人感覺到每一句都和花有關(guān),每一句都是寫花。教師再鼓勵他們:朗讀詩句,想想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把隱藏的“孫悟空”拉出來。設置這個有趣的閱讀任務,也帶給學生濃厚的探究興趣,促使他們進入詩歌描述的情境,用心品讀與感悟。
智慧性的語言來自生活的積累,服務于實踐運用。富有智慧性的語言能夠讓課堂教學呈現(xiàn)出繽紛的色彩,激發(fā)學生的情趣與思維,啟迪他們的智慧與心靈,引領學生進入閱讀探究的境界之中,為深化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做好鋪墊,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師要善于運用語言的藝術(shù),組織開展閱讀學習活動。
二、意境渲染,發(fā)現(xiàn)詩歌感染力
文本中生動形象的語言具有極強的感染力,能夠引領學生身臨其境般地感知作者描述的場景,體會其中的意境美和感染力,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情境教學的設計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刻地感知詩歌所蘊含的“情”和“境”,發(fā)現(xiàn)詩歌語言表達的感染力。教師要善于運用情境教學進行意境渲染,引導學生感受詩歌表達的情懷。
(一)渲染形象
在《花之歌》中,詩人首先描述“我”是什么。學生帶著“從哪里可看出‘我’是花”這個問題閱讀課文,了解文字字面的意思,并提煉出作者描繪的各種花的形象。關(guān)注語句:“我是大自然之語”,感知花是大自然季節(jié)更替的代言人;“大自然說出來又收回去”,象征花開花落。從“我是星星,從蒼穹墜落在綠茵中”,理解作者借“星”比喻“花”,突出了花的高潔奪目的色彩美;品讀“我是諸元素之女”,體會花在四季中芬芳而短暫的一生;再品讀“我是親友交往的禮品”,感受到花對人類的無私奉獻。語句的品悟幫助學生了解文本中描述的花的各種形象。可以引導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或者是閱讀經(jīng)驗繼續(xù)想開去:如果你也來想象花的形象,你會想到“我”是什么。學生可能想到是太陽的女兒、小草的姐姐、春風的披肩等。這樣的想象過程可以讓學生認識到運用奇特的想象能夠為花描繪出一個個積極向上的形象。對花的形象渲染給學生留下鮮明的印象。教師要鼓勵學生在平時多親近大自然,觀察生活中的現(xiàn)象,親自用手觸摸樹上的嫩芽、河中的流水,增加生活經(jīng)驗,才能獲得豐富的素材,產(chǎn)生鮮明的形象。
(二)渲染意境
《花之歌》用富于想象的語言,描述“我”每天都在做什么,具有很深的意境之美。閱讀教學中可以采用“讀到(" )時,我仿佛看到花兒(" )”的句式組織學生交流。例如文中語句“清早,我同晨風一道將光明歡迎;傍晚,我又與群鳥一起為它送行”,學生就可以進入早晨和傍晚的情境,想象花兒早晨帶著露珠在霞光中微笑的樣子,傍晚鳥兒在晚霞中歸林,花兒和它們一起送走了光明,在寧靜中進入夢鄉(xiāng)。這樣的美妙體驗帶給學生心境的美好。品讀“我微睡時,黑夜星空的千萬顆亮晶晶的星星對我察看;我醒來時,白晝的那只碩大無朋的獨眼向我凝視”,引領學生進入黑夜與白晝的幻想情境,花兒和星星共處于靜謐的夜晚,享受太陽照射的美妙。抓住“察看”“獨眼”“凝視”這三個關(guān)鍵詞語進行想象:花兒和星星、太陽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與想象,配上語言、動作,進行交流,體會作者運用擬人化手法進行表達,語言生動有趣,營造出豐富雅致的詩文意境。再朗讀語句,感知這些整齊的句式使文本語言富于節(jié)奏感和音韻美,讀起來朗朗上口,給人以清新恬靜之感,渲染了詩的意境。再次引導學生想象:如果你是花,你還會做些什么?學生由“飲著朝露釀成的瓊漿”“聽著小鳥的鳴囀、歌唱”“婆娑起舞”等,想象自己如果變成了花,會有怎樣的舉動。他們想象在大地這張廣闊的“床”上,盡情享受母親般的愛撫;想象站立于樹的枝頭,向游人扮多種鬼臉;想象藏在百合叢中,被愛美的女孩采下,戴在發(fā)辮上;想象被打扮一番,和同伴一起在婚車上炫彩。通過引導與想象,詩歌的意境之美得到更深層次的渲染,學生的思路更加開闊,積極性更高,想象的內(nèi)容會更豐富,語言積累會更多,更有趣。
借助學生愛幻想的心理,教師幫助他們創(chuàng)設與所學習的知識緊密相關(guān)的意境,能夠渲染詩歌表達的情境,激發(fā)對閱讀學習的積極性,理解作者的情感表達方式,把握文本表達的中心,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三、層層誘導,賞析語言的生命力
趣味性的語言能夠呈現(xiàn)閱讀教學的生機和魅力,讓語文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學生自主產(chǎn)生閱讀探究的動力。教師應當根據(jù)教材特點,循循善誘,不斷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挖掘,提高知識的廣度以及語言表達與認知的深度。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層次性引導,領會詩歌語言的生命力。
(一)對比
采用對比的方式可以突顯事物的特點,寫作手法之妙。學生將自己的想象與作者的想象進行對比,找出作者想象奇特的地方,交流想象奇特在哪里。比如詩人想象“我在原野上搖曳,使原野風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風中呼吸,使清風芬芳馥郁”,將想象層次清晰地鋪設出來,畫面內(nèi)容顯示出活力,富有生命的氣息,很有氣勢之感。再如“我婆娑起舞,芳草為我鼓掌”,學生感受到作者采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花兒搖曳的美妙姿態(tài),花草相伴的融洽與和諧,賦予靜態(tài)的景物人性化的情感,用“起舞”“鼓掌”加以烘托,更體現(xiàn)了場景的熱鬧與奇特。學生把自己這些想象寫下來,和作者的描述對比,發(fā)現(xiàn)自己的想象是否也有奇特的地方。通過比較,學生認識到自己的想象與作者的差距,明確如何進行奇特的想象,并自覺對自己的描述進行加工與提升。例如一位學生改寫的語句:“我是月亮的女兒,月光灑下銀色的光輝,涂在我嬌弱的身上。我立刻變成了高貴的小公主,全身閃射金燦燦的光芒。嫦娥姐姐邀請我中秋節(jié)去廣寒宮做客,我在風中很賣力地練習街舞,準備展示才藝。”把花兒被月光涂灑的樣子以及在風中搖擺的姿態(tài)寫得奇特有趣,仿佛月光和花兒都活了起來,畫面更加生動,語言的生命力被彰顯了出來。
(二)替換
角色體驗能夠感受寫作手法的精妙。為了深層次地想象,可以引領學生用抑揚頓挫的語調(diào)反復朗讀這些奇特的想象,感受結(jié)構(gòu)整齊的句式營造出的節(jié)奏感和音韻美,然后繼續(xù)想象:將文本中的“我”改成“花”好不好,為什么?學生進行比較與賞讀,感受到用“我”進行描述,直接進行了角色替換,自己就是花,可以任意進行生命活動。學生的心理位置換成了花兒的心理位置,這樣不僅能把文本描述的內(nèi)容迅速形成情境,還能很快地進行理解與感受,更富于真實的靈感。如果換成“花兒”,學生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觀察與思考,體會不出花兒內(nèi)心的感受,沒有身臨其境之感。這樣的角色替換感受,通過鮮明而生動的主觀感覺,加上學生豐富的想象,使詩歌描繪的情景再次被呈現(xiàn)與渲染,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自然而然地披文入情,從而感受到用“我”來描述,能使文章顯得含蓄而有趣。
(三)領悟
引導學生進一步品析:哪一種花的形象最能打動人,從中體會到什么?聚焦語句“我總是仰望高空,對光明心馳神往;我從不顧影自憐,也不孤芳自賞”,品讀這一充滿哲理的句子,感受作者塑造花向往光明、與萬物和諧共處的鮮明形象。教師再深一層引領:作者僅僅是寫花嗎?花與作者的人生追求有什么關(guān)系?學生關(guān)注“顧影自憐”與“孤芳自賞”,了解這兩個詞語意思。組織討論人在什么情況下會顧影自憐,在什么情況下容易“孤芳自賞”,從而感受這句話抒發(fā)了作者對人生的獨特感悟:人生要像花兒一樣,失意時不顧影自憐,得意時不孤芳自賞。無論處于哪種境遇,總是積極地向往和追求光明。
聯(lián)系作者的生平以及寫作背景想開去,領悟到作者是在借花表達自己積極向上和追求光明的人生態(tài)度。可以利用媒體資料簡單介紹詩人一生困頓潦倒,卻對祖國懷有赤子之情,追求理想。他把情感與追求都蘊含在對花的獨特想象中,借花表達自己積極向往和追求光明的人生態(tài)度。
語文材料的廣泛性帶給了學生閱讀學習的方便,也提供給他們更多的語言積累、經(jīng)驗交流機會。延伸閱讀宗白華的《楊柳與水蓮》,找到文中想象奇妙的地方,和《花之歌》作比較,交流相似之處。啟發(fā)學生進一步思考:面對同樣的夜,楊柳與水蓮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學生在賞讀中發(fā)現(xiàn),用充滿愛和希望的態(tài)度去對待生活,生活才會美好。
總之,語文閱讀教學中對于意境深遠的詩歌教材,教師要善于運用智慧語言,引領學生感受詩歌含蓄表達的精妙;利用情境的設置強化意境渲染,體驗詩歌的感染力;層層誘導品悟,賞析語言的生命力。讓學生感受到詩歌的精髓,更好地進行深層次的學習。詩歌是一種靈動豐富的文學藝術(shù),詩歌教學也要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目標,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動手、動腦、動情的過程中,感受詩的境界,加深內(nèi)心的情感體驗,形成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