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微
班級里出現失竊現象,是很正常的事。小學生處在成長階段,犯錯大多并不是道德上的問題,而是因為懵懂和好奇。在認識到這一點后,身為教師,就會多一些心平氣和,這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解決問題。
當然,教師為班級失竊現象感到煩惱也是很正常的。教室里沒有監(jiān)控,教師缺少調查工具,也不能審問學生,“破案”難度可想而知。但是不查清真相,又擔心會成為隱患,學生沒有安全感,私底下相互猜測議論,恐怕會帶來更多問題。這樣看來,案子又必須要破。
那該怎么處理呢?我有一些案例和心得與大家分享。
成功“破案”
多年前,還沒有電子轉賬的方式,學生要交錢,就得帶現金來。那天要繳費,每個孩子都帶了一百塊錢。到了學校沒多久,就有學生來告狀,說錢丟了。
一百塊錢不是小數目,但薄薄的一張紙幣,藏起來輕而易舉。我沒有任何線索,該怎么查呢?
我告訴這個孩子先不要聲張,老師已經知情,會幫他解決。然后我開始觀察學生們的舉動。掃視了教室一圈,每個人看起來都一如往常,并沒有什么特別。我不動聲色,照常上課,繼續(xù)留心。中午,學生們放學,有些孩子離?;丶页燥?。返校以后,我發(fā)現班里一個男生拿了一罐可樂在喝。
為什么說這是一個異常的細節(jié)呢?因為以我對這個男生的了解,他經常買的是路邊小攤五毛錢一瓶的飲料,從沒見過他買可樂,因為對小學生來說,可樂價格比較貴。
怎么今天他突然有錢買可樂了呢?我不動聲色,把他叫到身邊聊天,問了一些關于這瓶可樂的事,比如多少錢買的、拿了多少錢去的、現在還剩多少錢,以及零花錢是誰給的,等等,就當茶余飯后的閑聊。男生應答如流,看起來沒有什么問題。
下午,臨近放學的時候,我又把這個男生叫過來,之前問過的問題,又問了一遍。這下就露餡兒了,各種金額都對不上。因為中午的回答,是他急中生智,臨時編出來的,到了下午早就把之前的數字忘記了。
我目光炯炯地看向他。他沒有辦法,把藏在書包里的錢拿了出來。百元失竊案,就此偵破。
平時多觀察學生,及時、全面地了解班級情況,在這樣的時刻,日常下的功夫就發(fā)揮了作用。
我沒有當眾處罰這個學生。即便他因為一時饞嘴做了錯事,也不是十惡不赦之罪。我單獨批評教育了他,也告知了家長。在全班學生面前,我只說錢已找回,當事人已經認錯,并將錢還給了同學,此事翻篇,別再背后議論猜測,希望以后班級里也不要再發(fā)生類似事件。
給孩子一個改過的機會,重重舉起,輕輕放下,讓他“燙一下手”就可以了。
“破案”失敗,再挖真相
失竊案件,有時候也是幫助孩子的一種契機。
有段時間,班級里頻頻丟東西,我的仔細觀察、分析,都失了效。學生隔三岔五就來報案,我不勝煩惱,下定決心一定要查個水落石出。我仔細查看走廊監(jiān)控,終于發(fā)現線索,鎖定了對象。
依照以往的工作經驗,我照例把鎖定的對象叫來談話,并給他改正的機會。但讓我意外的是,沒過多久,班級里又有東西不翼而飛。我再次找他談話,再次批評、勸勉,但接下來還是繼續(xù)丟東西。他雖然認錯,但并沒有改正。
我感到疑惑,為什么老師一再給他機會,他卻不領情呢?
家長給予了積極而充分的支持,把孩子帶去了醫(yī)院進行咨詢。心理醫(yī)生給出了建議,孩子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太缺乏關注,他是想用這個辦法來引起大人的重視。
缺乏關注?我和家長都感到意外。在我們看來,這個學生可以算是班級里最受關注的對象之一。因為他學習習慣不好,上課時經常影響教學,成績也不盡如人意,家校聯系、批評教育是家常便飯。無論學校還是家庭,對他可以說是耗盡心思,苦口婆心。
心理醫(yī)生說,這不是孩子想要的關注。那孩子想要的關注究竟是什么樣的呢?心理醫(yī)生建議,要給予孩子鼓勵,給他成功的體驗,讓他在集體中找到存在感。
這番話對我確實是個警醒。鼓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繁雜的日常教學工作中,牢記初心,耐心細致,并能持之以恒,給予每個學生足夠的鼓勵,并不容易。
于是,我調整了對這個學生的學業(yè)要求標準,適度減免了一些作業(yè),鼓勵他扎實打好基礎,再挑戰(zhàn)難題。在課堂上,我也會有意多提問他,給他表現的機會。發(fā)現他在學習、行為上的進步,我多次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他,夸獎他是個有潛力、有上進心的孩子。
一段時間后,這個學生的臉上多了笑容、多了溫和,之前與老師對立的態(tài)度一掃而光,班級里也恢復了平靜,再沒出現過失竊現象。
所以,失竊這件事,表面上來看是孩子犯了錯,其實深究下去,是孩子在向我們呼救,想讓大人幫自己一把。當孩子身處情緒的泥沼時,他無力自救。面對這些反常行為,我們真的有必要好好想一想、問一問,究竟是為什么。切不可簡單粗暴地從道德上審判一個孩子,而要站在孩童的角度來看問題。
破不了的“案子”
做了這么多年老師,有沒有破不了的案子呢?
還真有。
有一個學期,班里也出現了好幾次失竊案。每一次我都想盡辦法,也對全班同學進行了教育,語重心長地告訴他們,小錯不改,長此以往會釀成大錯。
臺下的每個學生看起來都眼神清亮,神色莊重。但是失竊事件并沒有銷聲匿跡。這一次,我讓每個學生都寫一封信,寫給那個犯錯的人,跟他說說心里話,勸告他懸崖勒馬,不要再繼續(xù)錯下去。
我看了他們交上來的信,一個個都寫得很誠懇、很真切。在信里,他們勸這個未知名的學生,不要心存僥幸,要戰(zhàn)勝心底里那個蠢蠢欲動的“小怪獸”,要勇敢向老師承認錯誤。那些信,我貼在教室的后墻上,貼了一個星期。學生們圍著看著、議論著。
最終有沒有人來歸還丟失物品呢?
沒有。
有沒有人來找老師承認錯誤呢?
也沒有。
這個犯了錯的學生,也寫了這封信,也看了別人的勸告信,但他沒有站出來。
這也正常。孩子就是孩子,不是完美的。反觀我們大人,也是如此。會懦弱,會逃避,會說謊,這就是人性。
該告訴他的道理,我都說了;該給他的教育,我也給了。
我沒有再追查下去。
查出真相固然重要,但查不出來,也要放下。不能為了“破案”,使得班級里形成人人自危的狀態(tài)。
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今天播下的種子,不會馬上發(fā)芽。稚嫩的小苗,也不會明天就長成大樹。但不管怎樣,平等、尊重、善意的種子種下去了,一定會在學生的心中長出些什么。
對于失竊案的處理,最終目的不是非要找出那個學生,也不是為了證明師道威嚴,而是為了種下那顆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