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
何尊是西周早期的一件尊形酒器,1963年出土于陜西省寶雞市寶雞縣賈村鎮(zhèn)(今寶雞市陳倉區(qū)),現(xiàn)藏于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是該博物院的鎮(zhèn)院之寶,同時也是國家一級文物,屬于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何尊通高38.5厘米,重14.6千克,口徑為29厘米,圈足底徑為20×20厘米。整體為圓口棱方體,圓形大敞口,口沿外卷較寬,厚方唇,頸較長,腹部微鼓,高圈足,體形像一個喇叭狀的花瓶,又像一個“亞”字。
如果從上面俯視何尊尊口,可以看到器物外圓內(nèi)方,整體可分為3部分:頸、腹部和圈足,截面為圓角方形。頸腹之間有素面凹帶間隔,腹部微鼓,與圈足之間也有素凹帶間隔,圈足外撇,又垂直向下起臺。圈足內(nèi)壁與尊體外底之間有4個三角形支撐,分置于圈足內(nèi)壁四邊正中。
如果將尊體分為前、后、左、右4面,四面正中,通體自上而下各飾一道雕扉棱脊,極富立體感。
何尊表面的紋飾自上而下也可分為上、中、下3部分。上段以扉棱為中心飾4個兩兩相對的蕉葉紋,其下飾兩組蛇紋,蛇身曲折,尾上揚而內(nèi)卷。中段以左右扉棱為界,前后各飾一組大獸面,以扉棱為鼻梁及額中線,獸面球狀凸目,陰線勾出“臣”字形眼眶,浮雕粗眉,裂口,鼻翼翻卷,下額上卷,短齒微露,頭上大卷角向內(nèi)翻卷,高出器表。下段,圈足上壁以左右扉棱為界,前后各飾一組獸面紋,較腹部獸面簡省。3段紋飾均以云雷紋填底。
這件尊的紋飾極為豐富,有蕉葉紋、蛇紋、獸面紋等,整個尊體以云雷紋為底,采用高浮雕和淺浮雕相結(jié)合的手法,紋飾疏密有致,凝重而富有變化。
這件尊工藝精美,整體造型雄奇,是一件威嚴的祭祀禮器,而且品相很好。但這種藝術(shù)性高的青銅器并不算少見,那這件尊的特別之處在哪里呢?答案就在它的銘文上。
何尊的銘文在器內(nèi)的底部,一般不容易看到,通常展出時,也不會刻意展示器內(nèi)底部銘文。銘文有12行,共122個字,銘文譯文如下:
周成王遷居于成周,對武王進行豐福之祭。在四月丙戌日,成王在京室訓誥宗小子,說:“昔日你的父輩公氏能夠仇匹(西周實行“策名委質(zhì)”制度:臣子一旦經(jīng)由王的“冊命”而建立了“仇匹”關(guān)系,便須將身心俱付于所命之王;除非后王進行“申命”,否則其與先王的依附關(guān)系并不會因先王去世而改變)文王。文王接受了大命。武王攻克了大邑商后,則向天告祭說:‘我要住在中央地區(qū),從這里來治理民眾。嗚呼!你這年輕人啊,沒有智識,要效法公氏為實現(xiàn)天命建立功勛,遵循天命,敬事君王,要協(xié)助王奉行明德。希望上天能夠護佑我們這些不夠敏慧的人。”王的訓誥結(jié)束后,賞賜了三十朋貝給何。何因此制作□公的祭器。這是周成王五年(公元前1038年)。
這篇銘文是周成王訓誡勉勵的文誥,記述了周成王營建成周、舉行祭祀、賞賜臣子的一系列活動。這段話的大意是:周成王遷居于成周,對武王進行祭祀。他在京宮對宗族何進行訓誥,講到何的先父追隨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統(tǒng)治天下。武王滅商后則告祭于天,以此地作為天下的中心,統(tǒng)治民眾。周成王賞賜何,何因此制作尊,以作紀念。
而這篇銘文中最重要的是“宅茲中國”四個字,這是“中國”這個詞在歷史上最早的明文記載,對于中國歷史來說,意義重大。
中國人緣何是中國人,中國究竟由何而來,中國最早的含義是什么?這件青銅器給出了它的答案,這是這件青銅器最重要的價值,它銘刻了這個民族和國家名稱的起源。在這里,“中國”一詞與現(xiàn)在的意義不同,不是國家名稱,而是表示地理方位,表示國家的中心。
當時周人偏居在西北的關(guān)中一帶,周武王滅商以后,為了加強對周統(tǒng)治區(qū)尤其是原殷商統(tǒng)治區(qū)及東部地區(qū)的統(tǒng)治,想要遷都到國家的中心位置,于是就計劃在河南建新都。
何尊上的銘文以金文書寫,金文的“中”字像是一個氏族部落被周圍豎立的旌旗環(huán)繞,似乎有中央的意思。而“國”字的形狀,則像是兩道壕溝將氏族部落隔離在中間,并有象征武器的戈在旁守護。這里的“中國”體現(xiàn)出,西周時期人們認為國都要建在國家的中心位置,這也是古人居中而治觀念的表現(xiàn)。
何尊銘文提到,周武王在世時決定建都于國家的中央,也就是“宅茲中國”,這與《尚書》中的《洛誥》和《召誥》等文獻的記載可相互印證,起到了證實補史的作用,為研究周朝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中國”指的是當時天下的中心,王朝的中央,也就是當時在河南新建的都城成周,即現(xiàn)在洛陽市區(qū)洛河北岸一帶。定都天下之中以統(tǒng)治萬民,這是周王朝開國之君革故鼎新、接受天命的宣言。
何尊的銘文
何尊銘文也與《史記·周本紀》中的段落可相互呼應(yīng)。
武王克商以后,仍然很焦慮,通宵不眠。他的弟弟周公旦知道后,去問原因。
武王說:“我還沒有真正得到上天的保佑,哪有閑暇時間睡覺!……如果想真正得到上天的庇佑,就要依靠太室山,把不知天命的惡人全部找出來,貶黜他們,與殷王受同樣的罪。要日夜勤勉努力,保證安定好西方國土,我要恪盡職守做好各項事務(wù),直到我們的德行在四方發(fā)揚光大。從洛水拐彎處一直到伊水拐彎處,人們安居在這里的平坦之處而非險隘之處,這是夏人的活動中心。我向南面可以望見三涂山,向北面可以望見太行山,回首可以看見黃河,又仔細觀察了洛水、伊水,這里離天帝的居室不遠。”于是在洛邑策劃營建周城,然后離去。
武王居安思危,表達了對周王朝前途擔心,他提出在洛水和伊水一帶,修建城邑,并且親自考察。但武王很快就去世了,并沒有等到自己選址的城邑建好。他的兒子年幼的周成王即位,由他的弟弟周公旦輔政。這時候,正式修建洛邑被提上了日程。
成王住在豐邑,派召公再次規(guī)劃測量洛邑,以完成武王的遺愿。周公再次卜問勘察,終于動工營建,把九鼎安放在那里。他說:“這里是天下的中心,四方進貢,路程都一樣。”于是作了《召誥》《洛誥》。
召公測量規(guī)劃,周公問卜勘察,終于建成了洛邑,安放了象征天下權(quán)力的九鼎,算是完成了武王的遺愿,也完成了定都在國家中央的方略。
因為營建洛邑,周公也被認為是洛陽城的締造者。現(xiàn)在,在洛陽周王城遺址上建的周王城廣場,有周公的雕像。而廣場下面的車馬坑遺址有“六馬拉車”出現(xiàn),這也符合《逸禮·王度記》中“天子駕六”的規(guī)制,證明這里正是當年周天子生活理政的地方。何尊銘文則與洛陽周王城遺存一起為洛陽“宅茲中國”的地位加持。
何尊的發(fā)現(xiàn)也很具傳奇色彩。它于1963年出土后,曾經(jīng)被寶雞的農(nóng)民當作廢品賣到了廢品收購站,面臨回爐重鑄的命運。這時候,寶雞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佟太放路過發(fā)現(xiàn),之后博物館斥“巨資”30元將其購回。當時,因年代久遠,尊體銹跡斑斑,尊內(nèi)的銘文并未顯露出來。1975年,國家文物局調(diào)集全國新出土的文物精品出國展出,著名青銅器專家、時任上海市博物館館長的馬承源先生為展覽負責人,他將這件器物送到故宮博物院進行除銹處理。除銹后,尊內(nèi)底的銘文清晰顯現(xiàn),其中“宅茲中國”更是意義重大,這件原被認為是普通西周青銅器的銅尊一躍成為“國之重器”。因制作這件器物的貴族名為“何”,它便被正式命名為“何尊”。
何尊不但是一件藝術(shù)價值極高的文物,也是一件歷史價值極高的文物。它銘刻了最早的“中國”,也銘記了華夏文化的記憶和傳承。
(責編:李玉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