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靚亮
小學語文統(tǒng)編本教材自2017年使用以來,已有六載。筆者有幸經歷了一輪“大循環(huán)”:經歷統(tǒng)編本教材12冊使用的全過程,經歷小學三個學段課文課程實施的全過程,經歷一個班級學生六年生命成長的全過程。
經歷全教材,建構真實的語文生活
在張明霞校長主持的“十三五”重點課題“基于兒童完整性生長的語文教育的實踐研究”引領下,我們對統(tǒng)編本教材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進行了系統(tǒng)梳理,形成了綱舉目張的框架序列,從而貫通各冊教材前后的內在聯系,為兒童建構了真實情境的語文學習生活。
以“觀察能力”序列為例,我們梳理相關單元語文要素后發(fā)現,教材對兒童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遵循由淺入深、由單一向多元、以靜態(tài)為主到動靜態(tài)結合的規(guī)律。教學中,我們將兒童個體的觀察知覺活動外化為具體的實踐經驗,讓兒童在具有生活意義的情境任務驅動之下,將觀察所得、所感、所想轉化為生動的語言表達。
筆者從三年級開始,結合“觀察能力序列”習作要素,設計了“母校物語圖鑒”“樂學園歡聲笑語”兩大情境觀察任務。以“母校物語圖鑒”為例,校園內的植物種類豐富,樣態(tài)鮮明,是兒童察“顏”觀色的絕佳載體。春日,桃紅李白,玉蘭亭亭,海棠低垂;夏季,桃李果實累累,紫鳶尾風姿綽約……
畢業(yè)前夕,全班學生將幾年來對校園動植物的觀察成果分類、梳理,凝結為三本厚厚的《母校物語圖鑒》,贈送給學校,永久紀念。
經歷全學段,讓書香彌漫童年
統(tǒng)編本教材十分注重“讀書養(yǎng)性”,每個學期為學生設計“快樂讀書吧”,涵蓋了童謠、兒歌、童話、寓言、神話等多種閱讀內容?!按罅块喿x”這一主張和我校幾十年來堅持的兒童閱讀推廣課程不謀而合。
在課內,我們教給學生相應的讀書方法。第一學段,鼓勵學生在家大聲朗讀,或者輕聲細讀,或者和爸爸媽媽輪流朗讀,力求繪聲繪色。第二學段,指導學生閱讀時邊讀邊畫,把有趣的、有新鮮感的詞語句子畫出來,對不理解的內容打問號,不認識的字圈出來。這番習慣養(yǎng)成,終身受益。尤其在四年級上冊學習了“提問的策略”“邊閱讀邊批注”兩大閱讀策略后,更要在第三學段通過日積月累的讀書實踐加以運用,以提升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
自四年級上學期學習了“提問的策略”后,筆者常常帶著學生使用這一思維拐杖。在四到六年級,每篇課文的預習作業(yè)都請學生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經過小組、大組的整理、比對、排序、篩選,推薦出“最優(yōu)問題”,甄別出“最佳表達”,匯總一份問題清單提供給教師。這是教師備課的第一手資料。三年的堅持,我看到孩子們養(yǎng)成了讀書思考、質疑發(fā)問的好習慣,他們既有了讀者意識,也有了作者意識,又逐漸形成了對比思維、批判思維。
課余時間,筆者常鼓勵學生主動閱讀,倡導親子閱讀,形成每天閱讀打卡機制,學生曬出閱讀時間、閱讀數量、閱讀感受。每學期開展《我的閱讀旅程》活動,主要圍繞“好書推薦”“我喜歡的人物形象”展開。
六年中,這群學生從懵懵懂懂、目不識丁,到已經陸續(xù)讀完《十萬個為什么》《海底兩萬里》等多本名著,更有甚者啃完了《明朝那些事兒》九卷本,《哈利·波特》五卷本,學生享受著“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饋贈。
經歷全成長,讓對話潤澤童心
回望這六年的語文教育生活,無論是教他們認字、書寫、讀書、習作,還是與他們聊天、玩游戲、批改作業(yè),抑或是組織課本劇表演、辯論、演講等,我都是飽含真情,懷揣真心,與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對話、激勵、共勉。
還記得2021年的暑假,我和全班學生放假前約定,假期中進行一輪書信交流。醞釀這項“大工程”時,有兩個出發(fā)點:一是為了語文學習。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安排了“寫信”,這只是停留在習作層面,停留在課堂里。書信的往來應該發(fā)生在現實生活中,在人與人感情交流的需要處。所以,作為語文教師的我,主動為學生創(chuàng)造這樣的時空,讓學生真正體驗寫信、寄信、收信、回信的全過程。二是為了學生成長。暑假將近60天,學生的成長飛快,這種成長既是身體的,也是心理的。除了在放假前布置學生讀書寫作業(yè),還鼓勵學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會,結伴開展活動,鼓勵他們干家務活,分享好看的紀錄片、時事新聞等。這些內容也就成了我和學生書信的內容。
六年的統(tǒng)編本教材實施歷程,讓我深深地領悟到:語文教育的目標是發(fā)展兒童,成就兒童。教師的天職是育人,教師在學生面前呈現的是其全部人格。教育的魅力就在于發(fā)現兒童的活力,釋放兒童的潛力,激揚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成就完整的兒童。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師范附屬太湖新城小學)
責任編輯 楊壯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