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娟
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是“體會靜態(tài)描寫和動態(tài)描寫的表達效果”。本單元的課文《牧場之國》選自捷克作家卡雷爾·恰佩克的游記作品《海國風情》,第5自然段堪稱靜態(tài)描寫的典范,作者沒有用直接表達“靜”的文字進行描寫,而是以寥寥數(shù)筆描寫出一種難以抗拒的靜心之感:繁忙中顯安詳、有序中顯靜默、舒適中顯和諧,值得學生深入學習、賞析、品悟。筆者談談具體的教學策略。
《牧場之國》第5自然段是描寫黃昏來臨后牧場上變得寧靜下來的情形。課文中有一處泡泡提示語“我體會到了文中描繪的荷蘭牧場的寧靜之美”;筆者讓學生從這一自然段找一找,荷蘭牧場的寧靜之美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并在文中進行批注。在這一任務驅(qū)動下,學生認真默讀課文第5自然段,從中尋找具有“真正的荷蘭”意味的描寫,把對這種“真正的荷蘭”意味的感覺批注出來。這是一次以靜默的閱讀方式,走進文本“靜”的表達之中的學習活動,學生從中找到了“嚴肅沉默的奶牛”“默默無言的擠奶人”“狗不叫了”“牛不發(fā)出哞哞聲”“馬忘記踢擋板”等描寫,這些都體現(xiàn)了原本活動的對象以不再動的方式“靜”了下來;學生從中還找到了兩個“又”字,強調(diào)白天那些人為的喧鬧(車、船的運行)停止之后,牧場上“恢復了平靜”,說明牧場上如果不是人為活動,即使在白天也顯得很安靜。當學生把自己的對文本中“靜”的感受與體會互相交流、互相補充時,可以使自己的體會更全面一些,對這一自然段中的靜態(tài)描寫形成初步印象。
學生以批注的方式閱讀文本中表達的“靜”,只是一種初步的體會;教師需要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咀嚼文本中的關鍵表達,品析作者在靜態(tài)描寫上的獨特效果。筆者先以“真正的荷蘭”在這一自然段中是一種怎樣的感受,引導學生在具體語句中去品讀。有學生認為,自然段中最后一句話“沉睡的牲畜,無聲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遠處的幾座燈塔在閃爍著微弱的光芒”最能表達獨特的感受。其中“沉睡的牲畜”是對前面各種牧場上動物(狗、牛、馬等)的概括,“沉睡”能夠帶給人一種很安詳?shù)母杏X,它們都以自己覺得舒適的方式進入夢鄉(xiāng)了;尤其是句中的“閃爍著微弱的光芒”,能夠讓人覺得特別安靜,也與“漆黑的夜晚”有關,“漆黑的夜色+微弱的光芒”所形成的畫面里,剩下的只有一種感覺叫“靜心”。接著,筆者讓學生關注這一自然段中的句子:“運河之中,裝滿奶桶的船只……不停地開往城市”,思考在靜態(tài)描寫中為什么會出現(xiàn)“動”的表達,學生經(jīng)過認真研讀與探討,發(fā)現(xiàn)句子中所寫的車、船等的活動都是“舒緩平穩(wěn)地行駛著”,這樣盡管有一些聲音,但經(jīng)過無邊的牧場稀釋后,帶給人的感覺是很慢很舒緩的,不僅不讓人覺得吵鬧,反而更能感到牧場上無邊的安靜;筆者引導學生認識這種以動寫靜的方法正是靜態(tài)描寫的藝術體現(xiàn),有“鳥鳴山更幽”的效果。
在這個自然段中,作者描寫的是一個個具體對象的靜態(tài),強調(diào)的應是整個牧場的靜態(tài)。教學時,筆者提出:設想一下,如果牧場中有一個對象沒有靜下來,會是什么效果?學生討論牧場靜態(tài)被打破的情形,以發(fā)生“馬踢擋板”這樣看上去不大的響動為例,那一定會驚動聽覺十分靈敏的狗,一條狗叫起來,會帶動群狗叫起來,進而影響所有“沉睡的牲畜”……這樣就形成了“動”的連鎖反應,讓牧場變得熱鬧起來。有了這樣的逆向思考后,筆者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這樣的情形在荷蘭的牧場上沒有發(fā)生,僅僅是牧場上的動物很安靜嗎?學生由物及人,懂得是生活在這片牧場上的人保持了這片土地的寧靜。筆者適時介紹作者創(chuàng)作的背景,在拓展閱讀中學生明白了作者描繪的靜美世界在那個時代是多么令人向往。
有了上述的自主批注閱讀、品讀、拓展閱讀后,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深入感知與領悟文本中最幽靜的文字表達。筆者先讓學生討論,朗讀這一自然段的文字,配什么樣的音樂合適,并從多個音樂片段中進行選擇,學生選擇的是很舒緩、低沉的《草原之夜》;再思考用什么樣的聲音(語氣、語調(diào))朗讀合適。隨后,筆者播放音樂,學生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同桌互相評價:自己的朗讀有沒有讀出文本的靜態(tài)描寫表達的境界美。最后,筆者讓學生上講臺有感情地朗讀,其他的學生閉上眼睛聽,看看自己有沒有隨著朗讀來到了“真正的荷蘭”。
總之,在《牧場之國》第5自然段的教學中,教師需要抓住文本中的靜態(tài)描寫,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靜態(tài)描寫的表達方法與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