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衛(wèi)紅
W老師新調(diào)入我校,負責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工作。前不久,我聽了她的一節(jié)主題為《感悟生命》的公開課,從課堂組織、教學設計、師生互動、目標達成等角度看,這節(jié)課帶給我很多驚喜與思考。
如何看待課堂的“動”——師生互動。新課程實施以來,“滿堂灌”的教學模式逐漸減少,教師千方百計地在師生互動上下功夫,在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上下功夫。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高了,課堂氣氛活躍了,這是好事。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一些教師片面理解課改精神,誤解師生互動與小組合作本質(zhì),追求表面的熱熱鬧鬧,形式主義傾向嚴重。主要表現(xiàn)在:
將頻繁發(fā)問誤認為是師生互動。其一,設問沒有深度,沒有思考價值。教師邊講邊問,學生邊聽邊答,提問多是“對不對”“是不是”的是非問。其二,教師只管預設,不注重課堂生成,一直追問到與自己預設的答案相符才罷休,將課堂變成了索然無味的猜謎活動。另外,將小組討論誤認為是小組合作。現(xiàn)在的課堂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好,我們現(xiàn)在討論一下”的聲音。不論問題是否有討論的價值,全用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課堂氣氛熱烈,學生情緒高漲,但寶貴的學習時間卻流失了。以上種種,是教師對新課改理念理解不深,而衍生的一系列新問題。
相比之下,W老師的課堂設問讓我很驚喜。
這是一堂關(guān)于“生命”的課。她先是帶領學生感悟生命,讓學生思考何為生命、生命具有哪些特質(zhì),通過分析材料,對生命還有哪些感受;接著引導學生探尋生命的意義,詢問學生如何理解向死而生;最后啟發(fā)學生結(jié)合所思所感,回答以下問題:世界末日即將來臨,寫下你必須完成的三件事。
學生通過舉例、討論,明白了生命的內(nèi)涵與特質(zhì);通過觀看汶川地震視頻與108羅漢娃的材料進行分析討論,明確了何謂“向死而生”。問及自身時,課堂變得十分安靜,學生們都在靜靜思考自己對生命的理解與認識。
北京第一實驗學校校長李希貴曾講:“把必須教的東西轉(zhuǎn)化為學生想學的東西,這才是發(fā)問的本質(zhì)。”只有教師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課堂上學生才能屏氣凝神、認真思考。所以,如何摒棄虛假的互動、教師如何提問,是值得我們認真研究的問題。
如何做到課堂的“靜”——學生思維能力訓練。什么是課程改革的實質(zhì)?什么樣的課是好課?課程改革的核心是發(fā)展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適應當下和未來社會發(fā)展的必備品格和關(guān)鍵能力。在學生的能力結(jié)構(gòu)中,思維能力是其中的核心能力。因此,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的課是好課,看起來熱鬧的外顯性的活動型課程未必是好課,好課應強調(diào)思維的緊張與活躍。
從W老師的課堂效果可以看出,教師一直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有序引導學生的思考與交流。教師在課堂上留出思考的時間,變講授為啟發(fā)誘導,讓學生想,想不出來,教師再適當點撥。學生在課堂上“屏神思索”,有“思想交鋒”,才能達到實際、深入的教學效果。
現(xiàn)在有這樣一種現(xiàn)象,教師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課上,教師怕學生聽不懂,喋喋不休講不停,即便有所謂的思考時間,教師也往往是迫不及待催促學生趕緊回答問題。課下,一張導學案或一張試卷留給學生,完全不給學生留思考時間。學生整天疲于應對,沒時間思考問題。大腦這部機器開動不起來,學生思維能力如何得到發(fā)展?
如何讓學生獲取新知,是教師講給學生聽,還是放手讓學生去探索?這兩種教學方法,反映了兩種不同的教學思想,自然也會得到兩種不同的教學效果。前者學生固然省力,但所得知識體會不深、掌握不牢,在長期的被動聽講過程中能力不但得不到培養(yǎng),而且會逐步喪失。后者學生可能會遇到很多困難、耗費很多心力,但所得卻是自己的,體悟深、記憶牢,而且在探索的過程中能力得到了發(fā)展和提升。
從外顯的活動到內(nèi)隱的靜思,教師放手的時間多一些,學生思索的時間就會多一些,我們追求的——“腦子是高強度的拼搏,教室的氣氛卻是井然有序的安靜”這種達到膠著狀態(tài)的構(gòu)思過程的理想課堂氣氛就會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