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棟
摘 要:課程思政是價值觀教育在新時代背景下的觀念革新,也是新時代價值觀育人的重要方式。價值觀育人秉持“以德為先”的課程價值論,是“立德樹人”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高職教材融入思政內容的工作雖然已經取得一定的成績,但是大多數在課程思政建設實踐中的做法卻難以將專業(yè)教育和價值觀育人有機融合。本文依據編寫教材的基本規(guī)律以及知識與社會關系的認識論,探究了課程思政導向下價值觀育人融入高職教材的策略:踐行知識傳授與價值觀育人相統一的高職教材編寫理念;構建基于社會取向定位的高職教材課程育人框架;創(chuàng)新開發(fā)旨在增強價值觀育人效果的學業(yè)評價。
關鍵詞:課程思政 價值觀育人 編寫理念 社會取向
課程思政是價值觀教育在新時代背景下的觀念革新,也是新時代價值觀育人的重要方式。研究表明,價值觀育人只有與學科知識教育相融合,有機融入各類專業(yè)課程,方能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發(fā)揮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學生精神世界和行為活動的價值引領。
作為一種新的教育觀念和教學實踐方式,課程思政在于充分挖掘專業(yè)課程的育人功能,寓價值觀育人于知識傳授、教育實踐和能力培養(yǎng)中,切實發(fā)揮社會導向的核心價值觀、道德體系、主流思想觀念等意識形態(tài)的教化功能與育人價值。
當代關于知識與社會關系的研究驗證了知識不僅有理性、客觀性,而且還有文化性、政治性等社會屬性。這為重新定位專業(yè)教育的課程特質、探尋專業(yè)教育與價值觀育人的內在融合點、確立課程思政的載體提供了新視野。思政教育的實質在于發(fā)揮意識形態(tài)的育人功能,即化社會導向的意識形態(tài)為個體維度的思想意識與道德品質。其中,意識形態(tài)作為價值觀的思想集合與理論體系,具有強烈的社會屬性,是關于社會的,并在社會之中形成的,因此,課程思政的載體在于知識與社會的內在融合處。
一、課程思政導向下價值觀的認識
價值觀是對于價值、價值關系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觀點,對人的價值判斷與選擇具有重要影響。價值觀教育是通過對文明價值體系的闡釋和傳播,引導受教育者形成對某種價值理念的認知和對主流價值文化的認同,為人類活動規(guī)范價值立場、提供價值導向,引導人們自覺趨向于崇高的價值追求。
價值觀育人秉持“以德為先”的課程價值論,是“立德樹人”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價值觀育人將思想政治課的一部分德育功能融入專業(yè)課程,以培養(yǎng)學生的價值情感與品德素養(yǎng)。注重情感教學,強化師生溝通,以共鳴增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價值觀育人將教學目標與國家現代化建設的現實需求相聯系,充分提煉專業(yè)課程中的情感因素和德育思想,以隱性的方式融入教學過程,增進學生的政治認同和價值信仰,實現對人意義世界的建構和精神信仰的重塑。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苯滩氖桥喔T魂、啟智增慧的重要載體,理應體現國家、民族的價值觀念體系。因此,高職教材作為教材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建設實踐層面上,既要體現人類優(yōu)秀的文化積累和創(chuàng)新成果,又要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高職教材課程內在包含著知識教育和價值觀育人兩個功能,對學生而言,相對知識本身更重要的是知識所承載的內涵、精神、價值對人成長帶來的影響。在課程思政導向下,高職教材里的價值觀育人須通過情感共鳴使學生真正對知識傳授中的價值引領和道德理念產生認同,并在實踐中將這一價值理念外化為行動,真正做到知信行合一。
在職業(yè)教育進入高質量發(fā)展的今天,如何在高職課程教學中更好地落實教育的育人目標是職業(yè)教育工作者共同關注的話題。作為高職教育教學活動的核心載體——高職教材,深入挖掘學科體系的核心知識以及蘊含的思想精神和育人價值,發(fā)揮其工具性和思想性雙重屬性,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凸顯教材的文化育人、價值觀育人作用,對于推進高等職業(yè)教育的建設至關重要。
二、課程思政導向下價值觀融入高職教材的現狀
價值觀育人的核心就在于人的內在精神的豐滿和人格的健全,實質在于精神之教,而人始終需要來自心靈深處的精神支撐和靈魂歸屬。這便客觀上要求教育工作者既要注重“教的內容”,更要關注“學的需求”??梢姡瑢崿F精神信仰的重塑是價值觀教育的應然功能。教育教學本應是“心靈的向導”,引領人們實現精神的成長,然而目前存在的一個現象是受傳統教育理念和功利主義取向的影響,課程教材的編寫過于偏重知識傳授與技能訓練的內容編排,忽略了學生的精神成長和個體需求,僅把教育看作一種知識、技能傳遞的過程。
隨著課程思政的實施,德育優(yōu)先、價值觀育人的教學理念逐漸融入高職教材,專業(yè)知識的價值性得到了更多關注。經過多年的努力,高職教材融入價值觀育人的工作雖然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大多數教材在課程思政建設實踐中采用“貼標簽”“疊加式”或“拼盤式”等簡單、機械的做法添加思政要素,常常表現為簡單列舉關于思政教育、價值觀等目標,或在課程內容中置入科學家故事、移植相關思政知識要點等,使得專業(yè)教育和價值觀育人難以有機融合。部分教材注入思政內容的質量參差不齊,甚至出現了錯誤的思想和價值觀念,比如,教學內容和學習活動設計中出現了尊崇西方文化、貶低中國文化的現象。
一些教材編者的價值觀育人意識及能力有待提升,缺乏價值觀育人與專業(yè)教育相結合的理解和認識,難以把握思政教育的時代性及思想深度。教材從策劃階段未規(guī)劃思政內容的融入策略,缺少頂層設計和體系化構建,缺乏整體性思維,設計的學業(yè)評價體系未與價值觀育人維度匹配。
三、課程思政導向下價值觀融入高職教材的策略
(一)踐行知識傳授與價值觀育人相統一的高職教材編寫理念
基于課程思政的目標要求,高職教材從策劃編寫階段就規(guī)劃思政內容的融入,踐行知識傳授與價值觀育人相統一的教材編寫理念。
教材在進行內容編排時,須以整體性思維對待價值觀育人問題,有效整合課程思政教育資源,通過將知識與價值、知識與信仰相結合,實現知、情、意、信、行等教學目標的有機統一,不僅注重知識與技能層面的教學開展,而且注重教材知識內含的文化與價值屬性,使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高職教材設計可多采用現實情境素材,在生活情境、生產情境中展示真問題、真操作,搞好實習實訓。學生通過日常學習和拓展的教學實踐活動,運用課程知識開展真實性的社會問題解決實踐,將主人翁意識、社會責任感、家國情懷和奉獻精神等價值觀作為知識運用與問題解決的價值取向或標準。價值觀育人便得以內在地、有機地融入這一過程,充分挖掘課程知識的社會價值。只有實現知識的社會價值,關心并服務社會發(fā)展,高職學生才能增強社會責任感、職業(yè)成就感等,進而從內心油然而生一種利用這門知識去報效祖國的志向。期間,社會導向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便得以自發(fā)地融入與生成,課程思政導向下的價值觀育人過程也由此得以充分實現。
教材內容高度重視知識、數據、案例的及時更新,并需要積極關注知識在社會現實中的轉化與應用,除了講清知識本身,還要講清知識的價值,即這門學問在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其能幫助人類認知或解決哪類問題、與國家的未來發(fā)展有何關聯等。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親歷解決社會發(fā)展的問題,自發(fā)地生成社會性情感,實現個體與社會的協調、平衡,促進學生從個體自我走向共同體的成長。
踐行知識傳授與價值觀育人相統一的教材編寫理念要求高職教材編寫者要有高觀點、高站位,既要將價值觀教育置于國家與社會的橫向維度中,揭示專業(yè)知識與民族復興、社會進步的內在關聯,培養(yǎng)學生的四個自信,又要置于歷史與現實的縱向維度中,展現專業(yè)發(fā)展過程中相關專家、工匠勇于探索、精益求精、積極進取的精神品質,以榜樣的力量感召、教育學生自覺踐行愛崗敬業(yè)、無私奉獻的職業(yè)精神,增強職業(yè)責任感,樹立崇高的職業(yè)目標。
(二)構建基于社會取向定位的高職教材課程育人框架
社會取向區(qū)別于個體、自我取向,是以社會導向的核心價值觀、道德體系等意識形態(tài)為育人訴求與結果定位,旨在實現學科性與育人性、事實性與價值性、個體性與社會性的有機整合。
從《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文件要求上看,基于不同專業(yè)教材課程在教學目標表述一致性地凸顯了社會層面價值,均指向了社會導向的核心價值觀的生成、社會責任感的樹立等。如,理工科教材課程要著力培養(yǎng)學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學高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及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
凸顯課程目標的社會維度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相關專業(yè)知識,還要求學生能夠將所學的專業(yè)知識融入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與人民幸福的進程和偉大夢想中。這就是說,這一課程目標維度不僅關注相關專業(yè)知識的獲得、相應專業(yè)思維與專業(yè)技能的發(fā)展,還要求能夠將課程知識與國家、社會、民族等建立起內在的聯系,能著眼于國家戰(zhàn)略需求及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理解專業(yè)教育的社會基礎及其社會價值,進而深度實現專業(yè)教育社會導向的育人功能。
因此,強化知識與社會內在聯系為價值觀育人融入專業(yè)教育的內部與深處提供了精準的載體,為創(chuàng)新課程思政的實踐提供了新策略,高職教材可以基于社會取向來定位專業(yè)教育的育人屬性。將增強學科課程知識與社會生活的聯系作為課程思政內容組織或設計的策略,教材可以提供充分、合適的內容與情境載體,設置知識教育與價值觀育人內在本質性的融合點或結合處,將專業(yè)教育置于更加廣闊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社會情境之中,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學科課程知識及其社會價值。
教材編寫不僅要求將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的專業(yè)教育實踐作為課程知識,而且還要求對課程知識進行在地化與情境化的社會性建構。也就是說,這一策略訴求在于將專業(yè)教育的課程內容統整、開發(fā)與轉化為與社會生活、職業(yè)生活密切相關的實際問題、話題與議題,幫助學生識別課程知識與經濟社會間的內在聯系,進而使社會導向的意識形態(tài)具有了意向性載體與內容性中介。在這一過程中,高職教材編者的“轉化”功夫就顯得尤為重要,也大有可為。
教材將專業(yè)教育的課程內容選擇、組織與設計融入社會情境之中,使課程知識能夠與社會發(fā)展的需求、方向等形成廣泛聯系。這一策略的實施,一方面增強了課程知識的社會性、生活性與情境性,另一方面將課程知識轉化為學生能應用到社會的實踐資源。同時,需要強調的是,增強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的聯系須秉持少而精的原則,既要遴選專業(yè)教育的核心概念、關鍵原理與重要理論,又要挖掘這些內容與社會生活之間存在著真實、內在與深度的聯系,避免面面俱到、泛泛而談和生拉硬拽等情況發(fā)生。
(三)創(chuàng)新開發(fā)旨在增強價值觀育人效果的學業(yè)評價
教材編者要重視開展社會價值導向的學業(yè)評價,破除以認知取向為主導的學業(yè)評價,豐富能體現學生個體人格健全與精神境界提升等隱性效果的評價,以增加價值觀育人效果。社會價值導向的學業(yè)評價可以引導學生從國家角度、民族立場、社會維度,理解知識生產、知識運用與知識創(chuàng)造的意義與價值。
教材在評價題目設計時,應考慮安排維果茨基所說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的評價內容,多采用啟發(fā)式、探究式,倡導高職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自主探討、合作交流,驅動學生展開“個人又能夠做些什么”等社會責任、社會價值、社會意義層面的追問,增強價值觀育人的效果。
教材編寫注意評價題目要富有時代性、思想性和先進性,引導學生結合專業(yè)進行科學思考,強調教育的社會化功能,強化價值觀培養(yǎng),以“專業(yè)教育對國家、民族與社會的意義與價值”為學業(yè)評價標準,將專業(yè)知識的學習置于整個社會的立場來考察,啟發(fā)學生將客觀、理性的專業(yè)知識或技術體系與社會情境、現實世界建立起內在聯系,深刻理解專業(yè)教育與社會福祉的互動關系,以及社會責任與價值觀等的發(fā)展情況,從而深度增強課程思政導向下價值觀育人效果。
(作者單位系教育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