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江花
★《司馬光》是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材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具有開啟蒙學的價值。文言文簡潔明了而又意蘊深長,語句優(yōu)美流暢。同學們應盡力將語言、文章、文學與文化等在文言文學習中結(jié)合起來,這是文言文入門習得的關(guān)鍵一步。同學們還應在課堂學習的基礎(chǔ)上,嘗試著主動摸索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促進文言文與白話文在語文學習中的有機融合。
《司馬光》文字雖簡短,卻具有千鈞之力。全文只有兩句話30字,卻以精練的筆墨描繪出一個機智果敢的七歲男孩形象。作為小學課本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具有非常強的概括力,成功敘述了司馬光少年時的一件救人事跡。這就是文言文魅力所在:簡練。在學習《司馬光》時,在課文注釋、字詞圖畫、上下文連讀和想象補充等方面,同學們應跟隨語文老師的講解節(jié)奏,在反復學習中領(lǐng)受文言文的無窮意蘊。同時,同學們不能僅僅停留在解釋字詞和翻譯層面上,還需在老師引領(lǐng)下,兼顧文言、文章、文學和文化的交合及熔煉。
一、“開步走”:從初識字詞到動詞連用,習得歷史
身為三年級小學生,同學們應正確朗讀《司馬光》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并與現(xiàn)代文比較,以發(fā)現(xiàn)其言簡意賅的特色,從而激發(fā)對學習古文的興趣。須特別指出的是,在以前的啟蒙故事中,司馬光砸的是“缸”,而在古文中砸的是“甕”?!爱Y”是一種口小肚大的容器,收口的是“甕”,敞口的才是“缸”,“甕”通常用于裝更多的水、酒和米。落入水甕比落入水缸,更具有危險性。
文言文善用動詞,可使同學們直觀感受到故事情境和人物動作。文中通過連用一些具有強烈動感的動詞,極富感染力?!皯颉⒌?、跌、沒、棄、持、擊、破、迸、活”連用,表達了一連串動作和情狀,生動地展現(xiàn)了故事經(jīng)過,并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譬如,“水迸,兒得活”中“迸”,表明水流很大,比“涌”要快很多。筆者還發(fā)現(xiàn),讓同學們熟記這些動詞串聯(lián),并在朗讀時多用語調(diào)、停頓和節(jié)奏,能幫助大家更快、更好地背誦該文。
這篇課文因何以司馬光的名字命名呢?首先,當其他小伙伴都感到驚慌失措時,司馬光卻能冷靜果敢地舉起石頭去砸甕,這顯示了他敢作敢為的品質(zhì)。其次,這則文言文選自《宋史·司馬光傳》,證明歷史上的司馬光七歲時就已有成人風范,聽人講《左氏春秋》他非常著迷,回家他又講給家人聽。由于不斷研讀,他陶醉其中達到廢寢忘食的程度。以上事實表明,司馬光具有聰明才智,又經(jīng)不懈努力,終成杰出歷史人物。他身居高位,寫作并完成了歷史巨著《資治通鑒》。
文言文啟蒙教育不僅能提升小學生的文本朗讀和文字認知能力,更能培養(yǎng)兒童積極向上、向善救困的心性。作為首篇文言文,《司馬光》在整個小學文言文學習中具有深遠意義。在小學階段,文言文啟蒙為同學們開辟了一個新領(lǐng)域,并鋪設(shè)了一條文化通道。同學們要通過這個通道,汲取歷經(jīng)千年時空還煥發(fā)生機的中國先賢智慧,并在朗讀與認知中點燃對文言文識記和習練的熱情。
小學文言文學習并不簡單。同學們要潛心研讀,沉下心來反復吟詠,注重模擬情境,習得古代文化與語言知識,品味古文語言風格,學會情感領(lǐng)悟和深層認知,從而為將來的古文學習奠定基礎(chǔ)。
二、多次深度領(lǐng)會熟讀:在自我學習中逐漸明晰語言、品語境界
小學生學習古文,需要多次熟讀緊緊跟隨下,在自我學習中逐漸明晰語言、品悟境界。首先,通過字典自我學習,逐步提升古文修養(yǎng),方能成為“古文小達人”。比如,在熟讀“甕”這個字之后,不僅要讀其音,而且要主動查其義。同學們通過字典上的上“公”下“瓦”的字形和“甕”的“嗡嗡”擬聲的想象,可深度理解“甕”字的含義和記憶它的發(fā)聲。大家還可以對自己講解,以便加強鞏固:“公”就像肚腹?jié)L圓、聲音洪亮的老翁,而下“瓦”就是指陶器的質(zhì)地,還可以說出“陶器不倒翁”這個不錯的構(gòu)思。以上自我學習,點燃同學們對課文的探究興趣,為后續(xù)“登甕”“擊甕”“破甕”等深入學習做好了鋪墊。
在課文中,“甕”是至關(guān)重要的道具。同學們對“甕”的準確識別,不僅可以讓大家感受到漢字形意相通的美妙,還可改變對“司馬光砸缸”故事的傳統(tǒng)認知,激發(fā)學習古文的熱情。對于“甕”和“缸”的差異,同學們可以通過畫一畫“甕”和“缸”的草圖來對比,這樣可以深度明晰:若同伴掉入口小肚大的“甕”中比掉入口肚一樣大的“缸”中,危險性更大。因為“甕”口呈收束狀,像一個已稍稍拉緊的口袋;可想而知,掉入“甕”比掉入“缸”更難于沿邊緣爬出,越掙扎,反越容易嗆水而導致溺亡,所以“甕中捉鱉”這個成語表明“鱉”在“甕”中難以逃掉。
思考是學習利器。在文言文自我學習中,同學們對以上字詞的領(lǐng)會,先做到多次熟讀,并讀音正確,然后根據(jù)字形、字義拓展梳理,但不必“字字落實,句句翻譯”?!白x音正確”是學習文言文的基礎(chǔ)。只有掌握了文言字的正確讀音,像螞蟻啃骨頭一樣,更好地深入理解文言文方成為可能。
同學們只有對文言文達到熟讀成誦的水平,并主動查字典自學,才能對學習文言文中的“攔路虎”不畏懼。例如在“初步感知”“結(jié)合注釋”“聯(lián)系上下文”等方面,同學們對生僻字和不理解的地方,可參考注釋辨識和查字典進行深度學習和拓展。例如,對“司”字,可進一步拓展學習“公司”“司機”“司儀”“司令”等詞語,而“司”字所表示的復姓“司馬”可從歐陽、上官、諸葛等復姓中進行梳理。再比如,對“沒”字的讀音辨析,要結(jié)合上下文、注音和注釋去讀“m”,那么“沒水中”就表示“被淹沒在甕水之中”,而若讀作“mi”表示“沒有在水里邊”,那就無法理解了。
另外,同學們可從《司馬光》中“光持石”三字,領(lǐng)略司馬光“智勇”雙全。當看到同伴落入甕中,他冷靜思考并迅速找到解決辦法。司馬光舉起一塊大石頭,用力向甕的底部砸去。在持石砸甕過程中,司馬光必須注意位置,不能太往上,只有在甕底上方,才能讓水迅速流出。同時,他也不能使用小石頭,砸時要順著偏下的方向用力,以免傷到水中的同伴。因為思考周全,同學們對司馬光的智慧與勇氣才會從心底里贊嘆不止。而從“群兒戲于庭”這句,同學們可模仿出“群兒戲于田”“群兒戲于園”“群兒戲于院”等,通過詞語置換,還可以誘發(fā)同學們創(chuàng)作文言句的學習興趣。
三、文學及文化高度:在想象中“悟情、認知相依從”
學習《司馬光》時,同學們還要借助“想象”來提升“悟情”和“認知”能力,通過“悟情、認知相依從”進一步認識文言文的文學及文化高度。這種“想象”是非常重要的情感與思想體驗。筆者曾讓學生們想象,那個最終得以生還的“一兒”會對司馬光說些什么。一學生答說,獲救“一兒”說:“司馬光,你的智慧和勇氣救了我,感謝你賦予我第二次生命?!蔽屹澰S地說:“你的‘悟情能力好高,讓人驚嘆!”
筆者隨后又提出新要求,讓同學們轉(zhuǎn)換角色,以司馬光或同伴身份,用自己的語言講述這個故事。這種創(chuàng)新講述方式激發(fā)了思維,大家從最初的直譯轉(zhuǎn)變?yōu)榘l(fā)揮想象和角色變換講述故事,還添加了輔助動作。多樣化的講述,讓同學們興趣盎然,多次講述實踐提高了大家對故事的情感理解和情趣發(fā)掘。文言文識記、誦讀能實現(xiàn)文學及文化方面的修煉:道德、教養(yǎng)與美。
在小學生的文言啟蒙學習中,同學們要從《司馬光》開始,培養(yǎng)自身的文化理解和認知能力?!端抉R光》帶來的啟示既包含“沉著鎮(zhèn)定”“機智勇敢”,還有“打破常規(guī)”的思維意義。
《司馬光》簡潔明了,贊頌了超常思維,強調(diào)了人的道德品質(zhì)、智慧膽識的重要性,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這些對同學們的成長都具有啟示作用,有助于進一步培養(yǎng)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