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是傳統(tǒng)撥弦樂器,距今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屬于八音中的絲。古琴文化源遠(yuǎn)流長,博大精深。作為古琴愛好者,想學(xué)好古琴就需要掌握相關(guān)的樂理知識。律學(xué)理論是歷代樂家智慧的結(jié)晶,是打開傳統(tǒng)音樂文化核心內(nèi)容的金鑰匙,更是古琴音樂學(xué)習(xí)實(shí)踐中堅(jiān)實(shí)有力的理論保障?!叭謸p益律”與“旋宮理論”即為律學(xué)的基石。
1 三分損益律與十二律呂
生律法,在音樂理論中,是指生成音律的方法。古琴最常用的生律法是“三分損益律”。春秋后期《管子·地員》(以下稱《地員》)記載:“凡將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開以合九九,以是生黃鐘小素之首以成宮。三分而益之以一,有百為八,為徵。不無有,三分而去其乘,適足以是生商。有三分而復(fù)于其所,以是成羽。有三分去其乘,適足以是成角”。意思是:確立五音先要將一根弦或管進(jìn)行三等分,通過三的四次方運(yùn)算得數(shù)作為黃鐘弦長,這個音就是宮;宮益一得徵;徵損一得商;商益一得羽;羽損一得角。五音按照弦長短排列為“徵羽宮商角”,徵音最低,角音最高,宮音居中。將一個音組里的音與十二地支相對應(yīng),分成十二份,這十二個音即為“十二律”。各律之間互有一定音程關(guān)系,且每個音律都有一個特定名稱,分別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yīng)鐘[1]。
《地員》的生律法是先益后損的,計(jì)算方式以八十一為黃鐘依次先益后損,得到十二律,即:黃鐘;倍林鐘(由黃鐘三分益而來);太簇(由倍林鐘三分損而來);倍南呂(由太簇三分益而來);姑洗(由倍南呂三分損而來);倍應(yīng)鐘(由姑洗三分益而來);蕤賓(由倍應(yīng)鐘三分損而來);大呂(由蕤賓三分益而來);夷則(由大呂三分損而來);夾鐘(由夷則三分益而來);無射(由夾鐘三分損而來);仲呂(由無射三分益而來)。
將此十二律按弦長由長至短(即音高由低到高)排列結(jié)果就是:倍林鐘、倍南呂、倍應(yīng)鐘、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夷則、無射。
《地員》篇里,緊挨著“凡將起五音”前面有一段話:“凡聽徵,如負(fù)豬豕,覺而駭;凡聽羽,如鳴馬在野;凡聽宮,如牛鳴窌中;凡聽商,如離群羊; 凡聽角,如雉登木以鳴,音疾而清?!奔航?jīng)明白地指出了五音序列,并指明了角音最高,宮居中央。為什么在《地員》中論五音呢?原來“地員者,土地高下,水泉深淺,各有其位”。古人把五音的高低與泉水深淺聯(lián)系起來,認(rèn)為皆是自然之聲?!兜貑T》開篇即說:“夫管仲之匡天下也,其施七尺……見是土也,命之曰五施。五七三十五尺,而至于泉,呼音中角……見是土也,命之曰四施,四七二十八尺,而至于泉,呼音中商……見是土也,命之曰三施,三七二十一尺,而至于泉,呼音中宮……見是土也,命之曰再施,二七十四尺,而至于泉,呼音中羽……見是土也,命之曰一施。七尺而至于泉,呼音中徵?!蔽逡舻母呦乱选案饔衅湮弧绷?。用三分損益生律法的數(shù)理計(jì)算,必定是先益后損才能得出“徵濁”“角清”以及宮居中央的五音序列。所以說《管子》這個以徵為最低音的五聲音階,當(dāng)是最早的五弦古琴五音弦法排列之序。
司馬遷的《史記·律書》關(guān)于律數(shù)是這樣記載的:“九九八十一以為宮;三分去一,五十四以為徵;三分益一,七十二以為商;三分去一,四十八以為羽;三分益一,六十四以為角?!蔽逡舭凑障议L短排列為“宮商角徵羽”,宮音最低,羽音最高,角音居中。計(jì)算方法是以八十一為黃鐘,先損后益得出十二律[2]。
即:黃鐘;林鐘(由黃鐘三分損而來);太簇(由林鐘三分益而來);南呂(由太簇三分損而來);姑洗(由南呂三分益而來);應(yīng)鐘(由姑洗三分損而來);蕤賓(由應(yīng)鐘三分益而來);大呂(由蕤賓三分益而來);夷則(由大呂三分損而來);夾鐘(由夷則三分益而來);無射(由夾鐘三分損而來);仲呂(由無射三分益而來)。
將推算出的十二律按弦長由長至短(即音高由低到高)排列結(jié)果就是:黃鐘、太簇、姑洗、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yīng)鐘、半大呂、半夾鐘、半仲呂。
以上兩種生律法中,《管子》先益后損得到的五音弦長比《史記》先損后益得到的弦長長一倍,因此音高低了八度。
無論是先損后益還是先益后損,這種生律法所生出的各種音都是由出發(fā)律向上純五度或向下純四度而生,自出發(fā)律至所生律共計(jì)八律(包括首尾),如“黃鐘生林鐘”黃鐘是第一律,林鐘是第八律;“大呂生夷則”大呂是第二律,夷則是第九律……所以,三分損益法又稱“隔八相生”。
2 旋宮理論
唐朝武則天敕撰的《樂書要錄》七聲相生法是這樣記載的:宮生徵,徵生商,商生羽,羽生角,角生變宮,變宮生變徵。凡欲解七聲相生者,當(dāng)先以十二律管依辰位布之。從一律為首者即為宮,又左旋數(shù)至八即是徵,從徵數(shù)至八即是商,從商數(shù)至八即是羽,從羽數(shù)至八即是角,從角數(shù)至八即是變宮,從變宮數(shù)至八即是變徵,此合于律呂相生法。
《隋書·萬寶常傳》云:“具論八音旋相為宮之法,改弦易柱之變。為八十四調(diào),一百四十四律,變化終于一千八百聲。”古代以十二律對應(yīng)五音或七音,每一律都可以作為宮音。宮音的改變即為調(diào)高的變移。那么十二律就可以有十二個不同的宮音。宮音每改變一次,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或七聲音階(宮商角中徵羽和)的各音就隨之改變,這種形式叫“旋相為宮”也稱“旋宮”?!杜f唐書·祖孝孫傳》有載:以十二月各順其律,旋相為宮,制十二樂,合三十二曲,八十四調(diào)……。
唐代的旋宮理論中,有“順旋”“逆旋”兩種旋宮方式,到了宋代又有了“右旋”“左旋”兩種說法,二者實(shí)為同一內(nèi)容。如圖1所示。
旋宮右旋法(順旋):
以黃鐘均為例,內(nèi)圓宮音右旋對準(zhǔn)外圓的黃鐘律,宮在黃鐘。商音到宮音是三律,得商音在太簇;商音到角音是三律,得角音在姑洗;角音到變徵(中)是三律,得變徵(中)在蕤賓;蕤賓到林鐘是兩律,得徵音在林鐘;徵音到羽音是三律,得羽音在南呂;羽到變宮(和)是三律,得變宮(和)在應(yīng)鐘。
將內(nèi)圓宮音右旋對準(zhǔn)外圓姑洗律,宮在姑洗,依次排列為蕤賓是商;夷則是角;無射是變徵;應(yīng)鐘是徵;大呂是羽;夾鐘是變宮[3]。
依照這樣的宮音右旋法,可依次得出十二律構(gòu)成的五調(diào)或七調(diào)。宮音右旋,由黃鐘到應(yīng)鐘旋完十二次也就是一圈后便可得到十二個同宮系統(tǒng)。
十一月黃鐘均:黃鐘為宮,太簇為商,姑洗為角,蕤賓為變徵,林鐘為徵,南呂為羽,應(yīng)鐘為變宮。
六月林鐘均:林鐘為宮,南呂為商,應(yīng)鐘為角,大呂為變徵,太簇為徵,姑洗為羽,蕤賓為變宮。
正月太簇均:太簇為宮,姑洗為商,蕤賓為角,夷則為變徵,南呂為徵,應(yīng)鐘為羽,大呂為變宮。
八月南呂均:南呂為宮,應(yīng)鐘為商,大呂為角,夾鐘為變徵,姑洗為徵,蕤賓為羽,夷則為變宮。
三月姑洗均:姑洗為宮,蕤賓為商,夷則為角,無射為變徵,應(yīng)鐘為徵,大呂為羽,夾鐘為變宮。
十月應(yīng)鐘均:應(yīng)鐘為宮,大呂為商,夾鐘為角,仲呂為變徵,蕤賓為徵,夷則為羽,無射為變宮。
五月蕤賓均:蕤賓為宮,夷則為商,無射為角,黃鐘為變徵,大呂為徵,夾鐘為羽,仲呂為變宮。
十二月大呂均:大呂為宮,夾鐘為商,仲呂為角,林鐘為變徵,夷則為徵,無射為羽,黃鐘為變宮。
七月夷則均:夷則為宮,無射為商,黃鐘為角,太簇為變徵,夾鐘為徵,仲呂為羽,林鐘為變宮。
二月夾鐘均:夾鐘為宮,仲呂為商,林鐘為角,南呂為變徵,無射為徵,黃鐘為羽,太簇為變宮。
九月無射均:無射為宮,黃鐘為商,太簇為角,姑洗為變徵,仲呂為徵,林鐘為羽,南呂為變宮。
四月仲呂均:仲呂為宮,林鐘為商,南呂為角,應(yīng)鐘為變徵,黃鐘為徵,太簇為羽,姑洗為變宮。
旋宮左旋法(逆旋):
十一月黃鐘:九月無射為商,七月夷則為角,五月蕤賓為變徵,四月仲呂為徵,二月夾鐘為羽,十二月大呂為變宮。
十二月大呂:十月應(yīng)鐘為商,八月南呂為角,六月仲呂為變徵,五月蕤賓為徵,三月姑洗為羽,正月太簇為變宮。
正月太簇:十一月黃鐘為商,九月無射為角,七月夷則為變徵,六月林鐘為徵,四月仲呂為羽,二月夾鐘為變宮。
二月夾鐘:十二月大呂為商,十月應(yīng)鐘為角,八月南呂為變徵,七月夷則為徵,五月蕤賓為羽,三月姑洗為變宮。
三月姑洗:正月太簇為商,十一月黃鐘為角,九月無射為變徵,八月南呂為徵,六月林鐘為羽,四月仲呂為變宮。
四月仲呂:二月夾鐘為商,十二月大呂為角,十月應(yīng)鐘為變徵,九月無射為徵,七月夷則為羽,五月蕤賓為變宮。
五月蕤賓:三月姑洗為商,正月太簇為角,十一月黃鐘為變徵,十月應(yīng)鐘為徵,八月南呂為羽,六月林鐘為變宮。
六月林鐘:四月仲呂為商,二月夾鐘為角,十二月大呂為變徵,十一月黃鐘為徵,九月無射為羽,七月夷則為變宮。
七月夷則:夷則自為當(dāng)月之宮,五月蕤賓為商,三月姑洗為角,正月太簇為變徵,十二月大呂為徵,十月應(yīng)鐘為羽,八月南宮為變宮。
八月南宮:南呂自為當(dāng)月之宮,六月林鐘為商,四月仲呂為角,二月夾鐘為變徵,正月太簇為徵,十一月黃鐘為羽,九月無射為變宮。
九月無射:七月夷則為商,五月蕤賓為角,三月姑洗為變徵,二月夾鐘為徵,十二月大呂為羽,十月應(yīng)鐘為變宮。
十月應(yīng)鐘:八月南呂為商,六月林鐘為角,四月仲呂為變徵,三月姑洗為徵,正月太簇為羽,十一月黃鐘為變宮。
引用
[1] 吳楓.簡明中國古籍辭典[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
[2] 郭齊,尹波.朱熹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3] 顧梅羹.琴學(xué)備要:手稿本[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藍(lán)文彤(2000—),女,山東青島人,本科,就職于天津七弦琴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