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儒林外史》是我國清代的一部諷刺小說,其中塑造了一大批儒林人士形象,并且借由他們?yōu)槲覀冋故玖耸謴V闊的社會圖景。其中具有俠士身份的小人物在一群讀書人之中顯得十分特別,他們與儒士們交好,但又不屬于這一群體,游離于儒林之外。這些俠士與儒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寄托了文人的理想。本文將通過對文中的真假俠士進行對比,來探討作者在俠士身上所表現出的個人理想。
[關鍵詞] 《儒林外史》" 鳳鳴岐" 張鐵臂" 俠士" 吳敬梓
[中圖分類號] I10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4)36-0063-03
俠士在中國歷代的文學作品中是經常會出現的形象,他們鋤強扶弱、無私助人、武藝高強,這些大概是留給讀者的基本印象。中國文學作品中出現的對于俠士最早的描述是在韓非子的《五蠹》中的“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由此可見,在韓非子那個時代俠士的形象就已經和武功有著密切聯系了。但是韓非子對于俠士是持有否定態(tài)度的,由把他們列入五種蛀蟲之中就可見一斑。之后不同時期的文學作品中都不斷出現俠士形象,總是會把俠士描繪成俠肝義膽、鋤強扶弱的人物,使得俠士這一形象慢慢變得正面起來。比如說司馬遷的《史記·游俠列傳》和成書于唐代的唐傳奇中所描寫的俠客形象都對此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在《儒林外史》這樣一部描寫儒林人士的書中,其中的俠士描寫為這部書增添了更多的趣味性和奇幻的色彩。在作者吳敬梓的描寫中,這些俠士們都是武藝非凡、行俠仗義的江湖人士,但是他們又與書中的儒士們來往密切,并不是不問世事的世外之人。書中的一些儒士甚至十分渴望結交這些俠士們,正是由于這些儒士的仰慕,產生了一些投機取巧之人,從而出現了假俠士,即張鐵臂。當然書中也描寫了許多真?zhèn)b士,其中最為典型的便是鳳鳴岐。雖然俠士經常幫助下層人民,救人于水火,但有時也會行為大膽、違反法律,作者仍然對這種行為不乏贊美之詞。正是這種復雜又鮮明的對比,讓我們更加能感受到儒林中俠士形象的復雜,我們將會把這兩位真假俠士進行對比分析,一同探討《儒林外史》中的俠士形象。
一、武藝高強的奇人異事
對于俠士形象最早的描述出自韓非子的《五蠹》:“俠以武犯禁”??梢?,俠士從先秦時期就與武藝聯系在了一起。之后各個朝代的文學作品中的俠士形象基本沿襲了這一傳統。在《儒林外史》中,吳敬梓同樣塑造了這種傳統的俠士形象,他筆下的俠士同樣個個都是武藝高強。就連同冒充真?zhèn)b士的假俠士張鐵臂,同樣擁有著一身好武藝,雖然有他自夸的成分,但是從他的種種事跡來看,就算張鐵臂并沒有他所說的那樣高的武藝,但也可以說是身強體壯、靈活矯健,比那些生活在儒林之中的讀書人要厲害上不少。
張鐵臂介紹自己說:“晚生的武藝盡多,馬上十八,馬下十八,鞭、鐧、鐹、錘、刀、鎗、劍、戟,都還略有些講究。”[1]張鐵臂這番話不知真假,但是確實是這些話使得儒士們把他視作武藝高強的世外奇人,而在眾人聚會之后,張鐵臂以豬頭冒充人頭的時候,也可以顯現出他的武藝?!暗搅硕牒?,忽聽房上瓦一片聲地響,一個人從屋檐上掉下來,滿身血污,手里提了一個革囊。”[1]能夠直接從房檐上下來,而且沒有絲毫損傷,在婁家的兩位公子看來,也是一番神通。何況張鐵臂還帶著一顆血淋淋的“人頭”,更加讓婁家的兩位公子認為他是豪俠一樣的人物。這個書中的假俠士尚且如此,更不必說作者重點描繪的真?zhèn)b士了,書中鳳鳴岐有多次機會得以展現自己的武藝。
鳳鳴岐一出場就顯示了他非比尋常的本領。秦中書評價他道:“他若是趲一個勁,哪怕幾千斤的石塊,打落在他頭上、身上,他會絲毫不覺得。”從旁人的話語中,我們就大概可以知道這位鳳四老爹是怎樣的一個人物。之后鳳鳴岐在“壯士高興試官刑”的章回中,一連弄斷了三副夾棍,可見之前秦中書對他的評價不虛。他是一位有真本領在身的武林高手。之后他又與胡八比武藝,反而讓胡八傷了腳。無論是從他人語言的側面描寫,還是從鳳四老爹個人事跡的正面描寫,都讓讀者們在書中見到了一個真正擁有好武藝的俠士。
當然,能夠被人稱作為俠士,僅僅是武藝高強是不夠的。如果只是一個武藝高強之人,是不夠稱之為俠的,那些儒生們也不會對于他們如此看重。儒生之所以與這些人好好相與,是因為他們身上有俠氣才擔得起“俠士”這二字。俠士身上所體現出的俠之精神才是俠士的根本所在。
二、行俠仗義的正義之士
金庸曾經說過:“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句話,基本上說明了何為俠。簡而言之,就是能夠為國為民做事的一腔忠肝義膽之人才能夠稱之為俠。以這樣的標準我們再來看看《儒林外史》中的這兩位真假俠士。一開始的俠士身份的肯定也是因為他們自己的義氣之舉。
首先是假俠士張鐵臂,他的出場就為權勿用這樣的下層文人解決了小麻煩,就是連同讀者都被吳敬梓這樣的寫法騙了過去,以為張鐵臂真是一位樂于助人的真?zhèn)b士。雖說權勿用絕對不是楊執(zhí)中口中那樣具有“管、樂的經綸,程、朱的學問”的人,他無非是想要相與達官貴人,好讓自己生活好過一些的下層士人。他并沒有做什么傷天害理的事情,所以碰到張鐵臂這樣愿意伸出援手之人也情有可原,也讓讀者更加容易認為張鐵臂是個愿意助人的真?zhèn)b客。之后又在眾人面前展示了他的武藝,更加坐實了這種形象。最后的終極翻轉,讓讀者感到又驚又喜。
“內中走出一個人來,頭戴一頂武士巾,身穿一件青絹箭衣,幾根黃胡子,兩只大眼睛,走近前,向那官說道:‘老爺,且請息怒。這個人是婁府請來的上客。雖然沖撞了老爺,若是處了他,恐婁府知道不好看相?!痹谝蝗簢葱υ挼娜巳褐校矣跒樗酥毖?,足可見張鐵臂的一點俠氣,而之后張鐵臂用豬頭冒充人頭去婁府找兩位公子討銀子的時候用的借口也是符合他這一個“俠士”身份的。“我生平一個恩人,一個仇人。這仇人已銜恨十年,無從下手,今日得便,已被我取了他首級在此。這革囊里面是血淋淋的一顆人頭。但我那恩人已在這十里之外,須五百兩銀子去報了他的大恩?!盵1]既是報恩,也是報仇。報仇的說法既可以解釋了他手上“人頭”的由來,又顯示了他的武藝高強、快意恩仇之處;報恩的說法就簡單直接,就是要兩位公子給他銀子,讓他逃走。面對這樣一個“豪俠”的請求,早就把兩位公子嚇破了膽,只好答應張鐵臂的請求。兩公子此時“已嚇得心膽皆碎”,認為“五百金小事,何足介意?”,直等到知道了革囊里面裝的是豬頭才知道被張鐵臂騙了,而此刻張鐵臂早就已經遠遁了。俠客雖然也與儒林人士相交,但如果是真?zhèn)b客,怎會如此誆騙自己相交的人呢?張鐵臂的俠客身份也就不攻自破了。
然而書中的真?zhèn)b客鳳四老爹又是怎樣對待自己相交的朋友呢?可謂是盡心盡力了。在對待初見面的朋友落難時,他的表現與一眾官員們可謂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是直接點出其中的要害,把事情攔在了自己的身上。這樣的行為,讓讀者都為之折服。
“秦中書道:‘客犯了事,我家人沒有犯事,為甚的不唱!’大家又坐著看戲。只見鳳四老爹一個人坐在遠遠的,望著他們冷笑?!痹诒娙酥械睦湫ψ阋詤^(qū)別出鳳四老爹與那些冷眼旁觀之人的不同。“我笑諸位老先生好笑。人已拿去,急他則甚!依我的愚見,應該差一個能干人到縣里去打探打探,到底為的甚事。一來也曉得下落,二來也曉得可與諸位老爺有礙。”幾句話鞭辟入里,也為自己行義舉有了一個正當的緣由,而在得知萬中書是假冒的之后,鳳四老爹并沒有因為事情困難而棄之不顧,反而為他出謀劃策,助他脫離險境。要知道,鳳鳴岐與萬中書才見了一面啊,對于一面之交的朋友尚且能夠做到如此,可見鳳鳴岐確實是一個真正的行俠仗義的俠客。
雖然是個豪俠,但是鳳四老爹并不是一個不通人情世故的世外之人,不然也不會與一幫儒生來往了。在幫助絲客人之后,他欣然接下了絲客人的銀兩答謝,并沒有因為所謂的俠客精神而不要答謝。這也證實了這一點?!傍P四老爹沉吟了一刻,竟收了,隨分作三分,拿著對著三個差人道:‘你們這件事,原是個苦差,如今與你們算差錢罷。’”他用客人答謝的錢財給差人差錢,并沒有自己獨享,更可見鳳四老爹的手段。既是出世的豪俠,又是入世的武士,既巧妙又合理,鳳四老爹這個俠客形象已經被作者刻畫得入木三分。
三、美好期盼化身的真假之士
在中國歷代古典小說中,俠客的身份也發(fā)生了許多的變化,不同于《史記》中的游俠與唐傳奇中的豪俠,在明清時期俠客更多的變作為官俠。這個時期的俠客不像以前時期的俠客那樣反對官府或者游離于朝廷之外,反而與官府走得十分親近,甚至主動地被官府利用,在這樣的情況下行俠義之士。吳敬梓在寫一群儒林之士的書中就是刻畫了這樣與官府儒生交往甚密的俠客形象[2]。一群俠客這一形象本身寄托了作者自身的美好愿望與期盼,正是這樣的愿望和期盼使得書中的儒林人士都樂于與俠士們結交,通過這些俠士們尋找儒林中不常見的古道熱腸。
書中的假俠士張鐵臂稱自己是“只是一生性氣不好,慣會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最喜打天下有本事的好漢。銀錢到手,又最喜幫助窮人。所以落得四海無家,而今流落在貴地”,把自己塑造成一個落魄俠士的形象,于是引得兩位貴公子的稱贊與敬佩,“這才是英雄本色”。正是這種俠士身上美好的品質才會得到儒林人士的垂青。
而我們的真?zhèn)b士鳳四老爹,一開始出場,就借旁人之口表明了他的義氣之處?!斑@位鳳長兄是敝處這邊一個極有義氣的人。他的手底下,實在有些講究”,并且秦中書介紹鳳鳴岐的時候,一開始提到的便是他的義,而后才提到他的武藝,可見在秦中書這樣的達官貴人心目中最看重的也是鳳鳴岐身上的義氣,而后才是武功。這種義氣才是儒林人士結交他們這些俠士的重中之重。
這些俠士具有儒士們所不具有的武力,同時具有很強的自我意識,并沒有被世俗所牽絆[3]。這些都是儒士們所不能做到的,所以儒士們愿意與俠士們交好,以緩解自己的精神空虛。所以,無論俠士的真假與否,他們本來尋求的不過是他人身上的自我期許罷了。
四、結語
老子曾經說過:“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邦觀邦,以先天觀天下。”以一個人的道德水平就可以推斷出整個國家的道德水平[4]。以《儒林外史》來看,其中的假俠士為了錢財可以去騙人,但是其中的真?zhèn)b士也會違反社會的法制,主動幫助朋友把假官變成真官,這一現象在吳敬梓描繪的儒林中并不稀奇,甚至成了一部分的潛規(guī)則。由此可見,整個社會已經世風日下,已經沒有了真儒。即使是書中描寫的真儒士也是生活得步履維艱,反而不如一些沽名釣譽之人受到他人的追逐。書中的俠士是儒士的一個鏡像,正是因為大量的下層儒生尋求不到解決之法,才會渴求有俠士的出現,然而俠士的解決之法也同樣破壞了整個儒林的風氣,使得整個儒林的道德往下沉淪。但是總體而言,俠義的精神就像人們心中的一盞明燈,總能帶給人們希望,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是儒士們的精神解藥。這樣的存在可能是人們的美好幻想,但這個幻想之中絕對包含了人民真誠而美好的心愿,也正是這份真誠造就了俠士形象。
參考文獻
[1] 吳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2] 丁仁濤.《儒林外史》中的俠士形象與名士觀念[J].語文建設,2013(26).
[3] 宮健子.儒林·武林·快活林——武士鳳鳴岐與《儒林外史》的士人理想[J].青年文學家,2020(21).
[4] 楊柳嬋.淺析《儒林外史》中的真假名士[J].經濟與社會發(fā)展,2012(6).
(特約編輯 范" 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