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萍,馬紅芳,羅書琴,楊 靜,李姍姍,李翠萍,伏秀婷
(廣元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四川廣元628000)
剖宮產是一種重要的手術分娩方式,其中留置導尿管是基礎護理操作之一。但是因為留置導尿管屬于侵入性操作,容易伴隨疼痛感、引發(fā)尿路感染、降低脫管成功率,致使患者尿潴留發(fā)生率增加。因此,需要選擇科學、合理的拔管護理措施及舒適體位,緩解患者拔管疼痛、提高舒適度及生活質量。夏孟等[1]研究顯示,對老年神經介入手術患者實施改良拔導尿管技術可有效降低拔管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诖?本研究對剖宮產患者選擇上述不同體位拔管,比較效果并深入分析,取得滿意效果?,F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21年12月1日~2022年10月31日我院產科收治的160例剖宮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剖宮產指南解讀》中剖宮產術指征;②年齡>18歲;③認知功能正常,且具備基本語言交流能力。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妊娠并發(fā)癥,如妊娠糖尿病;②存在肝、腎功能異常,如腎功能衰竭;③因主觀意識未能完成同期治療。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80例。對照組年齡22~33(28.38±1.13)歲;孕周37~40(39.09±0.35)周;受教育程度:高中38例,大專23例,本科及以上19例。觀察組年齡22~34(27.83±1.23)歲;孕周37~41(39.64±0.29)周;受教育程度:高中30例,大專35例,本科及以上15例。兩組年齡、孕周、受教育程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原則。
1.2 方法 兩組均實施改良式拔導尿管法。
1.2.1 對照組 選擇臥位。①物品準備:操作者注意保護患者隱私,準備物品包括20 ml注射器、無菌棉球、紗布、彎盤、一次性醫(yī)用氣墊。操作者佩戴無菌手套、口罩、帽子等,護理人員與患者詳細溝通,核對患者個人信息和情況,確認無誤后方可實施拔管操作。②拔管前準備:患者取仰臥位,充分暴露外陰部,將一次性坐墊置于患者臀部下方,彎盤放置外陰旁。操作者使用無菌棉球緩慢擦拭尿道口及導尿管部位,并詢問患者有無不適等情況。③拔除導尿管:導尿管氣囊內存有10~15 ml生理鹽水,操作者使用20 ml注射器將氣囊內液體抽取干凈,然后重新往氣囊內注入0.5~1.0 ml空氣,令氣囊表面光滑。囑患者做小便動作,操作者順勢緩慢往外拔出導尿管,將導尿管放入彎盤中,擦凈外陰。隨后,使用紗布擦拭尿道口,再次消毒。
1.2.2 觀察組 選擇蹲位?;颊甙纬龑蚬艿牟襟E與對照組相同,但是拔管前由臥位轉變?yōu)槎孜?即為由護理人員協助患者蹲于操作臺面上,在對應外陰下方放置醫(yī)用墊。注意事項:拔管前,操作者將導尿管在尿道內輕輕轉動,防止導尿管與尿道黏膜發(fā)生粘連;拔管時,抽凈導尿管氣囊內液體,防止因氣囊內液體未抽盡而造成拔管困難;拔管過程中,如患者出現劇烈疼痛或出血等癥狀,立即停止操作,不可暴力操作,以免造成尿道黏膜損傷。護理措施:①體征監(jiān)測。術后密切監(jiān)測患者意識狀態(tài)、神志和血壓變化并做好記錄,如發(fā)現異常,應立即通知主治醫(yī)師。②健康教育。護理人員結合剖宮產和導尿管拔除相關知識給予患者個性化健康教育,每次20 min,1次/d,并于健康教育過程中隨機提問患者,針對患者疑問及時解惑,確?;颊吣軌蛎鞔_掌握剖宮產預后護理等相關知識點。③心理護理。心理咨詢師每日與患者交談15 min,評估現階段患者心理狀態(tài),并告知影響心理狀態(tài)的因素,如產后身體泌乳素較高,抑制孕激素和雌激素分泌,導致內分泌失調,可結合我院既往治療成功案例給予針對性心理護理。當患者主述疼痛時,護理人員需耐心與患者分析疼痛原因,如個體因對治療及疾病的懷疑和恐懼感產生疼痛感,可適當轉移患者注意力,以緩解疼痛感。
1.3 觀察指標 ①尿潴留、脫管:由護理人員記錄并比較兩組尿潴留發(fā)生率及脫管成功率。②臨床恢復時間指標:由護理人員詳細記錄并比較兩組臨床恢復時間指標,包括拔除導尿管時間、首次離床時間及住院時間。③疼痛評估:護理人員使用行為疼痛評分量表(BPS)評估兩組脫管時及首次排尿時疼痛情況,包括面部表情、肢體活動和治療適應性3個條目,每個條目1~10分,分數越高表明疼痛感越強。量表Cronbach′s α為0.864,評定信度與重測效度均為0.852,信效度較好[2]。④生活質量:護理人員使用生活質量量表(QOL)于入院當日、出院前1 d評估兩組生活質量,包含日常生活、社會關系、經濟狀況、健康狀況4項評價指標,每項評價指標各包含10項評價題目,每項題目1~10分,分數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量表Cronbach′s α為0.876,信度為0.864,信效度較好[3]。
2.1 兩組尿潴留、脫管情況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尿潴留、脫管情況比較[例(%)]
2.2 兩組臨床恢復時間指標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恢復時間指標比較
2.3 兩組脫管時、首次排尿時BPS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脫管時、首次排尿時BPS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入院當日、出院1 d QOL評分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入院當日、出院1 d QOL評分比較(分,
3.1 對尿潴留、脫管情況及臨床恢復指標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尿潴留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脫管成功率高于對照組(P<0.05),臨床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與李荔等[4]研究相似。說明改良式拔導尿管不僅能夠鍛煉患者膀胱能力,促使膀胱功能快速恢復,提高自然排尿成功率,還可防止患者出現尿潴留及排尿困難等并發(fā)癥。分析原因:從解剖學角度出發(fā),女性尿道較短,且因特殊生理結構,增加了細菌在尿道口定植的發(fā)生率。導尿術屬于侵入性操作,隨著導尿管留置時間延長,逆行進入尿道、膀胱的細菌會導致尿路感染發(fā)生率升高。加之患者受手術麻醉等因素影響,術后惡露量較多,機體抵抗力下降后,細菌容易在尿道中繁殖,影響脫管成功率[5]。改良式拔管法使氣囊輕微充盈,保持氣囊乳膠平整光滑,不致形成皺壁,減少了對尿道黏膜的機械性刺激,同時還順應了排尿的生理過程。下蹲體位在排尿中的作用為肛提肌收縮時能夠將盆底向上托起進入盆腔,為尿道提供堅實靠板,實現快速拔除導尿管,減少尿潴留發(fā)生[6-7]。加上護理人員對患者體征及心理等系統(tǒng)化、全方面照護,提升了患者治療積極性與配合度,縮短患者恢復時間,促進康復[8]。
3.2 對疼痛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絕大多數剖宮產術后患者拔除導尿管時產生劇烈疼痛感是由于膀胱充盈和儲存尿液過程中發(fā)生相互作用,使得尿道內壓力隨著膀胱容量增加,產生劇烈疼痛感。同時,由于尿道位于陰道前壁上方,所以陰道前壁支持結構直接影響尿道支撐,并且加上常規(guī)拔管氣囊癟陷,表面形成皺壁,氣囊表面殼垢及尿晶體附著,導尿管與尿道摩擦系數增加,拔管時刺激尿道,反射性使尿道括約肌強烈收縮,尿道關閉,從而使摩擦系數加大,導致尿道黏膜損傷出現疼痛感。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脫管時、首次排尿時,觀察組BP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出院前1 d,兩組QOL評分均高于入院當日(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改良式拔導尿管法一方面提供了尿道靜息張力和輔助支撐,另一方面在腹壓增加時快速收縮。下蹲時刺激膀胱儲尿神經,經生理膀胱膨脹導致骨盆神經傳入沖動釋放。經過會陰部神經核突觸,會陰部神經傳出沖動導致尿道外括約肌收縮。同時,副交感神經節(jié)后神經元信息傳遞抑制,從而抑制逼尿肌收縮,利于尿液儲存,降低拔管時的疼痛感,間接提升了生活質量[8-9]。通過醫(yī)患緊密合作和互動,盡可能滿足患者治療需求,增加了患者配合度,從而降低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與常規(guī)拔導尿管法相比,蹲位改良式拔導尿管法可降低剖宮產術后患者尿潴留發(fā)生率,提升脫管成功率,有效促進機體預后康復,縮短治療周期,減輕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質量。但是由于時間和條件限制,干預時間較短、樣本量較小,有待在后續(xù)研究中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