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千飛
《魯迅精講》:“阿Q其實是一個沒有思想的行尸走獸,他的滑稽,就主要表現在把別人的思想當作自己的思想,他的更深刻的悲劇,也就在于這種靈魂的被馴化、被剝奪而導致的空虛,在于他和同類之間因為這種空虛而相互隔絕,沒有同情心,在于他根本就沒有自己的清醒的生存目標。”面對這一個人物,如何實現立德樹人的文本解讀目標呢?
一、明晰文本解讀的教學需要,保證清醒教學觀
注重整體教學是宏觀的教學和教學的宏觀,對教學之“森林”建設富有指導意義,以實現教學的整體推進和編序落實,迅速擴大語文教學面。當我們進行單文教學時,要保證清醒教學觀,清醒地認識到文本解讀的立德樹人必要,拋棄概念化的說教教學,促成形象性解剖的語文教學發(fā)生,避免夾心飯和空心化,實現立德樹人教學完成的生動性。文本解讀需要微處的感動和形象的感化,把打動人心的各種形象之“微”建立起來,微處建宏。將魯迅、茅盾、沈從文、錢鐘書、蕭紅……所描寫出來的一個個具體而豐厚的形象站立起來,讓語文之海有鯨魚、海豚、小丑魚……的熱鬧。
二、熟悉文本解讀的教學指導,保證解讀整體感
利用單元導語建立整體感,借助學習提示開展文本解讀,本來就是教材編者之意和語文教學的必需,以實現立德樹人功能。
(一)跟著單元導語找依據
以《阿Q正傳(節(jié)選)》所在單元為例。
1.單元導語展現了編者的人文思想、編輯視野和教學追求,是編者為落實語文課程標準所作的努力,是編者對單元教學的回應。
2.單元導語分三個段落,各有目的,各有側重。第一段,明確說明了現當代文學的產生和意義,這對學生把握整體很重要。第二段,一、選文界定,范圍;二、闡明學習價值。第三段,學習和教學的建議。
3.指引語文教學回到閱讀原點,以個性化的解讀展開,實現立德樹人的美學努力。
(二)依照學習提示找方法
“學習提示”提供了介入文本解讀的方式,提供了實現立德樹人功能的立足點。
1.引發(fā)有效注意,使學習進入被注意的了解自覺。每一篇選文都有其獨特的分量,文本解讀中的文本分量認知可引起有效注意,《阿Q正傳》的學習提示從現代當文學中、在魯迅作品中、在世界范圍內等角度指明了此文是現代文學史上的小說經典名篇、魯迅的代表作、具有世界意義的杰出作品。
2.引向目標設置,使學習進入被目標化的透徹分析。每一篇文章的文本解讀都要獨立擔當其在學科素養(yǎng)培養(yǎng)中的任務與作用,學習提示指明了“辛亥革命”“漫畫的夸張手法”“阿Q”及其“精神勝利法”“啟蒙思想”等關鍵詞式的文本解讀目標,結合“什么、怎么、為什么”等提問詞可以較好地形成文本解讀的目標。
3.注入方法航向,使學習進入被方法化的探索路徑。學習提示敘述了“閱讀《阿Q正傳》(節(jié)選),要對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國歷史和魯迅致力于改造國民性的思想有所認識”之后,有三個屬于《阿Q正傳》(節(jié)選)文本解讀的學習方法提示:一、分析啊Q思維性格特征,挖掘其內涵。二、從形象、語言、藝術手法三個角度分析作品的悲劇意味。三、從深層次的角度分析其意義和價值。
三、強化文本解讀的教學意義,保證解讀啟發(fā)性
(一)人物——以歷史視野還原文本解讀的覺醒需求
1.阿Q是誰?阿Q不獨是姓名籍貫有些渺茫,連他先前的“行狀”也渺茫。未莊人之于阿Q,只要他幫忙,只拿他玩笑,從沒有留心他的“行狀”,而阿Q自己只說過:“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左右推敲,竟然不知阿Q是誰。這“不知”讓阿Q上升為一個時代或者超越時代的符號,這符號可以營造立德樹人教育的“接受”興味性前提條件。
2.阿Q有什么表現?(1)外貌——最惱人的是在他頭皮上,頗有幾處不知于何時的癩瘡疤。(2)語言——打蟲豸,好不好?我是蟲豸——還不放么?這就是阿Q不覺醒的悲劇引線。(3)心理——后來想:“現在的世界太不成話,兒子打老子……”以失敗來超越失敗,沒有丁點勝利的勝利,這精神勝利法可算是阿Q一大“亮點”了,其根子里不在于經歷了多少侮辱踐踏,而在于總會找到走向失敗的臺階,“阿Q很天真,魯迅已把他寫成頗可愛的人物了?!边@人物,外表滑稽,心理更滑稽,真為可悲。(4)動作——魯迅用輕松詼諧的筆致畫出的阿Q形象,幾乎囊括了他在普通中國人身上觀察得到的所有正反兩面的印象(某些方面仿佛吳承恩的塑造豬八戒),是‘鐵屋子里‘許多熟睡的人們的一個共名?!?/p>
(二)時代——以革命意識打造文本解讀的縱深景觀
小說背景是辛亥革命前后,在這革命中,是否真如革命者所追求的那樣,一切都迎著陽光而去呢?
1.小說寫道“這是未莊賽神的晚上。這晚上照例有一臺戲,戲臺左近,也照例有許多的賭攤?!薄罢绽闭f明這是一個深入到人們骨子里的世界,“有許多的賭攤”則給文本增加了縱深。以現在的眼光看,當時所謂的革命或多或少也像是一個賭攤。“對辛亥革命前后中國農村社會各階層有一種全景和群像的把握,準確地描寫了各色人等的生活狀態(tài)和心理特征:農民的愚昧、奴性和貧窮,鄉(xiāng)紳的橫暴與投機,舊政府官員和革命黨的沆瀣一氣,構成了一個‘世界?!笨梢姼锩钠D巨,從而為理解我們共產黨人的革命能力提供了感性認知。
2.當阿Q挨打之后,“說也奇怪,從此之后,果然大家也仿佛格外尊敬他?!薄白鹬亍眮碓从诎ご颍@恰恰是那個時代的荒謬的邏輯,其本質就是沒有尊嚴的時代?!斑@是一個充滿挫折、苦悶、幻想和彷徨的時期。這種反抗、猶疑和悲觀主義情緒表現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彷徨》中的人物身上?!睆母锩慕嵌瓤?,這樣時代必定要成為過去,魯迅的偉大在于觀察到了這個邏輯之后,并沒有失去希望,“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濒斞缸屛覀凅w會到奴顏和媚骨是革命的沼澤。
3.沒有同情心的世界必被拋棄。我們看“酒店里的人大笑了”,他們在笑同樣命運的人,沒有同情心,如阿Q、孔乙己在的時候,都充滿了快樂的氣氛。而作為讀者,我們卻半點都快樂不起來,拉開距離后,我們會發(fā)現,阿Q可能就是我們自己,掀開鐵屋子勢在必行,且要長期堅持?,F在時代已經進入新時代,但我們還是要警惕,世界還是有裝睡的人的。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