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化進程加速的背景下,文明對話作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本文從哲學角度探討了“文明對話論”的理論基礎,重點分析了“世界是不同的”和“世界是相通的”兩個哲學命題,并闡釋了它們如何為文明對話提供深刻的哲學支撐。
【關鍵詞】文明對話;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治理
【中圖分類號】B223.1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4)36-0094-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36.024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項目編號:22amp;ZD043)。
當代中國以“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的理念為指引,強調文明交流互鑒,“文明對話”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與世界和平發(fā)展的重要動力。
具體來說,“文明對話”理論[1]有兩個哲學基礎。它們分別是:世界是不同的;世界是相通的[2]。這兩個哲學基礎相互支撐、相互為用。前者解釋了“文明為何對話”,為證成文明對話的正當性提供了哲學基礎;后者解釋了“文明對話為何”,為澄明文明對話的目的性提供了哲學基礎。
一、世界是不同的:文明為何對話?
古代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同時踏進同一條河流。近代哲學家萊布尼茨說,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他們以不同的話語表達了“世界是不同的”這樣一個相同的道理。世界的不同,從空間上看,無處不在,從時間上看,無時不有。世界從來就沒有相同的兩個事物。正是事物的不同,成就了世界的萬事萬物。如若沒有這種不同,一個事物無法區(qū)別于其他事物,并最終成其為自身。就像白天不同于黑夜一樣,也就是因為這種不同,黑夜才成其為黑夜。可以說,差異性是世界的真相。沒有差異性的世界根本不是真實的世界,根本就不存在。
文明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拿世界上的文明來說,從空間上看,不僅中國文明與西方文明不同,而且儒家文明與道家文明不同、英格蘭文明與德意志文明不同。從時間上看,不僅現(xiàn)在存在著不同的文明,而且過去存在著不同的文明、將來也會存在著不同的文明。令人驚訝的是,我們必須正向地去理解并接受文明的不同。這是因為假如沒有文明的不同,就沒法產生文明對話的雙方或多方,文明對話也就無法形成并展開。正如沒有世界的不同,就沒有真實的世界本身一樣。恰是文明的不同,為每一種文明成其為與眾不同的文明創(chuàng)造了動力和條件,為文明對話提供了最真實的圖景或場域,并構成了文明對話的哲學基礎。
不可否認,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不同的民族性格和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所孕育而成的不同文明形態(tài)必然存在差異,然而差異并非必然導致沖突,面對西方主張的“文明沖突論”,中國提出“文明的繁盛與人類的進步離不開求同存異、開放包容,也離不開文明交流與互學互鑒”的理念[3]。這就緊緊抓住了文明對話的哲學基礎。因為不同,文明與文明之間就應該相互尊重、平等對話。翻開人類文明史可以看到,任何文明都不可能在自我封閉中生存下來。多樣性是文明的本質特征,不同文明應和諧共生、相得益彰,共同為人類發(fā)展提供精神動力。這種觀點不僅強調了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性,還充分肯定了文明多樣性的價值。從普遍發(fā)展規(guī)律的視角來看,文明的多樣性和互動性是推動全球共同發(fā)展的核心動力。文明若要生存下來,對話是唯一的出路。對話交流是文明的保鮮劑。通過相互尊重、平等對話以及有效管控分歧,文明間可以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形成更加廣泛和深刻的合作,推動人類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萊布尼茨說,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但在深入考察這樣一個差異性的世界中,就會發(fā)現(xiàn),同與異之間有一種深刻的張力。比如兩片不同的樹葉可以用同一個名稱“樹葉”來稱呼、命名,兩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的人可以用同一個名稱“人”來稱呼、命名。除此之外,兩個不同的人都認同做人要真誠、善良等共同價值。這也就是說,每一種文明都是美的結晶,絕無高低優(yōu)劣之分。通過“文明對話”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ōu)越。文明對話中的“對話”從來就不是“對著說”“反著說”,而是“順著說”“比著說”。“對”可以有對比、比對的意思,也可以有對立、對抗的意思。顯而易見,文明對話的“對話”應該理解為不同文明在相互對比、相互比較中表達,而不是相互對立、相互對抗中說話。如果讓不同文明在相互對比、相互比較中說話,就完全不需要擔心文明對話會產生對于其他文明的傷害或破壞,也完全沒有理由責怪文明對話的正當性。
文明對話之所以尊重差異性,是因為假若文明彼此沒有差異就無法相互區(qū)分,也無法成其為自身。常言道,“沒有差異就不能鑒別”。只有擁有差異,才能厘清邊界、做出分辨。文明對話之所以尊重普遍性,是因為假若萬事萬物彼此只有差異就無法相互溝通。對這種情況,馮友蘭表述為:“每一個個體,都必須是某一種的個體,它必定有些什么性質。不可能有一個沒有任何性質的個體。個體是一個殊相;它的性質就是寓于其中的共相。所以,在每一個體中都有殊相和共相的矛盾?!睔w納馮友蘭的觀點,最理想的狀態(tài)應當是:在差異性中呈現(xiàn)出普遍性,在普遍性中容納差異性,使差異性和普遍性總是處于一種彼此認同和接納的張力關系之中。在這種張力關系中,萬事萬物反而能更好地呈現(xiàn)自己的特殊性,并真正成其為自身。由此可見,二者并不是相互排斥、彼此對抗的。
就此而言,文明對話的使命就是在充滿差異性的世界圖景中,尤其是在普遍性與差異性之間的張力關系中去把握普遍性,普遍性與特殊性之間本沒有對抗性思維當中想象出來的那種縫隙和裂口。
中華文明正是把握了這一精髓,秉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對人類文化中順應人性要求,在與其他文明幾千年的不斷平等對話、溝通中,兼收并蓄、歷久彌新,形成了開放的體系,也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的重要滋養(yǎng)。
二、世界是相通的:文明對話是為了什么?
差異性的世界,不同而相通。如果世界是差異性,而差異性的世界沒有相通性,那么就會導致世界的割裂和孤立。并且,如果世界沒有相通性,世界的差異性很容易衍生出對立、對抗來。而只要衍生出對立、對抗,對立、對抗的雙方要么同歸于盡、要么一方消滅另一方。最后導致的結局一定是,任何事物都不能成為自身。
因此,我們既要強調世界是不同的,也就是強調哲學的基礎之一,我們還要強調世界是相通的,也就是更要強調哲學的基礎之二。這就是說,既要承認世界是差異性的,又要承認世界不同而相通。這也正是世界的深刻張力。這就像黑夜與白天不同,但黑夜和白天不同而相通,并且正是依賴這種相通,才形成了完整的、圓滿的一天。一個只有白天或一個只有黑夜的世界都是不可想象的。承認世界不同而相通,就是求同存異、管控分歧、聚同化異。唯其如此,才會有世界的完整和圓滿。這種完整和圓滿,同樣構成了生活世界的真實或真實的生活世界。
據此,可以發(fā)現(xiàn),一方面,文明的差異構成了文明對話的前提。另一方面,文明對話又進一步展示了文明的差異。文明對話的目的往深處看更是要揭示文明,盡管因差異而彼此不同,但不同的文明歸根結底是相通的。在西方,后現(xiàn)代主義認為,世界充滿偶然性、沒有一個可靠的基礎,充滿多樣化、不確定性,因此,后現(xiàn)代思想家極力質疑普遍性、同一性這樣的經典概念,拒斥任何絕對真理體系或終極性解釋,這也就是西方“文明沖突論”的依據之一。但我們認為,文明雖然存在差異,然而差異并不一定意味著沖突。雖然各種文明之間的確有過激烈的碰撞,但文明間的交流、交融則是主流和常態(tài)。正如,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起源于西方,在中國的傳播和發(fā)展過程中,基于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和社會現(xiàn)實背景,經歷一個個性化的解釋和重構過程,雖然被賦予中國特色,但這絲毫不影響馬克思主義哲學骨子里關切的是全人類的解放、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這個最大、最普遍的問題,進而又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的發(fā)展。
一般而言,“對話”往往是針對個別現(xiàn)象或問題而引發(fā),每個人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給出自己的想法或者意見,這些想法或者意見往往不由自主地隨著每個人的立場、經驗而走。這樣的問題,無論怎么努力地去回答,提供的答案都是事實性的,還不足以上升到具備普遍性的文明對話的層次。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這類對話的結果永遠也不可能通向“人類命運共同體”普遍性道路,最多只能算表達了對于某些問題的個別性意見或事實性判斷。“文明對話”應避免局限于個別性問題,而應該重點追問文明背后相通的普遍性問題。
何謂普遍性問題?牟宗三說:“凡是哲學的真理都是普遍的?!盵4]黑格爾指出:“哲學的目的就在于掌握理念的普遍性和真形相?!盵5]張世英說:“哲學之為哲學,或者說嚴格意義下的哲學,乃是源于對世界整體性把握這樣一種最大最高的普遍性問題的驚異?;蛘叩惯^來說也一樣,有了對這種普遍性問題的驚異、好奇,就意味著哲學問題的提出和哲學的產生?!盵6]普遍性是哲學的真問題、大問題[7]。甚至可以說,自從有了哲學,哲學就開始了對普遍性問題的關注。普遍性問題是哲學展開思想的入口。古希臘哲學熱心于追問這個世界的本質和本原,并將所要追問的本質和本原通通賦予了普遍性的特質。古希臘哲學相信,與相對、殘缺、有限的現(xiàn)實世界相比,普遍性代表了一種絕對的、永恒的真理。柏拉圖專門區(qū)分“真理”與“意見”,就是想要表明,理念具有普遍性,不僅通向“真理”而且就是最高的真理,而“意見”卻因為缺乏普遍性,往往陷入人云亦云的窘境,永遠達不到“真理”。亞里士多德也非常警惕“個別認識”對于普遍性的疏離,認為這種疏離必然導致對于真理和智慧的遺落。他說過:“智慧由普遍認識產生,不從個別認識得來?!薄叭魏问挛锏恼J識均憑其普遍性?!盵8]
面對全球化時代的多重挑戰(zhàn),中國倡導“人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利益高度融合,相互依存”的理念。這一理念展現(xiàn)了中國為世界和平與發(fā)展貢獻力量的崇高目標,同時彰顯了將自身發(fā)展與全球發(fā)展相統(tǒng)一的宏大視野、開放胸懷和負責任的大國擔當[9]。這一倡議的背后,就是文明對話的普遍性問題,對這一問題的回應,如果出現(xiàn)不同的答案或結論,就必須展開爭辯,直至達成或取得普遍性共識。這個時候,“對話”跳出了自我視界或自我利益,超出了世俗生活的“一己之見”,從而具有了全局性視界。
三、小結
由此可見,文明對話之所以要遠離個別性,面向普遍性,是因為哲學提示我們:面向普遍性就是遠離意見,面向真理。文明對話追求普遍性才能產生“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真理,切不要誤以為是因為文明對話追求普遍性,才導致了文明對話陷入困境。恰恰相反,文明對話陷入困境,要么是因為對話過于強調差異性而放棄了對普遍性的追求,要么是因為文明對話中混淆了普遍性的主客之分。
因此,真正的“文明對話”應該是文明之間的商談,如果在商談的過程中能夠自然地形成某些共識,很好;如果暫時不能達成某些共識,也沒有關系,可以繼續(xù)保持一種溝通和對話的關系。因為,和平、友好、平等的商談,就有達成自然而然的積極結果,正如當前中美關系上持續(xù)保持的互動一樣。
再深入考察后就會發(fā)現(xiàn),文明的同與異之間的那一種深刻的張力。相比于文明的差異性而言,文明差異性背后,其實隱藏著的就是文明的普遍性??梢?,從哲學角度來看,基于差異性而引發(fā)的文明對話,并不否定普遍性,反而在骨子里體現(xiàn)出對普遍性的尊重,準確地說,是對差異性和普遍性具有的內在張力的尊重。
當然,不同而相通,不是靜態(tài)的,而是動態(tài)前行的過程。正因為如此,文明的對話永遠是開放的;也正因為如此,我們要在不同的條件下把關于文明的開放的對話態(tài)勢保持下去。這就真正解釋了“文明為何要對話”“文明對話究竟為何”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吳根友.杜維明的“文明理論”及其展開的可能性[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21(06):23-30+281.
[2]孫偉平,A·H·丘馬科夫,鄒詩鵬,等.本土與世界:全球化中的價值觀研究與重建——“變化世界中的價值觀2022”國際學術研討會專家發(fā)言選登[J].當代中國價值觀研究,2023,44(02):5-27.
[3]劉旭.“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華傳統(tǒng)文明的轉換與發(fā)展高端對話會”綜述[J].哲學動態(tài),2021(07):126-127.
[4]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5]黑格爾.小邏輯[M].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6]張世英:哲學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7]戴茂堂,葛夢喆.論哲學的普遍性面向[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74(05):83-90.
[8]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9]范鵬,李新潮.文明互鑒論的中國文化立場[J].甘肅社會科學,2020(03):24-32.
作者簡介:
彭保林(1975.5-),男,漢族,湖北武漢人,湖北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研究生,北京師范大學人工智能倫理治理實驗室副研究員,研究方向:人工智能的倫理治理。
戴茂堂(1964.4-),男,漢族,湖北武漢人,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國際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哲學博士,研究方向:倫理學、外國哲學、美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