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化時代背景下,英語翻譯的重要性毋庸贅述。英語翻譯是經(jīng)濟交流和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通過英語翻譯,世界各國群眾可以對其他國家文化進行充分了解和欣賞,尤其是充滿智慧的中國小說和詩詞,能夠讓西方國家人民對中國的悠久歷史有深刻認知。與此同時,英語翻譯還能夠為推進文化多樣性提供助力,更好地彌補文化差異,最大程度地減少文化沖突。在進行英語翻譯實踐時,若是文化意象轉換出現(xiàn)失誤,則可能會導致中西間的誤解,從而嚴重影響雙方合作進程。鑒于此,該文主要闡述跨文化視角轉換的基本要素,探討跨文化視域下英語翻譯中的文化意象轉換策略,以供相關人士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跨文化視域;英語翻譯;文化意象;轉換技巧;有效策略;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G852;H315.9"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4)12(b)-0156-05
Study on Cultural Image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in English Translation under Transcultural Perspective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the importance of English translation should not be described again. English translation is an important medium for economic exchange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rough English translation,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can fully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 cultures of other countries, especially the Chinese novels and poems full of wisdom, which can make people in western countries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long history. At the same time, English translation can also provide help to promote cultural diversity, better make up for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minimize cultural conflicts. In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translation, if there are mistakes in the cultural image transformation, it is bound to lead to the misunderstanding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which will have a serious impact on the cooperation process. In view of this, the article mainly expounds the basic elements of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transformation, and discusses the cultural image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in English translation under the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for the reference of relevant people.
Key words: Cross-cultural vision; English translation; Cultural image; Transformation skills; Effective strategy; Cultural diffusion
眾所周知,英語翻譯是中西方國家友好交流和溝通互動的一條重要紐帶,其精準程度能夠對國家之間合作的成敗產生決定性作用。現(xiàn)如今,雖然越來越多專家學者開始高度重視研究和探索英語翻譯,但是其注意力更多集中在英語語言本身上,沒有在文化意象轉換上下功夫,從而致使英語翻譯實踐并不具備較為完善、全面的理論支撐,進而經(jīng)常發(fā)生文化意象錯位等問題,對國家之間的合作與交流產生極為嚴重影響。所以,當下十分有必要從跨文化語境出發(fā),分析英語翻譯轉換基本要素,牢固掌握轉換技巧,并對文化意象轉換策略進行針對性的探索,如此才可以為促進英語翻譯質量切實提升,為國家之間文化交流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1 跨文化視角轉換基本要素
1.1 歷史背景
在英語翻譯中,歷史背景具備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2個方面。一是其能夠對語言內容與語言表達方式產生深遠影響。因為歷史發(fā)展路徑大不相同,各國逐漸形成帶有自身鮮明特色和特征的表達習慣與語言特點。如在具體語言表達中,中西方國家存在較大差異,除詞匯與語法截然不同外,在表達習慣以及邏輯思維方式上也存在明顯差異,中國的語言注重強調整體性與情感表達,而英語語言則側重具有較強邏輯性和相對直接的表達。二是歷史背景能夠深刻影響語言的隱喻性與象征性,絕大多數(shù)語言表達中皆涵蓋習慣用語、諺語和成語等具有豐富內涵、深刻底蘊的歷史文化信息。翻譯工作者在進行翻譯的時候,若是并未重視這些表達方式背后蘊含的文化含義,非常有可能造成失真以及誤解等問題[1]。
1.2 文化背景
通過對比英語與漢語兩門語言可知,二者不管是在表達方式上,還是詞匯上,皆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性,而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文化背景截然不同。一般來說,英語具備的表音特征與漢語具備的表意性質,讓這兩種語言在對相同概念進行表達和闡述的時候,呈現(xiàn)出完全不同的風格及色彩。諺語與成語是漢語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含的歷史背景與文化內涵特別豐富,比如,“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與“捕風捉影”等,如果使用英語來直接翻譯這些表達,基本無法將原有的文化意義傳達出來。“Pandora's box”或者“Achilles' heel”是英語中的短語,如果翻譯人員對其背后的典故并未進行深入了解,直接用中文翻譯出來的內容將會導致其文化內涵喪失。除此之外,在整個翻譯處理過程中,文化背景既是對詞匯的正確選擇,又是對所使用表達方式的合理調整,還是對世界觀的深刻理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于同一概念的態(tài)度以及理解,不同文化大不相同。以“老”為例,在對“老”的認識上,中西方存在著本質上的明顯差異。在英語中,“old”這個單詞,本身帶有一定負面含義,往往會用“senior”和“elderly”代替。而在中文當中,“老”則經(jīng)常用于對人的尊稱,比如,“老先生”和“老師”等。
1.3 文化習慣
通常情況下,在中西方文化中,無論是打招呼,還是道謝,這些日常交際活動皆具有較為獨特的文化習慣。以“你吃了嗎?”這句日常用語為例,在英語文化中,一個人對另一個人這樣說,則被視為邀請對方一起吃飯;在漢語文化中,這句話僅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禮貌問候。所以,翻譯人員在翻譯這句話的時候,必須對中西方存在的文化差異進行充分考慮,盡可能避免直接翻譯,應當主動采用文化轉換策略,把“你吃了嗎?”翻譯成“how are you?”或者是“hello”。與此同時,在回應對方贊美以及夸獎時,西方文化一般是非常自然地接受并直接表示感謝,但是在中國文化中,對于表揚和夸贊,人們習慣性地選擇謙虛。翻譯人員在進行翻譯時,若是并未注意和考慮這種差異,則必然會導致尷尬情況,為此,在英語翻譯過程中,必須以文化習俗為根據(jù),對自身使用的表達方式進行適當調整,以便切實保證自己所傳達信息內容的文化適宜性及精準性[2]。
2 跨文化視域下英語翻譯中的轉換技巧
2.1 歸化翻譯技巧
2.1.1 人稱轉換
所謂人稱轉換,實際上就是指在進行語言表達過程中,將原本以某一人稱(如“我”第一人稱)敘述的內容,轉換為另一人稱(如“她/他”第三人稱)來表述的過程。 英語與漢語在人稱表達上面有著明顯差異。通過對比英語和漢語可知,前者的主語基本上都是事物,而后者的主語則大多以人為核心,注重強調人的行為。相比之下,漢語的主語大多以人為核心,注重強調人的行為。比如,“他們正要去公園”或者“我現(xiàn)在去商店”,漢語這種表達方式,往往是將人的行為凸顯出來。翻譯人員在進行翻譯的時候,需要對人稱轉換情況進行充分理解,同時對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中西方國家的表達習慣予以高度尊重。另外,翻譯人員在英語翻譯過程中,也應當密切關注人稱順序,盡可能在事件前放置第一人稱,以此來表示尊重[3]。
2.1.2 詞語轉換
翻譯工作者在對目標語言進行歸化翻譯的時候,必須對其表達習慣、詞匯選擇及語法結構進行充分了解。由于直接翻譯極易導致翻譯出來的文本內容既不自然又不流暢,有些時候甚至會引起閱讀人員的誤解,所以翻譯工作者需要以目標語言的習慣與特點為根據(jù),正確轉換與合理調整原文。與此同時,翻譯工作者也需要以實際目標受眾與具體的上下文為參考依據(jù)來決定是否調整詞語。一般來說,雖然在原文當中某個詞語擁有特殊文化背景或者明確的特定含義,但是其在相應目標語言當中可能沒有與之呼應或對應的語言表達。翻譯工作者在這時就可恰當選擇替換詞語進行翻譯,確保所翻譯出來的文本內容與目標受眾的常用表達習慣及文化背景相契合。
除此之外,翻譯工作者也必須對譯文進行適當?shù)淖⑨專源藖韼椭繕耸鼙娚羁汤斫庠膬热?。提供背景這種方式,便于廣大目標受眾對原文意義有更加充分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解釋,還是注釋,必須簡明扼要,這樣才不會對受眾整體閱讀體驗產生不良影響[4]。
在英語名詞轉換過程中,翻譯工作者在將英語名詞轉換為漢語動詞時,應當對原文的含義進行精準把握,運用漢語語言準確翻譯出英語內容。以“The flowing of current first in one direction and then in another makes an alternating current”為例,其中“flowing”是一個名詞,從實際情況看,其將動作的概念表達出來,而“流動”則是這一詞語的漢語翻譯,在漢語中是動詞。再加上在漢語中,一些英語中的名詞有時也會以名詞形式進行表達,尤其在英語動詞意義無法直接與漢語相對應的時候,如果還堅持使用漢語動詞,那么不可避免會導致翻譯出來的文本既不流暢又極為生硬。以“affect”和“aim”等為例,這些詞在一些特定語境下,通常需要向漢語名詞形式轉換進行表達。針對部分意義過于抽象的英語語句和名詞,若是翻譯人員發(fā)現(xiàn)其與句子其他成分之間存在清晰明了的邏輯關系,應當向狀語成分或者副詞進行轉換,依次將其在句子中具備的不同作用發(fā)揮出來[5]。
2.2 相悖翻譯技巧
2.2.1 正反義詞轉換
翻譯人員在處理語法結構過程中,應當合理借助正反向思維,如此才可以促進翻譯成效與質量顯著提高。以英譯漢為例,正說反譯是指英語中的一些從正面表達的詞匯或句子,譯文中可以從反面表達,從而確保句子更加通暢。例如:Wet paint?。ㄓ推嵛锤桑。┡c此同時,充分利用正反義詞轉換,從詞語屬性特點出發(fā),能夠將原文意象及含義更好地傳達,將原語言具備的鮮明表達特色凸顯出來,所以該方法非常適用于特殊句子的翻譯。通過對目標語言當中存在的正反義詞進行替換,除能夠將原文意象有效轉換和傳達以外,還能夠將語言特色全面保留[6]。
2.2.2 語態(tài)轉換
在漢語和英語兩種不盡相同的語言體系當中,存在十分明顯的主動與被動的“語態(tài)”區(qū)別。從表達習慣上來看,漢語和英語也有所不同。具體而言,漢語相對更加側重站在客觀角度陳述事實,基本上不會對主體進行特意強調;而在英語中,為全面保持英語語句結構的完整性,其必須將主體的存在切實明確。無論是被動語態(tài)還是主動語態(tài),皆是通過變化動詞形式進行表示的,前者注重強調接受動作的人,后者注重強調執(zhí)行動作的人。以如下兩個英語句式為例。
被動語態(tài):The chicken was chased by the tiger.
主動語態(tài):The tiger chased the chicken.
這兩個句子將被動語態(tài)與主動語態(tài)兩者之間的轉換生動、具體地展示了出來。在漢語中,表達被動或主動的概念時,雖然也會使用不同方法,但往往不會涉及動詞形式變化。根本原因是漢語可以通過不同的詞語、詞序與句子結構來將這些意義傳達出來。對漢語與英語兩種語言的語法規(guī)則進行比較,能夠發(fā)現(xiàn)兩種語言在表達習慣上存在非常明顯的差異。這兩種語言雖然皆能夠將主動與被動概念傳達出來,但應用的方式卻完全不同。因此翻譯工作者在開展語言翻譯工作的時候,應當高度重視和充分考慮語態(tài)相悖情況,開動腦筋思考,發(fā)散邏輯思維,以英語和漢語的表達習慣為根據(jù)進行合理調整,從而確實保證所傳達的信息內容是準確無誤的[7]。
3 跨文化視域下英語翻譯中的文化意象轉換策略
3.1 合理引入釋意理論,精準轉換文化意象
從釋意理論來看,其并不強調靜態(tài)語言轉換,而是重視翻譯,即釋義,翻譯工作者在自身理解基礎之上將語言外殼剝離,不僅可以將原文意義非常準確地傳達出來,還可以避免因為直接翻譯而出現(xiàn)的文化意象錯位問題,從而為準確傳遞和轉換英語文化意象提供可靠依據(jù)。簡單來說,釋意理論主要涉及如下幾個步驟。第一,理解源語,這對廣大翻譯工作者明確提出較高要求:既要擁有過硬語言功底,又要具備堅實文化知識基礎,還要有強勁語境認知能力,如此才能夠避免輕視原文語境和文化差異認知不夠全面的問題,并防止出現(xiàn)語用失誤情況。以“打包食物”為例,絕大多數(shù)西方人會以帶回家給小狗吃為借口進行打包,基本上不會進行直接表達,如果翻譯人員用詞不當,使用“doggy bag”進行表達,就會造成誤譯。第二,剝離源語外殼,由于一些記憶所要表達出來的內容其實并不是文字,其翻譯形式相對比較高級,所以其尤為契合文字意象轉換要求,以“The project is very ambitious.”這句話為例,使用漢語語言直接翻譯過來是“這是一個野心勃勃的項目”,然而這并不恰當。因此,翻譯工作者應以具體語境為根據(jù),將源語外殼全面剝離,合理借助釋意法,將這句話翻譯成“這個項目十分有前景?!钡谌?,重構譯語。翻譯人員可在理解源語和剝離源語外殼兩步基礎之上,重新加工和認真潤色翻譯內容,這一環(huán)節(jié)可以防止文化意象沖突情況出現(xiàn),依舊以“老”為例,西方人對“old”這個詞非常忌諱,所以,在英語翻譯過程中,翻譯工作者要對譯語進行加工,把“old”替換成“honorable”,通過該英語詞匯將尊重之意傳達出來[8]。
3.2 立足翻譯準則,對多元譯法進行靈活應用
美國著名翻譯家和語言學家尤金·A·奈達曾經(jīng)明確提出一個翻譯準則,即“功能對等”,其表明文化信息對等一直是可行的,合理調整翻譯信息策略可以推動精準轉換文化意象,推動商務貿易和文化交流順利開展。第一,針對一些形式比較貼近的翻譯文本,在文本內容可以直接影響文化意象轉換的時候,翻譯工作者應當對直譯法加以使用,然后在此基礎之上,與腳注釋意進行配合,最大限度避免交易兩方出現(xiàn)誤解。以“blue-chipshare”為例,翻譯人員為避免出現(xiàn)誤解,其可以有效借助直譯加注方法,將這一詞翻譯成“熱門股票”,在對“digital divide”進行翻譯時,可以將其譯為“數(shù)字鴻溝”,不僅可以將源語文化意象進行更好轉換與傳遞,還可以將語言風格及其表達形式維持住。第二,部分形式比較貼近的翻譯文本,特別容易使翻譯人員對聯(lián)想文化意象價值和意義產生誤解,所以必須對譯文信息進行動態(tài)調整。以“杜康”為例,其是我國一款知名白酒,如果直接使用音譯法將其翻譯成“Du Kang”,會導致外國人難以將其與文化意象——白酒緊密聯(lián)系起來,勢必會使得文化意象變得黯淡。為此,相關翻譯人員在進行翻譯的時候,應當以西方文化為出發(fā)點,把“Bacchus”(希臘酒神名字)作為我國“杜康”這款白酒的英語商標,以此將文化意象精準轉換。第三,針對伴隨源文而生的語碼,對其提出明確要求,在調整的時候,需要從語篇、詞匯和音位等不同層面入手。例如,Goldlion是一個聞名于全世界的服裝品牌,“金獅”是“Goldlion”英語詞匯的本意,該品牌為凸顯自身品牌,充分滿足中國人實際需求,選擇將這一詞匯翻譯為“金利來”。第四,文化背景差異下,不可避免會出現(xiàn)一些表達受阻和理解困難的情況,因此,如果文化意象不會對理解核心思想產生影響,那么便可以將其徹底舍棄。比如,在談判順利結束以后,有的西方人會進行即興演說,這時,參與談判的翻譯人員并不用翻譯這些話,可以直接總結他表達的中心思想,即這位外賓剛才是在慶祝本次談判取得巨大成功,請在場所有人員一起鼓掌慶祝[9]。
3.3 培養(yǎng)文化敏感度,促進翻譯能力大幅提升
為更加靈活運用各種新型先進的翻譯方法,培養(yǎng)與提高翻譯工作人員的專業(yè)能力水平及素養(yǎng)也是恰當轉換文化意象和不斷優(yōu)化翻譯技巧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同時,為充分發(fā)揮出英語翻譯具備的價值,也應當對釋意理論予以高度重視,在此基礎之上切實提高翻譯工作人員的翻譯能力、邏輯思維和文化敏感度,從而切實保證所翻譯文本內容通篇流暢。一方面,英語翻譯實踐過程,并不是語言之間的一種等量代換,而是不同文化之間的互動與交際,若想要最大限度提升翻譯人員的能力,則需要幫助其牢牢掌握大量不同文化知識,而這也對翻譯人員提出明確要求,即必須具備良好的跨文化意識,對世界各國文化意象予以尊重,利用多樣化渠道和途徑自主學習與踴躍接觸世界各國風俗習慣和文化知識,只有這樣才可以切實保證自身在進行語言翻譯時牢牢把握住翻譯方向。以“打白條”為例,這一詞語在對外貿易往來中非常常見,表示一種不是正規(guī)渠道的收據(jù),“issue IOUS to you”是“打白條”的直譯,然而如果翻譯人員因為自己沒有較為扎實的文化知識儲備而將“打白條”翻譯成“issue blank paper”,對方可能會將“打白條”理解成“空頭支票”,進而對最終談判結果產生不良影響。另一方面,翻譯工作者要靈活巧妙運用跨文化翻譯技能技巧,充分發(fā)揮好翻譯工作者作為溝通橋梁的作用,翻譯人員在進行翻譯的時候,應當注意聲情并茂,確保合作方皆可以切實感受到互利共贏的誠意。針對語言冒犯問題,翻譯人員要在平等這一前提下合理調整相關內容,盡可能避免直譯向另一方傳遞更多不良情緒。除此之外,為推動文化意象轉換順利實現(xiàn),還對翻譯人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能夠將自身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想象力發(fā)揮出來,又要與不同語境進行有機結合來整體協(xié)調與語言對應的各種語碼,為語言內容賦予和諧融洽美感,進而確保與合作國家文化習俗偏好相符合,讓他國可以快速接受非本土品牌[10]。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基于跨文化視域,在英語翻譯過程中,轉換文化意象是一種較為復雜的問題,若是處理不當,則勢必會出現(xiàn)文化意象錯位問題,嚴重的還會導致跨文化溝通交流失敗。為妥善解決上述問題,確保在整個交流互動過程中可以有效實現(xiàn)文化轉換和精準傳達內容,應當通過合理引入釋義理論、對多元譯法進行靈活運用和培養(yǎng)文化敏感度來促進翻譯人員跨文化意識的提升,優(yōu)化翻譯技巧,妥善處理文化沖突,推動世界各國文化相互理解和友好交流。
參考文獻
[1] 李博.英語翻譯中跨文化交流障礙分析及解決路徑研究[J].海外英語,2024(14):25-27.
[2] 常鈺華.英語翻譯中跨文化視角轉換及翻譯技巧[J].現(xiàn)代英語,2024(3):115-117.
[3] 孫剛,殷優(yōu)娜,李杉杉.格式塔理論視角下中華武術典籍中的文化意象英譯研究[J].體育學研究,2023(4):55-66.
[4] 蘇雪蓮.跨文化語境下商務英語翻譯中文化意象的傳遞[J].哈爾濱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2(5):139-141.
[5] 羅曉語,吳斐.釋意理論下商務英語口譯中文化意象翻譯策略[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55-60.
[6] 胡建敏.英語文學翻譯中對中西不同文化意象的處理方法研究[J].現(xiàn)代英語,2020(24):45-47.
[7] 王明月.試論英語文學翻譯中對中西不同文化意象的處理方法[J].中國多媒體與網(wǎng)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0(12):74-76.
[8] 陳玲.文化信息等值視角下物流英語翻譯的有效策略[J].綏化學院學報,2021,41(2):95-97.
[9] 趙珊珊.英漢翻譯中多元化文化的運用實踐探究[J].江西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0,33(10):132-133.
[10]蔡姍珊.英語翻譯中跨文化視角轉換及翻譯技巧初探[J].校園英語,2023(49):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