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史記》中的宴會蘊含了豐富的飲食文化和禮儀規(guī)范,深度體現(xiàn)了中國飲食文化的變遷和演化。其中,從宴會中的肉類、瓜果蔬菜類和酒類食材,到宴會中的宴席禮儀及飲酒文化,都有翔實的論述與記載。這些宴會飲食在反映社會歷史演變、顯示民族風貌多元性和構成人類文化的有機部分等方面,展現(xiàn)了《史記》飲食文化在歷史演變中的重要意義,在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關鍵作用。
關鍵詞:《史記》;宴會;飲食文化
中圖分類號:K204? ?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1009-5128(2024)01-0043-06
收稿日期:2023-05-04
作者簡介:蔣登霞,女,貴州畢節(jié)人,陜西理工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文學研究。
中國飲食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中,宴會禮儀是中國古代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吨芏Y·秋官》對周朝饗宴禮儀有詳細記載,包括天子、諸侯宴會的規(guī)格、酒饌菜肴甚至服飾,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左傳》所記載的年代,正處于“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因此,它的饗宴與《周禮》《儀禮》中的禮儀規(guī)定有一定的差異?!妒酚洝纷鳛橹袊鴼v史上一部承前啟后的重要史書,在描繪中國古代歷史發(fā)展的同時,也反映了中國古代的飲食文化。研究《史記》各類宴會中的飲食,尤其是西漢時期帶有強烈政治色彩的“鴻門宴”以及《魏其武安侯列傳》中竇嬰設宴請?zhí)锿`的“逢迎宴會”等,對于研究中國漢代的飲食文化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
一、《史記》宴會中的食材
食材是古代中國飲食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史記》我們可以看到古代各朝代的飲食文化和特點。古代中國的飲食文化廣泛而豐富,各地食材的特色也各不相同,作為古代中國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xiàn)當時的物質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
《史記》對食材的描述比較詳盡。其中,“五谷”作為飲食生活的必需品,在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妒酚洝分饕捎昧说诙N說法,《天官書》中記載:“旦至食,為麥;食至日昳,為稷;昳至餔,為黍;餔至下餔,為菽;下餔至日入,為麻?!保?]1247兩者的區(qū)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后者有麻無稻。古代經(jīng)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產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無稻?!妒酚洝费鐣械娘嬍呈巢某短旃贂分杏涊d的這“五谷”之外,還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肉類食材
早在先秦時代,中國就出現(xiàn)了“六畜”之說?!吨芏Y·庖人》記載:“庖人掌共六畜、六獸、六禽,辨其名物。”[2]83《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記載:“是故以禮以奉之:為六畜、五牲、三犧,以奉五味。”[3]967杜預注曰:“為六畜:馬、牛、羊、雞、犬、豕?!保?]1968 “六畜”除去產地基本不在中原并用來騎乘的馬之外,其余五種再加上魚,就構成了古代中國人肉食的主要部分。其中,牛、羊、豬又居于特別重要的地位。
肉類食材是士兵在行軍打仗過程中的重要營養(yǎng)來源,也是古代人們的主要食物之一。商朝對屠牛并沒有什么禁令,《列女傳·齊管妾婧》記載,姜尚七十歲時在市場宰牛賣酒為生?!俄n詩外傳》也說姜尚“年七十,屠于朝歌”[4]276,可以印證周朝以前沒有屠牛禁令或者并不嚴。到了西周,《禮記·王制》規(guī)定:“諸侯無故不殺牛?!保?]261漢、魏“禁屠牛令”最嚴,“由于漢代統(tǒng)治者對牛采取了嚴格保護的措施,禁止隨意宰殺耕?!保?],“所以漢代用牛作為禮物或酒食是相當高貴的”[7]。吃牛肉的人也較少,只有王公貴族和豪富之家才有條件宰牛食用。
在中國古代,由于牛、馬長期受到保護,而狗肉上不了宴席,羊的產量又太低。因此,豬肉就成了最常見的食材之一?!对娊?jīng)·大雅》中提到當時吃豬肉的情況:“執(zhí)豕于牢,酌之用匏。”[8]646《史記》中記載吃豬肉在“鴻門宴”一節(jié)中,當樊噲闖入宴會現(xiàn)場時:“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保?]266豬肉是中國古代宴會上常見的食材,“鴻門宴”也通過這個“生彘肩”來表現(xiàn)當時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
魚也是常見的肉類食材,魚在人們的飲食生活中占據(jù)重要地位?!抖Y書》中記載:“大饗上玄尊,俎上腥魚,先大羹,貴食飲之本也?!保?]1102《刺客列傳》記載:“使專諸置匕首魚炙之腹中而進之。既至王前,專諸擘魚,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保?]2241《陳涉世家》陳涉、吳廣起事時,為了威服眾人,號令天下,“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1]1744。在《禮書》中,魚還作為一種祭祀用品,到了秦漢時期,從“卒買魚”可以看出食魚在當時是平常之事?!妒酚洝分械娜忸愂巢倪€包括羊、犬、雞等,《貨殖列傳》所言:“龍門、碣石北多馬、牛、羊、旃裘、筋角?!保?]2820此外,瓜果類的食材也是古代中國的重要蔬菜食材,如《貨殖列傳》記載:“安邑千樹棗;燕、秦千樹栗;蜀、漢、江陵千樹橘;……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1]2835
(二)酒類食材
古代中國的飲食文化中,酒類飲品是各類宴會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國人的宴飲自古就不是為了單一的飲食,而更重于其中的樂趣,無酒不成宴。根據(jù)《禮記·禮器》記載,在宴席上進行饋獻時,“君親制祭,夫人薦盎;君親割牲,夫人薦酒”[5]767,酒已經(jīng)進入宴飲活動當中?!妒酚洝分械难鐣灿杏涊d的必有酒出現(xiàn)。如高祖還鄉(xiāng)的喜宴、項羽宴請劉邦的鴻門宴、齊王與漢惠帝的家宴以及武安侯的宴會,都離不開酒。古人認為,適量的飲酒可以促進身體健康,并帶來歡樂的感受。《史記》也記錄了很多種類的酒,如酎酒、葡萄酒、米酒等,不同種類的酒被用于不同場合的食宴活動中。如《孝文本紀》記載:“高廟酎,奏五德、文始、五行之舞。孝惠廟酎,奏文始、五行之舞。”[1]368《集解》張晏曰:“正月旦作酒,八月成,名曰酎。酎之言純也。至武帝時,因八月嘗酎金會諸侯廟中,出金助祭。”[1]368酎多是帝王飲用之酒或作為重大祭祀活動用酒?!洞笸鹆袀鳌酚涊d:“大宛在匈奴西南,……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麥。有蒲陶酒?!保?]2739當時的國內葡萄酒釀造技術有限,因此比較珍貴,普通老百姓無法得以飲用。此外,米酒也是中國古代常見的酒類食材,在《史記》中,米酒被稱為 “醪”。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醪,汁滓酒也。”[9]313《袁盎晁錯列傳》記載:“乃悉以其裝赍置二石醇醪,會天寒,士卒饑渴,飲酒醉?!保?]2398在這里,士兵所喝的酒就是米酒。
《史記》宴會所記錄的古代中國的飲食食材是我們了解古代中國生活、社會經(jīng)濟結構的重要資料之一。它所記載的飲食文化內容,經(jīng)歷千百年來的傳承與發(fā)展,如今仍是中國人民日常生活和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它還為古代中國的烹飪文化、飲食禮儀等方面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jù)??傊?,《史記》中的飲食食材不僅是一種簡單的物品,食材的選擇代表了一個人的階級地位和文化素養(yǎng),例如,酎酒多用于大型祭祀活動,葡萄酒比較珍貴,普通百姓無法飲用等,飲食食材的背后還反映了當時的文化、經(jīng)濟和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以及當時文化的多元和交融。
二、飲食禮儀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飲食禮儀是一種重要的社交文化。由于各地區(qū)、風俗、階層不同,古代飲食器皿、飲食禮儀及禮制,也有所不同。作為中國歷史上具權威的史書,《史記》詳盡地描述了古代中國飲食禮儀。飲食禮儀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也在《史記》中得到了良好的體現(xiàn)。自西周至明清,我國的飲食文化中一直存在著嚴格的飲食禮儀,如在宴會上要遵守嚴格的席位,餐點的擺放和品嘗順序等等,都要嚴格遵守禮儀。在古代社會,飲食文化不僅是人們談論飲食時常常提及的性質,也是判斷一個人是否有文化修養(yǎng)的重要標志。
《史記》中的宴會活動類型豐富多樣,但不同的等級所設宴席的規(guī)模和等級也不一樣。大致可分為家宴、宮宴、軍宴與貴族之間的宴席交流活動。其中,軍宴一般帶有強烈的政治性色彩,例如《史記》中的鴻門宴,它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場有名的帶有政治性目的的宴會,宴飲活動中的各個方面都有深刻的意味。
(一)宴席禮儀
在《史記》中,宴飲活動是貴族、官員等高層人士的重要社交活動之一。在古代中國,人們特別注重宴飲活動的禮儀和規(guī)矩。宴席上除了吃飯和喝酒外,還有各種文藝表演和交流活動,如歌舞、詩詞等?!妒酚洝穼ρ缦脱缈投Y儀的描述十分細致。
當時的宴席禮儀十分煩瑣,需要按照規(guī)定的流程進行,從宴請人士席位的劃分到宴會上女性的服飾要求,都有著非常明確的規(guī)定。宴席上各方賓客嚴格按照官職高低分座,其中侍者、侍女等固定賓客要位列在離主人最近的席位,并配備單獨的用餐器皿。這樣的分席禮儀不僅維護了賓客身份等級的權威性,更重要的是為了滿足賓客飲食習俗的個性需求和品位。
首先,在客人到來之前要打掃干凈房屋。在《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中,竇嬰聽說丞相田蚧要去他家,“魏其與其夫人益市牛酒,夜灑掃,早帳具至旦”[1]2482。所做這一切都是為了恭迎客人的到來。客人赴宴時,主人要在門前恭迎客人,表示尊重?!抖Y記·鄉(xiāng)飲酒義》記載:“主人親速賓及介,而賓眾自從之。”[5]1197對于身份尊貴的客人,主人還得親自或者派人登門去請。如竇嬰宴請?zhí)矧?,田蚧到中午還沒到,竇嬰就讓自己的好朋友灌夫,去田蚧家再次請他。
其次,主客座位有一定的排序?!秴翁蟊炯o》:“二年,楚元王齊悼惠王皆來朝。十月,孝惠與齊王如燕飲太后前,孝惠以為齊王兄,置上坐,如家人之禮。”[1]335在該宴席上,漢惠帝認為這是一場家宴,因此就不顧君臣之禮,用家宴禮對待齊王,認為齊王是兄長,應讓他坐上座。但交際宴會不同于家宴,《魏其武安侯列傳》:“嘗召客飲,坐其兄蓋侯南鄉(xiāng),自坐東鄉(xiāng),以為漢相尊,不可以兄故私橈?!保?]2479在一次田蚡大宴賓客的宴會上,他認為自己是漢相,地位尊貴,不能因為哥哥在場就不講禮數(shù),會屈丞相之尊。所以自坐主座,而讓其兄蓋侯坐在下首。
再次,宴飲的座位是通過方位來表示的。東向和南向為尊座,北向和西向為卑座?!俄椨鸨炯o》中寫道:“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保?]266鴻門宴宴會上,司馬遷特地交代的座次尊卑依次是東向 (項羽)、南向(范增)、北向(劉邦)、西向(張良),西向最卑。后來樊噲為沛公質問項王,項王未有以應曰“坐”,于是“樊噲從良坐”[1]266。在宴席上,即使是樊噲這種吃“生彘肩”的不拘小節(jié)之人,也對等級尊卑有明確的認識。因為西向為卑座,樊噲也清楚自己的身份地位只能坐西向,因此他 “從良坐”。在鴻門宴之后的93年,南越王宮宴上也有關于座次方位的記載。《南越列傳》中:“王、王太后亦恐嘉等先事發(fā),乃置酒,介漢使者權,謀誅嘉等。使者皆東鄉(xiāng),太后南鄉(xiāng),王北鄉(xiāng),相嘉、大臣皆西鄉(xiāng),侍坐飲。”[1]2584“這場宴會漢使最尊,座位東向,扮演‘鴻門宴項王的角色;設局者王太后扮演范增的角色,座位南向;南越王少主興扮演項伯角色,座位北向;國相呂嘉處于被刀俎的沛公角色,座位西向?!保?0]118
最后,宴席中有歌樂屬舞、賦詩言志。宴飲活動中,常伴隨一些娛樂活動。如《晉世家》中,晉文公重耳過列國至秦時,秦穆公設宴款待重耳,在宴席上,“趙衰歌《黍苗》詩”[1]1504。又如劉邦志得意滿回到關中時,歡宴故人及鄉(xiāng)親父老,遂在沛宮中擺設酒宴。《高祖本紀》中記載:“酒酣……高祖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shù)行下。”[1]328–329《項羽本紀》中:“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保?]266歌舞表演是宴飲中一個必備的娛樂助興活動,但由于行軍打仗之人常年在外,沒有歌姬舞姬也要用舞劍替代??梢姡栉璞硌葜d是宴席中必不可少的禮儀之一。宴飲禮儀、處理賓主關系等方面的特點,體現(xiàn)了古代中國人講究的人際關系和生活品質。
《史記》對飲食的記載反映出古代中國宴飲文化的繁榮和變遷,以及宴飲活動的類型和禮俗所體現(xiàn)的尊重規(guī)則、崇尚禮儀等古代文化精髓。這種文化是由各個階層的人們、民族、地方食品特點等組合而成的,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華飲食文化。
(二)飲酒文化
在中國文化中,酒文化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古代宴席禮儀中的主要活動之一。在古代官場或商務場合,飲酒相助是宴會中常見的社交活動。周朝初期有嚴格的飲酒禮儀,中期之后道德倫理、規(guī)范禮儀被破壞殆盡。到了漢代,飲酒成為社會各階層普遍參與的活動,祭祀、節(jié)日、婚嫁、宴飲等飲酒場合姿態(tài)萬千。以酒成禮,酒禮處處體現(xiàn)著“尊卑有序、親疏有別”的漢代禮儀核心。在《史記》中,酒有多種功用,一是作為重大祭祀用品,如《孝文本紀》《集解》:“張晏曰:正月旦作酒,八月成,名曰酎。酎之言純也。”[1]368二是作為娛樂用途,如《楚世家》記載:“人有遺其舍人一卮酒者,舍人相謂曰:‘數(shù)人飲此,不足以遍,請遂畫地為蛇,蛇先成者獨飲之。一人曰:‘吾蛇先成。舉酒而起,曰:‘吾能為之足。及其為之足,而后成人奪之酒而飲之,曰:‘蛇固無足,今為之足,是非蛇也。”[1]1553這是人們?yōu)榱霜氾嬕回淳贫M行的比賽。三是作為歡慶社會功用,如《孝文本紀》記載:“于是夜下詔書曰:閑者諸呂用事擅權,謀為大逆,欲危劉氏宗廟,賴將相列侯宗室大臣誅之,皆伏其辜。朕初即位,其赦天下,賜民爵一級,女子百戶牛酒,酺五日。”[1]352–353漢文帝即位后,大赦天下,解除禁酒令,讓天下的人盡情享用美酒,普天同慶。這也表明了在古代歷史上,飲食文化與宴會禮儀緊密相連,構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飲酒文化還體現(xiàn)在飲酒禮儀上,他人敬酒應當立飲?!抖Y記·鄉(xiāng)飲酒義》記載:“至于眾賓,升受、坐祭、立飲,不酢而降?!保?]1197受酒時,跪坐行祭,站立飲酒,客人飲酒后不用回敬主人。如《項羽本紀》中:“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保?]266項王讓樊噲喝酒,樊噲起身一飲而盡?!抖Y記·鄉(xiāng)飲酒義》記載:“獻、酬辭讓之節(jié)繁?!保?]1197在飲酒時,主人第一次獻酒于賓,賓客回敬主人,主人飲畢后再自飲一杯,再次酌酒敬賓?!段浩湮浒埠盍袀鳌分形浩浜詈臀浒埠蛟谝槐频亩Y儀上引起矛盾并且進一步激化。在武安侯的宴席上,“飲酒酣,武安起為壽,坐皆避席伏。已魏其侯為壽,獨故人避席耳,余半膝席。灌夫不悅。起行酒,至武安,武安膝席曰:‘不能滿觴。夫怒,因嘻笑曰:‘將軍貴人也,屬之!時武安不肯。行酒次至臨汝侯,臨汝侯方與程不識耳語,又不避席”[1]2483。在魏其侯敬酒時,只有部分離席,其余客人只是稍微欠身,跪在席上。魏其侯敬酒時他人不站立飲酒是引起矛盾的關鍵。而當灌夫勸酒武安侯時,武安侯欠身跪著不肯滿觴,于是灌夫就開始罵武安侯。武安侯作為主人,拒絕賓客的回敬且不站立飲酒更進一步激化了矛盾??梢姡芙^回敬與他人敬酒沒有立飲是一種不禮貌行為。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飲食禮儀非常重要,并與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演進密不可分。對于古代人們而言,飲食禮儀的嚴謹程度不僅代表著他們的文化水平,還體現(xiàn)著他們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尊重和維護。漢代是我國風俗禮儀形成的重要時期,許多中華民族的習俗和禮儀,都固定于漢代或者起源于漢代,而在這些禮俗形成過程中,酒扮演了重要角色。酒已經(jīng)進入漢代人生活的各個層面,成為宮廷皇室、民間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品。而《史記》中的飲食禮儀細節(jié),不僅對于研究古代社會的文化水平、藝術發(fā)展和歷史演進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更給后人留下了豐富、優(yōu)雅、精彩的文化遺產,深刻影響和塑造了我國的飲食文化。
三、《史記》宴會中飲食文化的意義
《史記》記錄了從周朝到漢代以及每個朝代內部不同的地域條件下不同飲食習俗的演變與發(fā)展。在《史記》所記載的宴席上,往往有各種故事、舞蹈和雅樂的演奏,在食材和烹飪之外,這些文化元素的加入為宴會增添了很多氣氛和精神層面的體驗。更重要的是,這種傳承飲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方式,也催生了很多其他文化的傳承方式。宴會作為古代中國飲食文化的一部分,代表了一種思考、體驗、傳承的方式,同時也讓人更加深刻地理解古代中國飲食文化的豐富內涵和多元化,也是傳承飲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載體。因此,《史記》中關于宴會飲食文化的記錄,對學習、沉淀和傳承寶貴的文化遺產具有重要意義。
(一)反映社會歷史演變
古代社會,飲食文化的傳承有著深刻的意義,不僅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情況,還反映了不同時期貴族與民間、不同地區(qū)間的經(jīng)濟、文化和風俗的差異。尤其在文化融合和文化傳承方面,飲食文化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飲食文化在《史記》中有著廣泛的內容和深刻的思想。如《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時播百谷草木,淳化鳥獸蟲蛾”[1]6。黃帝教導人們依照時節(jié)播種百谷草木,成功種植了各種糧食;將獵取的各種鳥獸馴化圈養(yǎng)起來。在《夏本紀》中,夏啟引領民眾耕作,開始種植小麥、蕎麥等農作物,并制作米酒、楂餅等食品,勵精圖治,終成夏朝之基石。而到了西周時期,貴族們已經(jīng)形成了獨特的飲食習慣,吃飯時要有豐盛的水果、果脯,以及各種鮮美的肉類,還要有茶、酒等飲品作配菜,這一飲食文化在后世的各個朝代中得到延續(xù)和發(fā)展。
在漢代,飲食文化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史記》記述了大量的肉食、瓜果蔬菜類的美味佳肴,成為史上最豐富、最高雅的飲食文化表現(xiàn)之一。漢代飲食文化的突破,并不是僅僅在吃上,更是在對餐飲科技的推動,對季節(jié)變化傳統(tǒng)飲食的巧妙調整,對各地美食的研究、創(chuàng)新及發(fā)揚等方面均有深刻表現(xiàn)?!皾h代尤其是西漢時期是中華民族的主體精神形成和發(fā)揚的時代,是‘中國之所以為中國也的時代,漢代上承三代和秦代而來,奠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的基礎,后代的文化思想的發(fā)展都是以漢代思想為‘深根寧極之理。所以西漢時期的飲食文化思想建構了中華民族的飲食思想最為核心的部分?!保?1]8
(二)顯示民族風貌多元性
飲食文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它是從古至今歷代人民創(chuàng)造和積淀起來的,既反映了民間風俗、生產生活,更表現(xiàn)了思想道德、文化傳承、歷史變遷等豐富內涵。其中,《史記》中記錄的許多精彩篇章,展示了民族風貌的多元性以及飲食文化的多樣性。如《匈奴列傳》中“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1]2509,他們隨意游牧,以射獵禽獸作為職業(yè)。因此,“匈奴之俗,人食畜肉,飲其汁,衣其皮”[1]2526。在食物方面,匈奴自君王以下,皆食牲畜之肉。在禮儀方面,“無冠帶之飾,闕庭之禮”[1]2526。匈奴與漢人禮儀與飲食的差異,豐富了中國的飲食文化。
飲食文化是人們生活中的一種核心文化形態(tài),在歷史演變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飲食文化不僅是文化遺產,更是社會發(fā)展的一個窗口,反映了民族變遷和內在的文化傳承,不同民族和國家的不同飲食文化,更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構成人類文化的有機部分
《史記》宴會中的飲食文化與其他文化形態(tài)密切相關,它通過食物的營養(yǎng)和味道,與音樂、舞蹈等藝術相結合,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創(chuàng)造性產物。從食材的制作到宴會的接待、禮儀等方面也有著很多特殊細節(jié),反映出人類對道德、藝術和生活態(tài)度的關注和追求。
飲食本身就是一種人類文化表達,同時,飲食文化也基于歷史經(jīng)驗,展示人類文明進化的精髓。《史記》的飲食文化是一個高峰不斷攀升、源遠流長的綜合體,既有方位、氣象、歷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又有飲食科學、食材運用、餐飲形態(tài)等多個方面緊密結合的特點??梢哉f,《史記》的飲食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飲食文化的縮影,也是珍貴的歷史財富。通過對其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史記》宴會中飲食文化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國社會的歷史和文化,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賞現(xiàn)代飲食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首先,《史記》中食材的選擇代表了一個人的階級地位,不同的酒也代表了不同的社會功用。其次,宴會中的飲食文化反映了古代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和禮節(jié)規(guī)范。宴會的規(guī)模和形式都非常講究,包括宴請的人數(shù)、座位的方位、飲食的品種和順序等都有著嚴格的禮儀要求。再次,宴會上還會進行各種文藝表演,如音樂、舞蹈等,這些表演也是古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最后,宴會中的飲食文化還反映了古代中國的政治和軍事情況。例如一些宴會是為了慶祝勝利或者迎接重要官員而舉辦的,這些宴會的規(guī)模和形式也與當時的政治和軍事形勢密切相關,宴會上人們的言談舉止也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政治和軍事事務的關注和態(tài)度。《史記》宴會中的飲食文化不僅展現(xiàn)了古代中國的飲食習慣,還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文化和政治情況,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
《史記》中關于宴會的飲食文化的記載,對現(xiàn)代的飲食文化、禮儀規(guī)范和社交形式等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中國飲食文化是中國歷史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中國古代農業(yè)社會和物質文化的反映,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習慣、習俗、審美和思維方式?!妒酚洝分械娘嬍澄幕俏覈鐣嬍澄幕^為完整的部分,它不僅涉及了各類飲食食材,還有飲食禮儀、歷史演變等方面的翔實論述。它的演進和發(fā)展,標志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繁榮和復雜性?!把鐣侨松笪枧_角逐的場所,多姿多彩。司馬遷筆下的‘宴會,林林總總,是一筆厚重的文化遺產?!保?0]6宴會作為一種特殊的社交場合,一方面透視著古代社會的繁華富貴和文化底蘊;另一方面,更提供了可以借鑒并運用到當代的思考。飲食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也是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獨特標志之一。因此,《史記》中宴會的飲食文化是具有極大的歷史、文化、社會和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1.
[2]? 周禮[M].徐正英,常佩雨,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4.
[3]? 左傳[M].郭丹,程小青,李彬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21.
[4]? 韓嬰.韓詩外傳[M].北京:團結出版社,2019.
[5]? 禮記[M].胡平生,張萌,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7.
[6]? 韓秋紅.簡析《史記》中的社會飲食結構:以關中地區(qū)為中心[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8(9):104-111.
[7]? 李煒.《史記》飲食動詞分析[J].古漢語研究,1994(2):52-54.
[8]? 詩經(jīng)[M].王秀梅,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5.
[9]?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
[10]? 張大可.史記中的宴會[M].北京:線裝書局,2022.
[11]? 丁晶,徐興海.司馬遷飲食文化思想形成的原因及歷史地位[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9(6):6-9.
【責任編輯? ? 朱正平】
On the Food Culture in the Banquet of Historical Records
JIANG Dengxia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723000, China)
Abstract:The banquets in Historical Records gather rich dietary culture and etiquette norms, deeply reflecting the changes and evolu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mong them, from the meat, fruits and vegetables and wine ingredients in the banquet, to the banquet etiquette and drinking culture, there are detailed discussions and records. These banquet diets reflect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history, show the diversity of national features and constitute an organic part of human culture, and show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the diet culture i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Historical Records. The food culture of Han Dynasty in Historical Records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food culture.
Key words:Historical Records; banquet; food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