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春雨 常曉宏
摘? ? 要:《女生徒》是日本著名作家太宰治創(chuàng)作的短篇小說?;诘聡δ苤髁x目的論三原則,按照藤濤文子《翻譯行為與跨文化交際》中歸納的九種翻譯方法及不同譯文的比較評價方式,選取《女生徒》的三個中文譯本,就語句層面翻譯進行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三譯本的翻譯目的在本質(zhì)上是相同的,都需要傳達源語的審美和藝術形式。在語句層面的翻譯方式上,三譯本多用重構(gòu)和適應的翻譯方法,均能夠按照目的語文化進行調(diào)節(jié)。總體來看,三譯本基本上都能夠符合目的論三原則。同時,也再次證明了功能主義翻譯理論同樣適合于文學作品的譯本分析。
關鍵詞:太宰治;《女生徒》;目的論;對比分析
中圖分類號:H315.9? ?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1009-5128(2024)01-0085-10
收稿日期:2023-11-13
作者簡介:樊春雨,男,天津人,天津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日語筆譯研究;常曉宏,男,河南登封人,天津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主要從事翻譯理論與實踐研究。
《女生徒》是日本著名作家太宰治創(chuàng)作的短篇小說。太宰治在不足20年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留下了許多耐人尋味的作品,其中《女生徒》是太宰治中期的重要作品?!杜健肥珍浟?4篇短篇小說,這些小說有一個顯著的共同特征,即以女性口吻進行第一人稱敘述,文學界稱之為“女性獨白體小說”。目前,已有數(shù)位譯者翻譯過《女生徒》。很多譯者在對原作者的主觀意圖進行詮釋的過程中在自身理解的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的詮釋,不但豐富了文章的內(nèi)涵,而且體現(xiàn)了譯者的主觀性。[1]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陸求實、李桂芳、楊偉3個譯本最受讀者歡迎,影響最為廣泛。
本文基于功能主義目的論對3個譯本的語句層面翻譯進行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3個譯本在翻譯方式的選擇上偏重于“重構(gòu)”和“適應”,說明3位譯者在進行翻譯時均能夠關注讀者對譯文的接受程度,并針對目標語文化對譯文進行適當?shù)卣{(diào)節(jié)和變更。此外,3個譯本基本上都符合目的論三原則,即目的性、連貫性和忠實性原則。同時,從文學性文本的翻譯角度,再次證明了功能主義目的論在文學翻譯評價中的有效性。
一、 功能主義目的論主要觀點及應用
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德國翻譯學界開始遠離純語言學模式,轉(zhuǎn)向從功能和交際角度對翻譯進行研究。翻譯理論的發(fā)展發(fā)生了巨大轉(zhuǎn)變。其中之一是對翻譯的認識由以原文為導向轉(zhuǎn)為以譯文為導向,即以對等為導向轉(zhuǎn)為以功能為導向。還有一大變化是對翻譯的認識由語言的符碼轉(zhuǎn)換上升為跨文化的交際。[2]9
(一)功能主義目的論的主要觀點
在翻譯研究轉(zhuǎn)向的背景下,弗米爾將“目標”“目的”這一概念引入翻譯理論。他認為翻譯的目的決定了翻譯的方法和策略。譯文必須根據(jù)翻譯目的來制定策略。由于語言和文化差異的存在,譯文不可能和原文的各個方面都保持一致。要么有所保留,要么有所變動。保留多少,改動多少要視翻譯目的而定。[3]410
弗米爾提出了目的論的基本準則,并歸納為三個原則,即: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忠實原則。目的原則是所有翻譯活動應該遵循的第一條主要原則。整個翻譯過程,包括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的選擇,都是由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的。弗米爾將目的原則闡釋為兩條規(guī)則:(1)翻譯目的成為翻譯的功能,原文和譯文的互動由翻譯目的來決定。(2)翻譯的目的根據(jù)接受者不同而有所不同,譯者應該用最適當?shù)姆g策略來達到目的語文本意欲達到的目的。[3]409弗米爾認為翻譯策略必須在一定程度上隨翻譯種類的不同做出調(diào)整。原文不能決定譯文的類型,原文的種類事實上也不能決定譯文的形式(它也不能決定翻譯的目的),而是翻譯的目的決定適當?shù)奈谋绢愋?。?]144連貫原則指的是譯文須符合文內(nèi)連貫的要求。即譯文必須符合譯文讀者的情況,為譯文讀者所理解。譯文必須考慮譯文讀者的需求、背景、文化水平,讓讀者看得懂。忠實原則指譯文與原文之間應符合互文連貫的要求?;ノ倪B貫指的是存在于目的語與原語文本之間的連貫,即譯文意義與原文緊密相關。
這三條原則的順序十分重要,首先運用目的原則,參照翻譯的功能來確定重要因素,再運用連貫原則與忠實原則對這些因素按重要性排序。換言之,“譯者應首先確保譯文能達成預定目的,然后確保譯文文內(nèi)連貫,最后才是確保譯文與原文之間的一致”[5]117。
(二)功能主義目的論的應用
藤濤根據(jù)目的論歸納了九種翻譯分類方法及其特點。即移植、音譯、借用翻譯、逐詞翻譯、重構(gòu)、適應、省略、加譯、解說。在實際分析譯文時這九類方法可以任意組合使用。藤濤將原樣導入ST(源語)拼寫的翻譯方法稱為移植;導入ST發(fā)音稱為音譯;譯出詞語各構(gòu)成要素的意義稱為借用翻譯;逐字逐詞地對應翻譯稱為逐詞翻譯;將相同內(nèi)容替換為其他表達方式稱為重構(gòu);迎合目標語文化進行調(diào)整變更稱為適應;完全刪除ST中的要素稱為省略;添加ST中沒有的要素稱為加譯;通過加注等進行源語性質(zhì)的說明稱為解說。
另一方面,藤濤針對不同譯文進行比較分析,提出了具體的評價方法。首先明確譯文的翻譯目的。其次,將譯者采用的翻譯方法(參照表1)與自身的翻譯目的進行比較,以判斷是否符合目的性原則。再次,考察譯文是否具有連貫性,進而考察其忠實性。符合目的性、連貫性、忠實性的譯文分別賦值“A”“B”“C”,忠實性又可以進一步劃分為表達形式、意義內(nèi)容、效果三部分,并分別以“+”“-”進行評價。最后,統(tǒng)計并量化“+”的個數(shù),滿分應為“ABC3”。
藤濤的翻譯分析方法在其著作《翻譯行為與跨文化交際》中應用于日德文學翻譯,并舉例做出具體分析。藤濤指出,有的譯本忠實形式的翻譯,問題在于連貫性;有的譯本追求譯文地道、易讀的翻譯,問題在于如何與忠實性取得平衡。此外,藤濤認為其翻譯分析方法“每一項上存在各種層次的例子,從完全沒有問題到勉強給予‘+分的例子都有,對其差別只使用‘+或‘-這兩個等級來評判不夠細致”,并且指出:“不宜使分析方法過于復雜,故而如此設計。此外,不可否認各項判斷都可能存在相對或主觀因素介入的空間?!保?]108
本文基于目的論三原則,依據(jù)藤濤文子歸納的翻譯方法及譯文評價方式對比分析《女生徒》的3個中文譯本在語句翻譯方面各自的特點。首先明確3個譯本的翻譯目的,比較3個譯本的語句翻譯是否分別達到其目的。其次,分析譯者采用的翻譯方法是否滿足其翻譯目的,判斷該譯法是否適宜。最后考察譯文是否具有連貫性,進而考察譯文對原文的忠實性。目的論認為,對于一篇ST,不存在唯一正確的TT(目標語),只需根據(jù)接受情況判斷該譯文是否適宜。因此,在探討TT時,目的論不關注兩個譯文孰優(yōu)孰劣,只從兩個譯本的差異即預定接受情況的差異進行分析[2]100。
二、《女生徒》三譯本翻譯目的考察
《女生徒》自出版以來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近年來,隨著太宰治文學的流行,該作品及其“女性獨白體”的寫作方式同樣也吸引了中國文學界的研究?;谂灾髁x視角下的文學研究有馬千紅,沈英莉,謝燕、陳瀟瀟,楊偉、王越等。圍繞“女性獨白體”研究太宰治女性觀的有張秀、王秀娟。然而從翻譯角度研究太宰治文學,尤其是《女生徒》這部小說的學術論文并不多。
本文旨在從專業(yè)的翻譯角度,特別是依據(jù)功能主義目的論三原則對《女生徒》的不同譯本進行比較分析。目的論指出譯者在進行翻譯時應首先關注翻譯目的。在評價同一篇原文的不同譯本時,應首先聚焦各自的翻譯目的。就小說《女生徒》的三個中文譯本而言,原文的生產(chǎn)者是日本作家太宰治,譯文的生產(chǎn)者分別是陸求實、李桂芳、楊偉三位譯者。譯文使用者即目標讀者,是中國國內(nèi)對太宰治文學乃至日本文學感興趣的廣大讀者。譯文的發(fā)起者和委托人分別為天津人民出版社、吉林出版社及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在太宰治文學流行的背景下,可以認為出版社發(fā)起譯文委托的目的是相同的,即吸引讀者興趣并以此提高書籍銷量。而將目光聚焦在不同譯者身上,又能發(fā)現(xiàn)每個譯本有著不同的特點。
(一) 陸求實譯本翻譯目的考察
由陸求實翻譯、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女生徒》譯本在中國銷量最多,達20萬冊,可以說是目前影響力最大的譯本。陸求實畢業(yè)于復旦大學新聞系,長年從事日本文學的介紹和翻譯工作,可以說是翻譯經(jīng)驗豐富的譯者。陸求實曾經(jīng)表示自己在翻譯中感受到了作者表現(xiàn)出來的“孤獨、喪失感”。此外,陸譯本的圖書封面上寫道:“《人間失格》寫盡了太宰治生而為人的孤獨與絕望,《女生徒》則借女性之口,道盡他對至善至美的向往?!眰?cè)面說明了陸求實注重探索原著作者的內(nèi)心和思想,并希望最大限度地通過翻譯向讀者展示。換句話說,陸譯本的翻譯目的就是向中國讀者展示作者對至善至美的向往。
(二)李桂芳譯本翻譯目的考察
李桂芳是首位將《女生徒》這部小說介紹給中國讀者的譯者。吉林出版社出版的《女生徒》李桂芳譯本在中國最大的書評社區(qū)網(wǎng)站豆瓣閱讀中獲得了評分8.1的成績。許多讀者評價李譯本是最具女性口吻的譯本。李譯本與日本其他作家的作品一起被吉林出版社收錄在《草月譯譚》系列圖書中。該系列圖書收錄了太宰治、坂口安吾、田中英光等日本著名作家的杰作,文言皆美,故事情節(jié)婉轉(zhuǎn)感人,表現(xiàn)世態(tài)風俗,旨在“體現(xiàn)日本士人文學之美”。據(jù)此可推測,該譯本的翻譯目的應為用優(yōu)美的文言展示故事情節(jié),感動讀者,體現(xiàn)日本士人文學之美。
(三)楊偉譯本翻譯目的考察
楊偉是日本語言文學專業(yè)博士生導師。歷任日本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日本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日本東京大學、法政大學等客座研究員及日本國際交流基金特別研究員。由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楊偉譯本銷量繼陸求實譯本之后,已達5萬冊。該出版社評價楊譯本的特點,認為這些作品均以第一人稱女性為敘述視角,以細膩的筆觸描摹了她們在社會偏見和時代局限下動人而曲折的命運,刻畫出她們卑微、敏感、細膩的內(nèi)心世界和堅韌的生命力。
與此同時,楊偉為《女生徒》的中文譯本寫了序文,在序文中高度評價了太宰治的“女性獨白體”,稱其“借助這一文體,將女性的感覺、心理、生理都刻畫得入木三分”。因此,高度評價“女性獨白體”的楊氏注重用女性口吻向讀者展示女性的心理活動、女性的敏感,以及內(nèi)心的堅韌。也就是說,楊譯本的翻譯目的在于以敏感、細膩的女性語氣喚起讀者共鳴,進而激發(fā)讀者的閱讀欲望。
三、《女生徒》三譯本語句層面翻譯對比
語句是構(gòu)成文章的基本結(jié)構(gòu)單位,是承載語言意義的主要載體。語句在翻譯過程中伴隨著選擇與決策的過程。在探討同一篇原文的不同譯本時,目的論并不關注譯本孰優(yōu)孰劣,只從不同譯本的差異即預定接受情況差異進行分析。本文將陸譯、李譯、楊譯三個譯本分別標記為TT1、TT2和TT3。 考慮到中日兩國不同的文化差異、語言表達習慣、語言結(jié)構(gòu)對翻譯的影響,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不同語句譯本為例進行分析。
例1? ST:図案工なんて、ほんとうに縁の下の力持ちみたいものですのね。[6]88
TT1:所謂設計者,就是個無名英雄呀。[7]127
TT2:圖案工,就好比抬轎者。[8]9
TT3:圖案工,就好比暗地里使勁的轎夫。[9]119
在傳統(tǒng)日式住宅中,屋檐下通常有條走廊,日語稱之為“緣”。這條走廊具備通風、采光等多種功能,也是從事活動的場所。此外,緣廊還起到支撐房屋的作用,因為不是房屋的重點,因此“縁の下の力持ち”用來形容無名英雄,或是努力做著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就像支撐房屋的不起眼的緣廊一樣。本例中TT1配合目標語文化,將“縁の下の力持ち”替換為中國讀者常說的“無名英雄”,使用了適應這一歸化的翻譯方法。另一方面,TT2和TT3分別采用重構(gòu)的翻譯方法,將源語的陳述句替換成比喻句,將日語的慣用語翻譯成相應的中文,由此,將原文的意義傳達給了目標讀者。
例2? ST:ひとりで、めそめそ泣いていやがるので、見ちゃ居れねえのです。[6]107
TT1:她動不動就一個人躲起來偷偷地哭,我看著實在是于心不安啊。[7]145
TT2:一個人抽抽噎噎地哭著很討厭,實在看不下去了。[8]27
TT3:老是一個人抽抽噎噎地哭著,實在看不下去了。[9]132
原文描述的是妻子身患皮膚病而獨自哭泣,見此情景的丈夫帶著妻子去醫(yī)院時對醫(yī)生所說的內(nèi)容。TT1添加了“動不動”“躲起來”等修飾成分,是加譯的翻譯方法。此外,省略了源語中含有“討厭”含義的“いやがる”,并采用適應的方式,將后半句譯為四字成語“于心不安”,增加了譯文的易讀性與地道程度。另一方面,TT2使用了典型的逐詞翻譯的方法,逐字逐詞地進行了轉(zhuǎn)換,符合譯文的忠實性原則。TT3為了避免讀者誤會,使用省略的方法,直接忽略了“いやがる”這個詞。因為本句主要是描寫丈夫關心疼愛自己的妻子,因此,省略的翻譯方法同樣能夠?qū)崿F(xiàn)原文的目的性和連貫性。
例3? ST:萬引きにも三分の理、変質(zhì)の左翼少女滔々と美辭麗句、という見出しでございました。[6]15
TT1:標題是——“偷竊居然還有三分理 左翼少女美詞麗句滔滔不絕?!保?]96
TT2:以“順手牽羊也有三分理,變質(zhì)的左翼少女滔滔不絕的美麗詞句”為標題。[8]50
TT3:標題是:順手牽羊也有三分理,變態(tài)左翼少女大講美麗詞句。[9]109
本例中,TT1調(diào)整了原文句子的結(jié)構(gòu),將一個陳述句處理為名詞加破折號的形式,引號中間的內(nèi)容沒有使用標點符號,直接采用新聞標題的格式,屬于典型的重構(gòu)翻譯方法。對于原文“変質(zhì)”一詞,采用省略的方式,但是并沒有影響讀者理解原文的內(nèi)容,增強了譯文的連貫性。TT2將“標題”放在句末,形式上保留了原文的格式,并且將原文“萬引き”一詞,采用歸化適應的翻譯方法譯為四字成語“順手牽羊”,增加了譯文的幽默感。而對于“変質(zhì)”一詞,采用移植的方法,即直接引用。實際上,日語的“変質(zhì)”與漢語的“變質(zhì)”在含義上略有不同的。日語的“変質(zhì)”除了指事物的性質(zhì)發(fā)生變化,也可以指人的性格、精神存在異常。但漢語的“變質(zhì)”指人的思想或事物的本質(zhì)變得與原來不同,多指向壞的方面轉(zhuǎn)變,指人的思想變化方面在程度上要遠甚于日語的“変質(zhì)”。因此,此處譯文直接引用的方式會使讀者產(chǎn)生誤會,不符合連貫性的原則。TT3同樣采用重構(gòu)的方式,將“標題”一詞置前,對于“変質(zhì)”一詞,則采用歸化適應的方式替換為“變態(tài)”,符合原文的語境,傳遞了原文的內(nèi)容。
例4? ST:女の子は平凡に嫁いで、いいお母さんになるのが一ばん立派な生きかたです。[6]150
TT1:女孩子嘛,普普通通地長大、嫁人、成為一個好母親,就是最最理想的人生。[7]76
TT2:女孩子嘛,平凡地長大、嫁人,做一個賢妻良母,這就是最好的活法了。[8]195
TT3:女孩子平凡地嫁人、當個好母親就是最好的生活方式。[9]69
本例中,TT1將原文中的“平凡に”替換為漢語四字格形式“普普通通”,又加譯了“長大”一詞與后文的“嫁人”一起構(gòu)成時間上的邏輯關系,符合漢語的日常會話習慣,是根據(jù)目標語文化進行的調(diào)整,屬于適應的翻譯方法。TT2同樣加譯了“長大”一詞,與此同時,將原文中“いいお母さん”替換為成語“賢妻良母”使得譯文更加流暢連貫。TT3則尊重原文的內(nèi)容和形式,采用逐詞譯的方式一一替換了原文各要素的意義,且不影響讀者對原文的理解。
例5? ST:あなたはその翌日、すましてお客様にモオパスサンだって、やはり信仰には、怯えていたんだね、なんて私の愚論をそのままお聞かせしているものです。[6]133
TT1:第二天您便會裝模作樣地向客人說,那個莫泊桑,他筆下的那種信仰真有點讓人害怕呢!您竟然將我的拙見原封不動地說給大家聽。[7]111
TT2:翌日,你對客人說:“那個莫泊桑,我可是對他又敬又畏呢!”你居然把我的愚論一字不改地告訴大家。[8]66
TT3:第二天你就原封不動地套用我的愚見,裝模作樣地對客人說:“其實,就連莫泊桑也對信仰抱著敬畏之心呢?!保?]142
本例中描寫的是女主人公對漸漸世俗的丈夫進行的猛烈地批判和嘲諷,亦可看作是太宰治借女主人公來表達對于自己作為職業(yè)作家的一種警誡和自律[10],TT1使用了逐詞譯的翻譯方式,將原文的信息進行轉(zhuǎn)換。此外,為了便于讀者理解,還加譯了“他筆下的那種”等修飾成分,以實現(xiàn)原文的連貫性。TT2同樣采取逐詞譯的翻譯方式,并且為了實現(xiàn)譯文的連貫性,省略了原文的“信仰”二字,按照目標語文化進行了調(diào)整,譯為漢語會話中常說的“又敬又畏”,將原文的含義和效果傳達給讀者。而TT3采用重構(gòu)的翻譯方式,將原文后半句內(nèi)容調(diào)整至前半句。但是,原文中的內(nèi)容是表達我對莫泊桑的信仰抱有敬畏之心,并非莫泊桑本人對信仰有所敬畏,此處TT3明顯出現(xiàn)了誤譯,因此沒有實現(xiàn)譯文的目的性原則。
例6? ST:もっとも、こんな器量では、お金持ちの華族さんの家に生まれてみても、やっぱり、縁遠いさだめなのかも知れませんぬけれど。[6]9
TT1:當然,憑我的相貌,就算是生在有錢的華族家庭,大概也只能是沒人愿意娶我的命吧。[7]91
TT2:如果一開始,就以這樣的容貌出生在有錢的貴族人家的話,應該不會沒有姻緣。[8]45
TT3:不過,憑著我這副長相,就算是出生在有錢的華族家里,沒準兒也照樣是缺乏姻緣的命吧。[9]105
本例中,TT1基于原文語序,使用了逐詞譯的方法傳達了原文的內(nèi)容。另外,對于原文中的“縁遠いさだめ”一詞,替換為漢語的“沒人愿意娶我的命”,便于讀者理解,是一種重構(gòu)的翻譯方法。TT2也使用了逐詞譯和適應的方法,但是譯文翻譯成“不可能沒有緣分”的雙重否定的表現(xiàn)形式,與原文所傳達的內(nèi)容相反,顯然違反了目的性與忠實性的原則。TT3也使用了逐詞譯和適應的方法再現(xiàn)了原文的內(nèi)容和形式。
例7? ST:あの口笛も、ひょっとしたら、父の仕業(yè)ではなかったろうかと、なんだかそんな疑いを持つこともございます。[6]80
TT1:我有點懷疑,當年那支神奇的口哨,會不會是父親所為?[7]191
TT2:那個口哨,說不定是父親的杰作,我常常抱持著這樣的懷疑。[8]40
TT3:我總是莫名地懷疑,那當年的口哨說不定是父親的“杰作”吧?[9]61
本例描寫了一段 35 年前的回憶,講述姐妹之間的真情。妹妹罹患絕癥即將離世時,我偶然間發(fā)現(xiàn)她與M·T之間的往來書信。了解到M·T因得知妹妹生病而將其拋棄,我倍感傷心。復雜矛盾的心情灼燒著我[11]。TT1根據(jù)中文會話的習慣調(diào)整了原文的語序,是適應的翻譯方式。另外,在口哨前加譯了“當年那支神奇的”等修飾成分,在傳達原文效果的同時,也讓對話變得順暢。TT2采用逐詞譯的方法,將原文的內(nèi)容和形式傳達給讀者,實現(xiàn)了譯文的忠實性。TT3結(jié)合目標語文化的習慣,和TT1一樣調(diào)整了原文的語序。此外,TT3將原文的“仕業(yè)”替換為引號加杰作二字,有效地將原文的內(nèi)容、形式和效果傳達給目標讀者。因此,可以說3個譯本均使用不同的翻譯方法實現(xiàn)了目的性原則。
例8? ST:母は、ああ、まぶしい、まぶしいといっては、箸持つ手を額にかざして、たいへん浮き浮きはしゃいで、私も、父にお酌をしてあげました。[6]16
TT1:母親一個勁地嚷嚷:“啊喲,太刺眼了!太刺眼了!”她舉起捏著筷子的手遮在額頭上,興奮得不得了,我則給父親斟上酒。[7]98
TT2:母親邊嚷著:“?。∝毟F!貧窮!”邊拿著筷子,手撐住額頭,心情顯得非常浮躁。我在一旁替父親斟酒。[8]51
TT3:母親不停地念叨著“啊,好刺眼,好刺眼”,一邊把拿筷子的手搭在額頭上,煞是興奮地嚷嚷著。我在一旁負責給父親斟酒。[9]110
本例描繪了一個貧困的家庭,在原本黑暗的房間換上了明亮的電燈。一家三口在明亮的燈光下吃晚飯的溫馨場面。TT1采用了適應的方法,調(diào)整了源語的句子結(jié)構(gòu),將原文的一句譯為兩句。用程度詞“一個勁地”替換了源語中的“ては”,生動地再現(xiàn)了母親興奮的心情,是重構(gòu)的翻譯方式,將原文溫馨的場景傳達給讀者。TT2雖然也使用了重構(gòu)和適應的方法,但將原文形容電燈明亮的“まぶしい”譯為“貧窮”,將描繪母親興奮的心情譯為了“浮躁”這一負面詞匯。這與原文描繪的溫馨場面是不相稱的。因此,可以說TT2違反了目的性和忠實性原則。TT3同樣根據(jù)目標語文化,將原文的一句話調(diào)整為兩句。同樣采取重構(gòu)的翻譯方式,使用“不停地”這一程度副詞替換源語中的“ては”,用以形容母親的興奮,生動地傳達了原文的內(nèi)容和意義。
例9? ST:どうせお帰りにならない夫の蒲団を、マサ子の蒲団と並べて敷いて、それから蚊帳を吊りながら、私は悲しく、くるしゅうございました。[6]221
TT1:明知丈夫不會回來,我還是將他的被褥和雅子的被褥并排鋪在一起,然后吊起帳子,我一邊吊著,一邊忍不住苦惱、傷心。[7]153
TT2: 把外子不會回來的被褥和雅子的被褥并排鋪在一起,我吊著蚊帳,心中感到非常地悲傷、痛苦。[8]89
TT3:反正,丈夫今夜是不會回來了。我把他的被褥與雅子的被褥并排鋪好,隨即吊下了蚊帳。此刻,我感到悲傷無比。[9]154
本例中女主人公的丈夫就職于一家雜志社,由于身體羸弱而幸免征兵。在妻子避難至青森老家期間,丈夫與雜志社的女記者發(fā)生關系,致其懷孕[11]。TT1采用重構(gòu)的翻譯方法,將“蒲団”前的定語,單獨譯為一個從句,以便讀者能夠清晰地理解譯文的內(nèi)容。此外,結(jié)尾加譯了漢語的“忍不住”,進一步傳遞了原文中主婦悲傷的心情。TT2采用逐詞譯的方式,按照原文的語序進行內(nèi)容上的替換。且譯文“不會回來的被褥”,沒有體現(xiàn)出原文想要傳達的邏輯關系,也不符合中文會話的習慣,因此譯文沒有實現(xiàn)連貫性。TT3根據(jù)中文的會話習慣,采用重構(gòu)的方式,將原文的一個句子分成三部分進行翻譯,再現(xiàn)了原文的內(nèi)容和效果。因此,TT1和TT3都符合目的性原則,同時也實現(xiàn)了譯文的連貫性和忠實性。
例10? ST:かぼちゃの蔓のうねりくねってからみついている生垣に沿った小道を夫が洗いざらしの白浴衣に細い兵古帯をぐるぐる巻にして、夏の夕闇に浮いてふわふわ、ほとんど幽霊のような、とてもこの世に生きているものではないような、情無い悲しいうしろ姿を見せて歩いていきます。[6]215
TT1:他穿著洗得褪了色的白浴衣,腰里扎著根細細的腰帶,沿著爬滿南瓜藤的籬笆墻邊的小路行走,令人生憐的、凄涼的身影浮在夏夜的黑暗之中,飄飄幽幽,像極了一個幽靈,完全不似這個世上的活物。[7]147
TT2:外子正穿著褪色的白浴衣,身上綁著細細的腰帶,在這夏夜里,一個人輕飄飄地,宛如幽靈般走在南瓜藤蔓的籬笆小路。實在不像個活在世上的人,他的背影看起來很落寞悲傷。[8]83
TT3:只見丈夫穿著褪了色的白浴衣,身上纏了條細細的腰帶,沿著爬滿南瓜藤蔓的籬笆小路,翩然浮游在夏日的夜色里,就恍如幽靈一般,壓根兒不像是這個世上的活人。那背影看起來好凄清、好落寞。[9]149
本例中,TT1采用重構(gòu)的翻譯方法,根據(jù)中文的會話習慣,調(diào)整了譯文的語序。原文首先描繪出丈夫行走的小路景色,之后把注意力轉(zhuǎn)移到了丈夫的穿著上。與其不同,TT1首先把丈夫穿著傳遞給了讀者。之后向讀者介紹了丈夫身邊自然環(huán)境的情況。另外,原文中的“兵古帯”是日本和服腰帶的一種,主要適合男性及兒童佩戴。譯者將其替換為“腰帶”,是適應的翻譯方法,減輕了讀者的閱讀負擔,提高了譯文的連貫性。TT1將原文的“夫”翻譯為人稱代詞“他”,再現(xiàn)了女性的口氣。TT2同樣調(diào)整了語序,將原文的“夫”譯為丈夫的名字“外子”。這樣的翻譯方法,對沒有了解前文的讀者實際上形成了理解上的負擔,因此沒有很好地實現(xiàn)譯文連貫性。TT3除了調(diào)整語序,同時采用適應的翻譯方式,用四字詞“恍然浮游”替換了原文的“歩く”,向讀者生動地展現(xiàn)了丈夫形似幽靈一般的形象。
例11? ST:家事の手伝いも、花壇の手入れも、お琴の稽古も、弟の世話も、なんでも、みんな馬鹿らしく、父や母にかくれて、こっそり蓮葉な小説ばかり読みふけるようになりました。[6]159
TT1:家務事一點也不愿意幫忙,花壇養(yǎng)護、練琴、輔導弟弟課業(yè)等等,全部都提不起勁來,整天背著父親母親偷偷沉浸于輕浮低俗小說的閱讀。[7]85
TT3:幫做家務、修理花壇、練習古琴、照顧弟弟,在我眼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愚蠢。我背著父親和母親,整天悄悄沉溺于那些膚淺小說的閱讀中。[8]203
TT2:幫忙家事、整理花圃、學琴、照顧弟弟,這一切全都好愚蠢,我瞞著父母,沉浸在愛情小說里。[9]77
本例中,TT1采購重構(gòu)的翻譯方式,對原文開頭部分4四個并列關系的動賓結(jié)構(gòu)名詞形式進行了結(jié)構(gòu)上的調(diào)整。首先將原文“家事の手伝い”加譯處理,替換為“家務事一點也不愿意幫忙”,將后面的3個動賓結(jié)構(gòu)的名詞歸化處理,如將“手入れ”替換為“養(yǎng)護”;將“世話”替換為“輔導課業(yè)”。這樣4個并列結(jié)構(gòu)的名詞就被調(diào)整為一個統(tǒng)括詞“家務”引導下的三個具體內(nèi)容。TT1還采用適應的方式,將原文“馬鹿らしく”“蓮葉な小説”等替換為漢語的“提不起勁來”“輕浮低俗小說”,增加了譯文的可讀性效果。TT2同樣根據(jù)目標語文化,將原文并列的4個名詞處理為漢語的動賓結(jié)構(gòu),加譯了“在我眼里”等內(nèi)容,并將“馬鹿らしく”“蓮葉な小説”歸化處理為“愚蠢”“膚淺小說”。TT3與TT2相同,將4個并列的名詞重構(gòu)為動賓結(jié)構(gòu),并將“馬鹿らしく”“蓮葉な小説”替換為“愚蠢”“愛情小說”,向目標讀者傳遞了原文的形式和內(nèi)容。
四、結(jié)語
綜上所述,本文依據(jù)功能主義目的論,以及藤濤文子歸納的翻譯方法評價并分析了《女生徒》的3個中文譯本在語句翻譯方面各自的特點。經(jīng)過分析發(fā)現(xiàn),陸譯本的翻譯目的是向中國讀者展示作者對至善至美的向往。李譯本的目的是用優(yōu)美的文言展示故事情節(jié),感動讀者,體現(xiàn)日本士人文學之美。楊譯本的目的在于以敏感、細膩的女性語氣喚起讀者共鳴,進而激發(fā)讀者的閱讀欲望。由于文學作品屬于“表情型文本”,可以說3個譯本的翻譯目的在本質(zhì)上是相同的,都明確傳達源語的審美和藝術形式。在語句層面的翻譯上,3個譯本的翻譯方法都能夠按照目的語文化進行調(diào)節(jié),多用重構(gòu)和適應的翻譯方法。陸譯本在加譯的使用次數(shù)上明顯多于其他兩譯本,譯文的連貫性很強。李譯本注重原文的忠實性,譯文偏向按照源語字面含義進行解釋性的翻譯,多使用逐詞譯的方式。楊譯本注重原文的風格,偏向采用年輕人的詞語、四字成語等表現(xiàn)女性口吻??傮w來看,三個譯本基本上都能夠符合目的論三原則,同時,也證明了功能主義翻譯理論同樣適合于文學作品的譯本分析。
參考文獻:
[1]? 馬千紅,沈英莉,謝燕.比較《人間失格》兩種譯本中對女性描寫的翻譯[J].大眾文藝,2014(12):211.
[2]? 藤濤文子.翻譯行為與跨文化交際[M].蔣芳婧,孫若圣,余倩菲,譯.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9.
[3]? 劉軍平.西方翻譯理論通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21.
[4]? 謝天振.當代國外翻譯理論導讀[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20.
[5]? 芒迪.翻譯學導論:理論與應用[M]. 李德鳳,等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
[6]? 太宰治.女生徒[M].東京:株式會社KADOKAWA,2021.
[7]? 太宰治.女生徒[M].陸求實,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
[8]? 太宰治.女生徒[M].李桂芳,譯.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9.
[9]? 太宰治.女生徒[M].楊偉,譯.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1.
[10]? 張秀.論太宰治蔑視女性的傾向:以女性獨白體作品為中心[J].時代文學,2015(9):200-201.
[11]? 王秀娟.論太宰治女性獨白體小說中的自我重建與解構(gòu)[J].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67-72.
【責任編輯? ? 王? ?萍】
Sentenc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Lu Qiushi, Li Guifang, and
Yang Weis Translated Versions of The Girl Stud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FAN Chunyu, CHANG Xiaohong
(School of Advanced Translation,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Tianjin 300270, China)
Abstract:The Girl Student is a short story created by Osamu Dazai, the famous Japanese writer.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German functionalist Skopos theory, and follows the nine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comparative evaluation methods of different translations summarized in the work Translation Behavior and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y Fumiko Fujinami. Three Chinese translated versions of The Girl Student are selected for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ranslation at sentence level, to analyze the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translation from a profess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In the process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it was found that the translation purposes of the three versions are essentially the same, and both need to convey the aesthetic and artistic form of the source language. In terms of translation methods at the sentence level, the three versions often use reconstruction and adaptation translation methods, all of which can be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target language culture. Overall, all three versions can basically comply with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Skopos theory.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once again proven that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is also suitable for the analysis of literary works translations.
Key words:Dazai Osamu; The Girl Student; Skopos theory; comparative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