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廬圖》是一幅描繪廬山的山水畫。匡廬,就是廬山。傳說殷周時期,有一個大賢,名叫匡裕(匡俗),結廬隱居在廬山。后來,定王招他出山做官,他不去。于是,定王就派使者去請,結果,到了那里,只見空廬,賢者已經不知何處去了。這里就有一個問題,荊浩隱居在太行山,對太行山是很熟悉的。為什么不畫太行而畫廬山?他之所以畫廬山,就是借隱居在廬山的匡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如果要用一句話說明這幅作品的藝術風格,那就是雄奇險峻。作為早期全景式山水的杰出代表,《匡廬圖》可以分為上、中、下三個層次,由遠而近,由無人之境到有人之境。畫面上部高高的主峰巍然挺立,直插天際,既是北方壯麗山河的寫照,也是畫家宏偉胸襟的表現(xiàn)。中景一條蜿蜒的山路通向位于山腰的屋舍,近景漁夫正劃船離岸,意態(tài)悠然。相比之下,人被刻畫得格外渺小。面對浩瀚無垠的自然,人也不過是螻蟻。人的生命是短暫且有限的,但心靈卻是無垠無際。通過仰望高山,人的心靈與天地融為一體,從而在有限的空間中獲得無限的意義。
五代山水畫分南北兩派:荊浩是北方“雄奇險峻”山水畫風格的奠基人,所著《筆法記》為古代山水畫理論的經典之作,為中國山水畫從構思、構圖以至筆墨技法方面,奠定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
生活在山中,又勤于觀察寫生,這就使荊浩對山川氣象、峰巒風貌,乃至山水性情有著非同一般的感受與心得,《筆法記》中他將山川作了詳細區(qū)分:“尖曰峰,平曰頂,圓曰巒,相連曰嶺,有穴曰岫,峻壁曰崖,崖間崖下曰巖,路通山中曰谷,不通曰峪,峪中有水曰溪,山夾水曰澗?!?/p>
荊浩承前啟后,溝通唐宋,將宏偉壯闊的全景山水的序幕緩緩拉開,此后精彩紛呈,宋人丘壑,元氣淋漓,明山凈水,清溪遠流,皆導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