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玲,汪 芳,王 偉,談 芮
(赤壁市中醫(yī)醫(yī)院 湖北赤壁 437300)
近年來,由于人們的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不斷改變,導致老年心血管疾病發(fā)生率逐年增加[1]。老年心血管疾病種類繁雜,包括冠心病、心絞痛等疾病,須通過手術治療,但多數(shù)老年患者由于基礎性疾病較多、免疫力低下等原因,術后仍需長期堅持服藥和康復訓練,延緩病情發(fā)展[2]。然而,部分老年心血管疾病術后患者受經濟、環(huán)境等因素影響,自我負擔沉重,遵醫(yī)行為較差,預后欠佳[3]。因此,對老年心血管疾病術后患者實施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尤為重要。鏈式親情護理作為一種新型護理模式,白云等[4]報道其可有效改善宮頸癌術后患者不良情緒,提高患者依從性。多元家庭參與護理可有效加強患者與家庭的聯(lián)系,減輕自我負擔[5]。當前鮮見多元家庭參與結合鏈式親情護理應用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術后護理。鑒于此,本研究分析多元家庭參與計劃下鏈式親情護理對老年心血管疾病手術患者的影響,以期為臨床提供參考資料。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0年1月1日~2022年1月31日我院就診的402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冠狀動脈疾病患者;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的老年患者;PCI手術成功者;無凝血功能障礙;無精神及認知障礙;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獨居者;嚴重心律失常;曾接受過PCI治療。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201例。對照組男110例、女91例,年齡(63.27±1.31)歲;受教育程度:小學77例,中學79例,大專及以上45例;婚姻狀況:已婚158例,未婚36例,其他7例;家庭月收入:≤6500元58例,6501~10000元98例,>10000元45例;疾病類型: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49例,急性心肌梗死123例,急性冠脈綜合征29例。實驗組男105例、女96例,年齡(63.12±1.27)歲;受教育程度:小學81例,中學74例,大專及以上46例;婚姻狀況:已婚162例,未婚31例,其他8例;家庭月收入:≤6500元51例,6501~10000元103例,>10000元47例;疾病類型: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52例,急性心肌梗死118例,急性冠脈綜合征31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護理。患者住院期間,護士遵醫(yī)囑進行藥物治療,并給予術后相關健康教育及飲食指導,囑其進低鹽、低脂、高蛋白質、高維生素的清淡飲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指導患者進行適當行走訓練,培養(yǎng)其良好的作息習慣,保持心情愉悅。出院時進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用藥注意事項,囑其2個月后按時復診。
1.2.2 實驗組 采用多元家庭參與計劃下鏈式親情護理。①住院期間,開展護士、患者、家屬的疾病討論會,引導患者及家屬積極參與討論,通過討論會詳細了解患者的病情、需求、心理狀態(tài)等,以及患者、家屬對配合治療存在的困難和障礙等情況,從而確定患者康復訓練存在的問題和家庭護理困難。針對患者及家屬的擔憂給予安慰和鼓勵,耐心答疑解惑,消除患者及家屬的顧慮,幫助患者樹立康復信心。讓患者與家屬討論內心感受和期望的家庭支持方式,加強患者與家庭的聯(lián)系,每周1次,每次1 h。②依據(jù)收集的信息資料,對患者及家屬開展個性化健康教育,讓患者及家屬掌握疾病相關知識及康復訓練注意事項,指導其正確飲食、用藥、運動方法。與患者、家屬共同制訂個性化康復訓練方案,囑家屬協(xié)助患者完成各個階段的康復訓練內容。③出院時,告知患者按照康復訓練方案堅持完成各個階段的訓練內容,囑家屬監(jiān)督患者。每2周通過電話、微信視頻等方式隨訪,了解患者的訓練情況,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隨時調整康復訓練方案;告知其復診時間,囑其按時復診。干預時間2個月。
1.3 觀察指標
1.3.1 自我感知負擔 分別于干預前后采用自我感受負擔量表(SPBS)[6]對患者的自我感知負擔進行評價,量表包括經濟負擔、身體負擔、情感負擔3個方面,量表共10個條目,每個條目分別對應1~5分,總分5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自我感知負擔越嚴重。
1.3.2 自我管理能力 分別于干預前后采用冠心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7]對患者進行評價,量表包括情緒認知、疾病認知、不良嗜好管理等7個方面,共27個條目,每個條目分別對應1~5分,總分135分,分值越低表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差。
1.3.3 不良情緒 分別于干預前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8]、抑郁自評量表(SDS)[9]評價患者的負性情緒。SAS共20個自評條目,每個條目有4個選項,對應分值1~4分,其中條目5、9、13、17、19為反向計分,量表總分×1.25,取其整數(shù)為SAS標準評分,50分為分界值,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焦慮情緒越嚴重。SDS共20個自評條目,每個條目有4個選項,對應分值1~4分,其中條目2、5、6、11、12、14、16、17、18、20為反向計分,量表總分×1.25,取其整數(shù)為SDS標準評分,53分為分界值,評分越高表示患者抑郁情緒越嚴重。
1.3.4 遵醫(yī)行為 分別于干預前后采用易朝輝等[10]研究設計的遵醫(yī)行為調查問卷進行評價,量表包括生活方式(3個條目)、飲食(3個條目)、隨診(3個條目)、運動(3個條目)及服藥(3個條目)5個方面,共15個條目,每個條目分別對應1~3分,分值越低表示患者遵醫(yī)行為越差。
1.3.5 生活質量 分別于干預前后采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生活質量評估量表(QOL-BREF)[11]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價,量表包括環(huán)境、生理、社會及心理4個方面,共26個條目,每個條目對應1~5分,將取正向評分的4個方面分值轉換成4~20分,分值越低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差。
2.1 兩組干預前后SPBS評分及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SPBS評分及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干預前后SAS、SDS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SAS、SDS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干預前后遵醫(yī)行為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遵醫(yī)行為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干預前后QOL-BREF評分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干預前后QOL-BREF評分比較(分,
據(jù)調查顯示,心血管疾病致死率遠超腫瘤及其他疾病,居病死率首位,嚴重危害老年人的生命安全[12]?,F(xiàn)階段,臨床治療老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方法為手術治療,其中PCI是臨床常用手術方式,其可有效疏通阻塞的冠狀動脈血管,改善心肌血流灌注,進而有效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等疾病,挽救患者生命[13]。但是有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機體功能逐漸衰退,導致住院時間延長,術后病情易反復,對家人的依賴度增加,在長期治療過程中易產生自我感知負擔,從而產生放棄治療的想法,導致術后整體治療效果欠佳,患者生存質量下降[14]。因此,對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實施有效護理干預,減輕其自我感知負擔,幫助其樹立抵抗疾病的信心,是延緩疾病發(fā)展的關鍵。
由于年齡、疾病等多種因素影響,老年心血管患者自理能力逐步下降,行手術治療后須長期依靠家屬照顧[15]。因此,家庭支持和親情護理對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尤為重要。臨床常規(guī)護理主要針對患者開展護理干預,缺失家庭因素對患者影響的考慮,故干預效果欠佳[16]。多元家庭參與計劃下的鏈式親情護理首先通過討論會的形式,詳細了解患者的病情、需求及家屬對配合治療存在的困難和障礙等情況,明確患者康復訓練存在的問題和家庭護理困難,并針對此類問題進行答疑解惑,可有效加強護士與患者、患者與家屬之間的聯(lián)系,增強患者的參與感[17]。同時借助討論會的方式引導患者及家屬敘述訴求,緩解其心理壓力,對家庭成員之間情感分享和支持產生積極作用,進而減輕患者的自我感知負擔,樹立治療信心[18]。通過收集相關信息,對患者及家屬開展個性化健康教育后,與患者及家屬共同制訂個性化康復訓練方案,并在住院期間與家屬共同協(xié)助患者按照訓練方案完成各階段的訓練內容,不僅能進一步加強患者的歸屬感,消除其自我感知負擔,提高遵醫(yī)行為,且可培養(yǎng)患者自我管理意識,使患者出院后仍能在家屬監(jiān)督下堅持完成康復訓練,并遵醫(yī)囑用藥,改善不良生活方式[19]。因此,多元家庭參與計劃下的鏈式親情護理可有效減輕患者自我感知負擔,提高其遵醫(yī)行為及自我管理能力。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SPBS、SAS、SDS評分低于干預前(P<0.05),且實驗組低于對照組(P<0.01);自我管理能力、遵醫(yī)行為、QOL-BREF評分評分高于干預前(P<0.05),且實驗組高于對照組(P<0.01)。說明多元家庭參與計劃下的鏈式親情護理較常規(guī)護理能更有效地減輕患者的負性情緒和自我感知負擔,提高其遵醫(yī)行為及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其術后生活質量。與朱永慧等[20]報道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多元家庭參與計劃下的鏈式親情護理可有效減輕老年心血管疾病手術患者的自我感知負擔,提高其術后遵醫(yī)行為和自我管理能力,緩解焦慮、抑郁情緒,改善術后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