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全
相撲火鍋也叫“力士什錦火鍋”,是日本相撲手常吃的燉菜餐食。
這實在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長得五大三粗、腰圓膀闊的相撲手,其實并非一些人想象的那樣,是只吃葷菜長胖的。相撲火鍋的主要食物是素食,他們吃進去的是大量蔬菜和碳水化合物。
據(jù)筆者了解,這些外表光鮮、地位超群、腰纏萬貫的相撲手,其成名之路是很艱辛的。他們要在專業(yè)的相撲學校里刻苦訓練,無論天氣如何,每天早上?5?點多都會爬起來晨練,練到將近正午才能吃飯。吃飯的時候還要論資排輩,由后輩為前輩奉飯,成不了名角的小相撲手運氣最差,他們一般只有做飯的份,有時只有菜湯泡米飯度日,這樣就更難長胖了,而日后的成名卻與體型有很大關系。另外,相撲手一天只允許吃兩頓飯,訓練過程又艱苦,還需要學習嚴格的國技禮儀,如穿衣、發(fā)髻梳理、文化課修習等,日程安排得滿滿當當。
需要糾正的一點是,相撲手身上的肉并不是我們想象的全是脂肪,這可能是很多電影里飾演相撲手角色的演員大多一身膘,讓許多人誤解了。實際上,筆者在日本曾親眼見識過真正的相撲手,他們身上的肉是瓷實的肌肉,通身硬朗,說明平日訓練非常充分。而且他們會身著非常好看的正式和服,穿木屐走路,發(fā)型獨特,氣宇軒昂,走在路上辨識度很高。
可以說,基本上所有的相撲手都必須是個美食家,因為他們都經(jīng)歷過從無名之輩逐漸成為名角的過程,也就是說他們其實都侍奉過前輩,都很會做飯。需要注意的是,其實相撲手并不只有日本人,世界各地有相撲資質的人都在日本訓練,包括歐洲人、俄羅斯人、蒙古人等,近十幾年來,相撲界最厲害的橫崗(相撲手的最高級稱號)都是來自蒙古的選手。但無論是哪里人,都必須遵守相撲界的培訓機制,按照相撲手的方式生活、飲食,有的小相撲手沒有吃飽,偷偷跑到外面飯館去吃飯,多數(shù)情況下會被嚴厲制止,因為錯誤的飲食會妨害相撲手的職業(yè)發(fā)展。
那么相撲手必吃的相撲火鍋到底是什么呢?它主要由蔬菜、雞肉、豆制品、大米等組成,如白蘿卜、胡蘿卜、菌菇、大蔥、牛蒡、魔芋絲、白菜、茼蒿、昆布、豆腐、肉丸、雞肉等。相撲火鍋的做法是:在鍋內鋪上蔬菜、雞肉等各種食材,倒入濃郁的雞肉高湯,再淋少許味啉(一種酒類調味品),小火燉煮?20?分鐘,最后搭配米飯食用。由于沒有使用醬油、醋等調料,相撲手其實吃得很清淡。按照課業(yè)要求,他們吃完午飯必須立刻去睡覺,不然不長肉。
在我們看來,相撲火鍋健康得不得了,那為什么相撲手會長得那樣不同尋常呢?這是因為相撲手的食量很大,一般會吃很多料理,特別是米飯和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在日復一日的超量飲食、艱苦訓練以及嚴格作息下,才長成了這樣的體型。
那些成不了名角的相撲手轉業(yè)后多數(shù)會去開飯館,因為這些相撲手都是做了十幾年飯的老手了,他們制作的料理深受大眾歡迎,所以相撲飯館的生意一直都特別好。日本民眾有多愛相撲料理呢?從滿大街各式各樣的相撲料理店就可窺探一二。但是大家一定要注意分辨,因為有很多相撲料理店其實是冒牌貨,廚師和店長并不是相撲手的店鋪很可能不正宗。在某些冒牌相撲料理店里,很多菜品是按照日本民眾的飲食習慣改進的,如里面不放雞肉而是放牛肉、豬肉、培根等,事實上,相撲手根本不能吃這樣的火鍋,因為在相撲界有一個說法:吃四角落地的動物不吉利。因為相撲手比賽失敗時就是面朝下、四肢撲地的狀態(tài),吃了四腳動物則預示著相撲比賽的失利。
那么吃膩了雞肉的相撲手該如何改善飲食呢?其實還有一種相撲火鍋是魚肉火鍋,那可就更加健康了,因為魚肉蛋白易于消化吸收,湯汁濃白,營養(yǎng)和口感都好。最后需要說明的是,相撲料理范圍并不小,相撲手并不只吃相撲火鍋,他們的生活中還有更多的美食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