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曉平
(蘇州市吳中區(qū)文聯(lián),江蘇蘇州 215128)
郭巷老街及周邊區(qū)域俯瞰(施曉平 提供)
在古鎮(zhèn)古村老街星羅棋布的江蘇蘇州,位于大運河寶帶橋段東岸1.8公里處、吳中區(qū)尹山湖畔的郭巷老街并不起眼。不過,和許多古鎮(zhèn)古村老街一樣,這里也散布著不少古跡,哺育了不少名人,流傳著眾多故事。
郭巷老街的前身是郭巷村,簡稱郭巷,明清時期屬蘇州府長洲縣(后為元和縣)尹山鄉(xiāng)三十一都(后為北三十一都)管轄。郭巷村起源于何時未見典籍記載,目前能查到的最早記錄“郭巷”一詞的古籍,是明代名臣王鏊所纂的《姑蘇志》,該志在“郭巷”后面的地名是“褚墩、瓜涇”,再后面的小字部分稱“在(長洲縣)三十一都”[1],這與郭巷老街的情況均完全吻合。《姑蘇志》最早的版本是明正德元年(1506)刻本(藏于國家圖書館),即便從那時算起,郭巷老街得名也已有500 余年。實際上,地名的出現(xiàn)早于編書之時,因此,郭巷的歷史應該更早。
郭巷老街并無郭姓聚居,至少近現(xiàn)代是如此。對于郭巷的“郭”,沈木根(1907—1999)、汪念宣(1922—2014)、董火南(1934 年生)等當?shù)仃壤蟼冋J為只是附郭(外城)的意思,跟姓氏無關,郭巷老街最早只有施、董、陳3個姓氏的居民,其中施家祖上來自崇明,是朝廷官員;董家祖上也來自崇明,曾在施府任吹鼓手;陳家祖上則是師爺出身,據(jù)說來自河南。
施氏祖上可追溯至施宗義。明〔嘉靖〕《建寧府志》等史料記載,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挑選部分富人做官,施宗義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被選任福建建寧知府。他“操履端莊”“精于政治,吏民畏服”[2],為當?shù)赝扑]、選拔了一批人才,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任用文學家、藏書家徐達佐為教官。
由于清朝乾隆年間編修的《尹山施氏家譜》已于“文化大革命”中散失,所以施宗義或其祖上當時是否已定居郭巷,目前還無法確定。能認定定居郭巷的最早居民,是施宗義的兒子施禮。
民國崇明《施氏先世事略》第一冊《先德萃編》中,收錄了幾篇來自《尹山施氏家譜》的文章,其中《地官大夫尚儀公紀略》里提到,施禮字尚儀,曾受戶部尚書夏原吉之薦,擔任地官大夫,負責管理八閩地區(qū)的田稅事宜。施父去世后,施禮哀慟而疾,無法繼續(xù)做官,于是“結廬于尹湖之濱”,安度余年。[3]
施禮隱居的“尹湖之濱”,就是今天的郭巷老街所在地。根據(jù)夏原吉永樂元年(1403)擔任戶部尚書的時間推測,施禮“結廬于尹湖之濱”的時間應該在1410 年左右,故郭巷老街有人居住的歷史至少已有600 年。
明成化七年(1471),“世居郭巷”的施禮曾孫施悌(字天祿)考中舉人,時年21 歲,[4]成為郭巷老街區(qū)域可考的第一位舉人。施悌后來擔任過湖廣永州同知、云南姚安知府等職務,頗有政績。清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皇帝下令將施悌的牌位放進尹山土山施悌墓旁的澹臺子祠,與澹臺滅明一起受祀,并由施氏后裔主祭。[5]
施悌去世后約40 年,郭巷發(fā)生了一件讓人心驚膽戰(zhàn)的大事——48名倭寇突然流竄到此地。
初刻于明代隆慶二年(1568)的江防專著《江南經(jīng)略》記載,嘉靖三十四年(1555)八月十三日,53名倭寇出現(xiàn)在滸墅關,提督都御史曹邦輔親自帶領官兵圍剿。當天夜里,官兵射死5 名倭寇。這些倭寇此前曾抵達杭州、徽州、蕪湖、南京等地,所向無敵,這次受挫讓他們大為震驚。于是剩下的48名倭寇沿著偏僻的山路夜行到楓橋,抓住兩位義士,要他們帶著出海。
這兩位義士經(jīng)過閶門時,悄悄對守城的官兵說,我們要把倭寇帶到絕地去,你們可火速前來追擊。于是,兩位義士領著倭寇來到寶帶橋,又折向東面,將他們帶到三面環(huán)水的郭巷,隨后官兵把他們團團圍住。窮兇極惡的倭寇發(fā)現(xiàn)上當,竟將兩位義士殘忍殺害。就這樣,兩位義士英勇就義,在郭巷寫下了可歌可泣的人生篇章。此后,經(jīng)過半個多月的圍剿,這些倭寇被全部殲滅。《江南經(jīng)略》認為:“二人(指兩位義士)之功多矣?!?/p>
雖然兩位義士沒有留下姓名。但國家圖書館所藏的《橫山志略》里卻記錄了他們的身份:一位是橫塘的打油人,另一位是西跨塘的屠戶。[6]
雖然有官宦人家定居,但郭巷一開始只是尹山鄉(xiāng)范圍內(nèi)的一個村落。很長一段時間里,尹山鄉(xiāng)的經(jīng)濟中心是依傍京杭大運河的尹山鎮(zhèn)。
筆者在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搜尋到一部《(長洲縣)魚鱗圖冊》,該圖冊繪制于康熙年間,有當時郭巷老街河道(圖中作“郭巷港”)南側的展示。這一區(qū)域當時有五座橋,其中西起第二座叫西店橋,位置大致在今天郭巷老街西端的紅板橋那里;第三座是泰安橋,位置在今天的蘇州市級文保單位、單孔石拱橋泰安橋東側;第四座叫花園橋,大致在今俗稱“木橋”的東浜小橋位置?;▓@橋的得名,據(jù)說與清初郭巷施峻、施廷杞兄弟在老宅之旁、尹山湖邊建造的“漁莊”有關。施氏兄弟經(jīng)常與親友們在這里飲酒酬唱,后來,施廷杞將自己所作的200余首詩歌結集為《漁莊吟稿》,并配有序言、題辭詩,還附錄了親友們的和詩和題詠詩,刊行于世并保存至今。
從圖冊和橋名可以看出,最遲在清康熙時期,郭巷老街一帶已有商業(yè)設施。但乾隆時期郭巷人施象堃《遠村印譜》里的“村居兼愛稻花香”印章說明,直到乾隆時期,郭巷還只是個村。
道光十四年(1834)成書的《吳門表隱》則提到“郭巷鎮(zhèn)節(jié)孝坊為施爾宏妻李氏立”,表明當時郭巷已經(jīng)成鎮(zhèn)。算下來,郭巷成鎮(zhèn)的時間應該在嘉慶(1796—1820)年間。只是,成鎮(zhèn)之初郭巷只有一條東西向的街巷(細分可分為東街和西街),以及沿街延伸出的數(shù)條小巷。
成鎮(zhèn)之初,郭巷的居民仍以施、董、陳三姓為主。但根據(jù)《(長洲縣)魚鱗圖冊》和蘇州圖書館所藏《彭氏宗譜》載,除了以上三大主要姓氏外,還有王、潘、朱、於、彭等姓氏也已居住或曾居住于郭巷老街一帶。從老街遺存的廳堂及過往記載來看,施姓最多,共20 來處,總建筑面積占郭巷老街七成以上。最大的一處為“篤行堂”,占地約4 畝,有大小房屋上百間,還配有花園、假山,主廳雕梁畫棟、氣勢非凡。清代后期,這里出過一位名師叫施傳鑣,他“誘掖后進,成就者以數(shù)百計”。[7]
乾隆至道光年間,郭巷還出過一對父子書法家——施城、施南金。施南金為著名學者、“一代儒宗”錢大昕的門人,他與父親不但以書法飲譽吳中,還收藏過有“神品”之譽的南宋《九成宮醴泉銘》拓本,并將北宋人龐安時《傷寒總病論》的影抄本送給著名藏書家黃丕烈,幫助黃氏完成影刻。
成鎮(zhèn)之初郭巷還發(fā)生了一件奇事,施家某房的女兒和她的陳姓丈夫都活到了百歲。為此,朝廷特意賞賜他們一件黃馬褂表示祝賀。[8]
清光緒十七年(1891),又一個辛卯年,郭巷又有人考中了舉人。
中舉者名叫陳希濂,正是上面提到的那對百歲夫婦的后代,居住于郭巷老街西段大經(jīng)堂。在2 萬多名參加江南鄉(xiāng)試的考生中,陳希濂考中了第二名舉人(亞元),一時傳為佳話。[9]
陳希濂后來擔任過三年的江陰縣教諭,民國時期曾任東吳大學國文講席,愛好詩文,有《讀史百詠》《吳門百詠》等詩集傳世。
陳希濂的中舉,拉開了郭巷老街陳氏家族崛起的大幕,家族的興旺一直持續(xù)到了今天。其中,陳希濂長子陳霆銳是美國密歇根大學法科博士、民國著名大律師。在他和同仁們的奔走呼號、多方交涉下,不允許華人與狗進入的上海黃浦公園,從1928 年6 月1 日起對中國人開放;此外,他還為“五卅慘案”受害紗廠工人維權,為“七君子”辯護,參與收回上海租界的會審公廨,維護了我國的法權。陳霆銳后任臺灣東吳大學法學院院長。陳希濂幼子陳章教授為美國普渡大學電機工程學碩士,曾任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無線電系主任20 多年,是我國著名的無線電專家,被譽為“電壇宗師”,去世后將一半骨灰撒在了郭巷街河,也算葉落歸根。陳希濂的孫子陳自明曾任中央音樂學院黨委書記,是著名的音樂理論家、教育家,我國世界民族音樂學科奠基人之一。
清代后期,受太平天國戰(zhàn)爭影響和鴉片毒害,郭巷老街施氏由盛轉衰,外來人口逐漸買下或租下施氏大宅,或購地建房,成為郭巷老街的新居民。其中喻氏來自蘇州香山,戴氏來自蘇州葑門,濮氏來自山東濟南,汪氏、江氏來自安徽徽州,梁氏來自廣東番禺。其余從郭巷周邊村鎮(zhèn)或外地遷入的姓氏有李、顧、陸、張、沈、徐、金、黃、丁、鈕、談、倪、季、查、詹等。隨著外來人口的不斷增加,郭巷老街區(qū)域以其便捷的水路、豐饒的物產(chǎn)逐漸繁華,開始與尹山鄉(xiāng)原先的中心區(qū)域尹山集鎮(zhèn)平起平坐。
清光緒二年(1876)重建的泰安橋,橋聯(lián)云“東接尹湖漁人網(wǎng)集,西連笠澤估客(即商人)船來;物阜民康受之以泰,山青水秀靜而能安”,即是清末郭巷老街繁華景象的真實寫照。清末詩人袁蘭升的《郭巷》詩更是在夸贊這里“十里荷花迷畫舫”等優(yōu)美景色的同時,說這里“一湖菰米足漁家”“蓑衣市小喧風曉,茭白船多聚日斜”,[10]點出郭巷盛產(chǎn)魚米的特點和蓑衣、茭白的交易盛況。
《蘇州史志資料選輯》刊登的《蘇州日本租界談判始末》則披露,當年清政府還曾想把蘇州的日本租界設到寶帶橋以東三里及“尹山湖”附近,也就是郭巷老街一帶,后來因日本方面不同意才作罷。[11]對于郭巷老街的老字號,《郭巷鎮(zhèn)志》作了忠實記錄,如“汪道生”“董福隆”“施同茂”“江恒泰(太)”“喻源興”等煙酒、南貨店及作坊。
清同治、光緒年間,郭巷老街新建和重建了部分建筑,如原先位于尹山的澹臺子祠、位于蘇州城里的施家祠堂,清同治年間(1862—1874)都被移建到這里[5];重建了泰安橋,橋南70米處還因居民建房而形成一條東西向的南街;郭巷街河和尹山湖交匯處的青龍橋也于光緒二十九年(1903)重建。民國期間,郭巷老街成為吳縣第十四區(qū)、第八區(qū)區(qū)署駐地;1913年3月,借用陳希濂家大經(jīng)堂,創(chuàng)辦了郭巷鄉(xiāng)立第一初等小學校(今郭巷實小前身)。
郭巷老街地處湖蕩地區(qū),經(jīng)常有強盜劫掠,20 世紀20—30 年代,郭巷還建起了商團,以防盜寇。[1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郭巷老街開設的生活、農(nóng)具類店鋪多達70 余爿,其中僅茶館店就有13爿半(半爿兼營煙雜貨)。[13]166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區(qū)劃調(diào)整,憑借獨特的區(qū)位優(yōu)勢,偏于一隅的郭巷老街成為郭巷鄉(xiāng)(公社、鎮(zhèn))政府駐地,郭巷初級中學(今蘇州大學附屬尹山湖中學前身)也于1958年創(chuàng)辦于此。從此,郭巷老街取代尹山集鎮(zhèn),成為尹山湖及周邊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
經(jīng)過幾十年的發(fā)展,以郭巷老街為核心的郭巷集鎮(zhèn)區(qū)面積不斷擴大,人口不斷增多。1987年建成區(qū)面積0.233 平方公里,2005 年又增加到2.85 平方公里。[13]38除老街外,還新增了郭新東路、郭新西路、郭新北路、尹豐路、通達路、姜莊路、馬村路等。如今,隨著交通的不斷發(fā)達,一家家工廠、一個個住宅區(qū)在郭巷老街周圍崛起,而郭巷老街也因地處大運河蘇州段核心監(jiān)控區(qū),而迎來新的傳承發(fā)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