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健偉
(江蘇省地方志辦公室,江蘇南京 210004)
如果從兩漢時期大量出現(xiàn)的地記算起,方志至今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即使是方志體例在宋代定型以來,也已經過了一千多年。千年間,知識記載和傳播的技術及手段突飛猛進,人們的閱讀工具、閱讀習慣和閱讀偏好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而方志體例和寫作方法也隨之發(fā)生改變。作為中國古代顯學的地方志,如何在今天改變知之者甚少、傳播力甚弱、影響力甚小的局面,需要我們關注背后的環(huán)境變化。
一是古代地方志很多功能正在被很多領域所替代。比如,媒體在很大程度上,就替代了古代志書的歷史記錄和傳播功能;政務信息,就替代了古代志書的向上呈情功能;形式多樣的地情書,就替代了古代志書的育人功能。二是歷史記載的形態(tài),也從紙質書籍向圖片、音視頻和實物轉變。今天的短視頻大行其道,博物館如日中天,就是例證。短視頻是近幾年的新生事物,博物館這種文化形態(tài)進入中國也只有一百多年。這些新載體發(fā)展迅速,深受群眾喜愛。三是歷史記載的主體,也從修志人向新聞媒體、政務新媒體,甚至自媒體轉變,今天已經進入“人人是歷史見證者,人人也是歷史記錄者”的時代。
這就是我們今天面臨的環(huán)境,面對這些變化,作為現(xiàn)代方志人,我們應該怎樣傳承好這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給現(xiàn)今的社會呈現(xiàn)什么樣的作品,如何做到不僅給后人留下史料,更給今人有所啟迪,應是我們這一代方志人思考最多的問題。
為此,近年來江蘇在志書編纂方面一直在努力探索,既然歷史記載的形態(tài)在不斷更新,江蘇的全媒體志書、江蘇省情影像志和江蘇省史志館聯(lián)盟就應運而生;既然歷史記載的主體在不斷增加,我們歷史記錄,就不能等著部門呈報資料,而是應該主動從主流媒體、各部門單位的政務新媒體中去獲取第一手的資料,月度微記錄、年度記錄便應時而成。從大的層面來說,江蘇方志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拓展:一是圍繞黨和政府中心工作,編纂主題志鑒;二是提高地方志記錄歷史的時效性,推出年度即時性記錄;三是服務鄉(xiāng)村振興,實施鎮(zhèn)村志編纂文化工程;四是強化高顯示度的江蘇文化標識,編纂重點史志作品。在探索中,我們也思考和總結出了一些當代方志的發(fā)展方向。
近年來,一種新的文體越來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這就是“方志文學”。這種非虛構的文學體例,把地方的建置沿革、經濟社會發(fā)展,以及山川地理、物產、風情、風物、風俗的今昔對比作為參照,以書寫展現(xiàn)新時代的巨變。比如,中國作協(xié)原副主席、中國作協(xié)報告文學委員會主任何建明寫自己的家鄉(xiāng)蘇州《我的天堂》,記述了蘇州近30年的歷史性巨變。再比如,南京的著名作家葉兆言,借鑒英國作家彼得·阿克羅伊德的《倫敦傳》的筆法,寫作了《南京傳》,拿葉兆言自己的話說,他并不想寫一本南京的地方志,而是想以南京為平臺來書寫整個中國的歷史。江蘇省委宣傳部原常務副部長周世康,為了把自己家鄉(xiāng)海門的發(fā)展歷史書寫出來,3年閉門苦心讀書撰寫,參閱了江蘇省地方志辦公室提供的9本海門舊志,寫成了《海門傳》。
《南京傳》與《海門傳》
從這些事例來看,文學作品與方志史籍之間的界限正逐漸模糊。事實上,中國古代很多地方志本身就是非常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中國古代大部分方志都是地方的名家大家所寫,其中不少還是文學家,如江蘇蘇州的《吳郡志》就是南宋文學家、大詩人范成大的作品。清末南京文學家、寫《隨園食單》的袁枚,就修纂了〔乾隆〕《江寧縣新志》。他用抒情詩的優(yōu)美筆法,這樣描述南京:“東南之奧區(qū),山水之都會,形家所指為龍蟠虎踞者是與。或左或右,忽前忽后,若斷若續(xù),或整或參差,此天地之精魄,凝結一氣以布濩,骨脈相屬而窾竅皆通者也?!?/p>
因此,當代新編的地方志,還是要講究文采,在快節(jié)奏社會里創(chuàng)造出一個形式簡單又內涵豐富的空間,提高它的可讀性和感染力。比如,在江蘇名鎮(zhèn)名村志的編纂過程中,格外注意營造一種“美”的氛圍。《東山鎮(zhèn)志》第一篇文章《天堂中的天堂》就是由原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主席范小青撰寫,《呂四港鎮(zhèn)志》開篇的《中國·呂四賦》由著名辭賦家袁瑞良撰寫。志書正文的語言則簡練而不失文學性?!督即逯尽穼憛歉栲l(xiāng)音:“姜杭村民喊唱山歌,代代口授心傳,發(fā)展豐富,其韻律爽朗婉轉,節(jié)奏自由明快,韻味原始質樸??珊翱沙?,可哼可吟……”朗朗的歌聲如同隨風飄傳到耳邊。篇首引言、圖片配文等文字上也要下功夫,比如《東山鎮(zhèn)志》中東山特產碧螺春的圖片下配文:“明前碧螺貴如金。吸收著山水精華,陶冶著花香果香,七萬個嫩芽才換得一斤碧螺春,宛如高級工藝品,不可多得?!弊x罷這段文字,仿佛碧螺春茶香已飄浮在鼻間。
《生命至上:江蘇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實錄》亮相全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
談及地方志,人們腦海中往往會浮現(xiàn)出一本本大部頭作品。一輪志書平均一部110 萬字,二輪志書平均一部120 萬字,江蘇年鑒250 萬字,這些皇皇巨著往往對一個領域、一個地區(qū)做全景式掃描。這類經典史籍,大則大矣,全則全矣,但閱讀門檻較高,對普通讀者不甚友好,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不是適合閱讀的書籍,而是用以查詢的文獻?!胺街窘K”微信公眾號2019年4 月開始改版為文化號的時候,一開始就用志書的內容,結果發(fā)現(xiàn)可讀性比較差,缺少很多細節(jié)和故事,在讀者中很難引起共鳴。
要編纂老百姓愛看愿讀的史志作品,就要在不改變志書原有體例的基礎上,盡可能地留住歷史細節(jié),多角度、全方位、全景式地還原歷史真相。比如,在編纂《江蘇省對口支援西藏建設志》時,收錄了主流媒體相關新聞報道65篇作為原章節(jié)之外的延伸閱讀,以佐證和補充正文,濃墨重彩地重現(xiàn)了史實細節(jié),全景式地記錄和再現(xiàn)了江蘇20多年“真情援藏、科學援藏、持續(xù)援藏”的歷史。即將出版的《江蘇省對口支援新疆建設志》,體量會是援藏志的兩倍以上,收錄主流媒體相關新聞報道216篇。這樣的志書,閱讀起來,是不是就有味道得多?
另一本志書《生命至上:江蘇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實錄》(后文稱《實錄》),開創(chuàng)了實時編纂的工作方法。在2020年1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出要求時就開始一邊收集資料,一邊編纂。這本書編纂的最大優(yōu)勢,就是歷史細節(jié)足夠豐富,每天發(fā)生的重要事件,每個重要節(jié)點的總結,應有盡有。這本書不僅記述了江蘇省內戰(zhàn)勝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成果,還有3000多名“逆行者”支援湖北抗疫可歌可泣的歷史;不僅記述了疫情防控的實踐舉措,還有保持經濟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的經驗總結;不僅記述了抗疫斗爭中先進人物的感人事跡,還有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態(tài);不僅有抗疫的工作過程,也有“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的江蘇模式和抗疫經驗。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實錄》時間下限為2020年9月8日,就是全國抗疫表彰大會的時間,彼時疫情還未結束,我們在書后留下了“后續(xù)表彰”“后續(xù)抗疫”的二維碼,努力補充后續(xù)的歷史細節(jié)。等到《實錄》在2020年11月26日在全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亮相的時候,讀者可以掃描書后二維碼查看最新的表彰名單和后續(xù)的抗疫工作。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確保了對這一歷史事件的完整記述。
我們評價一個人的智力,多用“智商”來衡量,評價一個人的感知能力,多用“情商”去評判,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又出現(xiàn)了“財商”來計量一個人的賺錢能力?,F(xiàn)在人們安居樂業(yè),開始有了更多精神上的追求,于是出現(xiàn)了“美商”這個概念?,F(xiàn)在的社會,是一個追求美的社會。這幾年,江蘇地方志工作,無論是江蘇省情網、江蘇省方志館網站,還是方志館的布展、省情影像志等都力圖用最美的方式將內容呈現(xiàn)給大眾。
就書籍編纂而言,我們努力讓傳統(tǒng)的地方志書籍更加符合現(xiàn)代讀者的審美品位,也就是說,用最美書籍的標準,采用最美的圖片、最美的封面和最美的版心設計,來打造方志書籍。例如,《中國淮揚菜志》就徹底顛覆了傳統(tǒng)志書的體例束縛和形態(tài)風格,將志書的嚴謹厚重與時尚的現(xiàn)代表達相統(tǒng)一,實現(xiàn)了內容與形式、敘事與藝術的完美結合。這是我們在志書編纂工作中的一次新嘗試?!吨袊磽P菜志》不同于一般志書的“大部頭”,每冊都小巧精致,故事性強,更貼近百姓生活,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該書最初的設計方案,是一函七冊,提交出版的時候字數52 萬字,我們精簡到一函五冊,字數減少了8.3萬字,同時大幅度增加圖片數量,共收錄了434張精美圖片,展示了400 多道淮揚名菜、300 多道風味小吃,圖文并茂,讓人垂涎欲滴。
另一個例子是《江蘇地方志》雜志。這本刊物是全省地方志系統(tǒng)唯一一個具有正規(guī)雙刊號、公開出版的機關刊物,2019年以前,印數不到3000 本,主要以系統(tǒng)內贈閱為主,訂閱量少,社會影響力薄弱。從2019年起,我們確立“大方志、大文化”的理念,進行了三次大的改版。一是變來稿選編為約稿選編,二是按照Mook(Magazine+Book)模式,每期就特定專題展開研究和討論,三是打造“專題刊物+論壇文集+線下論壇”的全新期刊文化形態(tài)。同時,我們對雜志的整體風格進行了重新設計,結合當期文化專題,選用相匹配的美術作品進行封面設計,刊物內芯版面注重圖文并茂,使得從內容到裝幀都呈現(xiàn)了較高的文化品位和審美品質,展示了江蘇獨特的歷史文化風韻,刊物風格受到社會廣泛好評。2022 年,雜志以最美裝幀設計入選中國期刊協(xié)會第二屆“方正電子”杯中國期刊藝術周推薦提名,并在第二十九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展出。質量的提高,帶來雜志影響力的大幅提升,發(fā)行量從2019年的20 份提升至2023年的8000 份,總印數達到9600 份。
當今社會,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一日千里。在智能手機時代,“刷屏閱讀”“碎片化閱讀”和音頻、視頻、圖片閱讀逐漸占據了主導。為了適應現(xiàn)代讀者的閱讀習慣,幫助完成快速閱讀或深度閱讀,我們打造了嶄新的“全媒體志書”。全媒體志書打破了“圖片是文字附屬”這一傳統(tǒng)觀念,形成圖片獨立講述歷史的敘述方式。同時,還跟進現(xiàn)代技術的發(fā)展,把二維碼延伸閱讀的功能引入志書,擴展文字、圖片以及視頻,力圖讓讀者在有限版面中獲取更大信息量。
我們傾力推出的江蘇名鎮(zhèn)名村志,做到了將文字、音頻和視頻充分融合,比起枯燥的傳統(tǒng)志書,看起來更像一本本充滿著創(chuàng)意和活力的“生活指南”或“旅游攻略”。每一本江蘇名鎮(zhèn)名村志都收錄了十幾個到七八十個不等的視頻二維碼,其中《東山鎮(zhèn)志》收入視頻多達41段,不但包括東山鎮(zhèn)情概況、名勝古跡,也包括“除夕莫厘峰伴觀音”“六月廿四荷花節(jié)”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使讀者猶如身臨其境。目前,“江蘇名鎮(zhèn)名村志”已出版31部,受到社會一致好評。《江蘇省對口支援西藏建設志》也收錄了歷史圖片以及高原風光美圖360余幅,歷史影像視頻23個;《江蘇省對口支援新疆建設志》圖片1300幅,視頻60個,繪聲繪色再現(xiàn)歷史場景。
志鑒產品真實可信,樸實無華,流傳久遠,是與世界各民族交流的重要橋梁。英文版《江蘇年鑒》已連續(xù)編纂出版十余年,是全國較早一部專門面向海外,全面、系統(tǒng)和深度介紹省級行政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年度資料性文獻,為海外人士認識江蘇、了解江蘇提供了基本資料和信息,也為國外研究江蘇、研究漢學提供了基本素材,被世界很多重要圖書館收藏。
2023 年6 月,《江蘇年鑒(2021)》英文版亮相產業(yè)鏈供應鏈國際合作交流會暨企業(yè)家太湖論壇,作為大會宣傳資料,分發(fā)給參會的200 多名全球重點跨國公司高管、外商協(xié)會代表,助力江蘇外向型經濟發(fā)展。
同時,我們在探索雙語志書上做出了更多努力?!督K重大基礎設施工程圖志》的前言、概述、標題等內容都以雙語呈現(xiàn),向世界展示了70年來江蘇省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發(fā)展歷程和輝煌成就。即將出版的省情書《這里是江蘇》,也通過這種形式,期待讓世界更了解江蘇,用中國獨有的文化與世界文化交融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總之,地方志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新時代要用新技術、新形態(tài)、新思路進行時代化的改造,使之更加適應新的歷史記錄和知識傳播體系的變化,讓地方志在新時代煥發(fā)出新的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