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德章
(江蘇徐州 221000)
徐州南水北調藺家壩(視覺江蘇 提供)
隨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步伐的加快,位處蘇、魯交接處的藺家壩村,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這里三河交匯、三山并立,依山傍水、風景如畫,歷史的沉淀與現(xiàn)代的發(fā)展,讓她煥發(fā)出從未有過的榮光。
一
大運河掙脫微山湖的束縛,躍入江蘇陸地遭遇的第一個硬茬便是張谷山。山不在高,有典則名。這山海拔75米,貌不驚人,卻頗有來歷,據說其得名和“漢初三杰”之一的張良有關,清代名臣張鵬翮親題山名。一峰獨立,倒也壯觀。其東偏南里許是藺山,西偏南里許是范山,三山遙相呼應,互為犄角,呈“品”字形。從體型來看,如果說張谷山是帶頭大哥的話,藺山當算二弟,范山順理成章要屈尊成老三。
山水一家,在這里也不例外。大運河、順堤河、桃園河三條河流緊傍山腳,擦肩而過,堪稱山水相依。
自古人們喜歡依山而居,至少在六七百年前,張谷山、藺山、范山的優(yōu)美環(huán)境便吸引了先民的目光,紛紛在此安營扎寨,聚族而居,形成張谷山、藺山、范山三個自然村落,繁衍生息,演繹出了豐富的悲歡離合故事。
歷史的腳步邁入現(xiàn)代,這三個自然村組成藺家壩行政村。從區(qū)位的角度看,這里位于徐州市城北,距市中心15 公里,隸屬于徐州市泉山區(qū)柳新鎮(zhèn)。藺家壩村東鄰銅山區(qū)茅村鎮(zhèn),西距徐沛快速通道出入口2 公里,南接華潤電廠,北傍微山湖?,F(xiàn)轄區(qū)面積3.46 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494 畝,居民總戶數(shù)1245 戶,戶籍人口5040 人。藺家壩節(jié)制閘、藺家壩過船閘、南水北調藺家壩翻水站都坐落在該村境內。
時代在發(fā)展,初心永不變。藺家壩村村民的淳樸依舊,蕩漾著依依的古風,沿襲著悠悠的習俗。
二
據20世紀80年代出版的《柳新鄉(xiāng)志》記載,早在北宋時期,安羊山(即藺山)旁就形成了村落,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現(xiàn)村內有楊家樓、穆桂英點將臺等遺址。
明初,藺相如七十三世孫藺學程在徐州做官,公干之余,他看中了安羊山,于是便在此安家落戶。藺姓一支便在此繁衍生息,聚族而居,奉藺學程為始遷一世祖。藺姓家大業(yè)大,人丁興旺,人們便將安羊山改名為藺山。
康熙五十八年(1719),迫于航運發(fā)展需要,朝廷在藺山村北運河古道上建壩蓄水,開辟航運碼頭。乾隆年間還對河道進行了加深、拓寬,并對堤壩予以增高加固,壩名藺家壩。1959年,疏浚大運河的同時,國家水利部門在原康熙、乾隆年間所建的藺家壩舊址上興建了藺家壩節(jié)制閘。1989年又與節(jié)制閘并連興建了藺家壩船閘。
據〔同治〕《徐州府志·山川考》記載,張谷山位于大運河西岸,山高75.8米,山陰刻有清代康熙、乾隆年間治河專家張鵬翮所書摩崖石刻“張谷山”三個大字。關于張谷山的得名,說法有三:一說是當年張良統(tǒng)軍攻打楚霸王,曾在此山屯放糧草,后世乃稱之張谷山;二說是張鵬翮沿運河押運皇糧至此適逢大雨,天晴后在山上晾曬淋濕的糧食,啟程前令人在山崖刻下自己所書“張谷山”,故有此山名;此外還有一說,是因該山獨立成峰,別無牽連,所以又稱“張孤山”。
藺山村古民居遺存之一角(岳德章 提供)
范山原名叫趙垞山,以趙姓為主,后來范家落戶于此,成為大姓,便改稱范山。范氏族人是宋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的后人,近千年來,詩書繼世,耕讀傳家,繁衍生息,瓜瓞綿延,頗有聲望,歷久不衰。范山西面是一望無際的豐沛平原,由于黃河經常泛濫,地面淤積嚴重,山體大部分已逐漸湮沒于地下,僅剩一片面積數(shù)十平方米、半米多高的山頭裸露于地面。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藺家壩村地靈人杰,物華天寶,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涌現(xiàn)出不少優(yōu)秀人物。藺學程后人一直在徐州一帶運河沿線為朝廷漕運效力。到康熙年間,朝廷為加強漕運,在徐州衛(wèi)設漕衛(wèi)所。任用登仕郎藺華先、武信郎藺熙贊并藺君葉協(xié)同執(zhí)掌徐州一帶漕運事務。后來藺君葉調任德州衛(wèi),藺華先、藺熙贊仍在徐州衛(wèi)。此外,還有民國初年從濟南人張駭山手中接手創(chuàng)辦新《徐州日報》的愛國人士藺鶴卿等。
張谷山的大姓為竇氏,是《三字經》名句“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中竇燕山的子孫。首創(chuàng)張谷山燕山書院的竇文魁,少負才名,光緒初年的秀才。他傲骨錚錚,以一己之力,教書育人,為地方培養(yǎng)出一批有為志士,名聞遐邇。
范山范仲淹后裔厚德載物,義田恤族,美譽有加。微山湖團練使范嘉祥,俠肝義膽,1914年白匪騷擾花馬張村,嘉祥聞之,即率部前往,與白匪日夜拼殺,終將其殲滅,受到鄉(xiāng)鄰的稱頌;老中醫(yī)范廣德不僅樂善好施,有求必應,而且醫(yī)德高尚,醫(yī)術高明,常與人主持公道,調解糾紛。
三
藺家壩村獨特的區(qū)位特點,使這里積淀了眾多的風物古跡,那是先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藺家壩向西1 里地左右,有地名曰垞城?!短藉居钣洝贩Q:“垞城,在(彭城)縣北三十里,北面臨泗水?!遁浀刂尽吩疲骸畧摮牵懦鐕?,兗州人謂實中城曰垞。直加切。’城西南有崇侯虎廟?!毕鄠鞴懦缡蠂鵀轷呏鈬瑸樯痰呐c國,即友邦,到崇侯虎時,為周文王所滅?!对涂たh圖志》云:“故垞城在(彭城)縣北二十六里?;蛟还懦绾顕贾萑酥^實中城曰垞。”垞,意為小丘,此作地名。《讀史方輿紀要》載:“(垞城)蓋南北朝時戍守處也。今謂之茶城,為運道所經。明嘉靖末,黃河北徙,城遂為漕、黃交會之沖。后河口東移,茶城乃為內險?!?/p>
張谷山石塘復耕還田(岳德章 提供)
民間傳說,垞城為古時徐州北十八座連城之一,西周時,此城與彭城,東、西堌城,城子城,留城,沛城,薛城等城齊名,因地震而失陷。當年城中名勝古跡眾多,有“七井八廟十三橋”“井上橋,井下橋,陰陽碑緊靠月牙河”等諸多傳說,充滿傳奇色彩。歲月變遷,這些佳境早已蕩然無存。
藺家壩村有諸多歷史遺存,包括范山古井漢墓、范山古廟、范山范家大院、張谷山貨運碼頭、張谷山竇家大院、張谷山燕山書院、張谷山大王廟、藺山玉皇閣、藺山玄帝廟、藺山觀音廟、藺家祖林、藺氏祠堂、藺家上三院、藺家前藥鋪、楊家樓與穆桂英點將臺、拴馬槽等。
20 世紀60 年代后過度開山采石,藺家壩村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一定破壞。改革開放以來,村里響應國家號召,意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開始自覺保護環(huán)境。停止隨意采石,關閉污染嚴重的水泥廠,充分利用現(xiàn)有條件,逐步恢復植被。張谷山采石坑的改造可謂一個成功的范例,將大運河疏浚工程中的淤泥引灌進去,休養(yǎng)生息之后,變成了肥沃的良田。
村邊的大運河河道得到拓寬,水質也顯著提高,當?shù)卮逦瘯宄哆呺s草,植樹造林,形成沿河綠化帶,還添置了人文景觀。山坡遍植果樹,陽春三月,桃花灼灼;金秋八月,蘋果溢香。越來越多的大型貨船、游輪,劈波斬浪,便捷地通過藺家壩過船閘,南下北上,暢行無阻。
如今藺家壩村諸多文物古跡正在開發(fā)修復,古村風韻悠然再現(xiàn)。張谷山的大王廟已經成功修復;竇家大院的開發(fā)、老碼頭的規(guī)劃即將被列入議事日程;范山古井漢墓掛牌保護;藺山古廟、古碑、古民居獨具特色,日益成為尋幽訪古網紅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