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錫軒,陳仲偉,周雪華
(東莞市橫瀝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廣東 東莞 523460)
項背肌筋膜炎主要表現(xiàn)為背部肌肉疼痛,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工作產(chǎn)生不利影響。中醫(yī)學認為其病因主要以勞逸失度為主,風寒濕邪入侵機體,阻滯機體經(jīng)筋經(jīng)脈氣血運行通暢,導致不通則痛。中醫(yī)小針刀作為中醫(yī)醫(yī)技,其治療機制主要是通過刺激局部神經(jīng)、免疫和血液系統(tǒng),從而達到緩解疼痛、消炎抗病毒和促進組織修復的作用[1]。在針刀治療后聯(lián)合穴位注射生理鹽水,能夠維持正常的水電解質平衡,減少局部的滲出與腫脹,但均無法根治項背肌筋膜炎,效果不持久,難以預防復發(fā)。鹿瓜多肽是一種天然生物活性肽,其包含多種生物學功效,對治療關節(jié)炎、肌肉損傷效果明顯,通過相應的穴位注射,可靶向用藥,延長藥物停留時間,增加藥物局部有效濃度,可提升療效[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小針刀配合穴位注射鹿瓜多肽對項背肌筋膜炎患者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東莞市橫瀝醫(yī)院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60 例項背肌筋膜炎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治療方式分組。小針刀組(20 例)患者中男性10 例,女性10 例;年齡23~67 歲,平均(35.94±4.93)歲;病程2.47~22.97 個月,平均(12.71±3.06)個月。生理鹽水組(20 例)患者中男性9 例,女性11 例;年齡24~68 歲,平均(35.95±4.92)歲;病程2.54~23.65 個月,平均(12.74±3.02)個月。鹿瓜多肽組(20 例)患者中男性11 例,女性9 例;年齡23~67 歲,平均(35.90±4.85)歲;病程2.54~24.78 個月,平均(12.70±2.86)個月。上述一般資料各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西醫(yī)符合《臨床診療指南:骨科分冊》[3]中項背肌筋膜炎的診斷標準,中醫(yī)符合《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4]中“痹癥”的診療標準;②年齡介于18~65 歲;③能接受和耐受并堅持小針刀治療。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腦血管、肝、腎、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②妊娠婦女;③嚴重精神障礙性疾病。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中的相關要求并經(jīng)東莞市橫瀝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開展。
1.2 治療方法小針刀組患者使用小針刀針刺治療。選用一次性使用無菌小針刀(馬鞍山邦德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0.40 mm×50 mm)。選取大椎穴、天宗穴、秉風穴、阿是穴。常規(guī)皮膚消毒后,操作者左手拇指按壓在進針點的旁邊,取小針刀,快速進針到肌筋膜層,采用扇形筋膜彈撥分離法分離4 到5 刀后出針,出針后持續(xù)按壓1 min 以上確保沒有出血。生理鹽水組患者使用小針刀配合穴位注射生理鹽水治療,先進行小針刀治療,間隔10 min 后,于標記好的穴位注射0.9%氯化鈉注射液(揚州中寶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4047,規(guī)格:10 mL∶90 mg)3 mL,劑量1 mL/處。鹿瓜多肽組患者使用小針刀配合穴位注射鹿瓜多肽治療,先進行小針刀治療,間隔10 min 后,于標記好的穴位注射注射用鹿瓜多肽(黑龍江迪龍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051,規(guī)格:8 mg),將8 mg 注射用鹿瓜多肽溶于3 mL 0.9%氯化鈉注射液中,劑量1 mL/處。3 組患者均1 次/5 d,4 次為1 個療程,均治療1 個療程。治療過程中根據(jù)患者病情恢復情況,逐漸減少小針刀治療點數(shù)量,保證治療方案的動態(tài)化實施。
1.3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治愈:疼痛、腫脹、淤斑等癥狀、體征積分減少≥ 95%;顯效:70% ≤癥狀、體征積分減少<95%;有效:30% ≤癥狀、體征積分減少<70%;無效:癥狀、體征積分減少<30%[3]。治療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②炎癥、疼痛因子。采集患者治療前后空腹靜脈血3 mL,經(jīng)離心(設置離心時間10 min、離心轉速2500 r/min),取血清,采用酶聯(lián)免疫法檢測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1β(IL-1β)、P 物質(SP)水平。③生活質量評分。采用簡明健康狀況量表(SF-36)[5]評分評估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總分100 分,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高。④腰背功能。采用Roland-Morris 功能障礙調查表(RMDQ)[6]評估,總分24 分,分值越高,功能障礙越明顯。⑤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AS)[7]疼痛評分評估患者治療前后疼痛情況,0~10 分,分值越高,疼痛感越強烈。⑥不良反應。觀察患者治療期間頭暈、感染、胃痛、嘔吐等的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χ2趨勢檢驗;計量資料經(jīng)S-W 法檢驗證實符合正態(tài)分布且方差齊,以(±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SNK-q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2 3 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小針刀組、生理鹽水組及鹿瓜多肽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總有效率逐漸升高,但3 組間兩兩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3 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3 組患者炎癥、疼痛因子水平比較與治療前比,3 組患者治療后血清TNF-α、IL-1β、SP 水平均降低,且鹿瓜多肽組顯著低于小針刀組、生理鹽水組,生理鹽水組血清TNF-α 水平顯著低于小刀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3 組患者炎癥、疼痛因子水平比較( ±s)
表2 3 組患者炎癥、疼痛因子水平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P<0.05。與小針刀比,#P<0.05;與生理鹽水組比,△P<0.05。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IL-1β:白細胞介素-1β;SP:P 物質。
組別例數(shù)TNF-α(pg/mL)IL-1β(pg/mL)SP(μg/mL)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小針刀組20809.15±32.94466.34±37.89* 75.84±10.9467.85±7.66*515.58±50.25341.56±33.00*生理鹽水組20811.06±35.17425.18±32.73*# 74.69±11.7864.58±6.89*512.74±48.59320.58±30.25*#鹿瓜多肽組20805.96±36.42 342.25±28.72*#△76.55±9.85 58.32±6.98*#△ 516.58±49.44 294.52±25.33*#△F 值0.10971.9440.1499.0850.03212.594 P 值>0.05<0.05>0.05<0.05>0.05<0.05
2.3 3 組患者SF-36、RMDQ、VAS 疼痛評分比較與治療前比,治療后3 組患者SF-36 評分升高,鹿瓜多肽組高于小針刀組、生理鹽水組,生理鹽水組高于小針刀組;RMDQ、VAS 疼痛評分均降低,鹿瓜多肽組低于小針刀組、生理鹽水組,生理鹽水組RMDQ 評分低于小針刀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SF-36、RMDQ 評分、VAS 疼痛評分比較(分,±s )
表3 兩組患者SF-36、RMDQ 評分、VAS 疼痛評分比較(分,±s )
注:與治療前比,*P<0.05;與小針刀比,#P<0.05;與生理鹽水組比,△P<0.05。SF-36:簡明健康狀況量表;RMDQ:Roland-Morris 功能障礙調查表;VAS:視覺模擬量表。
組別例數(shù)SF-36 評分RMDQ 評分VAS 疼痛評分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小針刀組2046.04±3.0553.04±4.23*14.96±2.8512.95±2.21*6.32±1.325.36±1.35*生理鹽水組2046.11±3.1555.06±4.42*14.74±3.0210.95±1.85*#6.42±1.274.85±1.38*鹿瓜多肽組2046.22±3.0267.95±5.43*#△14.70±3.31 7.06±1.75*#6.37±1.312.96±1.25*#△t 值0.01758.6630.04247.3420.03018.135 P 值>0.05<0.05>0.05<0.05>0.05<0.05
2.4 3 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3 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3 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項背肌筋膜炎最主要的癥狀就是項背部肌肉疼痛,背部肌肉疼痛會導致患者活動受限,長期如此,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肌肉萎縮情況,增加其他疾病發(fā)生風險。
中醫(yī)認為,項背肌筋膜炎屬于“痹癥”范疇,病機包括外邪侵襲、氣血不暢、情志不調、臟腑功能失調等,因此在治療中常常會采用調理氣血、祛風散寒、活血化瘀的方法[8]。穴位注射過程中選擇大椎穴、天宗穴、秉風穴以及阿是穴,通過穴位刺激能夠促進血液循環(huán),起到通經(jīng)活絡的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痛點的疼痛情況。小針刀治療具有短期的止痛和松弛作用,但長期治療患者依從性不加,進而影響治療效果。小針刀聯(lián)合穴位注射生理鹽水,可刺激局部神經(jīng)末梢,緩解疼痛,但治療周期較長,需要多次治療。
在小針刀的基礎上使用射鹿瓜多肽進行穴位注射,可以快速緩解背部肌肉的疼痛,通過消除疼痛可以減少背部肌肉的緊張和痙攣,改善背部活動范圍,促使患者腰背功能恢復;且小針刀配合穴位注射鹿瓜多肽還可以通過刺激穴位,調節(jié)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等途徑,對腰背功能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促進病情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9]。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鹿瓜多肽組患者SF-36 評分高于小針刀組、生理鹽水組,鹿瓜多肽組患者RMDQ 評分、VAS 疼痛評分低于小針刀組、生理鹽水組,提示小針刀配合穴位注射鹿瓜多肽治療項背肌筋膜炎可緩解疼痛,改善腰背功能,提高生活質量。3 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不論哪種治療方法,都可以提高項背肌筋膜炎患者的臨床療效,且3 種治療方法安全性均良好。
SP 是一種神經(jīng)肽,其含量會伴隨項背肌筋膜炎患者疼痛程度的增加而升高,SP 在活化時會促進TNF-α、IL-1β等炎癥因子的釋放,使患者產(chǎn)生持續(xù)性疼痛,加重病情。鹿瓜多肽具有抗炎和鎮(zhèn)痛作用,可通過抑制炎癥反應和減少炎癥介質的釋放來發(fā)揮作用。小針刀配合穴位注射鹿瓜多肽通過減少SP 釋放,減輕神經(jīng)傳導,減緩疼痛感覺;還可通過促進組織修復和再生機制,減輕項背肌筋膜炎引起的病理變化,促進血液循環(huán)、增強組織供氧能力[10]。同時小針刀配合穴位注射鹿瓜多肽還可通過調節(jié)神經(jīng)和免疫系統(tǒng)的活動,抑制TNF-α 和IL-1β 等炎癥介質的過度釋放,減輕炎癥反應,降低組織損傷。本研究結果顯示,鹿瓜多肽組患者血清TNF-α、IL-1β、SP 水平均低于小針刀組、生理鹽水組,提示小針刀配合穴位注射鹿瓜多肽治療項背肌筋膜炎可減輕患者炎癥反應。
綜上,小針刀針刺、小針刀配合穴位注射生理鹽水、小針刀配合穴位注射鹿瓜多肽治療項背肌筋膜炎均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安全性也良好,但與小針刀針刺、小針刀配合穴位注射生理鹽水相比,小針刀配合穴位注射鹿瓜多肽治療患者緩解疼痛、改善腰背功能效果更佳,減輕炎癥反應,提高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