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
在語文教學的初始階段,我們側重于學生基礎知識的傳授,但到了小學中高年級階段,除了作文,語文的閱讀理解也令部分小學生感到頭痛。拿到一篇閱讀題,有的學生感到吃力和無從下手,又或者張冠李戴,亂寫一通,錯誤率較高。
我們總覺得學生的閱讀能力不高,一篇簡單的文章,學生們總是讀不懂、讀不透。其實造成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較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學生讀書只停留在瀏覽故事情節(jié)的層面,未能深入理解;學生閱讀類型比較單一,閱讀量少;閱讀是一個長期積累、積淀的過程,要結合一定的生活閱歷才會有所感悟,需要培養(yǎng)出一定的語感。
了解了這些原因,我們怎么做才能幫助學生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呢?
一、引導學生精讀經典
經典書籍是學生閱讀經歷中必不可少的,它能給予學生們在寫作方法、文學知識方面很好的指導和提升。對于經典書籍,引導學生反復閱讀才能讓他有更多的收獲。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痹陂喿x經典書籍時,由于學生年齡特點的限制,大多數小學生在初次閱讀一本書時,只是瀏覽故事情節(jié),只注重了表面,還不能像成人那樣進行深入思考。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們再讀、三讀這本書。這時,學生關注的側重點和感受都有所不同了,能找出好段落、好句子,把特別喜歡的摘錄下來,還能或多或少地點評其中的內容,經過多次的閱讀,學生們的觀點就比較有思想、有深度了。
這種閱讀指導方法可以推而廣之。我們可以去了解學生閱讀的書籍,并給學生一些建議:哪些書籍適合精讀,哪些適合簡單瀏覽。對于經典的書籍,可引導學生通過動筆做摘錄、看相關的影片、反復閱讀等方式來加深理解。
二、精讀與泛讀相結合
興趣雖然是學生課外閱讀的直接動力,但是針對小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的特點,光讓小學生喜歡讀書而不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是遠遠達不到閱讀的目的的。所以引導學生閱讀時還要重點引導他們學會好的閱讀方法和技巧。
精讀就是字斟句酌,即讀書時畫出重點字詞句細嚼慢咽,去品析、去體會它的內涵,并作批注。精讀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教材上的閱讀材料學習詞匯和句法,從而提高理解能力。因為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任重道遠的過程,這并不是教師在課堂里所能解決的。對于小學中高年級學生來說,除了布置相適應的閱讀任務以外,在課堂上適度的精讀指導是相當有意義的,教師必須引導學生仔細品讀語言,掌握必需的篇章知識,教師可以靈活設計一些有針對性的練習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和反饋閱讀理解的情況。
要進一步檢測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可以在做完閱讀題之后,讓學生口頭復述課文的大體內容。復述看似容易,其實對于小學生來說是難度比較高的,因為需要學生在完全理解課文內容,理清課文條理的情況下才能完成,是對學生的較高要求。
泛讀,顧名思義,泛即是廣的意思,其宗旨就是讓學生進行大量廣泛的閱讀。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應使學生具有一定的閱讀量。只有具備了一定的閱讀量,學生才能建立起語感,才能使閱讀再上一個臺階。
三、經常和學生交流閱讀的內容
要和學生經常交流閱讀的內容,相機提出一些有關閱讀的思考問題,這種平等的口頭交流,十分有助于學生的主動思考,并能讓學生加深對全書觀點的認識。
比如,閱讀之前,可以讓學生根據目錄中的內容回答:你對哪些內容感興趣?對哪些內容不感興趣?閱讀之中,可以提問:書中的故事進展如何?是否按照你原以為的那樣發(fā)展的?你認為后面將要發(fā)生什么情況?閱讀之后,可以讓學生說說:你可以將本書的內容用幾句話概括出來嗎?你喜歡書中的哪些情節(jié)?請你對書中最感興趣的一個人物做一些評價。
四、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習慣
朗讀,好處多多,可以眼、口、耳、心并用,能有效地增加大腦接受信息的容量,錘煉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而且相對緩慢的朗讀速度,可以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領悟所讀到的信息。
每天保證學生有不少于20分鐘的朗讀時間,逐漸培養(yǎng)起學生天天自覺朗讀的習慣,會讓學生終身受益。
五、堅持閱讀,沉淀積累
讀書是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需要好多年的積淀,才能厚積薄發(fā)。多讀文學類的書,能在潛移默化中加深學生的文化底蘊;多讀社科類的書,能開闊他們的視野;多讀漫畫類的書,能豐富學生的想象力。不同的書,學生讀后的收獲也不盡相同,但這種效果不會立竿見影,是需要長期堅持的。
學生堅持閱讀、熱愛閱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只要我們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學的方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校、老師、家長都參與進來,都重視學生的閱讀,多方位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那么學生就會覺得閱讀是件令人快樂的事,會自然而然地養(yǎng)成閱讀習慣,就會慢慢地愛上閱讀,也就會快樂地去閱讀。
總而言之,教師要讓學生喜歡閱讀,有方法、技巧地閱讀,讓學生表達自己的閱讀收獲,讓學生養(yǎng)成好的閱讀習慣,真正成為閱讀的主人,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